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不必问去哪里》的读后感大全
《此时不必问去哪里》是一本由独木舟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此时不必问去哪里》读后感(一):愿你心中一直有光
收到了舟舟签名版的书,休假在家刚刚好有时间把它安安静静读完,因为最近太疲惫了,中途睡了一小会儿。
喜欢舟舟是从高中那会儿,那时候年纪小喜欢看青春文学,因为那本月亮说它忘记了而想去了解她。随着她之后的每本书,可以明显感觉她对生活和人生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书中的空空和宝音都是舟舟自己呀。空空是曾经的她,南方姑娘带着执念来到北京。宝音是现在的她,在经历过两次手术后明白生活本身才是最值得赋予敬意的。
这本书里面的故事脉络只有两条,人物也就是主要的那几个人,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而恰恰就是这样一点点道出了两个女孩子在相近人生阶段面临的困难和自我矛盾。我们虽然不在同一条船上,但我们在同一场风暴里。
舟舟说小说里私心偏爱的部分是空空和颜亦明的故事,我也一样。他们没有真正意义在一起过,这段感情也不知道如何定义,空空也在这段感情里逐渐认识了自己和人生。
16年的沈阳和19年的长春,今年的签售会我可能赶不去沈阳或者大连了。感谢舟舟的文字陪伴我成长,现在我也到了她开始写作的年纪了,反复回想,曾经读过的一切更有感触。
最爱的两句话,还是17年她写在推送里的。“一个人无论拥有多少,在人生的某些时刻都势必会陷入痛苦和空虚。或许只有对生活本身的尊敬能够帮我们那些时刻拨云见日。在欲念的浓雾中找到那条自己真正想要一直走下去的路。”
《此时不必问去哪里》读后感(二):内心在浴室的镜子里,越是温暖便越是看不清。
被泡在雨水里的十月,挣扎着冒出头迎接阳光。秋季的晴天不分南北的干燥,显得枯竭又顽固。
窗外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常给人时间没有走的错觉,近四个小时读完,感受和当下的气温一样——正午时微微发热的后背并没有忘记清晨钻进身体的凉风。
2020年,被削去了半年,闷在家里读了很多书,也回看了舟舟20多岁时写的随笔。被迫免去社交的大环境,给了我很多独自思考的机会和途径,尾声里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做完习题后依次对答案,每一个字的出现都是一次印证或是重新思考。
24岁的年纪,该考虑什么?——找什么工作?去哪个城市?还是和谁结婚生子?
毕业的分岔口,人生突然变得开阔,可越是开阔越感受到不自由,赤裸的胆怯死死地拽住了理想的衣领。羁绊和顾虑也随着选择的出现而喷涌,像是锅里接近沸腾的水,只等着盖上盖子。脚步在权衡间徘徊,跃跃欲试又时刻准备后退。思索-明确-犹豫-推翻,于此往复。
合上书,脑海里只剩下宝音和空空。
空空时时刻刻想退缩又不甘放弃的样子,表现得胸无大志却透着傲慢的样子;宝音冷静克制面对生活的样子,站在山峰俯视人生的样子。她们都在不断地失去又习惯,怀疑退却又再重振旗鼓。于多数人而言,理想只是停电时才想起的抽屉里那半截蜡烛,相比之下,理想在她们的人生里才真正成为了太阳。
近几年,女权、女性觉醒这些词反复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把许多女性从家庭公式里抽离,投入翻滚的自由里。跟随浪潮的好处是可以借力前行,而坏处则是容易匆忙启程或迷失方向。书像是海上的浮标,预示着海有多大、有多远,飘摇的样子也告诫着走到哪儿有多难。书中人物背后所树立的坚韧、执着和真实也给予读者面对人生的参考。当成为一个旁观者,只需审视他人的选择与见证结果时,真实理想的自己逐渐变得清晰。我相信这是文学的力量和意义——帮助我们认识自己。
也许,我们要用一生去擦镜子。
《此时不必问去哪里》读后感(三):空空如也却也充满希望
一拿到这本书就被蓝色包装吸引了,虽然那时还不懂得书名《此时不必问去哪里》的含义,但就封面上令人欢喜的淡蓝和深蓝,亮晶晶的装饰,不禁让我反反复复品味书的外表。 在书的背面,出现了李碧薇——我理所当然地认为这边是故事主人公的名字,但当我翻开读时,却发现出现了一个陌生的名字——空空,再向下读才理解空空便是李碧薇,她让别人叫她空空——颜亦明离开她后她的笔名。读完全书,我忽然觉得作者独木舟也是一个温柔的人了,她在全书里李碧薇三个字出现的次数极少,几乎全书都是空空来代替李碧薇。 于是,我想,为什么是空空?什么是空空? 我在书里寻找答案:故事平淡的开始,也是平淡的结束,空空来时空空——房东变卦自己被迫离开租住的房子,空空走时亦空空——结束了恋情和部分友情,忘记了曾经爱过的人。作者在后记里提到自己的文字太过朴素,在情节方面缺少大起大落的戏剧性,也缺少宏大叙事的格局。但我却十分喜欢,这才是普通人的生活啊!写平凡的人,写这平凡的世界。有谁的生活是剧本式的充满无数的巧合,平淡才是人生之味啊。 空空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某些年轻人——并不完美的文青式的女主角,并不是大众眼里的可爱,甚至有点“矫情”,特立独行,就恰似生活里有些人的样子。但就是这样空空如也的空空,也有自己的闪光点,作者也在细腻的描写空空的成长。她终于迈出了那一步,去告别拧巴的生活,拥抱舒服的生活。同时,我从她的身上也同样看到了和我类似的思考——她喜欢的是一种人,而事实上你自己却只能是另一种人。她渴望成为周宝音那样的人,但也只能是渴望,任何人不可能是任何人的复制品,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空空可以在某方面与她人相似,但最终依旧是空空。我也感叹空空是幸运的,她遇到了人生中可以称得上是朋友的周宝音,更在周宝音这样一个精致又独立的女孩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其实我更偏向于她俩性格上太过于相似互相理解所以更容易成为朋友。“我们虽然不在同一条船上,但我们在同一场风暴里。”书中如是说。 很喜欢小说的结尾,并不是尘埃落定的状态,也没有刻意交代什么,却可以让我从中寻得她们生活的希望——不管是空空还是周宝音,她们各位划着自己的船,在暴风雨里,向着自己想去的方向,也许后来的日子里,还会有崎岖不平的日子,但作者通过在本书里的描述,也让我相信,她们的未来会及其光明。 这才是真正平凡的人生,这才是真正平凡的生活。空空如也却又充满希望。每个人都是这样。
《此时不必问去哪里》读后感(四):此时不必问去哪里,因为不管身在何处,心灵都能够得以安慰,不致于被孤独侵蚀
许多才貌双全的女子,为何最终都败给了贪图男子物质的市侩女子?禾苏看中了闺蜜男友陈可为的房子、车子;叶柏远的备胎女友看中了他的家境和才能,所以她们拼命趁虚而入,在男人最孤独的时候投怀送抱,不惜失去友情,赌上身体。 李空空和周宝音这两个北漂女孩,有才有貌,一个写的小说老派、真挚、细腻,那种温柔纯真的少年情怀在文字间展露无遗;一个干净漂亮,有着中产阶级家庭长大的孩子所具备的天真、潇洒和物质方面的好品位,职场也是干练果断,游刃有余。 但是她们的情感都是失败的,从上学就欣赏空空自由、率性、洒脱的男友陈可为是那么喜欢空空,这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那款女孩呀!有才气,不物质,不张扬,在繁华的都市还能够保持那股青涩的文青气质。 空空想在工作之余写小说,她相信孤独的意义,相信只有孤独才能催发出人的表达欲、焦灼和动力。于是她搬出男友的房子开始写作,没想到被他们俩共同的好友禾苏趁虚而入,鹊巢鸠占。 而周宝音和叶柏远这对无比般配的俊男靓女,更是在所有人大跌眼镜的叹息中,也是各奔东西。周宝音有着令人折服的强悍的冷酷和克制,不会纵容自己软弱,分手前连自己患上乳腺癌也没有给叶柏远透露。 没有两个月,叶柏远就和暗中来往的备胎女友步入结婚的殿堂,而他耳朵贴着备胎女友高高隆起的肚子合影,神情早已经变成了一个愚钝的男子。 渡边淳一说过,男人的强烈生理冲动并不会简单地为女方外貌左右。很多时候对男人来说最关键的是新鲜感,男人被这种新鲜感的渴望所驱使,有时虽然新结识的女性远远不及自己的身边人。但仅仅因为她有未知性,所以极大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所以尽管空空和宝音是如此的才貌双全,然而男人却不能忍受孤独,在没有她们的日子里,还是去追寻未知的新鲜感和刺激感。另外男友们对感情都附加了太多的期望值,却忽略了女方自我成长的需要,于彼此都是枷锁。 作家独木舟著的这本《此时不必问去哪里》里面并没有太多的情感纠葛和支线,甚至没有很明显的男女主角,自始至终,真正从纸面凸显的只有空空和宝音这两个女性角色。 所以作者在纵向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时候是下足了功夫,平凡的人尽管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但他们的灵魂是何其的波涛汹涌呀,女人感情世界的纠葛写的更是如此的入目三分,你可以在泪眼朦胧中看到她们努力追求自由、自我、自主的那个倔强的小小身影。 爱情很美好,但是让自己欺骗自己,让男人来塑造自己,成为婚姻里面那个愚钝的人,她们是做不来的。她们很清楚,自己是谁,怎样做好自己,此时不必问去哪里,因为不管身在何处,心灵都能够得以安慰,不致于被孤独侵蚀。
《此时不必问去哪里》读后感(五):《此时不必问去哪里》| 只要追随自己的心前行,直到灵魂想要……
宝音用几乎不可闻的音量轻轻说:“但我一直觉得,不曾感觉卑微,就不是真的爱过。”
在独木舟的小说《此时不必问去哪里》这段话正是现代爱情最真实的样子,自私的我们。因为害怕受伤,所以在爱情中不曾认真,因为一旦认真,可能会在这段爱情里迷失自我,最后无果那只能独自疗伤。
但是没有一方卑微的爱情,这段感情可能只是两个孤独的灵魂性欲的狂欢。
在独木舟的这本小说里,有着几个对爱情自私的灵魂,而他们正是现代很多人爱情的投射,我也在书中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
也许我们在最初的时候爱过对方,但彼此大多时候的相遇,只是为了满足双方性欲上的缺失。
有一次在街上遇到熟人,朋友问我:这是你女朋友吗? 我就像书中的颜亦明一样,大方地表示:她叫:XXX。
我们都没有讨论过彼此是不是对方的恋人,我们默契地回避这个问题。彼此讨论过婚姻,但总是一方选择转移话题,有时是她,有时是我。
我们就像书中的空空与颜亦明一样,一年也许只能见一次面,平时也没有过多联系。只有当对方出现在自己所处的城市时,也会发个信息说我在哪里。如果对方正好有空,就会一起吃个饭、喝个酒,然后在双方欲望的冲动中,完成人类最原始欲望的本能——性欲。
相爱过后,彼此相拥在一起,贪婪地闻着对方的味道,像一对分离太久的恋人。但这只存在于片刻的时光,欲望过后彼此只是彼此,未曾融入过对方的生活中,我们仿佛是双方时间里的旅人,在彼此的生命中匆匆而过。
这是我们的爱情,也许是爱情,也许不是,它也是现实中很多人的爱情。只是两个孤独的灵魂相互纠缠,只要一方离去,另一方就会本能地寻找那个能让自己产生欲望的继任者。
在书中,空空对颜亦明说过:我依然爱着你。 颜亦明只是回了一句:我知道。
空空强忍着眼泪,离开他的怀抱。因为她知道,颜亦明只是懂她,却不曾真的爱过她。
爱情从来都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它是生活的奢侈品,再多的奢侈品也不会填满心里的欲望。当时间流逝而去,一切都会被遗忘,这就是时间留给我们最大的秘密,它会治疗浮于表面的伤痛,却永远也治疗不了破碎的灵魂。
《此时不必问去哪里》这本书,仿佛是一杯苦涩的咖啡,当我拿起它慢慢品味时,好似身处人来人往的街边咖啡店。看着窗外的那几对甜蜜的情侣,会想着他们是不是孤独的伴侣,会不会在彼此转身离开后,投入到另一个人的怀抱,但心里却还在留恋刚刚的温存。
此时我们不必问要去哪里,只要追随心里的欲望前行,行走在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只到灵魂想要……
《此时不必问去哪里》读后感(六):《称不上书评,更像是私人日记》
“总是梦见云层之上飞过子午线”——日落大道。
八点差五分的时候,读完了《此时不必问去哪里》。
不太清楚解释下面这句话的意义为何,但总觉得如今在任何时刻的下笔前,我都多多少少有着一些这样的想法:什么都不敢写,怕显得矫情做作,怕像是在传递悲观,怕被看作是在早已不该幼稚的年纪里无病呻吟。
在我更年轻的时候,甚至还没读至初中,还是一个会被朦胧的暗恋心事困扰到觉得天都要塌了的小女孩时,就如无数的少女时代一样,旁人的一句云淡风轻的言语,是完全能够在顷刻之间,在你的心里轻易引起一场海啸的。
简单归纳此前的一些阶段,最早些的时候看一众少女所追捧的各类言情小说,到学校奖励三好学生时发的各种世界名著,再到高中时那些近乎重塑我的世界观的很多现当代作家。
接着就到了从各种流派,各种时期,去了解不同国籍不同类型的各类作品皮毛的现阶段。
从那以后,尽管我仍然在关于女性主义的内容层面上抱有十分强烈的兴趣,但葛婉仪,却几乎没再被我提起过了。
但无法否认的是,我曾是在认识她以后的一些时间里,有过想要成为一个作家的梦想的。
19年初,葛婉仪来重庆做《万人如海一身藏》的签售,我争取到了内场票,拥有了这张“十九与静宸”的to签。
从此,我便走上了二字开头的人生。
很久以后,在回顾那段稚嫩的“爱和自由三七分”的vlog时,我又想起了风晃着树枝摇摇摆摆,我坐在午后昏昏欲睡的西北小镇的教室里,课桌里永远藏着一本课间十分钟要争分夺秒去探求的纸质书籍,那时候最喜欢《荆棘王冠》和《我亦飘零久》,也因此特别喜欢林白的那首《过程》。
19年出《万人》前,她去了札幌、赫尔辛基和更多的我已经记不起的地方继续旅行。
三十岁,始终孑然。
猪猪在第一时间给我买了预售版,我满心欢喜于这些年在身边,永远记得那些对我意义非凡的东西的人。
但直到我真正把这本睽违五年的新作握在了手里时,我以为我并不会去读它。担心不喜欢这个故事,担心里面有太多陈旧的影子。
因为我也已经五年没读过我最喜欢的作家的书了。
但就在两个小时后,我用今天的任务计划里本该用来完成一个剧本结尾的时间,还是把它读完了。
文章伊始,忐忑,因为这本的叙事风格和描绘手法,在我主观指使的排斥心理下看来,简直与之前我所了解到的她毫无分别,当然,这不是一种贬义,只因我在近两年的一些时刻里隐约觉得,她此前一直像是一个引路人的身份那样赋予了我很多慰藉,但更多的时候我都陷在现实的沼泽里,一心只想努力着如何能够更有体面的去持续呼吸。她带给我的信念感有些渺远了。
但在后来的两小时里,我才渐渐后知后觉的惊异于这些看似平淡无味的,没有一丝波澜的李空空的人生——有那么多素材都仍在暗暗映射着她那段沉寂,避世的日子,甚至是故事里的癌症,也分明是她自己从鬼门关走了一趟才写出来的。
我就这样在没有任何高潮的一页被击中了,更准确地说,从翻开的那一页开始,都是在像用生锈的刀子一次一次划拉手臂的过程。因为有超于十次的片段,都令我产生了太多的认同感,那种一个二十岁女生身上近百分之八十相似的成长脉络与纹路。
我为此前脑海里闪过那一点质疑感到羞愧。
而另外一个再分明不过的点是:如今的快餐文化,正在悄无声息的消磨着我们的写作语感,时而兴起时而搁置的持续性阅读,也让人失去了很多的不该被流行文化所影响的及其珍贵或独具个人风格的语意和语境。我倒是早就明了这一点,但却没有在一个瞬间这么清醒的意识到事态的严峻。
多亏了她。我彻底地开始反省。
但幸好,我倒也还会觉得享受,当水笔和纸张交汇时发出沙沙声的那些静谧的独处空间的。
在我还不太顾及太多旁人的看法,喜欢写随笔日志和年度总结时,有不止一个朋友说我像她,有照片的角度像她,也有文风像她。
尽管有很多愧不敢当的成分,但我还是想说:这样的评价从前是令我引以为傲的,但现在,我仍然是的。
纵观这也不算短的十年,她通过很多女性在独身抑或是陷入沼泽时,自我的救赎与挣扎,向我传达了一些很深刻的东西,这一切一定会在有朝一日被悉数消解。
那些十几岁时翻看过很多遍的书籍都已经被束之高阁了,它们蒙上了厚厚的灰尘,自然也包括所有关于独木舟葛婉仪的一切,一齐把我那段岁月的痕迹埋了进去。
自我反复的否定仍然存在,但文字于我永远是神圣的,谁能相信这一段长到估计也没一个人会看完的屁话,带给了我多大的感触和力量呢。
很喜欢新书的引言:“我们也许不在同一条船上,但我们在同一场风暴里。”
她会在经年之后成为一个无法复刻的很好的作家,现在也是。
我会一直喜欢她。
以一个在不久的将来更加优秀的身份,持续这份已经沉淀了无数个日夜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