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动物读后感100字
《道德的动物》是一本由罗伯特·赖特著作,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380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0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道德的动物》精选点评:
●: Q981.1/5925
●把自己仅有的东西做个正确的投资吧
●为什么有些动物会自我牺牲呢?为什么子女去世,父母的伤痛是不一样的呢?为什么维多利亚时代的婚姻更长久呢?……本书从进化的角度给出了答案。
●比较合自己胃口。
●四星半,人是道德的动物。
●念得很辛苦,是知识太深奥,还是阐述太生涩。
●“可以减少很多不幸”
●达尔文传记
●精彩
●本书介绍了达尔文和进化心理学,相当于一本半传记。
《道德的动物》读后感(一):道德由本性起源
《道德的动物》从进化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人类的部分深层的本性。
那些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留下来的,最终归结于对繁殖的追求的性质,如此衍变,成就了今天的世界。
如果要去深究我们如此多的行为的起源,看看我们的老祖先吧!最深层的欲望永远都睁着它的眼睛,而我们所谓的美好,也许只不过是粉饰
《道德的动物》读后感(二):本书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本书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智囊罗伯特·赖特最经典的著作,迄今为止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 本书以达尔文的生平及其作品为脉络,从一些非常有趣的社会问题出发,比如,人类的一夫一妻制不只是法律的规定,这种制度还有着深刻的进化渊源。再如,手足之间为了得到父母关爱......
《道德的动物》读后感(三):是知识太深刻,还是阐述太生涩
今天着手看它时我正好闹肚子,给我的感觉是每次我WC回来,随便翻到哪一页,都似乎可以继续看下去。
今天天气很阴冷,我带着小小的热水袋在自习室里读闲书。这本给我的感觉是无论我什么时候中断了去换热水,似乎都是同一种感觉“我打水的时候想个新的话题吧,想什么好呢?”(一般人做这样无聊事情的时候都喜欢想一个话头消遣时间把?)然后回来的时候继续翻书,又是似乎哪一页都没有清楚地看过,都可以(再)看一遍。
如果一次两次这样的话我是很好奇的,会兴奋地看下去;但是反复如此让我有种被鄙视的感觉——也许我还是该在社科类图书室里混吃等死的……(这本归在科技类图书室)
这个也许就是我的局限性,比如它阐述雌雄性因为生育周期导致雌性善挑剔,雄性更主动,反反复复,我总以为是随着时间关系有新的发展,而章节之末还是“殊途同归”了,似乎小章节之间的排序只是随着作者的逻辑在阐述着新旧达尔文主义的瑕不掩瑜。
而在其中的一些论述,比如说马来西亚上的某岛(书不在手边,想不起来了)上的部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而中间的跳跃让我觉得很唐突,这之中真有因果关系么?还是我实在是太钝了?……
可能之前几天看的都是些外文的口水书,还有再之前让我击节的阿兰·德波顿的哲学阐述,把我的脑袋给惯坏了。
那么说说这本书的优点,自然很多的,比如前边的17封书评所述。我还没读完,也不好武断。
有个特别的优点是这个书的排版很紧凑,字体修葺,让人觉得很严肃。我个人不喜欢松松散散几百页,还夹杂各种单页居中展示的插图(点名一本:《不要让猴子跳到背上(似乎是这样名字的)》让我看完之后竟有怒气……太浪费纸张,浪费时间了!)虽然看起来很轻松,让人有些莫名成就感。
最后是个硬伤,没错,这本的翻译就是没有德波顿那本来得流畅。
《道德的动物》读后感(四):人类不是道德动物,一切为了基因传播
作者认为,基因不是人类,它没有人类的道德观,也不会像人类一样,会对某些行为有特别的偏爱。动物的本性,更多在意的是繁衍价值。
1.第一个重点内容,在繁衍这个事业里,男人选择什么样的女人,女人选择什么条件的男人,
男人更喜欢年轻的女性。因为年轻的女性有更多的生育时间。而外貌常常可以表示年龄的大小。为了保证后代是自己的,男性对妻子在身体上的忠诚度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女性发生性行为的成本很高,所以女性不仅需要男性有健康的基因,还会要求男性有足够的物质资源,来保证孩子的生存和未来的竞争力。总之,这本书从人类进化的角度分析了人类为了更好地繁衍,产生了男人爱年轻、漂亮,女人爱财富的生物学基础。
2. 第二个重点内容:为什么大部分男性愿意只对一位妻子忠诚?
一夫多妻制会导致地位很高、很富有的男性拥有过多的配偶,这样社会地位低的男性就不容易娶到老婆。而一些人为了能够娶妻生子,可能就会去犯罪。就算允许一夫多妻,大部分男性也没有足够的物质资源来照顾多个家庭。在一夫多妻制的家庭里,小孩容易被没有血缘关系的继父母虐待甚至杀害,同时继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容易全心全意。而因为离婚而产生的单亲家庭,在教育方面也容易缺失。
3. 第三个重点内容:为什么会有互相关爱的亲情?
亲人的基因会有一部分是相同的,亲情是基因之间的互助。父母会偏爱繁衍价值高的孩子。相同条件下,有钱人的家庭会更喜欢儿子,因为儿子可以利用家庭的物质资源更好地繁衍,穷人家的父母偏爱女儿,女儿可以通过婚姻进入社会地位更高的家庭。而子女可能会因为对父母的需求变弱,而忽视父母。
4. 第四个重点内容:为什么人类会向往友情,有时又会背叛朋友?
通过物质资源的交换,朋友之间可以得到更多的实际好处。除了物质资源,朋友之间还会交换信息,也就是聊八卦。这些信息会帮助大家规避风险,或者得到新的资源。为了更加顺利地和别人合作,人们会追求好的名声。不过当获得额外利益的诱惑超过名声带来的好处时,也有些人会通过背叛获得更多的利益。不过这种行为是被大多数人排斥的。
5. 第五个重点内容是:为什么人们要追求社会地位?
几乎所有社会都会有分层,社会地位高的人会占有更多的物质资源,会有更多的配偶。为了让大家去竞争更高的社会地位,我们进化出了上进心。因为更高的社会地位对男性更有好处,所以在竞争的时候,男性会表现得比女性更加积极。在竞争中,每个人的天赋都是不同,但是我们都有变得更加强大的潜力。
6. 第六个内容:为什么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自我感觉良好,也会自我贬低。
要骗过别人,首先要先骗过自己。自我感觉良好是为了更好地自夸。自夸可以获得好的名声,也可以打压竞争对手。自我贬低,会让自己不被当作威胁。悲观和自卑,可以让我们警惕曾经出现的错误,在必要的时候,持续的悲观可以让我们放弃不切实际的目标,转而在其他领域获得成功。
《道德的动物》读后感(五):人,基因和文化的俘虏
*****翻译太差了!******
对人来说,基因搭建了基础架构,文化大部分时候顺应了这个基础,但有时候二者是对立的。但是基因是无可消除的,因而在二者冲突的时候会出现各种事件。比如对同性性行为的禁止。
不同的文化可能呈现不同的特征,但是内在的基础是一致的。比如在本尼迪克的《菊与刀》中谈到,日本人(以及中国人)过度的自尊心、面子、羞耻感,是被文化塑造出来的。比如孩子从小被进行打击、嘲笑式的教育(我常常见到许多人对幼儿童开玩笑、调戏)。积极心理学中有个所谓anchor的说法,谈到有的人天生anchor高有的人低,于是出现同样的境遇,有的人幸福有的人忧愁,有的人乐观有的人悲观,种种。本书谈到knob,指同一个意思。文化能够调整这个knob,比如日本(以及中国)对人的羞耻感knob都进行了提升,使得人非常敏感,很容易感到羞耻。
很多人对于人的许多行为是基因造成的非常困惑,甚至非常苦恼。人的大部分道德,比如利他行为,比如对亲人的关心(e.g。母爱),都是出于自私目的才发展出来的行为,并不是什么纯粹高尚的“美德”,这对人的“公正感”带来一种冲击,使得有些人产生一种崩溃的心理,并有一种要加入这种negative中的冲动。也是因为怕吃亏的自我保存本能在作怪。他们会因为“美德、公正”世界理想的丧失,转而支持一个“存在即合理”的不讲伦理,甚至认可“丛林法则”。这是理想主义破灭之后产生的犬儒主义。
达尔文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个典型,那个时候人们克制隐忍,推崇美德。所以达尔文表现出来非常讲究德行,甚至看到马车夫虐待马也会发怒。平时对自己也非常苛责,虽然时时受自己研究的影响表现出雄心,却处处对自己进行审查,有时候又对自己缺乏自信,感到悲观。然而对于一个人而言,如果过于追求道德上的无暇,会陷入一种痛苦中。这种痛苦被茨威格在《心灵的焦灼》中深深体会过。
维多利亚时代最突出的莫过于对性的抑制,比如采用euphemism才称呼能引起性联想的物体,比如chicken breast被称作white meat,thigh被称作dark meat,leg被称作drumstick,而女人的private part被称作the fruitful vine,意指每月开花,9月结果(http://language-dossier.webs.com/victorianslang.htm)。但正如上面谈到的,文化在与基因做对的过程中很难取胜。所以维多利亚时期同样有色情小说,sm,还有gay cruising,历史悠久,but all in a hidden way。我以为,在道德松弛的社会中,比如现在的中国(道德松弛是由于社会精神物欲化),所谓“反常”的性行为更多,比如网络上普遍的性广告和性信息(包括sina这样的网站),以及ONS、sm、同性、gang bang、group sex、变装。只是,在松弛的环境中,这样的事情更少引起关注。在道德紧缚的社会中,这样的行为出于压抑和谨慎更少,然而却更容易出现sensational事件,引起关注。
Creationists用猴子随机打字怎能打出莎士比亚全集来说明,随机变异不可能造出结构清奇的人类来反驳进化论。(这个说法当然是错误的,因为变异很长时间已经不是遍历一切可能的随机了。)然而,infinite monkey theorem令我惊奇的却是,竟然还能给足infinite时间monkey在打字机上瞎打就能打出莎士比亚全集。博尔赫斯的Babel图书馆。实际的结果竟然还真有了精巧的生命体——当然,正是由于非完全随机,造出的生命体是有缺陷的。比如人的眼底神经拙劣造成盲点,长颈鹿耳朵神经冗余经过脖子才回到大脑。没用却容易生病的阑尾无法进化掉。
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狗和主人extended eye contact,会造成双方身上oxytocin的增加,这种激素用于滋生“爱护”之情。这就预示着狗和人进行过convergent evolution,都为了更适应对方而做出了改变。在对人的行为和心意的理解上,狗远比人类的近亲敏锐得多。也就是说,狗的进化包含了不断提高“察言观色、善解人意”技能。狼群是社会化程度最高的动物,通过群居、群养幼崽、群合作群担风险,使自己超过狮子、熊上升到食物链最顶端,甚至还会跟着雨鹿放牧。人类最初并非大量群居,因此只能靠妇女的植物食物生活,平时只打打小动物。在Jared钻石的The THird Chimpanzee中就谈到,他搞field研究去土著部落研究,发现男人晚上喜欢讲捕猎大型兽的故事,好像他们白天的经历。实际是一辈子没几次打到大猎物,平时打到一只小兔都要尖叫。因此说来,似乎是狗把人给驯化了。但是由于人智商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然,这个说法更接近于女人和男人的关系。男人看似地位比女人高,但女人却通过性资源、性选择操控了男人。
(*Nagasawa, M. (2015). "Oxytocin-gaze positive loop and the coevolution of human-dog bonds")
但是,狗的进化策略已经变了。最初,狗的进化是为了给人提供实际物质帮助,打打猎,防防猛兽。然而现在的狗的natural selection表面上看更像是human seletion,人们通过技术手段,选育品种,对狗进行选择。狗的进化方向和标准都已经变了。
对于人类来说,何尝不是如此。自从人类有了文化,优胜劣汰变的强劲起来。
第一种强力,就是homo sapians开始用语言交流沟通,一举歼灭了虽然更为强壮高大,但不怎么能沟通因此无法很好配合的Neanderthaler人种,然后开始一家独大,抢占了世界。
第二种强力,就是整治组织结构。帝国结构开始征服和奴役小社群。巴比伦文明、迈锡尼文明,印加帝国、玛雅文明,中华文明,都是如此。同时另一种强力开始显现,就是作战能力,体现在战术和武器上。当初罗马帝国发明的新战术盾牌阵成就了他们的战争胜利;蒙古人靠引入马战打遍欧亚大陆无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