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庄子评传》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庄子评传》读后感摘抄

2020-12-16 03:29: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庄子评传》读后感摘抄

  《庄子评传》是一本由颜世安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56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999-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庄子评传》精选点评:

  ●唉。

  ●庄子很深刻,不过未免太悲观了

  ●「补标」 对我影响极大或者可以说最大的一本书。反复读过好多次,抄过很多句子,在很多失意失落片刻想起来庄子,和岩山的话语。颜老师像月亮一样好。「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想给自己建一座宫殿,宫殿里好多房间,一个房间安放庄子的世界,今天就睡这间,嗷呜。

  ●痛苦与游世

  ●个人偏执的思想有点重了。

  ●能以这样的角度来写庄子,不知作者又有着怎样的觉悟。我站在一片废墟上,这就是我的王国。

  ●家师所撰,无以伦比,震撼人心。工作繁忙,抽空翻阅,涤荡心灵。

  ●绝对思想家评传中一奇书~ 大一沉迷庄子时最爱的一本

  ●二十年后回归?给导师写一篇?

  《庄子评传》读后感(一):值得一看

  生平著述写的较简略,聊备参考

  关于痛苦意识和游世思想的论述,是抓住了要害,但是分析的感觉一般,与文本的结合不是太严密,也少有精彩的段落。

  道论的部分比较出彩,我认同作者关于老庄道论实质的分析,作者抓住了先秦道论的主要问题和内在矛盾——道产生自然知识还是道是自然典范,剖析了庄子哲学“道在自然”的特质,我感觉这里的分析是相当有道理的。

  最后的结语值得留意。

  《庄子评传》读后感(二):为了写这篇评论专门登录豆瓣的,你就知道有多好看了。

  复习期间非常紧张,本来就是照个别篇目去的,结果没忍住一天时间看完了,一本思想研究,一本文学评论,甚至可以说是一本小说,颜老师还对庄子和毛姆《刀锋》作了比较,顺便鄙视了一下毛姆,真的,怎么说的,太合自己心气了,期间几欲落泪。颜老师真的是冷酷世界的仁心剑客,不给人留一丝对世界的温柔希望,但又冷冷地将人从悬崖边上救起,一部非常有个人风格的评传。当然如果是冲着概念定义的权威说法去的就会得不到。

  后悔在南大的时候没去听颜老师的课,真的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啊,太后悔了,希望以后能有机会。

  南大出版的评传系列非常好,有好几位崇拜的学者的作品。推荐阅读。

  《庄子评传》读后感(三):以游世姿态戏谑于苦难人世

  这应该是今年最后一个月最后能读的一本闲书了。庄子离我有两千多年,可这本书像把他写活了一样,让我看到一个傲娇抵抗生活和黑暗的内心澄明的小老头,从“为我”到“无我”,不知道庄子有多少勇气才能来面对生活的混沌和虚无。比起老子对小国寡民道德理想国的向往,庄子真真切切做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是不知道,庄子在面临生活中的大起大落,病痛折磨,亲故离世时,他是如何选择将自己遁世于虚无中,选择游世。我想他内心也是痛苦的,一边嘲讽着这污浊尘世,一边又置身于黑暗中在另一理想世界求得精神解脱。圣人爱人而不知其爱人,这也是我所渴望的乌托邦,只奈何我似乎看到了庄子对我的苦笑和嘲讽,告诉我,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我也不过是天地间一沙鸥,一尘土,一阵风,一片落叶罢了。也许全部的梦只能寄托在庄生晓梦里,庄周梦蝶,蝶梦庄周,何时人活至无我,也许这混浊虚无的世界才是个尽头吧。

  《庄子评传》读后感(四):“无所逃乎道之间”的深刻警惕

  《庄子》一书,由于其内容构成上的复杂性,有着巨大解释空间。常见的解读,要么是把庄子视为一个奇怪的巫师,终日只会讃叹神秘的自然。要么把庄子视为一个乡愿式的无是无非者,像满口道德仁义一样满口逍遥,无耻地令人恶心。

  而此书是在探索这样的问题:庄子面对什么样的世界和问题?庄子如何回应?这样的回应有什么效果?

  而作者描述出的是:庄子面临的是一个极度黑闇的时代,庄子选择游世,这样的回应对“世界”毫无作用。

  这样一种解读,似乎也和习常的解读类似:庄子厌恶丑陋的世界,故而选择逍遥的超越。但是,这种习常的解读因为没有指出最后一点,故而也就很难说其把握了前两点。

  那些一个个自许看透世间黑闇而避世、而自称“逍遥”的人真的逍遥了吗?或者说,庄子本人真的“逍遥”吗?

  历史的看,恐怕并没有(至少依据传统的“逍遥”概念是如此),这也是作者作为历史学者没有且不能忽视的一点。很多人习惯对庄子作内向化的解读,认为保守自心就好了,什么“内在的超越”就好了,这样一种内向的退缩天真且恶心,但也确实是历史实际发生的倾向。但是,“自己”和“内向”,却恰恰是庄子不承认的。

  《人间世》的寓言中,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天地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所逃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

  人真的能够纯粹的内向化吗?在庄子看来是不可能的,人一方面逃避不了家庭,另一方面逃避不了君臣。后者是更为致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并莫非王臣”,天地之间无所逃处,故而庄子根本不认为逃避的隐逸有可能。也真是因此,“游世”才被提出,因为不可能”出世“,又不想栖栖遑遑于世,则似乎只能游世。这也是此书揭示出的游世之背景。

  这种游世更多是一种处于“材与不材”之间的状态,能够全身已实属不易,要是进一步向上论,庄子又看到了新的问题。

  通常的解释中,庄子变成了“道”的祭司,似乎能够与道合一就能消解这些问题。但是,回到《知北游》关于“道在屎溺”的讨论,不由得又令人怀疑这个所谓的“道”是否真的靠得住。传统的解释中,“道在屎溺”被解释为“道无处不在”,这固然没问题。但是庄子又说道“无乎逃物”,这又不禁让我们发现:道是无处不在的,万物不能逃离于道,而“臣之事君”也是无所逃乎天地之间的“天地之大戒”,那么是否”道“与天下苦难正是同一个东西?或者说,道是不可逃的,苦难也是不可逃的,在此意义上后者的不可逃是依于前者的,道本身就是造成世间苦难的根源。

  历史的看,“道”在战国时代确实常常被用于言说政治原则,某种意义上那些强调君主应当依道施政的,恰恰是荀子、韩非这些人。可以看出,老子的“道”历史上确实也被解读为囚禁世间的笼子,让人无所逃乎道之间。

  《庚桑楚》说羿以天下为笼而雀无所逃,荀子说要制作一套“兼覆无遗”的礼法系统治理世界,这种相似性让人真的不仅怀疑:庄子及其后学是否已经看到,所谓的“道”,只要其被视为无所逃的,就存在者深刻的危险。

  庄子中所谓的道、自然等概念,从来都不是想当然的正面的东西,他们本身都和仁义礼智一样,是看似正面但却往往蕴含着危险的东西。并且在庄子的时代,这些危险已经发生了。

  于是回到本书,可以说作者真正看到了庄子理解的黑闇于苦难,故而不肯乡愿式地谈什么个人境界和内向化的逍遥游,或者说只能谈游世。

  事实上,今天也不乏这样的人:他们捧着老庄,咒骂世道黑暗,批判仁义道德,却又撞向吹捧什么“自然”、“道”,满口虚玄之辞,却没有发现自己在讃叹庖丁解牛的神妙之时,也无非就是被自己所赞颂的“道”所宰割的对象。

  就是有这么一群人,什么好的东西都能被他们使用的恶心至极,故而让人对世界的价值产生怀疑——这或许恰恰是庄子所面对的。

  但是,如果“道”本身都不可相信,那么这种“游世”有什么用吗?历史的看,没用,该死的还是要死的,该看到黑闇的还是要看到黑闇的。游世并不能改变世界,毋宁说只是在表现一种自己的态度。当你发现世界真的无法改变的时候,你会选择放弃世界?还是会选择同流合污?庄子正是发现,人无法放弃世界,因为无法逃脱;但是又不愿同流合污,故而只能选择游世。当真的发现世间如此黑暗,明知自己的行为于事无补且无法离开,所选择的就只能说幽灵般的游荡。这恐怕是顺着原书对庄子解读的思路,所必须达到的。

  但是,作者并没有将这条路走到头,而是走向了所谓“新的境界”,走到了“无我之境”。将庄子理解为消解自我的固执意识,这固然不错,但是消解自我后又能如何,那种自然又是如何,始终可能只是信念。对于本书而言,作者走到了一种确定性的境界。

  事实上,这一条道路,恰恰是从魏晋到宋代理学所走的:他们发现了有一种万物无法逃脱的东西,定名为理。他们发现子之孝亲有普遍性,故从正面的意义上谈论“不可解于心”的东西。他们发现君主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故而从正面的意义上谈论“无所逃乎天地之间”的东西。他们也认同世间的无耻,但是认真地相信这种无耻是可以改变的。这条道路真的比不上庄子吗?恐怕未必,因为没有人知道“道”究竟如何,因此留下了信念的诠释空间。当然,不可忽视的是这条道路的历史也是充满了黑闇与血腥。

  后记中作者引用了程颐、张载对于生死的看法。

  总之,本书给出了一个不同的庄子,这个庄子面对着问题,并认真的解答,虽然答案未必正确,也事实上没用。或许解答正是“材”,使得现在学者得以糊口;没用是其“不材”,使得某些东西得以活命。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游世的表演,让庄子活到了现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