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后感摘抄

2020-11-13 03:06: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后感摘抄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一本由傅雷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精选点评:

  ●很好看

  ●看不到画,光讲很空。所以这本书不适合随身携带,必须有互联网和电脑

  ●启蒙,感动。

  ●傅雷先生的译笔让人钦佩 后来发现 艺术修养也是一流。

  ●123

  ●娓娓动人的艺术普及读物,使读者得以窥见名画之精神,就是编校上还有些错误。

  ●看过留脚印

  ●我也来附庸风雅吧。 翻了一下,终究对我来说还是曲高和寡啊。

  ●这个版本的封面特别漂亮

  ●去欧洲旅行,带上这本书看博物馆,想必会有更多的收获~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后感(一):沉着的小书

  傅雷先生在26岁写出这样的文章,细处不提,气度上首先就很不凡。序中可见先生颇有些愤世情绪,但正文始终则保持在客观和鉴赏者雅致的基调上。通篇二十个小节毫无懈怠,从历史背景到艺术家的个人气质切入得恰到好处,每一讲都有清晰的内核,确是在授人以美慧而无虚浮之心。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后感(二):几处似乎是错印的地方

  第183页:平达罗斯、品达罗斯并存。

  第184页:圣女韦罗妮卡和圣女佛洛尼葛似乎应该是同一个人。

  第211页:他自己说过:“为了成功,他从未有何疏忽。”

  直接引语改成了间接引语。

  第230页:“使德性显得可爱,使罪恶显得可怕,使可笑显得难堪:这才着一切执笔为文,调色作画……”

  “这才着”不知什么意思。

  书中对一些作品有细致描绘,但只有部分有图,其中有些重要的还是黑白的。不知今后能不能出彩色全收录的版本。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后感(三):好书!

  傅雷先生写此书时二十来岁,实在令人拜服。年纪轻,文字却不轻狂,讲介的态度十分严谨,同时也饱含着先生对艺术、对美、对大家的热情和自己的见解。

  全书二十讲,每讲并不冗长,读来有若溪流潺潺,时奔流时低徊,很有阅读的快感。却不单薄,既有对名作的讲解,又有对名师性格和人生的小传,并在讲介之间阐发先生的美学感悟、观念。非常非常的好书,一路读,仿佛回到一个清澈的、求知若渴的年代,在那样一个年代,不轻浮,每双眼睛都盼着看到美,每颗心灵都尊重文化。

  稍有不足是插图的配置,插图乃是吴甲丰1983年在整理傅雷先生这部讲稿付诸出版的时候找的,也有一些一时找不到的。就配图而言,翻看比较麻烦,且不够精细。正如吴先生所说,我很希望将来能有一个大开本的、有彩色精印插图的版本。

  吴先生在后记中说道,“傅雷先生是在苦口婆心地告诉当时中国的美术家与其他知识分子:如果要向西方的文化、艺术有所借鉴,首先必须立足于理解。”理解不同于了解,仅是知道而未能在心中感同其理,就难免仅是个“知道分子”。只可惜傅雷先生的这个愿望,直到今天仍然未能完全实现。这句话,无论中西,都值得深省。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后感(四):《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还是中学图书馆文库的一本。作者傅雷是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有极高的鉴赏能力;赴法留学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这本书是他在大学授课的讲义,后加修改出版成册。

  这二十讲知识密度大,因这些作品都是由创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自身的阶级性所引发的创作,我们欣赏这些作品,除了一种简单的对“美”的“无欲而发”的纯粹精神体验之后,若能了解的作品所处时代的人文历史、经济政治状况,那么自然就能更好地享受这种观赏的乐趣。若如果没有对书中所介绍的这些美术画作有初步认识,也很难读懂作者这评论写作之好坏了。唯一觉得不够理想的是,该书只是用文字进行评论,并没有附很多的图片,读起来还是总觉得好虚渺。

  不过,书的序言里头有推荐一个网站:www.wga.hu 在这个网页可根据字母查到艺术家和作品,在读一讲之前可以先把文章里头提及的作品依次打开,细细观赏一番,再阅读,便能在文章中读出一些你观赏时忽略掉的感受或者不为意的奇妙之处。后来我还在微博上发现了还有一个叫做《BBC:艺术的力量》(BBC:

  ower of Art)的节目,和另一个《BBC艺术精选系列》(BBC.Art.Collection),这两个节目都有高清版本,片场50-60分钟,令你犹如身临其境于画作前,触摸其细节一样震撼,中间又插入了若干艺术家的见解,而主持人的台词和旁白,亦即代表普罗大众欣赏这些名画作之观点,如此一来,就能对一个画作有全面深入之了解。这远远比只是看方块字来得更加生动有趣。我看了这两个节目里对同一个画家伦勃朗的介绍,两者有些差别,主线观点基本一样,但在细节的看法上却各有其角度和观点,兼顾一下倒也是收获甚丰。如此再回过头再读这本书,恐怕得益便更多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