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儿读后感1000字
《那儿》是一本由曹征路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4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儿》精选点评:
●加州交换快开学,飞机上“通宵”读完。较预想要惊艳不少,可读性上大概并不逊色于很多当代文学史中的作品,尽管后几篇的阅读令我稍感审美疲劳。题材选择不拘于时,解构策略也很大胆,将政治话术去修辞、去语法化,在人物的厚颜无耻的行径与嬉笑怒骂的直言不讳中将悬置于能指中的政治性话术拽回最底层人们的现实生活境况,点明其中带有的些许讽刺性“本意”——有点像D老师的近纲课了。
●非得用一个人的生命来唤起重视… 不懂的人还是装着不懂。懂的人全方位的欺骗
●平静的文字下,是无法平静的感情。
●震撼
●英特纳雄“那儿”,就一定会实现? 改革浪潮下,为了保厂,小舅上访,出主意,斗争,却整得像是个骗子。哎
●《英特耐雄那儿》、韩毓海-南斯拉夫
●英特纳雄那儿
●如果没记错的话当年好像读的是打印版。
●当代最喜欢的作家。非常好的政治意识和历史感。面试的时候让推荐自己认为最有资格拿诺奖的中国作家,毫不犹豫说了他。然后,晓明哥再次问我当代文学史是谁教的。。。。。。。。。。。。。
《那儿》读后感(一):一个时代的痛。看这本书,让没有身历那个年代的人从一个侧面来理解父辈们的痛。(当然,前提是你的父母不是那些贪官)
好文章,好小说,我的父母和我所在的那个城市都经历过同样的事,虽然没有小说里那么凄惨,当然也没有那么美满的结局(我是指最后有关领导的介入和黑幕的揭开)。读这样的小说,只是让自己的心里很痛,替我的父母,替那个年代的人们,感到心痛。
《那儿》读后感(二):那不是“阵痛”
在教五栋的昏灯下阅毕《那儿》一篇。经过天桥,遥望着北区操场旁那栋满身LED灯的大厦,突觉这高楼之下,我这身穿的衣服表里,或许就浸染着那代下岗工人的血泪。我油然生出几分托尔斯泰式的阶级忏悔(自恋病?但我体认到了)从电影《钢的琴》到《天注定》,再到吕途的《中国新工人:女工传记》,我愈发怀疑“阵痛”的说法,毕竟是人,像蝼蚁般活着也能做到生理意义上的“心在”,但联合全工人阶级到达应许之地的梦是彻底没有了,我也愈发沉痛地认识到,国有企业荒了,工人真的很难生存下去(更不必提什么体面地生活),“大不了重头再来”是一种无耻的乐观主义政治期许。
《那儿》读后感(三):英特耐雄尔一定会实现
读研究生的时候才明白英特耐雄尔是什么意思,从切瓦格拉那里了解到,最早应该是同学老潘的信奉,只是我向来持悲观主义,对这样一些事,看看,听听就好了,没有更深的了解,也不打算做更深的了解。因为见到的黑暗面实在是太多,我想自己还能保持平和的态度,没有抑郁就已经不错了。
国企改革向来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痛,过去有人说是阵痛,但是遗憾的是,有的人在这场阵痛中萎缩了,更有甚者死了,彻底的消失了。2002年上高中时,我所就读的子弟学校背靠国棉七厂,因为按照行星顺序,第七是天王星,所以后来改名为天王。我的中学就是天王中学,当然我的母校后来在教育改制中也死了,每次回去都只能看到几栋教学楼。
所以,作为工会主席的小舅之死,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的死亡不仅仅是对时代的感慨,无奈,悲观等等,更是一种精神性的绝望,一个时代的精神化为泡影,一代人相信并且为之奋斗的英特耐雄尔渐行渐远。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那儿》读后感(四):每个时代都有人在唱悲歌。
——我说的是悲壮,而不是悲情。
国企改革,十多年前吧,那时候我大概上初中,依稀记得一点点当时的情景,父母那一代,很多人不太争名求利,平平淡淡又辛辛苦苦一辈子,却如闪电击中,落个下岗或者买断。因为他们只是沉默的大多数,是改革车轮下的鲜红。
曹征路的《那儿》,是一种共鸣,是一个时代现实主义的震撼。用艺术的笔触揭示现实,是一种嘶喊,却又无力。他更加关注那些“沉默的大多数”,用文学手段一个有正义感的工会主席,力图阻止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而失败,最后自杀身亡的故事。设身处地的从底层阶级触发改革的路线和影响。
谁陷在现实里,谁在一旁唱着悲歌?
故事从一个惨痛的细节开始的,单身的下岗女工杜月梅,迫于要为动手术的女儿凑钱,晚上到街头站街拉客,这已经是非常不堪,又被一条宠物狗追咬受伤。这条狗的主人,恰恰是杜月梅当工人时的师傅朱卫国的女儿,于是,作品就在人和狗、往事和现实的交织中展开。
朱卫国,一个沉默的手艺精湛的技术工人,因解决工厂难题而从工人中脱颖而出,后成为工会主席,位置可有可无可上可下,可以凭借自己的技术过着安定滋润的生活,工厂改革,经济效益,本和他无关。他也不用担心改革对工人们的影响和改变。但为了工厂和工人利益的强大责任感把他压得喘不过气,虽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他还是站了出来,为底层工人而上访,一次又一次的为了工厂未来去发动集资和买股权,尽管有点“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意义。
在这样的形势下,个人能力本来就微乎其微,个人责任感早就被所有人抛掷脑后。朱卫国本是一个失败的弱者,却又成为一个得利者,这不是清者自清就可以的时代。虽然他反对“化公为私”的改制,力图阻止厂领导和将入主企业无耻的贪污掠夺行为,但“工会主席”、“省级劳模副县级领导”的身份,使他与普通工人不处在同一“利益集团”,不能“代表”他们去反抗,再加上诸多为民出头变成谋取私利是底层工人们“眼见”的事实。被剥削和受利,让他陷入窘迫,百口莫辩。而家人又以小市民庸俗自保的思想包围他,他最终陷入“不能反抗”的绝望,当最后工人再次反抗,为证明自己不是自私的片子,他选择自杀来澄清自己。
天地为之动容,草木为之生悲,一曲为悲痛奏乐的悲歌响起。
小说中说的那儿。是不是我们要找的那儿?
小说毕竟是艺术产品,并不能达到对经济改革的反省的效果,它需要文学的张力,和丰富的人物和情感。于是曹征路深入底层,透过国企工人的悲壮抗争以及辛酸无奈,他窥视到了整个中国社会整个时代的大阴谋,大背叛,大奸与大恶。去透彻革命历史及其赋予的阶级意识,作为一种保护性力量在今天的重要。
反叛的“左翼文学”,它异于当下文学。它更加以人为本,它先呈现历史,去揭示下层人民的悲惨境遇,后用乐观的结局,表达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会为我们开辟新世界”的愿望。
但作者小说又用一个口误的“英特纳雄耐尔”引起思考,“那儿”,那是哪儿?中国像是一个沉睡的世界,自私的恶势力如此强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在哪?那么“那儿”要怎样实现?
小说中,我看到一个杜月梅,血红的杜月梅。一个杜月梅为代表对国家对社会的血泪控诉,作者也在说,那是个人不如狗的时代,狗在被抛弃被伤害绝望的时候自杀离去,人呢?还要为了家为了孩子痛苦苟活。生活一点点吞噬他们的自尊和正义。买股权时一句“拼了”,就像是骨头缝里挤出的声音,后面呢?一次又一次的被生活欺骗。懦弱,麻木是谁给他们带上的帽子?有谁想过,到底是什么让她们变成这样?
世事冷暖,为何一个非当下的小说就能唤起如此的沉重。是的,我们也是如此,就像朱卫国一样,他反抗他绝望,他同时扮演着善恶两个角色,如此矛盾。但生活既像是一个食物链,谁也逃不掉选择和被选择,但谁也不想被选择,不想做弱者。
相比如今,我们一代青年像是文中的那个“我”,如此迷茫困惑,历经现实,却也同样被虚荣和利益蒙蔽。路在哪?谁又知道。
雨果说过一句话,“富人凭借寒暑表来知道天气冷热,穷人只能靠皮肤去感觉。”于是曹征路将逃避或是抗争变为诗意,他说“主义之上我选择良知,冷暖面前我相信皮肤”。
这部小说成功的给人心里打个巨大的“问号”,但并无确实意义。不管正义还是公平,都不是真正能解决一切的根本,所谓真理也不过是在长期探寻和对照下形成。但小说也像是郎咸平发起国有资源保卫战一样,尽管失败却也是一种呼吁,是唤醒,是震撼。震撼的同时,也给读者心里了一个强大的“叹号”,未来是一个漫长又艰辛的战役,就算不愿承认曾经走错。但路是走出来的,路就在脚下,不是吗?!
我相信小说的乐观结尾才是最亮点,它不是给人贯彻思想,去让人相信什么。它像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从绝望的黑暗里点亮心里的希望。
《那儿》读后感(五):非现实的现实——《那儿》作为隐微书写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这样说:小说通过一系列刻意的设计与转折式的美好结局,将“文本”装进了一个名为“作品”的精巧礼物盒,在抛弃了一部分买椟还珠、仅仅看到其廉价的感伤外壳的读者之后,它是为一部分真正揭开了礼物盒的读者准备的,他们能深刻体会到官方宏大叙事的历史地表下民间底层个人叙事的创伤性与悲剧性,并且串联起了字纸之下隐性书写的真实历史。曹征路的小说作品高度契合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主张,即高度体现文本的历史性,只有在浩瀚的档案资料中阅读此类文学,将历史文献视为co —text,才能体会到它的重量。而礼物盒这一比喻,即本文的标题“非现实的现实”。曹征路的叙事抛弃了更为写实、自然的节奏与设定(而这是他绝不缺乏的能力),以一种脱离现实的精巧寓言式写法展开文本,反而凸显了作为现实的历史。
整篇小说最具有争议性的地方无疑在于结尾。结尾骤然转折出现“好结局”,即厂子来了个调查组,职工的房产证被退回,港龙公司撤出工厂,市里的头头被抓进去好几个。最后一句话说,“有这么光明的一个结局,我想,小舅也该瞑目了吧”。
这个结局看起来是契合了极其传统的社会主义小说套路,甚至中国古典俗文学的公案类传统,即结尾“上头”突然来了个明辨是非的调查组或清官为民伸冤、拨乱反正,实际上是来源于中国古代百姓一直就有的传统心理,即“明君奸臣”,即更高层统治者或者说皇帝总是圣明清白的,只是有奸臣蒙蔽了他,或者地方官员尸位素餐,而最后总是邪不胜正的。然而,在《那儿》这部小说里,这个结尾的转折来得十分突兀不自然,仿佛突然被编辑腰斩而草草结尾;实际上,只要通读全文,就能读出这个结尾无疑包含着一种含混、暧昧,若将它理解为传统套路,则小说的价值与意义结构将彻底崩溃,因为这样一来不仅是这个结尾显得老套,小说中其余种种设定也将落入这套接受模式的窠臼,如罗蒂与小舅死亡方式的前后呼应不由显得俗气、小舅也成为了为民奋斗的传统悲剧英雄形象;所以,这篇小说若不想以这种讽刺的、与主角小舅朱卫国同样的“自杀方式”结尾,便需要一类理想读者去解读这个结尾字面之下的真正意图,即一种隐微书写。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这篇小说是具有浓厚反讽意味的。在小说的开头,叙述者即以颇玩世不恭的口吻说道,“开头很简单”,接着竟轻描淡写、不无戏谑地化用“霓虹灯下的哨兵”这一政治革命宣传语境下的历史语词描述了沦落为妓女的杜月梅的悲惨故事,开门见山地奠定了全文“写底层”的主题与后现代的叙事基调,这也预示着它的结尾将不可能重蹈老掉牙的、不无“家天下”家长制意识形态色彩的传统模式覆辙。
又,在叙述者“我”请求报社同事西门庆记录下小舅的苦难时,“他甩着他的家伙笑起来,说你呀你呀你呀,你小子太现实主义了,太当下了。现在说的苦难都是没有历史内容的苦难,是抽象的人类苦难。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懂?那还搞什么纯文学?再说你小舅都那么大岁数了,他还有性能力吗?没有精彩的性狂欢,苦难怎么能被超越呢?不能超越的苦难还能叫苦难吗?”曹征路的写作取向便是通过撕裂虚构人物西门庆的陈词而得以彰显的。在市场主义占领文学生产活动、文坛呈现出去历史化的娱乐倾向时,曹征路的路便是“太现实主义”、“太当下”了,他要诉说的是紧紧依附着历史内容的苦难,是具象的人类苦难,是一种实际上没被超越的苦难。启蒙理性带给人类的是数百年的高歌猛进,实用主义与必然进步的雄壮信心宣讲着“苦难必被超越”的现代性神话,这种神话被不同面目的叙述者继续传递下去,往往令人有意或无意地遗忘了历史上终究没有超越苦难、无人伸冤的受害者们。为冤魂上书,是曹征路从《那儿》到《民主课》一直坚持的文学使命。
最后,我们还是能看到全文最直白的地方就是标题,然而究竟也是经过修改的。2004年《当代》杂志发表《那儿》时作者原定的标题就是《英特耐雄那儿》,而国际歌直白果敢的歌词,与全文俨然形成了某种互文,以至于读者必不能接受一个所谓的“光明结局”了。
这样看来,这个结尾仿佛只是全篇处于旁观视角的叙述者“我”处于讽刺目的开的一个玩笑,抑或是为了安抚小舅亡灵编织的一个拙劣谎言,再或者,这仅仅是曹征路对传统“明君奸臣”套路的戏仿,以完成一次黑色幽默式的历史揭露与社会批判。《那儿》的魅力正在于它调侃反讽的后现代叙事与历史文本的紧密交织,而作者的显白书写与隐微书写竟是如此的大相径庭,曹征路的高明之处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