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林格雷的画像的读后感10篇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一本由王尔德著作,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一):唯美主义——文风与作者的统一
读者总是可以从作者的文风中得窥其性格,不论是郁达夫与废名的晦涩不明,沈从文与汪曾祺师徒一脉相承的清新自然,还是朱光潜的意蕴谐趣,一种不同的写作的写作风风格,也许往往就代表了一个作家其不同的思想方式。
意识流像一缕琢磨不定的风,哥特式总是吊诡与狗血齐飞,现实主义又像一把钝刀,磨得人生疼。唯美主义则像是引人注目的盛景,绚丽而独特,不为真善美的形象塑造而束缚,而是“为了艺术而艺术”。
在王尔德笔下,道连格雷先是一个纯洁的美男子,而后成为了一个毫无道德感的浪子。他在其朋友画家的描述中出场,美得像玫瑰一样,引得众人为其倾倒。画家对他晦涩难言的心思,亨利勋爵对他的恶意引诱,“我唯一能被诱惑的便是诱惑本身。”拥有不朽容颜的欲望,让他向着自己的肖像前许下了这个愿望。画像代替他变得面目可憎、丑陋不堪,就像他的灵魂一样。从他在亨利的诱导下害死自己的未婚妻开始,罪恶之路就已无回头路了。
那是多么美丽的容颜,众人可以为此恭维奉承你,你永远在热闹的圈子里,一旦衰老开始,你无人理会,那又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为此做下任何事情,都是在所不惜的。
“为了达到目的,魔鬼也会援引圣经中的话。”亨利本人和这句话微妙的重合了,他看到道连,就好像看到一件纯洁美好得恨不能让人摧毁的事物。那就灭亡吧!小说中的亨利,好像王尔德的另一个本体,不羁于世俗,字字珠玑,妙语连珠的背后却是引人沉沦的晦暗目的。
道连为了容貌而犯下贪婪的原罪,后来就能得心应手地用自己的容貌去引人堕落,而后抽身而出,不管他人死活,倒和亨利有了异曲同工之妙。到最后为了遮掩画像的真相而杀掉画家,他就真正被心中的魔鬼吞噬了。
小说中那奢靡的场景,令人折服的妙语与道连的沉沦,好像一条勾人的美人蛇。
它以欲望为始,以死亡为终,用欲望引人沉沦,用欲望使人堕落,用欲望让人丑恶,用欲望催人灭亡。
小说中的每个人都各自怀有的欲望,内心无法填充的沟壑,不过加速其毁灭罢了。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二):笔记-《道林格雷的画像》摘录
第一章
大凡相貌和才智出众的,都会在劫难逃,古往今来,这种劫数一直尾随着帝王们蹒跚的步履。
丑陋和愚笨的人占尽了世间的便宜,可以随意而坐,张大嘴看戏。他们虽不知胜利为何物,却至少可免尝失败的滋味。
每一幅用感情画出来的画像,画的都是艺术家而不是模特儿。模特儿不过是偶然介入的,是一种诱因。画家在彩色画布上所揭示的不是模特儿,而是画家本人。
风摇落了树上的一些花朵。沉甸甸、星儿一般的紫丁香花簇,在令人倦怠的空气中摆动着。一只蚱蜢开始在墙边呜叫,一个瘦长的蜻蜓,由薄纱似的棕色羽翼承载着,飘然而过,像一根蓝色的丝线。
寒搴(qian第一声)的响声。
第二章
美是天才的一种形式——说真的,高于天才,因为它不需要任何解释。美是世间的一大存在,就像阳光、春天、或者是映在黑黑的水中,我们称之为月亮的银色贝壳。
我们衰变成了可怕的傀儡,只剩下记忆中令我们害怕的激情,以及我们没有胆量接受的巨大诱惑,依然拂之不去。
第三章
每一件赏心悦目的东西背后,总有一段悲哀的隐情。连最不起眼的小花要开放,世界也得经历阵痛。
第五章
孩子们以爱父母开始自己的人生,长大了评判父母,有时也原谅他们。
第八章
可是玫瑰并不因为这样而减少它的魅力,鸟儿依然愉快地在我花园里歌唱。(道林格雷间接害死西比尔文,正一步步堕入深渊)
第十三章
风已经驱散了浓雾,天空像一只巨大的孔雀的尾巴,星星点点布满了无数金色的眼睛。
第十四章
想象,如同受痛苦折磨的活物,被恐怖弄得奇形怪状,像一个肮脏的木偶那样在架子上跳舞,透过活动的面具咧开嘴笑着。
(坎贝尔)他觉得壁炉上时钟的滴答声,仿佛把时间切分成了细微的痛苦,每一丝痛苦都激烈得难以忍受;仿佛额头上套了个铁圈慢慢地在抽紧;仿佛威胁着他的耻辱已经降临到他头上。
高中时英文书上有这本书的简版 便被情节吸引 后来仔细看了全文 简直爱上这本书
但现在 记忆最深的却是道林格雷本来喜欢上的那个剧院里的姑娘 遇见道林格雷之前 她还是张白纸 活在戏剧中别人的故事里 所以表演得逼真感人 但她爱上道林格雷后 也爱上了自己 后来他绝情得离开 她自杀 这是属于她的故事了 可却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书摘:
他耸了耸肩。“我想你病了。病了就不该演出。你自己出了洋相。我的朋友厌烦了,我也厌烦了。”
她似乎不在听他。欢乐改变了西比尔,她沉浸在极度幸福之中。“道连,道连,”她叫道,“在认识你之前,演出是我惟一的现实生活。我只生活在剧院里,我想那都是事实。一个晚上我是罗瑟琳,另一个晚上是鲍西娅。贝特丽丝、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考狄利娅的悲伤就是我的悲伤。我什么都相信,觉得与我同台演出的普通人似乎都是上帝。绘成的布景是我的世界,除了影子,我什么都不知道,还以为影子是真的。这时候你来了——啊,我英俊的心上人!——你从牢狱中解放了我的灵魂。你教会我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现实。今晚,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透了自己一直参与的无聊演出看出了它的空洞、虚假和愚蠢。今晚这辈子第一次意识到罗密欧可恶、守旧和虚伪;意识到果园中的月光是虚假的;意识到布景很庸俗;意识到我念的台词是不真实的,不是我的话,也不是我要说的话。你给我带来了更高尚的东西,一切艺术不过是它的影子。你使我明白爱情究竟是什么。我的心上人!我的心上人!迷人王子!生命的王子!我已经讨厌影子。对我来说,你胜过一切艺术。既然如此,我与戏中的傀儡又有什么关系呢?今晚一上台,我不明白怎么会什么感觉都没有了。我原以为会非常出色,但发觉自己无能为力。蓦地我心里豁然开朗,个中原因全都明白了。对我来说,这一感悟好极了。我听见了他们的嘘声,但一笑了之。他们怎么能理解我们这样的爱呢?把我带走吧,道连。带我到没有人打扰我们的地方去。我讨厌舞台。我可以模仿一种自己没有感觉的激情,但无法模仿像火一样在我心中燃烧的激情。啊,道连呀,道连,现在你明白它的意义了吗?即使我能做得到,对我来说在戏里表演热恋也是一种亵渎行为。”道连跌坐在沙发上,转过脸去。“你扼杀了我的爱,”他咕哝着。
这本书是王尔德的代表作。
第一次接触这种有点儿哲学思维的小说,所以感觉是熬完了这本书。那几日,断断续续,看一会儿睡觉,再睡一会儿再看,也是很拼。
虽然整本书里面大致所要表达的思想也通过后来阅读各种点评和交流有所了解,但是最初对于这本书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哇,原来王尔德真是个同性恋....
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王尔德若是在现代绝对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段子手,金句王。
做了一些小摘抄。
一个不再为你所爱的人即使哀恸欲绝,你也只觉得可笑。只有浅薄的人才不以貌取人。我认为这句话算是整本书提纲挈领式的句子吧。因为书中有过一段关于影响长相的描述,如下:
干了坏事的人脸上会有反映。要隐瞒也瞒不住。有时谈到所谓神不知鬼不觉的勾当,其实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坏人干了坏事一定要在他的嘴巴的线条、下垂的眼皮(后面没标注了....)所以,王尔德整本书想要表达的就是,一个人的长相与品性道德有着绝对的联系,一个道德沦丧的人绝不可能保持住一副好皮囊。
讨论的时候,有人说,其实王尔德的有些话在借亨利勋爵的口表达出来。如下:
“什么门当户对,称心如意,全是胡扯!”亨利勋爵说。“男人跟任何女人都可以得到快乐,只要男的不爱女的。”在书中有个细节,就是道林用来遮画像的那块布,原来应该是用来遮尸体的。对于此,王尔德有自己的说法。
现在就让它来遮盖一件腐化程度远较尸体为甚的东西,一件使人为之战栗而又永远不会死亡的东西。如同蛆虫蠹蚀尸体一样,他的罪恶将蠹蚀画中人的形象。他干的坏事将毁损肖像的丰采,蚕食它的韵致,把它糟蹋得不成样子,使它蒙受耻辱。然而肖像本身将继续存在,永远活下去。关于道林去吸食大麻,纵欲无度。书中说:通过感官治疗灵魂的创痛,通过灵魂解除感官的饥渴。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五):美?
这是在刚开学的时候并且在我试图变得更加开放的时候看的一本书。它可能在我生活方面并不会带给我什么技能,但是允许我大胆地说一句它好像给了我一些想法。如果人生是一条长长的巷道,那么它给我开辟了另一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是通过格雷和格雷的画像它们两者各自前后的变化,收获了一些想法。故事情节很容易懂:格雷通过放纵自己来享乐去追求美的感受,灵魂却变得越来越丑陋,最后他要把那画像给毁掉,最后死的是灵魂还是享乐的格雷呢?我认为最后死的是灵魂,而画像最后又回到了画上。
我认为享乐的格雷浪荡的一生,最后又回到了画像里永葆青春,这是一种胜利。但是我想说的并不是他快活的一生。我想说的是灵魂为什么在世人眼里变丑了。
因为有丑,那么自然就有美。最开始的时候,格雷的灵魂是美丽的,因为灵魂发生了变化,我们认为它变丑了。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变丑了呢,我们是用的什么标准去批判它的美丑呢。我认为我们用的是道德的标准。那么美是客观存在的吗?
奥斯卡王尔德笔下的格雷是通过画像逐渐的变丑来反映道德败坏,而不是通过道德的败坏来反应画像的逐渐变丑的。所以,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类的审美却是受到限制的。受到了道德的限制。格雷追求美,却在世人眼里,他越来越让人感到恶心,害怕。作者通过这一故事反映了追求一些美,与道德的矛盾。以至于让我怀疑,在这个人类的世界里,我们能真的追求到美丽的东西吗?我怀疑,我们的灵魂在道德的约束下真的是美丽的吗?我们的行为在道德的约束下真的是正确的吗?我们把道德看的太重了,以至于它约束了我们的一切啊。
我们在道德的方寸之地里,爱恨情仇,生老病死。但是呢?如果我们摆脱了道德,我们也将会承受生命无法承受之轻吧?Really?
可能奥斯卡王尔德崇拜唯美主义,却摆脱不了道德,面对这一矛盾才通过写书来反应出来吧?
或者,我们人真的有所谓的道德吗?亦或者是我们只是善于自我否定?
在唯美主义眼里,艺术优先于生活,所以追求美是是他们的最高的理想。但是呢,老子说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他让我们保持淡定。
多么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曾说的: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六):这些三观不正却迷死人的疯子哦!
《道林•格雷的画像》,作者王尔德。之前已经介绍过他的《自深深处》。作为懒人,本不想这样介绍同一名作者的多部作品。但是看这本书的时候,反复想到了萨德侯爵。萨德其人,过于香艳,又过于趣味。纵然被波德莱尔誉为“韵味无穷”的恶之花,被福楼拜赞为“伟大的萨德”,被加缪称为“第一位绝对反叛的理论家”,可其名字终究被弗洛伊德板上钉钉地化作了某个疾病,因而终究是不适合光明正大介绍的。
那么,就借着王尔德这部《道林•格雷的画像》,说说王尔德,也说说萨德吧。那些有趣的疯子,迷人的疯子,天才疯子妖孽疯子,总是有着相似的灵魂。
这部小说出自王尔德认识波西之前,像是有点不可思议,更像是王尔德为自己播下的谶言。毕竟波西正是连读本书14遍,跑去拜见王尔德的。王尔德自己针对书中的人物这么说:“巴兹尔•霍尔沃德是我的自画像,亨利勋爵是世人对我的印象,而道林•格雷才是我希望成为的人。”巴兹尔是个正派的画家,纯洁地迷着美丽的道林,却被道林咔嚓了;亨利是个有着不正却迷人三观的祸水,把纯洁的道林带进了坑里;道林则是因为亨利的引导,知晓了自己的美貌与欲望,让巴兹尔的画像代替自己承受岁月的摧残和邪恶的丑陋。故事本身非常简单,各个角色却极其迷人。读完本书,我倒觉得,道林是波西,亨利是王尔德希望与波西相处的模式,而巴兹尔却是王尔德实际上与波西相处的样子。至少,我认为,跑去找王尔德的波西一定读出了道林与自己的相似之处,并将王尔德看做亨利的。
什么叫做正确的三观?什么叫做正能量或者积极向上?是自欺欺人,更是自我安慰。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达尔文提出适者生存,道金斯找到自私的基因。人类天天挂在嘴边的一切,都是他们所缺乏的。马云会说出“我对钱没有兴趣”,刘强东也会说出“脸盲的我分不清谁漂亮谁不漂亮”。只有真正的穷人才会在朋友圈晒晒自拍和美图,晒晒工资和美食。因为缺乏,才会一刻不停地提醒自己,更提醒别人——你瞧,我有这玩意儿。
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给了道林一个糟糕至极的结局;萨德在《淑女的眼泪》里,让鞠斯汀娜死得痛快,也让洛桑热“刷拉”一下改邪归正。他们都像是为了迎合世俗的三观,来个大反转,论证美德,论证道德。可是,我几乎能看到他们哈哈大笑着要再论证论证伪善。那些围着道林的看客眼里的现实,洛桑热言语中深藏的对上帝的嘲讽,都深深阐释着疯子作者们迷死人的真意。
谁说角色的处境代表了作者的心境?谁说角色的死亡带着作者的痛楚?若说黛玉的死确是种心碎,道林的死最多是种趣味,鞠斯汀娜的死就诚然称得上是迷人了。
结局并不能代表他们迷死人的疯狂,书中的字字句句才能印证这些疯子迷死人的趣味。先来看看让王尔德那颓靡艳丽到歇斯底里的艺术性:
“那青年一生都在努力认识除了他自己所在的十九世纪之前的每个世纪中的所有激情和思维方式,想从自己身上归纳出世界精神所经历的各种情绪。他既能玩味被人们荒唐地称作德行实为矫情的自我克制,同样也能欣赏被贤哲们称作罪恶的天性反抗。……(内容有省略)……感官的生命都是用神秘哲学的术语描写的。有时候让人分不清自己读的是中世纪的圣徒的灵性忘我,还是现代罪人的病态自白。”——《道林•格雷的画像》
再来看看萨德那疯狂又极具说服力,自成体系颇有趣味的恶毒哲学:
“所谓的美德不过是奴隶们软弱的表现,旨在软化他们的主人,让主人更加温和一些。美德出现在人们心中,通常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当人们是弱者的时候;二是一个人害怕自己成为弱者的时候。证明就是,这个所谓的美德并不是造化赋与的,最接近大自然的人对美德却是茫然无知的。蒙昧时代的人藐视美德,他们或者出于报复,或者出于贪婪,毫不怜悯地杀死自己的同类。如果这种美德存在于他们的心中,他们能不尊重它吗?但是美德从来没有在他们心中出现过,今后在人们一律平等的地方也不会出现。文明净化着人群,区分出等级,让一个穷人出现在富人面前的时候,使富人担心地位会起变化,可能使他迅速坠入穷人那样一无所有的境地,便立刻在他的思想中产生了救济不幸者的愿望,为的是如果他失去了财富,也会被救济,这样就产生了仁慈的爱心,这是文明与担心的结果。所以说,美德只是权宜之计,绝对不是天然感情。大自然赋予我们内心的从来只是自我满足的欲望,不管得到满足是以什么为代价。而人们却常常混淆一切感情,在从来不做任何分析的情况下盲目从事,丧失了一切欢悦。”——《淑女的眼泪》
18世纪的萨德,19世纪的王尔德,我不能不相信,这两个迷死人的疯子,有着怎样相似的灵魂。林语堂说过“世上常有古今异代相距千百年的学者,因思想和感觉的相同,竟会在书页上会面时完全融洽和谐,如面对着自己的肖像一般。”
王尔德笔下的亨利勋爵总是喜欢撕碎花瓣,而且往往是在谈起青春时才这么做。鲁迅那句“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真是经典。人们往往只记得说悲剧的半句,却不记得说喜剧的半句。若是三个半句连在一起读,倒是能读出“美丽的东西才有被毁灭的价值”这种有趣的味道。
“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
所以,你就知道了,他们之所以这么迷人,首先因为他们是疯子,其次因为他们虽然是生活的宠儿但还是坐过牢纵然坐过牢依旧是命运的恃宠而骄享乐主义的宠儿,最重要是因为他们都死了。
首发:微信公众号 万事屋里读闲书,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