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礼仪中的美术》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礼仪中的美术》读后感精选

2020-12-16 02:39: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礼仪中的美术》读后感精选

  《礼仪中的美术》是一本由巫鸿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7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礼仪中的美术》精选点评:

  ●先看了序言,思路非常清晰,讲了何为礼仪美术,研究礼仪美术的方法和目的。把全书的文章按照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分类。真是学习论文写作的好教材~

  ●论文合集,其中部分观点已拓为足篇专著,余者如“大始”所论玉器到青铜器的礼制沿袭,敦煌变相的复杂构图,以及三星堆系统的无眼玉奴等,皆有启发;末篇以吾乡金陵萧氏墓葬反书为引,述说了一种诗化的人天分际,进而推出跨越时空、逆转自身,重构画面物质性以便创造新视觉表现的艺术努力(文中喻及小龙女双手互搏之术,益觉可亲);附录对话当细读,所谓方法

  ●虽有不足之处,创见亦极可观

  ●pdf五岳的冲突——历史与政治的纪念碑

  ●还差最后一部分 看这个等海昏侯开棺 再来验证这本书

  ●当我们从另一面来读反文开始变得正常可读我们轻易放过做为镜像的它避免进入又一层的幻视

  ●巫先生的论文很好读,文章亦能见出其思维之敏捷

  ●普通的考古报告简直就是弱爆了好吗。

  ●让我对考古学有新视角的思考

  ●看此人的文字是很放心的,学术态度严肃。 但对于道教美术早期的探讨总有“多余”之感,某些时期重在知其流变,如道教早期,正在形成之时,硬要分类界定,则不免无中生有,大可不必,难出有意义的成果,且舍本逐末。墓葬美术部分写的深刻而又见地,很有启发。

  《礼仪中的美术》读后感(一):最有分量的是后面的采访

  作者在采访录里面详细交待了自己的学思历程,特别强调自己在国内的美术和文物工作经验,同时在美国受到了严格的理论和方法训练。作者对西方的美术史乃至人类学甚至语言学理论非常熟悉,这是国内研究美术史学者的不足。俺在犹豫,重新回去读博,到底继续读文艺美学还是美术史呢。好像巫鸿先生自己也在哪里回答过美学和美术史的关系,谁知道在哪儿啊

  《礼仪中的美术》读后感(二):好书~人类学艺术学必备!!

  不是因为是国外的学者就说他好 的确这本书和下面的书真的是很不错的哦!巫鸿研究汉代的东西在国际上还是比较先进的 比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汉学家”当然是没话说

  美中不足就是出版社是“三联”,意思就是说价格上要贵很多,所以实在是想看的话 除了去图书馆借 另一个选择就是要牺牲你的银子 呵呵 不能两全了

  《礼仪中的美术》读后感(三):上半部很好,汉代之前,我都喜欢。可惜,关于后来。哎。。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 觀禮於祖先之身後事,得歎,不慕王候,只慕仙。更得歎,今日神州各路“大師”橫行之可笑。最得歎,各路受“師”人,周瑜黃蓋也。

  被你的亚马逊误导。

  你是部分的表达了关于,人死身后事,之于祖先的态度,行为及决断啊。

  这是汉代及汉代以前了。这些我很喜欢。还让我走了一点地理,也很喜欢,比如过于,几千年前的山东,(看来我曾经长大的地方,以前都在水里泡着呢,哈哈)。总之第一册我很爱。

  换到,第二本,上帝,关于敦煌,关于美术和历史的敦煌,我还是爱的,

  可惜,您对于佛,这个唠叨的太多了。真的,您写的太多关于这本书主题之外的各种佛教。我个人不需要这个,既谈不上洗脑袋,更谈不上长知识,SO..

  对我来说,第二册有一半,都是不拉不拉不拉不拉不拉不拉不拉不拉不拉不拉不拉不拉不拉不拉不拉不拉不拉不拉不拉不拉不拉不拉。

  好了,总之,为了我在第一册以及第二册的一半,我还是要推荐你。

  哈哈。

  而且,你虽然离开这个国家,但是你的心还是中国心。你比现在那些制度底下的那些没有脊梁的学者,还是强多了。

  《礼仪中的美术》读后感(四):新的风气

  巫鸿主持的这套艺术史丛书对我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这种感觉与当年张光直的著作给我造成的惊讶相类。建国后我们就死死的揪住苏联的思路,有两个倾向,一是考古学的政治化,结果产生了很多完全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如半坡和河姆渡所提供“母系社会”的范例,其实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写作于19世纪,人类学的研究早已经打破了他的结论甚至方法,而我们还在抱残守缺;二是考古学的物质文化史倾向,在无六十年代就批评的“见物不见人”已然如顽疾一般,当年奋起批判的青年学生而今早已成了耄耋老人,到处被尊为大师,可大师们还在原地踏步。这样一来人类学的传统完全的断绝了,历史时期考古已然成了历史学的擦脚布,“证经补史”了几十年。

  美国考古因为以人类学为主干所以思考、方法、材料有很多的不同,多学科的渗透和合作也开展的深入所以视角有了很多的变化。而我们还在编年不断的编年,前一段问一位师弟类型学之后是什么,他不能答。但是可以见到巫鸿成为继张光直之后于中国考古学最有影响的“国外”学者了。

  还是好好读一读,其实巫鸿的著作已经不是严格的考古学了,我们今后的方向可能就是打破学科、打破时间、打破方法的界限。

  类型学之后还是类型学,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做个老人了。

  《礼仪中的美术》读后感(五):我来胡思乱想

  正在看这本名著了,呵呵。

  对我来说,作者的领域是新奇的。

  发挥自己看书的习惯,边看边胡思乱想。

  东夷地区的鸟崇拜符号图案,包括阳-鸟,还有山形的祭坛;江南大部分地区明以后大量采用的防火山墙的形式是不是集体无意识记忆呢?三山五山墙如何开端、封火山墙还有什么形式、影响的地域范围如何?

  唐宋时期的鸱吻,是不是也有鸟翅膀或者尾巴影响?禳解么?哺鸡脊呢?阳鸟采用燕子还是鹰隼的形象有什么别的视角么?

  为什么古建采用木构,梁思成的大意是中华文化不追求建筑的经久不变永恒,所以不是石。本书中提到礼器关注“器、纹、质”(14页),对应建筑,如果宫殿一类具有礼仪性,是不是能对应建筑形制、彩画斗拱装饰、木材材质呢?木材具有高贵的文化属性?五行之一,生于土?

  或者不是从木材本身来看,建筑专业的当然首先关注木材,但是实际上,可能是石材先表现了永恒,和它相配,木材才继续使用,体现了生命人世的流变。

  白猿-孙悟空,这个跳跃也太大了,但是看着有点儿意思啊。

  西王母最初是道教早期阴阳一体的主神,端坐在下狭上宽的昆仑山上,头上的顶盖是凸拱向上的,和传统木构架反宇向阳的形式相反。西王母在有些时候作为表阴的一神,和东王公相对,这时候,头上就没有这种凸拱的顶盖。古建木构架反宇向阳的转变就是汉代,这一时期的相同也太巧合了吧。

  汉代之前的秦,出土的铜车马上的“房车”的屋盖也是像是阳伞的凸起形式。

  还记得以前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有文章分析汉代反曲屋面形成的过程,文中似乎是以结构演变为线索,而并没有深入分析这个形成过程的文化心理原因。

  镜像的观念很有道理,南北轴线的布局方式,陵墓中轴线虚空,两侧的神兽、石阙和墓表是实体;供人使用的宫殿建筑群,中轴线就是实在的殿宇建筑序列。

  石阙之间象征着阴阳之门,这个门是重要的空间和时间位置,如同明清民俗风水的门的重要性。

  博览,知识基础储备的充分,文章自然就出来了。

  材料重要,但是对于材料的解读方法更重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