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惊奇》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惊奇》读后感精选

2020-12-16 00:44: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惊奇》读后感精选

  《惊奇》是一本由[美]亚历克·内瓦拉-李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5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惊奇》读后感(一):每一个作者都有一堵墙

  

有些书能帮你推开那堵墙,《惊奇》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小时候喜欢读阿西莫夫,大一点喜欢克拉克,再后来喜欢泽拉兹尼……阅读科幻小说的乐趣是独特的。 这份独特中还包括阅读正文前的序言部分。从中可以读到很多作者创作过程中有趣的故事。作者和作者之间,作者和编辑之间,作者和家人之间的那些往事拉近了身为读者的我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不论是遥远木星的故事还是来自十二重高天的好风飞扬与我之间有了某种联系。 岁月悄然绽放,很多故事变得熟悉,和朋友之间也时常聊起,你知道吗,马丁大神和泽拉兹尼曾经关系很好,你知道吗,菲利普迪克一直好穷,他还喜欢易经……坎贝尔居然也有很多困扰,阿西莫夫真的是可以用语音写作…… 克拉克喜欢……咳咳 没有大段时间重读小说的时候,翻翻序言也是喜悦。 《惊奇》的出版让人惊喜,将黄金时代的星空捧在手心上的感觉,只能用心潮澎湃来形容。 我们阅读作者的作品,我们阅读作者的生活,对想了解科幻,想要了解黄金时代科幻小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非常良心,非常厚,非常好看。

不仅适合科幻读者进阶阅读,对小白也很友好,对我这种喜欢收集作者日常故事的读者来说更是惊喜连连(手动坏笑)。

  《惊奇》读后感(二):是坎贝尔,是杂志的传记

  

主要是讲 惊奇科幻 这个杂志以及主编坎贝尔 三个作家 阿西莫夫 海因莱因 哈伯德。

非常喜欢的一节标题 说明了这三人是谁 “三个与神为敌者” 这是科幻小说黄金年代(但是时间太遥远了 我完全不知道啊 就看起来比较累了 而且那个年代的出版书籍 杂志内容 基本都不知道 完全就是凭借对于这三个伟大的作家的兴趣在看)

最主要的还是在讲述坎贝尔和惊奇杂志,尤其到后期坎贝尔沉迷戴尼提之后,基本就只见坎贝尔不见其他了。而且和“想象中”的相反,这些现在看来科幻神殿中的作者,都是写短篇出身不是长篇起家,而且是长时间兼职啊。至少在书中给我的感觉,他们并没有把“科幻作家”当成一个终身的职业。尤其是书籍的后半部分,大多数都是坎贝尔和哈伯德两人有关戴尼提和科学教这些东西,我所关注的阿西莫夫和海因莱因基本没有多少内容了。对于后两者的描述,这本书可以当一个简单的人物小传看,还是不错的。

可能最重要的就是告诉我们 是坎贝尔造就了科幻小说

时代的变革导致不能想象当时科幻主要载体“纸浆杂志”是怎样的情况,而且感觉那个时候科幻也是刚刚兴起,太多迷茫和未定。就感觉到那个时代的科幻,和现在的科幻小说有着巨大的不同。(比较可惜的是,除了《基地》这本书里面提到的那些作品基本都没读过)。

  《惊奇》读后感(三):《惊奇》书评

  

by王侃瑜

打从记事开始,我就是各类杂志的忠实读者。最早是《娃娃画报》和《米老鼠》,后来变成《故事大王》和《少年文艺》,再往后是《漫友》和《新蕾》,一直到如今我为之供稿的《萌芽》《收获》《上海文学》等等,我在杂志上读过的内容总量远超过单本图书。如今书报亭在上海早已绝迹,但在我十来岁的时候,街头巷尾的红色小亭子是我每月甚至每周的牵挂,临近熟悉的杂志发刊日,我都会沿路问遍每一个书报亭的老板:XX杂志到了吗?也是在那里,我邂逅了许多新面孔的杂志,包括封面抓人的《科幻世界·少年版》。遇上喜欢的杂志,我会去邮局订阅,最多时,我家同时订着十来本不同刊物。杂志单本定价低,审美风格统一,定期给读者奉上可消费得起的精神食粮。不难想象,纸浆杂志何以在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吸引到数以万计的青少年读者,他们在书页中寻到了想象的乐趣,得以逃离贫瘠乏味的现实,去往一片无人能及的乐土,那里有科学家和外星人,有超级武器和史前猛兽,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又快捷的娱乐方式。而其中一位杂志主编却有着更伟大的愿景,他亲手挑选并培养杂志的主力干将,身体力行塑造一个新兴文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便是约翰·W·坎贝尔和他的《惊奇科幻》。

科幻迷很少不知道坎贝尔和《惊奇科幻》的名字,却很少详细了解那一段历史。亚历克·内瓦拉-李的这本《惊奇:科幻黄金时代四巨匠》将之细细道来,讲述坎贝尔、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哈伯德彼此的交往和他们与《惊奇科幻》这本杂志的交集。全书有四十万字,作者在大量的书信、文章、档案中搜寻相关史料,按时间顺序编排,分阶段讲述了四位巨匠的一生。相较单人传记而言,本书的创作难度无疑更上一层楼,既要将每一位人物的生平、观点、性格交待清楚,又要讲明他们彼此之间的关联。成书结构清晰,细节详实,以客观公允的笔调描述了四位巨匠交织的人生,以及他们背后的更多人,勾画出整个黄金时代的脉络和兴衰。

如同本书编辑张海龙在出版后记中所说的那样,作者既写出了四个人物作为“神”的一面,也写出了他们作为人的一面,而人则都是各自有优缺点的。我们能看到坎贝尔的雄心壮志,他自己本也是作家,当上主编后却为了更快实践自己的理念而将奇思妙想无偿贡献给其他作家,让他们将之写成小说,他甚至与阿西莫夫合作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却将功名留给阿西莫夫一个人;我们也能看到他的狭隘,他只偏爱特定类型的科幻小说,屡次发表种族歧视言论,并在后期陷入到对戴尼提的迷信之中。我们能看到阿西莫夫的才华与努力,他从一个糖果店店主的孩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科幻作家,著作等身后仍笔耕不辍,哪怕在病床上也惦记着写作;我们也能看到他的缺陷,他以一种不恰当的态度对待女性,与她们不合时宜地调笑还上下其手。我们能看到海因莱因的正义凛然,在战争爆发时毅然从军,鼓动身边人都寻找适合的位置为国奉献,照顾在战争中受伤的哈伯德以获得内心宁静;我们也能看到他对于军事的过分狂热,哪怕战争结束后仍坚持认为应发展核武。我们能看到哈伯德的冒险与探索精神,少时便伙同朋友扬帆起航,探索未知之地;我们也能看到他后来的坑蒙拐骗,创建“科学教”敛财后率领教众在大海上逃亡。哪怕没有读过以上任何一个人的作品,本书读来仍妙趣横生,但倘若对他们有所了解,那些熟悉的名字在书页中反复出现一定会有别样乐趣。

除了四位主要人物之外,书中还有许多我们熟悉和不熟悉的人物走过场:波尔、布拉德伯里、克拉克、迪克等等,他们或多或少都与那本杂志所创设的科幻小圈子有所联系。格外令我惊喜的是,通过阅读本书我得知,原来科幻的黄金时代并非只是男孩们的领地,女士们同样从早期便参与其中。坎贝尔在主编《惊奇科幻》期间有一位重要搭档——凯瑟琳·塔兰特,她包揽了《惊奇科幻》的全部实务和行政管理工作,早期的《惊奇科幻》杂志不乏女性作家发表小说,而无论是坎贝尔、海因莱因、阿西莫夫还是哈伯德,他们每个人在构思故事时都有各自的女友或太太在身边出谋划策。通过考据,作者将这些曾经不配拥有姓名的女性还原到历史当中,尽管事实证明黄金时代仍是一个男性主导的时代,但至少她们也曾亲历过这段历史并做出过各自的贡献,她们从未缺席。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都忍不住停下来将某些段落分享给朋友们,因为那些不为人知的小细节实在太过精彩和好笑。而当我读罢全书,看到陪伴我度过了四百多页美好阅读时光的人物一个接一个死去,我又忍不住合上书独自难过。他们经历了非凡和有趣的一生,到晚年仍逃不过病痛和死亡,人生实在太过残酷。很久以前,在阅读他们的作品、谈论他们的伟大时,我压根不会去想他们是死是活,但通过阅读这本传记,他们却一个个在我心中活过来,而后又再次一一死去,巨大的心理落差令我几欲落泪。时代总有更替,主角总要谢幕,他们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但他们的影响仍将持续很久很久。正如书的封底所写:“他们没有预测未来,而是创造了未来”。

  《惊奇》读后感(四):这是一本理解科幻的必读书

  

无论何时,谈起科幻的发展,都无法绕过“黄金时代”。这个时代的时间是1937年至1950年,是科幻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尽管过去了几十年,黄金时代依然时时被人提起。不仅因为这个时期经典丛生,更是因为这个时期科幻才逐渐成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正是这个时期对一个个主题的探索、创新,成了今日的科幻母题,如时间旅行、机器人、外星探索……时至今日,无数的文学创作者、影视创作者,都要经常翻阅彼时的经典以获取灵感。

但一直以来,我们对黄金时代的了解,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仅限于知道这个时代出现了哪些作者、有哪些科幻界的大事件。当然,还有这些传奇人物的生活八卦,恩怨情仇。这些只言片语,无法让我们对“黄金时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是一种遗憾。尤其是在科幻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文化、已经成为一张改变世界的力量的今天。

《惊奇——黄金时代四巨匠》弥补了这个遗憾。现在我们知道了,“科幻黄金时代”并不是群神炫技,而是一群热血青年努力实现自己梦想的结果,而这些热血青年自,他们自生至死都是迷惘之人。

这本书极具含金量的内容,注定它在整个科幻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严谨而冷静的作者

本书作者是亚历克•内瓦拉—李,哈佛大学,获得古典文学学士学位,与著名科幻作家刘宇昆同样出自哈佛大学。国内读者对他并不熟悉,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有科幻作家、纪实文学作家、古典文学研究者三重身份。这使得本书在严谨、客观、科幻本身等方面,都让人惊叹。

亚历克·内瓦拉-李先生阅读了几乎能找到的一切书信、访谈、历史档案,随处可见的摘录足以证明这一点。而他的冷静更赋予了本书活力。他呈现了看到的一切,记录了四巨匠的成长、列数了他们的成就,同时也毫不避讳地展示了他们的不幸、孤独……这所有的文字中,不仅记录着他们的思想、胸襟、人格,也蕴含着他们的失落、执念、矛盾……

绝不妥协的译者

而本书译者孙亚南女士付出的心血并不比亚历克•内瓦拉—李少,孙亚南女士在2011年从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英语翻译相关工作,拥有七年以上中英互译、审校及英文写作经验。《惊奇——科幻黄金时代四巨匠》这本书的翻译难度极高,时间和空间上,都与中国读者相距甚远,其中更充斥着大量的行业术语和专业名词,有些名词在不同时期引入国内的翻译还不一致,可见难度。

翻译中,孙亚南女士表现出了极高的职业素养。她不但按时完成了翻译,而且丝毫没有影响原著的通俗、生动,以及准确。交稿时,对于其中非专业研究者无法考证的名字、名词,也一一罗列。其中只名词翻译,就有2400条。

国内外赞誉满满

《惊奇》也因为他极高的质量和极高的研究价值,受到了无数赞誉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

国外媒体:《华尔街日报》整版报道,《芝加哥论坛报》整版报道、《出版人周刊》,《星期六评论》,《轨迹》杂志,书单,图书馆JOURNAI。

国外作家:乔治·马丁《冰与火之歌》作者,卡斯·桑斯坦,畅销书《星球大战中的世界》的作者,西尔维娅·纳萨尔,《美丽心灵》的作者,乔恩·阿塔克 ,《蔚蓝的天空》作者,大卫·德雷克,《哈默之锤》作者,罗伯特·西尔弗伯格,美国科学教育和文学大师,巴里·n·马尔兹伯格,《超越阿波罗》的作者,格雷格·贝尔,《血音乐》的作者

国内作家:吴岩、韩松、宝树、马伯庸、陈楸帆、阿缺、刘洋、江波、付强、三丰、姚海军。

理解《惊奇》的5个维度

而本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足以匹配这些赞誉。对于本书内容的品读,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

第一维:重新理解科幻的价值

这本书复刻了“科幻黄金时代”。以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哈伯德、坎贝尔为线索,详细介绍黄金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其中不仅包括四巨匠的成就,而且把四巨匠的成长历程与时代背景、科技发展、流行文化……等进行了全面梳理。

阐述了这样一理念:科幻不仅是一个文学分值,更是文明对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巨大力量做出的反应。

第二维:重新理解这些传奇人物

本书科幻“黄金时代”坎贝尔与诸位科幻大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在书中记录了他们的友情、成就、辉煌,但更写出了他们的疾病、怪异、孤独和不幸。他们的每个选择,都透出了人生的复杂和偶然的双重特性。而作家的身份给他们带来的,和从他们身边带走的,同样多。

成与败、功与过、得与失,在讲述的过程科幻的黄金时代交织在一起,然后合为一。他们的故事真正诠释了那句话:生命总会完成,但永远无法完美。

第三维:重新理解“科幻黄金时代”

这也是本书最颠覆认识的地方。因为在之前,几乎有所人都认为“科幻黄金时代”是一群人努力的结果。但其实“科幻黄金时代”是坎贝尔设计出来的,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哈伯德,都是他的试验品。如果没有坎贝尔,海因莱因早就放弃写科幻了,而阿西莫夫可能根本就不会写。纵观时期,会发现“科幻黄金时代”其实是诞生在迷茫、错误和试探中的。这对中国科幻自己的黄金时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四维:重新绘制科幻的路径和轮廓

本书不只讲述了“科幻黄金时代”,还讲述了黄金时代发生的背景,以及黄金时代的延续。可以说这是一本长长的书单,列出了科幻发展至今,每一个重要结点的重要作品。这些作品,就是科幻的脉络,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一个个母题的来源。每一个了解科幻的人,和想了解科幻的人,都能有所收获。

在科幻书架上,这本书可以摆在所有科幻书之前。

第五维:重新了解两个职业,编辑和作家

作家和编辑都是靠书活着的人,作家是创作,编辑是制作。两者共同的目的,都是改变书的命运。这两个职业共同的挑战,就是无法复制。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哈伯德经历了一个创作者需要面对的一切,他们创出伟大作品也付出了同等的代价,身体不在健康、家庭关系破裂、无人理解的孤独、甚至迷失了心智……而编辑所付出的并不比作者本身少,除了无休止的阅读,还要物色、培养、训练、鼓励、帮助作家。当然坎贝尔做得更多,比如把自己的灵感贡献出来,比如承认自己是“机器人三定律”拥有者……

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两个职业:燃烧。

当然这不是全部,这本513页的大部头,是数百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价值并非寥寥几笔能够言尽。如这本书是诠释了方法论;讲述了野心、理想和机会;讲述了如何在生活中做出选择;讲述了职业和家庭的关系……

也正因此,这本书的适合阅读人群也绝不仅仅限于科幻圈的工作者、研究者、创作者、科幻迷,它也适合文化研究者、其他类型文学作家,甚至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当历史走到现在,故事就结束了。今时今日,故事中的人、讲故事的人、听故事的人相遇了。希望多年之后,这份相遇,对您来说,依然清晰而美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