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不必问去哪里读后感精选
《此时不必问去哪里》是一本由独木舟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此时不必问去哪里》读后感(一):舟舟的成长,我们的成长。
因为和好朋友从初中开始追独木舟葛婉仪,高中追花火,大学追小说,到读研偶尔翻翻舟舟的微博,我们俩因为舟舟一直都是最好的朋友,像因为一个共同爱好,成为一个纽带。我想大概舟舟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了,再也不写写拍拍,我们俩是不是随着结婚生娃也再无联系?还好,我们长大了,舟舟成长了,她一直没有放弃写作,写的更好了。也许舟舟的粉丝们都长大了逼迫她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否则就如夏七夕、水阡墨之类再也没有音讯?舟舟,一直爱你(ɔˆ ³(ˆ⌣ˆc)
《此时不必问去哪里》读后感(二):独木舟,好久不见
其实我还没有读完。打开书,就像又遇见了老朋友。独木舟这次是空空是宝音,我们在翻开的书页里又相遇了。还是熟悉的你,读到大海,我反复看了3次,你说神秘凶险强悍。读到颜艺明,我知道你对爱的态度还是没有变。好久都没有感知到那么浓烈纯粹的爱了,还是你。
5年啦,你终于有了新的长篇。作为书粉,我觉得最幸福的是,我在这5年里曾有过的感受,心情,可以由世界上另一个人细腻的书写出来。至少,还有一个人经历着我经历着的,想过我想过的,烦恼着失落着一样的人事物。此时不必问去哪里,此生不必问你在哪,我们书里相遇。
《此时不必问去哪里》读后感(三):未来难以预测
在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里大家都在成长,早年的青春文学好像就这样慢慢淡去了,最终都会回归到现实生活。或许女主空空的性格并不那么讨喜,在别人眼里有些敏感,矫情,甚至偶尔会稍显刻薄,有些难以忍受但生动真实,又总会在某些时刻感觉到那好像就是我自己。明明全书没有什么过于悲伤的情节,心里却好像一直被什么紧攥着,让人颤动不已,有时看自己像空空,有时又变成了宝音。 “我们也许不在同一条船上,但我们在同一场风暴里。” 这句话应该是对这本书最好的诠释,或许我们每个人的轨迹都不尽相同,但在生活面前人和人的命运感是共通的。结局看似没有结束,又在情理之中,就像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永远都是正在进行时。 你很难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事,会遇到什么人,一切都不在掌控之中。 人要明白无常,理解无常,并且真正接受它。
《此时不必问去哪里》读后感(四):《此时不必问去哪里》读后感
空空这个角色我觉得塑造得很一般,甚至有点不能自恰,有点过于傻了,尤其给她的设定还是爱读书的文艺青年。我觉得文艺青年是明白生活是那样但又不屑于同流的清高,而不是像空空这样对生活似乎还什么都不懂的傻小白兔的样子。除此之外,沈枫这个人加的太很刻意,空空和他的相识相知都很刻意…作者就硬写呗。 周宝音这个角色塑造得好,关键是这个人物塑造得很流畅,和空空的塑造形成对此。 整篇小说前几章给人的感觉很好,前几章中所有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情感都是一种“半遮面”的状态,作者在描写这一状态下的人物时写得很好,很让人觉得心动,就,甭管接不接地气吧,读着让人觉得心动也算一种成功吧,但后面人物逐渐展开后,就不行了……可能也是因为前面的描写给了读者错误的期待:以为会像青春小说那样有一个让人心动的男主。但没想到作者后面是在写现实。 后面写现实也有点乱,哎,主要是空空这个主角塑造得有问题。
青春文学那一代的作家,我觉得,在遣词造句和把微小的细节写出心动苏感上是很好的,但是在写小说这件事上,光有以上两点是远远不够的。
《此时不必问去哪里》读后感(五):缺乏某种真诚
一天内读完了初中很喜欢的作家独木舟的新小说,抱着凑单的心情买回来读完,差强人意,赞美的话很难夸出口。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作者不够真诚,这是主人公内心的“割裂”带来的感受。比如,女主因为工作决心和男主分手,见面时却以自己“性格差,难相处”作为托辞,明明可以坦然说明不爱,却表现地像个赌气的孩子,实在让人很难喜欢。我始终觉得独木舟的文字里有一些表现出一种匮乏,这种匮乏是一边憧憬光鲜亮丽的完美人生却又无能为力,一边内心嫌弃生活平庸无趣。她的优势在于将这这种感受刻画地十分形象。但细心读就会发现,独木舟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她总是能在不经意间用自嘲的口吻鄙视平庸,我认为这是内心脆弱的表现,她始终找不到自洽的方式,像是在用一个又一个例子去证实某种理念。
我觉得很多作者都搞错了,作品不是要去证明某种理论的正确,而是要表达你决定真诚地相信什么。
其实她的作品有这种信念,却缺乏真诚。
《此时不必问去哪里》读后感(六):我读你的书,是因为我喜欢你
这几天读了埃莱娜·费兰特的《碎片》突然想过来写个书评。
有一段话特别有意思:
“一个读者要进入一部作品之中,首先要对这部作品建立信任感。现在媒体关注的都是当下名人的声音和身体,已经让读者习惯认为作者要比他们的作品更重要。那就好像在说:我读你的书,是因为我喜欢你,我信任你,你是我的偶像。”
最后一句话就是我对舟舟的感觉吧,明明知道她的长篇小说很一般,还是会为她买单,就像闺蜜打电话来吐槽前男友,明明知道都是些烂事还是会听下去。
喜欢做摘抄、擅长写短篇的人是撑不起长篇小说的,长篇小说故事比修辞重要。想看一篇小说有没有故事性,就是当你花了两三个小时看完之后,关上书本有没有哪些段落回荡在你脑海。有朋友问起这本书的时候,你能不能复述出至少一个情节来。
很抱歉,这本书于我而言答案是没有。
加一句:谢谢舟舟画的小兔子,拆开快递给了我一天的好心情。
《此时不必问去哪里》读后感(七):《此时不必问去哪里》爱你所爱 无问西东
独木舟,是我最爱的作家。
事实上,我对她无限偏爱。她的文字让我看到了世界上的其他可能。我爱这本书超过深海和红尘,或许有几分原因是因为在空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某些特质。我与空空,是好久不见。
空空和宝音某种程度上都是作者自身的缩影。
空空爱自由,爱文学,爱郁郁不得志的男人。她还保留着对世界,对自己的幻想。还没有被金钱,名利,世俗荼毒,还有自己的棱角。即使她看起来有点愚笨,可她内心的一腔孤勇和清澈的眼让她有光。
宝音是什么样的呢?只读一遍我还不能完全理解。周宝音是一个更复杂的存在,她像是新时代女性的代名词。她说她不爱任何人,她冷静,沉着,但在灵魂深处又好像有着那么一点儿叛逆。
周宝音和李碧薇像是两个完全相反的个体,却彼此融合,展示伤口。这是两个女孩子本质上的相互吸引。
空空遇见颜亦明,某种程度上是颜亦明给了她勇气,让她去追寻自己的梦。让她知道不去尝试人生就只能平庸的过下去。幸好,她遇见了颜亦明。这段感情无论结果如何,幸或是不幸 总归让李碧薇成长。
碌碌无为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总不希望自己是一个站在奢侈品店门口看见一只喜欢的包包却没有能力走进去买下它的人。不是平凡的生活不好,只是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空空和宝音也是一样。
《此时不必问去哪里》读后感(八):但愿我们平安度过风暴
事实上,这本书在柜子里放了好几个月。
书是在考研期间出的。时隔多年的长篇小说,我心底多少是有些期待的。
“空空”,这个姑娘的名字不知道为什么,有点击中我。好像我从小到大都很喜欢这样叠词的名字,似乎叫出来会很招人喜欢,很可爱,类似于某种毛茸茸的动漫人物那样无害。
无疑的是,空空和宝音都是舟舟的一部分。看了一圈书评,好像大多数读者不喜欢空空,不知道为什么,我反而很喜欢她。我爱她在疲惫生活里的还能保有那点“高傲”,大概我也是个“文青”?哈哈哈哈!她太像大多数人了,所以不招人喜欢。人们好像总是会下意识的流露出讨厌和平庸的自己相似的人。也许是成年人最擅长的就是恼羞成怒吧。我对空空的认知和定位,是个不愿完全成为大人的“大人”。好奇妙,我还蛮喜欢颜亦明的,这个平庸的冷酷男人,我反而觉得很好,因为他做到了这本书里其他男人都没有做到的事,那就是认可空空。作为两个独立的人,他认可空空。
大约半个月前,我住在成都一位好友的家中。有天晚上睡觉前我们聊天,谈到了各自的一段感情,我第一次提到“认可”这两个字,我说“哪怕没有一个好的故事在我们俩之间发生,我还是觉得我是认可他的,我希望他未来有很快乐的人生”。
写了好多废话。其实我最想说的是,葛婉仪同学,你写的很好!要健健康康的呀。
《此时不必问去哪里》读后感(九):谁比谁勇敢,谁又能是无可替代
不知道别人,我最喜欢的人物应该是宝音了。 工作上是职场精英,遇到的问题都有自己成熟的处理方式;爱情上果敢、洒脱、看得透彻、明白,不隐忍,不妥协。 在遇到相恋男友出轨7年之后,还能说出这样一段话: “世界上总有你这样的人,不会只爱一个人,这没什么可耻的,只是人性的某种彰显。我们读过那么多伟大的文学,看过那么多表现人类复杂情感的戏剧,如果你认为我连这一点都理解不了,就太小看我了。” 我对这一段印象很深刻,甚至幻想,如果有天面对我的伴侣出轨,我都觉得可以用这段话来安稳自己。(如果日后一语成谶,好歹也算是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 同时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胸怀能说出如此这般洒脱的语言,我也很好奇,如果宝音她深爱着柏远,又会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同样一件事。 书中没有假想这种可能性,两个女生似乎在面对分手的时候都异常的冷静。对于她们而言,失恋不是离开爱的人,而是放下一种【为了尝试而尝试的心态】。 换种角度说,书中的两位女主,都是追求爱情至上的人吧?叶柏远、陈可为,都称得上是相亲市场上炙手可热的男嘉宾,长相过去的、工作体面、北京有房有户口,待人谦逊有礼,为人踏实、善良。 光是这些,就已经足够让很多女生争抢一番了。然而她们,不要了,不爱了。 那她们想要的是什么呢? 绝对赤诚的爱,绝对忠诚的爱?不用在乎结果的爱? 作为一个和两个书中女生差不多年纪,也曾经做过北漂的我来说,她们的好多做法,于我而言,都好大胆,都好不循规蹈矩。 也可能自己过得太中规中矩了,普通到生活都不敢有什么波澜。 不敢面对条件不错,且对自己专一的男生说不 不敢在27岁的时候还逃离到另一座城市重新开始 不敢面对自己的闺蜜和前任谈恋爱 不敢和爱了7年的男人说分手 不敢去对不喜欢的人勇敢表达... 也许中规中矩的现在,也是我尚且满意的人生,她们的选择也未必羡慕,但还是会在看完的时候,有点不太舍得和她们告别。 再见了,曾经北漂过的青春。 再见了,曾经陪伴过的人。 人,终究会长大,也不再理想化。
《此时不必问去哪里》读后感(十):“爆炒”的对抗与静默的河流
整体如一条静默的河流,看得出来被日式小说影响很大,就是那种淡淡的,从生活的细节到往来对话的心思,是一种风格,但作为读者还是期待有一种“爆炒”的对抗。开头周宝音与男友旅行中一件小事引发的隔阂颇有点《一地鸡毛》里感觉,但是就像太极一样,没抓住,读者期待的“嘭”的那一下,没有等到,直接绕走了。
也许是第三人称吧,视角有些过于全知全能了,如同高维度生物的俯视,一切都太平白直接,一句话接着一句话,急急将每个人的心思袒露了出来,即使人物还没有引发读者的兴趣。未免是一种过于周到的负担。
最后也是问题最大的,所有人说话都是一个腔调。书中的设置明明是孤独的文青、利落的女强人、热情的假闺蜜、目标明确的创业者、好脾气的最佳男友…怎么大家的语言都仿佛一个模子出来的呢?有白描造出某类人形象的能力,但是不丰满、不鲜活,大家都挺性冷淡的样子。以及视角的转换、心理部分都有些啰嗦、口水话。
大体上来说,很多属于技术的问题,也不该是她应该出现的问题。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可能在这部小说里她没给自己安排一个“任务”吧,总得逼迫自己点什么,角色欠缺那么一点压榨,以及压榨过后的变态与迷人。
对很多人提到的角色上的重复,就小说本身不是什么缺陷,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读过她的过去作品,但对作家来说永远从自己身上支取经历,导致写什么永远在自己生活那一圈周围晃,到底是创作力、想象力不够落地。导致读者一眼看出哪些是凭空创作,哪些完全是现实挪移。
其实她最好的小说,过去直到现在,一直是《我亦飘零久》里面的中篇。记得当年杂志封底推荐语用一词“空前绝后”,我当时皱了眉,好晦气的词,没想到这么多年一语成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