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创意,未来的工作方式》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创意,未来的工作方式》读后感1000字

2020-12-16 02:27: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创意,未来的工作方式》读后感1000字

  《创意,未来的工作方式》是一本由方军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意,未来的工作方式》精选点评:

  ●互联网+时代的创意工作方式。

  ●不错的书!值得一读!

  ●整本书更像是一本大书摘,作者别人并没有真正提出什么观点,可以肯定的是作者不仅博览群书,并且可以从不同领域的书籍中寻找到内在的连接性,然而缺乏作者本人的判断和观点,是比较可惜的事,另到了第三部分,内容过于鸡汤,缺乏案例支撑,是比较可惜之处,但总体而言,确实是一本适合知识工作者的好书,推荐!

  ●一个是以文字方式进行回顾,加大思考力度。还有就是系统思考,见树木又见森林。三是用原型连接设想与现实。四是要亲力亲为,不离一线。

  ●看是看完了,也受到了启发,就是不知道有什么用。

  ●创意重塑未来工作方式。

  ●听过两次方军老师的演讲,所以才买的这本书。我觉得演讲比书更加精彩。创意,是我每天都在做的工作。说实话,我很怕自己的创意枯竭,看完这本书之后隐约让我看到了创意“复制”的可能。产品化和标准化是持续创意的必备,这也是我未来主要探索的方向。

  ●很精彩,好看

  ●3.5。其实看的是作者的另一本名叫《如何做出好创意——18个切实有效的创意工具》的书。其中,让熟悉的事物陌生化、不离一线保持手感两个工具,最有启示

  ●很一般,水分太多。

  《创意,未来的工作方式》读后感(一):《创意,未来的工作方式》阅读总结

  评:不知是作者因博览群书而思想高端还是我道行太浅,确实看得“不太懂”

摘录

  如果你无法管理创意精英的想法,就必须学会管理他们进行思考的环境,让他们乐于置身其中;

  创意工作的本质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系统地解决问题;

  汤姆彼得斯:让创意项目使你身后留名。他把项目分10个等级,有4个等级很有代表性:1、又是一天的工作;2、我们要做一些有价值的工作;3、真是太酷了;4、我们的目标是改变世界。他既而又说:奖励卓越的失败,惩罚平庸的成功(平庸的成功我认为可以不奖也不罚);他还列出一个20步的无权者的威力组合工具,就是当你有一个很酷的想法时,开始行动,抵制向老板诉说想法的诱惑,寻找同样有激情的狂热同伴,快速地开发原型与经历失败,创造出小胜利,聚合出令人激动的动力,最终让这个项目“流芳百世”

  杰克韦尔奇在《商业的本质》中说:我们的文化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认为创新是爱迪生、爱因斯坦和乔布斯的专属领域,不要拘泥于这些罕见和奇妙的人为我们传递的创新理念,创新可以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不断的、正常事情。方军认为,讨论工作群体时用创意一词 要好,创新所对应是公司层面

  后面推荐了太多书籍(怀疑作者是怎么看的,题名看得都很理论化),给我印象深刻有:

  1、黑客与画家,看过一些

  2、金出武雄: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创意,未来的工作方式》读后感(二):创意思考18兵器

  1 问正确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回答,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根本创新:耐克的业务不是鞋和衣服,而是运动精神,因而它创意的核心是强化运动精神;7-Eleven的业务不是商品零售,而是“便利”,有些店的速食销售收入甚至占到50%的销售额;星巴克的业务并不是咖啡,而是体验,是家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间。

  2 审视关注点。

关注点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一般区域类型,比如智能手机应用的创意。这是比较宽广的区域,还可继续聚焦,比如开发iPhone手机上的应用,比如开发iPhone的休闲游戏应用等。二是目的明确的关注点,比如怎样让手机上的通讯录能轻松备份。相比而言,前者是开放的问题,后者则相对封闭和明确。猎豹CEO傅盛在讨论创业时就提出这样的观点:要降低创业难度, 要把一个开放式问题转变为封闭式问题;CEO最核心的问题,是把创业情怀变成具体问题,树立一个简单可行的目标。

  3 类比。

  4 联结。

  罗特林顿,詹姆斯·韦伯·杨

  5 让熟悉的事物陌生化。

  像新手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

  原研哉:已知的未知化。

  6 突破限制。

  拒绝“这行不通”。变换前提假设。

  7 带着问题,获取新信息刺激。

  8 把珍珠串成线。

  随时收集与记录。

  9 穿越信息的迷雾。

  10 做信息斋戒。

  11 回顾与复盘。

  12 系统思考。

  13 诚实面对真相。

  14 透视背后的结构。

  15 用原型连接设想与现实。

  16 在飞行中修理飞机。

  17 创意的有机变形。

  18 跟进,创意落实必须亲力亲为。

  19 不离一线,保持手感。

  20 质脆玩具——造个玩具自己玩。

  《创意,未来的工作方式》读后感(三):重新定义创意

  2016年3月由谷歌DeepMind团队研发的AlphaGo在与世界知名围棋大师李世石的人机大战中,以4:1的总成绩取得胜利;2016年11月18日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百度研发的无人汽车首次在全开放的城市道路上实现无人驾驶;最新一季的《最强大脑》中,有水哥之称的王昱珩在图像识别的比赛中输给了人工智能小度。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时代时代已经来临,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的很多工种如工人、编辑、翻译、律师、司机和程序员都将会被取代。只有一种人将永远不会人工智能取代,那就是充满创意的工作者。

  究竟那些人可以称为有创意的工作者呢?一方面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只有文学家、诗人、音乐家和设计师等人能称之为创意工作者;但是在方军看来,创意的本质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和系统的解决问题。按照这个标准,程序员、律师、政治家和企业家都可以是创意工作者,这些人的工作不是表现的很有创意,而是为了真正的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我们总是刻板的认为创意是很个人化的事情,但是方军指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创意往往是群体性组织化的成果。凯文凯利在《失控》中通过对蜂群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蜂群内部,蜂后不是统治者和发布命令者,蜂群内部的表决采取的是一种分布式管理;凯文凯利进一步指出对于一大群机械蟑螂而言,单个机体可能干得不是很好,当成百个,上千个机器人进行集团化作业的时候,就能出色完成任务,比如在火星上清理出一片着陆场地,数以百万计的生物机器汇聚在一起的智能,也许某天可以与人类自己的创新能力相匹敌。在人类社会中,大规模创意或者创新的产生是由群体内部不断涌现的,正如凯文凯利在失控中描述的分布式系统。

  创意往往意味着重大突破,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创意是伟大人物的专属领域?通用电气的CEO韦尔奇否认了这种观点,“我们的文化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认为创新是爱迪生、爱因斯坦和乔布斯的专属领域 不要拘泥于这些罕见的奇妙的认为我们传递的创新理念,即创新都是重大的、颠覆性的突破 创新可以是,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不断的、正常的事情。”正如韦尔奇所言,大凡伟大的公司在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意上都是循序渐进和持续不断的。谷歌之所以成为谷歌,并不是因为创始人创立了搜索,而是在整个谷歌团队的努力之下,相继开发了Gmail邮箱、谷歌地图、安卓系统,收购了YouTube,上线了谷歌翻译;苹果之所以成为苹果,也不只是因为乔布斯一个人的创意,而是由于苹果持续不断的创新,才开发出了macbook、ipod、ios、appstore和iphone等引领时代潮流的产品。

  日本企业更是通过长时间的持续改善而形成突破性创新的典范,如日本企业中有“不可能完成的使命”的任务,在运营层面比如丰田在3分钟内实现生产线转换的“单分模式”,在工作体系层面比如佳能电子创造的单人完成一项产品生产的“细胞式生产方式”。丰田在生产管理中,还提出“像乌龟,不要像野兔”这样的说法,即像龟兔赛跑中乌龟那样缓慢但坚定的前进,而不是像兔子那样忽而全速前进,忽而停下来打盹。日本企业的这种创新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对抗人类追求安逸的本性,迫使人们从工作舒适区跳到非舒适区,从而激发出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与其说《创意,未来的工作方式》一书是写创意的,倒不如说是写公司如何创新的,方军重新定义了创意。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总是面临着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单单靠一个新产品的开发和一种新模式的实行能够解决的,公司必须建立起一套能够激发内部人员持续输出解决问题创意的系统,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创造性和系统的解决问题。

  《创意,未来的工作方式》读后感(四):《创意,未来工作方式》-读后感

  本书是我难得会感觉读不下去的书,以至于读后感的书评我都懒得取了。只能大概归结于三点:

作者比较博学,见多识广,内容很有深度,我看不懂创意(群体)管理这个领域离我太遥远,无法感同身受我读此书的时候心不在焉

  当初购买此书的时候只是被标题吸引,加之很多大咖推荐。我以为是一本讲述个人创新、个体崛起以及未来个人工作和生活方式相关的思考和观点,但就本书内容及主旨而言,只能说似是而非。

  本书其实是一本关于如何管理创意工作者的方法论,加上很多作者对其观点自我论证的过程。简而言之,工业时代劳动者群体从“体力工人——脑力白领——创意人”三种角色逐步转移,现在正处于“创意人”群体的崛起时刻,什么设计师啊、程序员啊、创作者啊,这些岗位不是简单地用用Office走走业务流程,而是用自己的创造力把想法变为现实。但这群人就是那么桀骜不驯,不仅不服从管理,同行之间还形成了鄙视链。而苹果、Google这些公司的产品,明显是由众多创意精英合作完成的,而且创新步伐相对稳定。所以如何让这些创意精英聚集在一起工作,并且达到1+1>2的效果,应该是本书写作的初衷(反正我是这么理解的✌️)。

  综上,我觉得不如把书名换成《如何饲养一群程序猿》会更贴切,《未来的工作方式》——搞得人家内心掀起小波澜,满怀期待把书开,然后,风平浪静了。当然,我无意冒犯作者,仅发自肺腑觉得是我自己水平太低,高度不够,无法心领神会罢了。(前三章读起来还有那么点意思,到后面就开始打哈欠了)。

创意是长出来的

某个偏远山区的农村妇女,会不会在某个时刻灵光一现——DNA是双螺旋结构。

  这里要讨论的创意,不是写一部小说、画一幅画、或是打磨一串佛珠,这些确实属于创意,但往往只属于个别匠人的作品。本书所讨论的创意管理,应该是拍一部电影、开发一套软件、制作一部动画等,它们和匠人的手工艺品的最大区别在于——这是由一群分工明确的创意人合作而来的成果,他们的目标不是一件手工艺品,而是一套产品,是想法——设计——架构——实现——销售——售后等,一系列循环反复的过程。

  创意,不仅仅是工程管理,也绝不是所谓的灵感瞬间。所以试图用流水线管理工人的方式去管理创意者,或者任其野蛮生长,都不大可能有什么好结果。

  一个人的智商远超过一只蚂蚁,那一群人的智商和一群蚂蚁相比呢?呵呵,先搞定人民群众的价值观、拉帮结派、分歧、欺诈等等矛盾后,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不知道你会不会有这种感觉:iPhone这种外观太简单了,一个圆角矩形下方画个圆圈,搞定!是的,苹果的产品总给人一种简约美的印象,简约到很多人看一眼就会觉得这种设计的我也可以啊,可问题在于,为什么苹果产品问世之前,大家却想不到这种简单的设计呢?其实就是那句话——像攀岩一样,站在结果往回处看,原来很简单、很容易。但从起点往结果看,整个过程很艰难。

  所以,像书中列举了很多苹果、Google、亚马逊、通用、丰田等世界知名公司的案例,说白了,都是围绕如何挖掘创意人的潜力、确保有价值的创意能够得到落实,等一系列问题探究其根源。我觉得书中有两句话比较重要:

他本可以做些很酷的事情,但他的老板不让他做。奖励卓越的失败!惩罚平庸的成功!

  我从本书的前半部分基本可以get到一个观点:好的创意一定是自己长出来的。但一定有个前提:好种子遇到好土壤。

种子不一定是某个人才/天才,也可以是一个点子、一套思想和规划。土壤不一定是公司/团队,也可以是一套体制、规章制度。

  站在种子(创意)的角度

  创意应该尽可能被产品化,确切地说,优秀的创意应该秉持“大家都说好”的方向去落实,避免“这帮人不懂艺术”的思想。书中把产品分为类似星巴克这种规模运营(面向零售)型,和Google搜索这种复杂系统(面向服务)型。但不论哪种,都要确保产品的完整性、用户定位、品质感等方面,这是和艺术品的最大区别。

  站在土壤(组织)的角度

  如何保护创意人?平庸的组织通过死板的流程、领导、不合理的分工等方式抹杀着创意,所以一些公司采取隔离法(将创意人与其他团队分离工作);支撑法(通过制度或强力领导支持);闲适法(提供能够激发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站在种子和土壤共同的角度

  创意这个词总是和墨守陈规相悖。但一片茂密的森林离不开年复一年的开枝散叶与落叶归根,这背后是一套规律,而规律对于组织/体系而言,就是一套制度。所以,好的创意如果得到成功落实,要能汲取经验,并固化成机制,激发更多优秀创意。创意过后,得不到管理的代码就是一堆bug,有效管理(封装成API)的代码,是下一个伟大程序的SDK。所以,组织里的创意成果,到底是资产还是负债,真的不好说。

  谈了创意的心法,总要有些功夫,下面是从书中总结的创意“工具箱”。

创意十八般武艺

知道了创意是长出来的,那如何寻找优秀的种子,如何耕耘良好的土地,便是本书大篇幅讨论的内容(也是我看不下去的地方

  《创意,未来的工作方式》读后感(五):每个人聪明的结果却是群体的愚蠢,《创意,未来的工作方式》教你如何破局

  我们正处在一个时代的门口,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虚拟现实,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将会让许多重复性工作消失。在智能时代,如何工作才能不被取代?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的价值与位置是“创意”。

  本书就教你如何发挥自身潜能,掌握群体创意的法则。

  1.本书不是人人都适合

  本书不是描绘未来的工作方式,而是解构创意。从创意管理、方法论、思维方式三个部分指导创意实践。对从事创意工作,尤其是大公司的互联网一线员工、管理层都具有手册性指导作用,特别是需要系统性解决问题的创业者和程序员,值得每位CEO珍藏。

  但不适用个体艺术家,如果你是自由工作者或者斜杠青年,作家、画家、花艺师、摄影师、茶艺师等艺术创作者,看本书的价值不大。因为本书逻辑性强,冷静、客观、有深度,构建了一个大创意时代的集体运营指南。

  2.作者

  本书作者是方军。有超过15年的互联网与知识产业从业经验。曾任创业邦执行总裁,在《第一财经周刊》等财经媒体开设专栏讨论创意管理已有8年。对管理学与技术性变革的敏锐性令作家许知远钦佩。

  3.创意体系

  本书言简意赅,对我触动最大的是构建创意体系这章。往小来说,创意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创作者容易陷入自由散漫中。往大来说,人类经常“穷忙”。重复解决同一个问题,每个人聪明的结果却是群体的愚蠢,群体易情绪化但缺乏记忆等。这反映的是模式化水平低。

  蚂蚁是比人类智能低得多的动物,甚至是没有智能。但一群蚂蚁的智能可能超过一群人。小时候,我观察到几万只蚂蚁沿着一条路井然有序地觅食。而1万个人,几乎没有有效的组织方式。蚂蚁没有语言,也没有手机,两只蚂蚁之间传递信息是靠两对触角轻轻相碰,蚂蚁群没有也不可能存在指挥者(领导者或管理者)。

  研究发现奥秘在于此:蚂蚁的记忆大概只有10秒。蚁群出去觅食的基本准则只有一条:如果以正确的时间间隔碰上正确的数目的巡逻蚂蚁,就出去找食物,否则先不要行动。毫无智能的单只蚂蚁能够形成超级有智能的蚁群,是因为它们拥有这样一个有简单规则形成的自组织机制。

  思索我们人类组织行为的自身困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本章提到了几个借鉴的方法:提高模块化水平、建立固化机制、学会定型方法、建立创意体系等。在这因篇幅所限,不一一展开。

  4.创意工具

  除了创意组织管理,书中还提供给创作者几个创意工具:1、问正确的问题;2、审视关注点;3、用类比让创意雪崩;4、联结;5、让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等10个工具。我想说的是第5个。

  《熟悉的事物陌生化》源自《思考的玩具》一书。我们人有双眼,但有时对越熟悉的事物越获取的信息越少,特别是解决着急问题的时候。专家往往成为了受害者。对常规的问题,可以听专家的。对罕见的问题,专家的说法就不一定对了。专家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但这是专业知识又会限制了创意。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像外行一样思考,就是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无所顾忌地去思考。就像我去重庆旅行,发布了游记。很多正宗重庆人都留言,感叹他们天天生活在这,都没发现这么多好玩的、美丽的风景!我想是因为在陌生环境中,我的眼、耳、鼻、嘴、心都打开了,充分感知这一切。但其实,回到我日常生活的城市,我也是收起感知的天线,为柴米油盐奔波。

  抛开先入为主,以开放的心态去观察,能看到新奇,我们才能创造新奇。能够做到经历多次却如同第一次,这是创意不可或缺的天赋。即中国老话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