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去当你想当的任何人吧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去当你想当的任何人吧读后感精选

2021-03-07 04:40: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去当你想当的任何人吧读后感精选

  《去当你想当的任何人吧》是一本由[美]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当你想当的任何人吧》精选点评:

  ●虽然没什么内容,但作者乐观阳光又充满温情的笔触,真的能莫名其妙的感动到你.

  ●这本书虽然讲了很多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是却似乎有魔法,可以驱散那些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叫人变得勇敢。

  ●我更喜欢英文原名“大魔法”,书里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神秘主义那一部分,以及封面真的很漂亮~

  ●感觉自己好软弱啊,最近读的好多本书都快要读哭了。 “用人质谈判专家和暴徒对话的方式,镇静又坚决地对你体内最黑暗且最消极的声音说话。你没有软弱的余地,因为你想要通过谈判来挽救自己的生命。”

  ●吃饭睡觉保持可爱,灵感这只小老虎才愿意和我玩耍

  ●Go for it!管它呢!期待有一天这个神秘的house elf会找到我

  ●凭借你的梦想不一定能谋生,但谋生不是梦想的意义所在。去做你想的任何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这就是生活的艺术。

  ●创意生活中的点滴答疑,不是那种励志,是那种很清楚你的困惑并点破的那种犀利温馨,原来我和你一样。这是朋友吧~

  ●好鸡汤啊,而且大部分法则好像只对写作人比较有用,但至少没有在说教

  ●“我绝不希望因为谋生责任而让写作成为负累。”对于这点我也非常认可作者的观点,在爱好之外,我依然不会放弃谋生的工作。只想让这份爱好,能坚持成为我精神上的愉悦。

  《去当你想当的任何人吧》读后感(一):每个人都是宝藏

  

害怕很多,不敢去做,甚至于不敢为自己而活

只要一直尝试,总会有一扇窗为你打开。

哪怕你是身穿大龙虾在中世纪舞会,只要不都放弃,敢于尝试,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如果失败了,那又怎么样,明天太阳依旧会升起,大家自己的事都管不完,谁会天天记得你这样一件小事?不过是自我把恐惧看的太大了,被自己束缚了,不敢尝试。

  《去当你想当的任何人吧》读后感(二):追寻心中的道路(书评)

  这本书不是很长,即使慢慢读,两个小时以内完全能读完一遍,但是要注意捕捉其中的灵感。

  我给我的朋友介绍了这本书,他告诉我,这本书不怎么样,很多东西都是老生常谈的了。

  没错,确实是这样,但是这些东西我们是否做到了呢?

  我觉得阅读就是这个样子,读几本书没感觉,没大的改变;读得多了吧又有着大量重复的内容,重复的内容多了却一直不用它改变自己的生活的时候,就会出现感觉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和别人聊天时头头是道,自己的生活却保持原状。所以我们阅读致用类书籍时总会寻找那些触动我的灵感,总会寻找我能否通过这本书再次改善我的生活,最后再通过实践来判断这些改变是否正确。阅读虚构类的书籍时就很随心了,就像自己的灵魂在吃饭一样。饭最终都排除身体了,但是维持了我们的生命,让我们发育,成长。阅读虚构类书籍对于灵魂大概也是如此,虽然大多数都会忘光,但是通常来看,饱读书籍的人们和不爱阅读的人们的气质差距会越来越大,能让人一眼看出来这个人一定很有学问。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却没有勇气,不能直面它。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但是有一条是一样的:我们不仅没有勇气,还要为自己的缺陷做辩护。我觉得不如老老实实接受这个局面,然后反思下次如何能够做的更好,当我们能够有勇气接受不够好的自己,我们就有资格去拥抱更好的明天。

  在追寻自我,追寻梦想的脚步上,被嘲笑,排斥,作品被谩骂那是必然的。在于敢不敢展现自我,敢不敢直面恐惧,与恐惧作伴。

  今天我本想5:00起床去逛公园,体验清晨的感觉,但是我失败了。一个半小时之后才起床,没关系,那我接受这个事实,但是我要去寻找解决的方法,保证我明天能起床才对。

  昨天晚上我告诉我的未婚妻,我最近要吃的多一点,之后打算进行一次为期3天的辟谷体验。在了解到什么是辟谷之后,我的未婚妻骂我神经病,但是没关系,我已经习惯了。自从某一天我开始坚持自律,期间接受过太多的读书无用论,早起打卡被人说“你这一天天的像个微商一样”,家人朋友也不接受,但是时间久了大家也慢慢的接受了,不再说什么了,而自己在持续的进步中也会逐渐变成别人的榜样。即使是如此,内心还是有无法逾越的恐惧。我想说,我认为恐惧和自信,自律是一样的,不是告诉自己不要恐惧就真的不恐惧了,我们要从一丁点的小事进行,战胜了小事的恐惧,才有战胜更大恐惧的信心。

  这里借用原书的最后一句话作为结尾: 那么,请你平静下来,继续回到创作中去,好吗?你内心中埋藏着的珍宝,都期望着你能回答“好的”!

  《去当你想当的任何人吧》读后感(三):不了了之——当我下定决心去做事...

  我有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具体说来就是——常立志,大约每年五六次,当然每一次都是标榜着“立长志”打算的,五六年时间立的还是同一个主题同一个志向。也不知他人会如何,反正我每次再立志做事时还是有几分汗颜的。

  不过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立志、行动,我还是发觉自己在读书和写作上有了一点微小的进步,所以伴着莫名地窃喜这次又要来立志了——持续写作,每天挤出30分钟,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这回再次拾起写作,源于最近看了一本书《去当你相当的任何人吧》,受到了它的“蛊惑”我要再次重整战鼓待战出兵了。

  《去当你相当的任何人吧》看题目是不是很鸡汤呢?但这本书确实如涓涓溪流般,赐予了我勇气与力量,解决了我的某些困惑。透过作者的眼睛,我看到写作这件小事,变得越发有趣和不足为道了。

  在我之前的认知里,写作那就要为自己和读者负责,尽力写出相对完美一些的文章,不然不值得发表出来,怕受打击也没有勇气展示出来。

  但是看到作者的观点我很受触动,写作或者其他我们为之沉迷的爱好,是自己实现创意生活的一个途径,是在挖掘我们体内埋藏的宝藏。

  “你只要把创意制造出来再抛出去就行了,让其他人强加条条框框吧。这无法避免,因为大多数人就喜欢设置条条框框。”“只许自己表达看法而别人却无权表达,这不但不符合常理,也是不成熟的表现。”“从她双手捧起书的那一秒钟起,她便拥有了对这本书的解读权。别人的反应不属于你。”“去做吧,谁会在乎呢?这是你作为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无论他创作出怎样的作品,都应该大胆展示出来”。

  所以决定跟随着自己的心去写作,去发表,去争取让自己的声音被更多的人听到。

  很庆幸写作是我这些年磕磕碰碰中找到的一个自我救赎之路,在文字中释放自己的能量,收获思考的乐趣,悦纳世界和自己。

  作为一个写作初学者,有时会对如何下笔茫然无知,不觉惶恐。作者的素材积累方式蛮值得一用。“我会将现实中的事记录下来”,“我将钱存起来,四处旅游,并将见闻记录下来。”“和几位有作家梦的朋友一起开办工作坊”。

  面对现实的种种不如意,作者的提醒让人醍醐灌顶:你们有能力靠自己取得成就,这世界并不亏欠任何人,你们也并不像自己想象得那般孱弱无力。

  对我有魔力的两句话,“永远感恩下去”,“如果你能在任何领域孜孜不倦地耕耘10年,你便足以成为一名专家”。

  持续做事很重要,每日把写作当做第一重要之事来完成,勇敢面对各种境况,哪怕挤占睡觉时间。

  最后用作者的话语共勉。

  “亲爱的,无论结果如何,你都是有价值的。无论结果如何,你都要继续你的创作。无论结果如何,你都要坚持分享你的作品。无论结果如何,你生来就是创作者。”

  《去当你想当的任何人吧》读后感(四):去写你想写的文章吧

  这本书是一个读书分享群里小伙伴推荐的,非常记得当时那个小伙伴推荐的时候说:“千万不要被这个鸡汤一样的书名给吓到了”。

  哈哈哈,这个书名,确实有点让人望而却步,怎么说呢,就像是那种放在图书馆展架上、我永远也不会取下来看的那一种。然后因为小伙伴的推荐,我真的就按捺不住好奇心去读了。说实话,确实有一些励志的、比较正能量的话术,但是这本书的可读性很高,作者从来没有无病呻吟,也没有故作高深,而是善用讲故事的口吻,让你慢慢沉浸在她的氛围里。就好像是她坐在你面前,给你讲些她经历过的事。

  这本书是讲如何有创意的生活,这种创意可能是文学、艺术创作,可能是科学实验,可能是运动爱好等等。作者从她自身写作的角度出发,讲述了她如何创作、捕捉灵感、克服困难并持之以恒。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太有共鸣了。

  譬如在讲我们为什么要创意生活的时候,她说我们应该过着“以好奇心而不是恐惧感为驱动的人生”;她说当你害怕、恐惧某件事物时,要“允许自己的恐惧生存和呼吸,让它惬意地伸长自己的双腿”,允许恐惧存在,并和它共生;关于创意这方面,是不是只有少数人才有这个“天赋”?她认为“上流文化的维护者一定会试着让你相信,艺术只属于少数特殊人群——他们不仅大错特错,而且招人厌恶‘;

  看完这本书,你真的会特别想去做一件你一直想做的事情,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拿我自己来说,小时候我一直都想成为一个作家,也尝试着在学校的杂志或报纸上发表过作品,后来大学念了新闻、工作又进入了纯工科行业,在我看来,可以说我和小时候的愿望真的是越来越远。我每天写着自己都不愿意看的文章,像一个没有感情的写作机器,总觉得日子过的无比的颓废、消极。可以说这本书,就像一种魔法,机缘巧合我打开了它,然后就会开始反思,开始觉得,我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

  我做的第一步就是给自己创立了一个文件夹,命名为“去写你想写的文章吧”,第二步就是来豆瓣写这个书评。可能看起来很幼稚,但是我莫名觉得满足和开心。

  除了关于激发创作,这本书有很多观点,其实也很适用于职场工作,这是我觉得能引起我共鸣的第二个方面。最近因为疫情在家办公,办公效率十分的低,再加上领导还加活儿,使得这段时间我对工作的态度很消极。

  而这本书里有两点我觉得很受用:一是打不起精神或找不到创意的灵感时,增加一点仪式感,比如说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涂个口红、点些香薰蜡烛、喷点香水等等,就想去见心仪的对象那样,去对待工作,心情都会明朗愉悦很多;二是忘掉完美,别跟自己较真儿。就像作者说的“很多女性仍然相信,在她们的自我和业绩达到完美和无可挑剔的境界之前,是绝对不该展现自我的”。没错,我真就是这样。其实我在工作的时候真的很喜欢追求完美,经常对自己写的东西不满意,因而总是下不了笔,也耽误了工作,甚至有时还会挑剔同事。

  总的来说,这真的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尤其在闲余时光很适合翻来看看。最后引用书里面罗伯特·伯顿在谈到如何对抗忧郁时的一句话:不要孤独一人,不要无所事事。无论生活如何,你都要保持忙碌的状态,继续前行。

  所以,去做你想做事吧,写你想写的文章吧。

  《去当你想当的任何人吧》读后感(五):永远要记得快乐的感觉

  用很多实践的小故事说明了如何对待创意这件事情。创意是让我们有惊喜,喜爱并且会一直喜爱下去,时不时会造访大脑的,和平常生活不一样的好的点子,好的思想。

  第1部分,我们有的时候会恐惧创意,但是不要怕,勇敢的和他同行就可以。

  第2部分,创意之所以称为,是因为它有时来有时走,有时总他是无形的东西,但是却有自己的思想,一定要和创意好好相处。对于创意的到来要有敏感度,敞开心扉积极的和创意一起,把无形变成有形。

  第3部分,感受这份很快乐。虽然有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感,放轻松没有关系的。

  昨天听到一个分享,一个女孩子跟她妈妈说,我跟不上她们玩游戏。她妈妈说没有关系,是因为你的思想比他们伟大很多,你是宇宙的孩子,你的身体跟不上你的思想而已。其实这句话也适用于创意,创意的内容非常多,而我们要把它写下来,把它用实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可能跟不上他的步伐,没有关系,能留住多少就留住多少,能表现出来多少就表现出来多少。

  第4部分,完美就是隐藏的很好的恐惧。不要再说自己追求完美,所以不能写出东西了。实体的东西才能留存世间,所以脚踏实地的把它表现出来就可以。

  第5部分,创意是一个很可爱很快乐的孩子,所以不要再把前人的经验或是自己的想法:它是痛苦的,它是追求死亡的这种感觉和创意联系在一起。没有实体,最终无形的创意也会死亡。

  第6部分,创意是无形的宇宙当中给我们的馈赠。

  我觉得这本书说的非常有道理,有很多我在迷茫的点,还没有最终规划出路径的点,基本书都写到了。

  1.欢乐才是我们最终要追寻的,很多时候差一点忘记那些欢乐,因为记录下来的东西和脑海里的东西并不完全匹配,所以忘记了最初的快乐。

  2.打破自己的幻想,在最开始的时候,创意并不能够给生活带来收益,一定要有稳定的收入,才能够安心的创业,有了面包精神才能更好的飞翔。有可能一辈子创意都没有带来收益,但我还是爱他,这就是我的创意。

  3.完美主义是很好的躲躲避词。有些时候自己做不出来东西就说自己是完美主义,或者提前就说自己是完美主义,所以完成的内容很少很慢。完美主义就是经过修饰的恐惧,给自己提前规避的一些路径,揭开所有的面纱,其实就是不敢去做。

  4.不要把自己想的太大了,没人会注意你写什么,所以尽情的展示自己吧。脑海中所有情节都只是情节而已,现实和情节是两个维度的内容。

  5.很早就知道爱是相互的,我们爱它,它一定会爱我们。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但是却经常忘记这一点,经常忘记提醒自己这一点。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我爱创意,相信它一定会感受到爱,然后爱我。

  6.有趣的东西,充满能量的东西一定是快乐的光明的。绝对不可能是极致的痛苦。但是在痛苦的时候,确实有很多很多的思绪,很多很多的想法,差一点就被这个蒙蔽了。有试着在想,创意是不是和极致的痛苦连接在一起,是不是因为应该主动去追寻这些痛苦才能得到创意。还好书中的作者从很多实例当中对比的数据,让大家能够看到创意和痛苦并没有很大的关系。痛苦到极致,人死亡之后也完全没有创意了,创意不可能会杀死自己,杀死它暂时居住在这个躯体当中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