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读后感1000字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是一本由胡兆量 / 阿尔斯朗 / 琼达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精选点评:
●书还是挺不错的,有意思。虽然有些问题有些数据有点过时了,但瑕不掩瑜。
●很教材。
●酣畅
●感觉不像是一本教材 作者思路很开阔,各种引用各种案例,分析的部分就少了 当然,学习文化地理确实要用很多案例
●三星半的教材。毕竟这么薄一本,容量有限。
●国内的中国文化地理类的教材大同小异,这本的特点在于对人才地理现象有所点播,但是概述的确是概述,写的太粗糙了,没有深入下去,难以让人一窥究竟~
●穿越参考书之一,昨儿理书时翻出来再看看。也是为了对外汉语考试买的,蜻蜓点水概览不错。
●很好的书,读来很有收获
●不太好,印刷纸张也粗陋
●看完这本书,觉得要写一本文化地理概述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啊!!!作者的辛劳是值得尊重的。这算什么事儿嘛~原来侯景新老师的“区域经济分析”就是照着这本书念的。。。。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读后感(一):只是概述而已
虽然不能说是浮皮潦草,但也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想把中国各个地方的文化特色都评说一下,就三百多页怎么够?概述只是概述。
最糟糕的是纸张太差了,也就是当教材才会有人不得不买,要真搁书店里,恐怕卖不出去。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读后感(二):这类题材的书不好找
1、如果你需要了解中国的地理文化综合知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毕竟我没有找到其它更好的类似书籍可以比较完整的介绍中国地理文化。
2、可以了解到以前不曾了解的知识,书中也引用了很多其他书籍的内容,感觉有点引用过多,作者自己的分析理解少了点。不过既然是概述,估计都是写成这样的吧。
3、写得教科书的范式,有趣性不足,政治性强,还算比较严谨。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读后感(三):北方多口号,南方多广告
今天散步看到家附近的药店标语
让我想起来前段时间看的《中国文化地理概述》提到的“南方路边多广告,北方街头多口号" 关键咱这个连字都打错了,正常的输入法就能够打出来正确的“践行”二字,不知道怎么能够打成“贱行”。查了下百度百科,真的有“贱行”一词可意思并不符合标语中的语境。
贱行一词的解释:
贱行释义第一个解释刚才没看明白,什么是看轻任事?其实就是而轻贱,轻视的意思。所以啊这个北方多标语,还都是错别字!高手在民间啊!
地域与民俗
以前听说东北女的都爱抽烟,不理解原因,书中也给了解释:“十七八岁姑娘叼个大烟袋反映东北农闲时间长, 为了 农闲消遣,女士也养成抽烟的习惯”
东北民俗云南民俗地域与人口相貌
在法国的时候觉得法国男的怎么这么矮(有可能是我在马路上遇到的矮子比较多)荷兰男的平均身高1.88,女的1.72.,在荷兰人家洗澡都得把喷头拿在手中,要不那喷头太高了,根本都冲不到我。荷兰人高和饮食有重要关系,荷兰是世界第二大乳制品出口国。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北方尤其蒙古人身高比南方人高的原因。
中国南矮北高主要原因:
食物结构。北方面食为主,肉和奶制品消费量大。面食含蛋白质较高,比较富有营养。南方以米食为主。大米的蛋白质含量较低。气候差异。北方日照时数长, 低温干燥。日照充足, 有利吸收钙和磷, 促进骨骼成长。南方多阴雨,日照时数短, 不利营养吸收, 不利骨骼和肌肉发育。遗传。早在新石器时期, 北人已经高于南人,黄河中下游男性平均身高165 厘米以上,粤、闽、浙男性平均身高 162 厘米以下。在欧洲从来没见过塌鼻子的,男女老少都是立体的,鼻子没有最挺,只有更挺更翘的。之前有个朋友说越冷的地方鼻子越长,因为冷气要慢慢的进入到鼻子里。在欧洲见到的大多数人体毛都很重(包括女生)看到有些男人手上都是毛,胳膊上的毛多的彷佛穿了毛衣。(好奇中国东北的原住民是不是体毛也很多)黑龙江人平均鼻宽 37 .5 毫米, 广东人平均鼻宽 40 毫米。鼻型宽, 鼻孔大, 可以多吸入冷空气调节体温。
南方经济比较发达
在书上我还看到了令我心难以平静的事实:”以福建省和甘肃省为例, 改革开放时, 处在同一水准,到 1999 年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出现 4 :1 的差距“看看2019年的数据:福建GDP42395亿,甘肃GDP8718.3亿元,已经是接近5:1的差距了。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
我国南方经济发达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近两千年来, 我 国人口分布重心和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移向南方。我国古代人口 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经济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唐朝中叶安史 之乱是分界线。安史之乱前, 北方的人口和经济超过南方。安史 之乱后,南方开始超过北方。北方旱作农田在生产力较低时比较容易开发。南方地势低洼, 需要兴修水利, 开辟稻田, 才能耕作。待到南方稻田大批开发后,就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较强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地区生产要素的差异, 扩大了 地区的差异。到了近现代,西方的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首先传入东南沿海, 南方在经济上的领先地位不断加强。南北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互补作用, 需要相互维系的手 段。北方军事和政治活动需要南方粮食、布匹、百货的支援。
中国语言的区域差异
汉语的特征和区域差异
(一)简约的汉语:单音节组成, 没有辅音, 音节比较整齐。
(二)南繁北齐———汉语方言区的分布特征
汉语的方言区有 7 个: 1. 北方方言区; 2. 吴方言区; 3. 闽方言区; 4. 粤方言区; 5. 客家方言区;6. 湘方言区; 7. 赣方言区。
(三)北京语音———汉语普通话的标准音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和区域差异
唐朝以前,我国采用小案跪坐进食制, 属于分食制。
唐朝以后,会餐制逐渐在我国盛行。会餐制盛行有观念和家具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在家具方面,从小案进食向大桌高椅转化, 便于会餐制的普及。在观念方面, 受华夏文化讲究气派和表示团 圆融洽心态的制约。
中国饮食文化的南北差异
1)南米北面———饮食的自然环境烙印
南甜北咸反映环境对饮食口味的影响。
山西人爱吃酸味。黄土高原水中含钙量大, 醋酸可以帮助体 内钙质沉淀,防止体内结石
2)南细北粗———饮食的社会环境烙印
中国建筑园林的南北差异
由于太阳高度角、日照时数、地形和水系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北 方的方位观比南方更强。北方更需要获得阳光, 躲避寒风。南方受 水和地形的干扰较明显, 方位观相对较弱。太阳冬至日的高度角由 南向北缩小。
南方多佛寺道观,北方多石窟寺
推荐喜欢地理,中国文化的朋友们仔细阅读这本书,定能有所收获!
爱打蓝公众号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