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艺心理学教程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文艺心理学教程读后感100字

2020-12-16 02:51: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艺心理学教程读后感100字

  《文艺心理学教程》是一本由童庆炳 编著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345图书,本书定价:25.60元,页数:200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艺心理学教程》精选点评:

  ●#2014120#

  ●今天一天的成就,在已经读博的师姐那里找到的,大致翻完。居然还挺有意思。审美的对象从审美客体转移到审美体验和心理功能。牵起了我当年看弗洛伊德的回忆。艺术是无意识的象征性表现和替代性满足,而艺术创造是性本能的升华。

  ●这个没怎么学进去呢···

  ●唉,这是没有经受过科学心理学专业训练的人编的教材吗?而且也太无聊了吧每节课都想睡觉啊…

  ●上课听的津津有味,只因中华兄讲课激情澎湃,使我全情投入。 所以爱上了荣格这个怪人,集合了心理学家,考古学家,精神学家为一身的奇男子。集体无意识是沉淀在人们心里的普遍性特征,具有普世性。

  ●喜欢读 可惜专业基础不够

  ●老师的书,刚读完

  ●我就是喜欢这门课的老师我就是任性

  ●| I0-05 /T12

  ●#考前预习#

  《文艺心理学教程》读后感(一):审美世界的门槛和精神愉悦

  

大部分的人喜欢的是商业电影 小部分的人喜欢的是艺术电影 他们客观的传播需求 也表明了艺术始终是有门槛的。 门槛产生的原因 1教育普及率和美育缺失导致大部分活在经验世界,科学世界而不是审美世界,因此大部分人体会不到美,自然对作者型电影里的构图美,音乐

  《文艺心理学教程》读后感(二):透视骨架后围绕主题梳理的教材

  一本好作品本身是有秩序的。

  每一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 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知道掌握一本书的架构是绝对需要的,这能带引你发现阅读任何一本书的第二及第三个规则。我们说的是“任何一本书”。这些规则适用于诗集,也适用于科学书籍,或任何一种论说性作品。当然,根据书本的不同,这些规则在应用时会各不相同。一本小说和一本政治论述的书,整体结构不同,组成的篇章不同,次序也不同。但是,任何一本值得读的书,都会有一个整体性与组织架构。否则这本书会显得乱七八糟,根本没法阅读。而烂书就是如此。

  《文艺心理学教程》读后感(三):理论研究和批评家

  台湾著名电影学者、影评家、剧作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电影评论人、电影制片人,金马奖评委会主席,人称“台湾电影教母”,一直是台湾年轻影人的幕后推手。祖籍山西高平,生于台湾台北。1995年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后任《世界电影》编辑和《中国时报》记者。1981年毕业于美国德州奥斯汀分校影视专业硕士学位。就读于UCLA博士班。1981年返台。任国立艺术学院专职讲师,为《中时晚报》撰稿及《联合报》专栏影评人。为台湾新电影作了理论上的论述与介绍。策划出版了《电影馆》丛书等,监制作品有《香港情怀》、《望乡》、《洞》、《十七岁的单车》等。现任台湾电影中心主任、吉光电影公司董事长,并任教于台北艺术大学电影创作研究所。1989年与邱戴安平合作创作电影剧本《阮玲玉》由关锦鹏执导搬上银幕。该片获第28届台湾金马奖评审团特别奖、第十二届香港金像最佳女主角奖等5项奖、第四十二届西柏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等。著有《焦雄屏看电影——台湾系列》、《焦雄屏看电影——好莱坞系列》、《香港电影风藐》等。与台湾新电影作家侯孝贤、杨德昌等有深交。

  《文艺心理学教程》读后感(四):观众和评委的心理需要会左右艺术评价

  电影能拿那么多奖,本质上还是迎合了白人中上层阶级的口味。简单来说就是讨老白男欢心。

  满足大多数人潜意识需求的电影。用不着说,后者会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世代相传,永不止息。只要人活着一天,这样的小说就能满足他,给他一些他需要的东西—对正义的信念与领悟,平息心中的焦虑。我们并不知道,也不能确定真实的世界是很美好的。但是在伟大的作品中,世界多多少少是美好的。只要有可能,我们希望能经常住在那个故事的世界里。 真的对比视听语言、演员表演、剧本质量,其他几部电影难道会输吗? 《寄生虫》这类作品吧,说实话就是有一些深刻的内容,比如贫富差距、阶级矛盾等,让看的人觉得:卧槽牛逼,看完了这部电影的我真高级。但同时又不至于太过深刻,让人难以理解,所以全片要铺陈大量的隐喻和意象,有一些大概已经直白到了“看,我是隐喻,快夸我高级”的地步。 最最关键的,是不能刺痛了中上层阶级那颗脆弱的心。揭露社会问题背后的真相是万万要不得的,富人们才不想看个电影还要带着负罪感呢;不过呢,又要稍稍刺痛他们的心,唤醒几分肤浅的愧疚和自责。最后再转换矛盾,将问题怪罪到影片中角色的道德问题上。 于是老白男们就可以一边眼睛里噙着泪花,感叹下层民众生活多么艰难;一边长舒一口气,在“麻木不仁”的电影角色中找到了道德优越感。心满意足地离开电影院后,继续自己两个孩子一条狗的郊区生活。 这种心灵大保健,你说爽不爽? 饶有趣味的是,我们学校某一致被学生吐槽,在生活里装作关心少数群体其实不过是享受做救世主感觉的某教授,上周和我们强烈推荐了这部电影。嗯。

  社会不同,97年和08年的经济危机让很多韩国人家庭再也站不起来了,在历史的大潮的拍击下,所谓的个人能力和学历往往是力不从心的。我们这几代的中国人有着很高的储蓄率,普遍是正的净资产,没法理解很多这些国家的人身背无法偿还的负债的感觉,信用不良的人基本是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的,连手机号码可能都开通不了,paycheck to paycheck已经是很多人的理想生活了。在这种社会分配的机制下,高水准人力资源过剩,科技不断发展,资本要素和生产工具要素拿走的比例高,低端劳动力要素能拿走的就不多了。 安导演拿到奥斯卡又如何,可能他的年收入和资产还不如中国的一个二线演员,在这一点上,韩国人也是无法理解中国人的。 在韩国社会,贫穷基本不会让人饿死或者没有衣服穿,也会有基本的医疗保障。但是贫穷有很大的可能会一直压在一个家庭的身上,世代遗传下去,当父母深刻的体会到,不仅仅是自己,包括自己的子女和子女的子女也很有可能劳苦一生也无法翻身的时候,那种绝望,那种恨是会让人疯狂的。

  《文艺心理学教程》读后感(五):文艺创作者容易有各种神秘幻想

  系统学过心理学的人大都认识荣格的《红书》,但是倘若你还没有走出校门,没有什么人生经历的话,读这本书却又如同嚼蜡,基本上是读不通透的:什么灵魂、什么梦境、什么彷徨、什么梦魇……的确,没有同理心是无法读懂这样抽象的内容的。现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再读《红书》却能够找到一丝荣格当年初写此书的意境。就如同“走的太快,灵魂都跟不上了”这一句戏谑的话却也表达出荣格寻找已经迷失的自我的仓惶,他在书中呐喊道:别高估自己完美! 《红书》写于1914年,那年荣格50岁,资料上显示说他大约写到1930年,历经六年左右的时间。用荣格自己的话来说,我拥有名誉、权力、财富、知识和其他各种福气,却不能够有更高层次的渴求了。荣格说,这种渴求消退了,恐惧便随之而来。荣格在此提出的“渴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刺激动力,比如说,我们身在职场,有完成工作的刺激,这也是升值的动力;在社会中,我们会遭遇各种地位、名头的刺激与动力,等等。这是一种自我价值体现的成就感与归属感。荣格在《红书》记录了自己在精神方面追寻的历程,他打败了心魔、找到灵魂的病灶之处并进行自我疗伤。他从痛苦中走过,被欲望所纠缠,他说“饥饿却使灵魂变成野兽,吞噬那不可承受的,最终毒害灵魂”他说“滋养灵魂才是智者所为,否则就是将它蓄养成住在你们心中的恶龙魔鬼”;他用理智与灵魂对话,也曾迷失于不能认知的领域中,他说“你的心是怎样的,也就是心的认知。邪恶的心让你认识邪恶、善良的心让你认识善良。”的确,如果你是善良的人,遭遇了邪恶的倾轧,请不要纠结于对方为什么要如此对你,如果能够了解这种行为的初衷,你也就不再单纯的善良了不是? 荣格认为:梦是灵魂的指引。从这点看来,他还真是弗洛伊德的高足,虽然最后与其决裂,却还是深受其影响:“深层精神甚至教我,要按照梦来认真考虑我的决定。梦会指引生命,它们决定了你,即使你不明白梦的语言。”佛洛依德将梦的形成和主要作用解读为:象征、伪装、检查和获得一种心理补偿。有人认为爱做梦的人的欲望和顾虑较多。由于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偏差的,就总在梦境中获得一些自我补偿。荣格则认为,仔细了解梦境中所发生的一切,从中能够看透自己的予取予求,能够让自己更为透彻的认识自己的灵魂。 有学者说《红书》是荣格“积极想象”之所得。的确,图书本身的功能性无非是让读者获取到作者赋予文字其中的精神走向:你是消极能量小能手,还是积极能量小超人呢?有人说荣格的著作怪异晦涩,拗口难懂,其实这也是我们读原著的必要性。我们的教育体系让我们在教科书中读到许多压缩成短句或者短文的概念,却不曾品味过大师对其意义的创造性和延伸性创作。我们对大师的著作不但是要秉承崇拜的态度将之放在书架上展示给访客的,更是要逐字逐句的读进心理,才能惠解其意。从《红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心理学大师也曾有过迷失、找寻、误入歧途、挣扎、追寻、领悟等心理过程。只不过,圣贤和凡人的却别在于能不能有自我救赎和激励旁人的能力。当你看到这部作品的封面时,你一定会被其设计感所倾倒:它不像美国版本的那样通体红透,却是充斥着一股红色的灵异画面。我以为这也是很多人都有过的一副梦境:一个人在精神与世俗中挣扎,逐渐的进行自我超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