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努力 方有成果》读后感100字
《凡事努力 方有成果》是一本由蔡澜著作,西安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凡事努力 方有成果》读后感(一):看到这篇文章我才知道,蔡澜差点被日本人炸死
最近看了蔡澜现实的这本书,非常有感触。第二篇文章就很震惊我,原来他曾经那么“大难不死”,所以他才珍惜生活,享受生活,也推崇努力。 现在就把这篇文章分享一下。
我命好,是一个富二代,双亲留给我的不是钱,而是教养。
他们鼓励的是独立地思考,并从中引导,绝对不说教,让我们四个子女自由发挥。自己的努力奋斗也有帮助,但这不是最基本,努力是理所当然的事,当今被遗忘而已。
这一切都有前因后果,但是运气还是主宰着我的一生,是的,我是幸运的。
幸运在一颗炸弹投到我家天花板,没有爆炸,否则怎么还有那么多话说? 幸运在我妈妈背着我逃难,日本人的轰炸机低飞,用机关枪扫射,母亲自然反应地跳进沟渠,留着我在外面大哭大叫,还能避开每一颗子弹。
更幸运的,我一生没有遇到斗争,小时虽然也经过灾难,但都能在事后当成笑话来讲。
长大后,不知不觉地搞上了电影,更懵懵懂懂当上了所谓的作家,都是运气所然,若是活在其他年代,边都沾不上我这种半桶水的学问。
更因为我父母来香港小住,我带他们去吃广东点心,座位要等个半天,坐了下来,侍应的态度又差,致使我在专栏上多写关于吃的经验和食材,令编辑们以为我对吃很有研究,叫我写食评,造成了一股“黑势力”!以后位子有了,态度也转为亲切。
我这所谓的懂吃,只是懂得比较,这一家比那家好,另一家更为精彩,比较的结果,就是“懂得”了。
但还是运气,而运气在哪里?运气在碰上我还能赶上尾班车,还吃到像黄鱼、鲥鱼那类海鲜。
当然古人不当是怎么一回事,但是古人不可能像我一样飞到日本吃刺身,而他们尝的只是中国名厨手艺,不会像我那么幸运去吃到法国米其林三星大厨保罗·包古斯亲手煮的菜。
我每天感谢上苍,让我生活在每一个区域的黄金年代。我出道时干电影,那时候的戏院可以坐两三千人,观众和银幕上的人物一起欢笑,一块悲伤,当年拍什么戏都能赚钱,香港电影的市场庞大,可以先“卖埠”,越南、柬埔寨、老挝,以致所有海外华人的市场都来“买花”,等于是预购版权,加起来,已是一部电影的制作费,还要有利润。
这都要拜赐录像带、DVD(数字通用光盘)还没有发明,盗版的情形还没有发生。
更幸运的是香港电视只有两个台可以选择,电视的尺度也还没那么严谨,让我们三个人胡作非为,抽烟、喝酒、骚扰对方,都能原谅,得到前所未有的收视率。这种节目,是空前绝后的。
命运还安排了一些悲剧,Beyond(中国香港摇滚乐队)的黄家驹在日本富士电视台意外身亡,日本人郑重其事地来香港为他举办丧礼,而一切的安排由我去协助。富士电视台感恩,让我上他们的烹饪节目《料理的铁人》当评审。
我有什么说什么,与其他评审有别,他们都不太肯说实话,只有我一个批评那个太难吃了,快些从我面前拿走!
说的实话成为严厉的批评,日本叫我为“辛口”(Karaguchi),观众们大为受落,编导一次又一次地邀我从香港飞去,得到的酬劳非常可观。
当年正好遇上日本经济起飞,不惜工本搜集天下最贵的食材,邀请世界名厨来竞赛,让我有机会与他们结交,也令我在日本的美食界打开了名堂,去什么日本最好的餐厅,都受到尊敬。
美食节目因此产生,我在无线做的《蔡澜叹世界》也刚好遇上航空公司最辉煌的日子,他们出了庞大的制作费让我周游列国,享受到当年最好的美食。
在北海道拍摄的第一集,和李嘉欣大浸露天温泉,当年没有人在冬天去北海道的,后来也变成大受欢迎的热门旅游地,许多朋友都要求我带他们前往,就是我组织美食旅行团的开端。
又遇到旅行团从来没有那么高级的,市场就打开了,一团接一团,都是爆满,这都是一波接一波的后果。
写文章时,是报刊的黄金年代,那时候的《明报》和《东方日报》的副刊最多人看了,当今比我写得好的多得是,但报纸的销路,已今非昔比。
出版成书,也是香港人读书最盛行的年代,能一本又一本,都是因为游戏机还没发明,电子读物也没人想到,香港书展挤满了人,都不是去买漫画的。
最幸福的连番遇到许多好朋友和好老师,金庸先生、黄霑兄、倪匡兄,向他们学习的事多不胜数,学习书法的冯老师,更令我在雅趣上得到无上的欢乐。
今后的科技,也许会让人活到一两百岁,但是食物已被快餐集团统治,美好的天然食材已经快要绝迹,空气充满污染。有什么比当今这个年代的美好?今后的香港也许更为繁荣,但是我认为我的运气还是好的,若有其他的转变,我归去也。
《凡事努力 方有成果》读后感(二):为什么“努力”变成了一个令人反感的词?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请停止无效努力。你真的以为你努力了吗?你从未真正拼过。努力有用的话,还要天才干什么?在哪一个瞬间,你突然感觉到自己再努力也没用?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太多劝人努力的话都被定义为鸡汤,而反鸡汤,是一种流行。与此同时,不努力却以“丧”和“佛系”的姿态同步流行。
努力的人,不仅显得傻,而且显得装,显得矫情。
不努力的人,是真实,是自在,是不争不抢不忧不惧。
但是,人生不值得可以轻易说,人生不值得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做。
不作死就不会死,而不努力的人,就是作死。
反努力成为流行,大概是因为很多企业的老板鼓吹加班造成的,于是,以反加班为表象的反努力,便越发泛滥,且觉得理直气壮。
加班,是努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努力,并不只是加班。
愿意加班的人,可以用加班来努力,不愿意加班的人,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努力。
努力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只是一种工作方式。用在具体的工作上可以,用在工作之外的其他事情上,当然也可以。
很多人都误解了努力的意义,是因为,被很多企业的领导带偏了方向。
因为反对而反对,最后反对扩大化,变成了从反对加班形式的努力,到反对所有形式的努力。
然而,在很多人认为不努力只享受生活的人中,却有人一直推崇努力。他就是蔡澜。
蔡澜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就是“人生的意义就是吃吃喝喝”,然而,却被忽略了他经常说的另外一句,“我的答案总是努力,努力,努力”。
蔡澜的答案是对什么问题的答案?
对所有问他在某些方面为什么成功之类的问题。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有钱人,名人,勉强可以谈成功,但不配谈努力。因为他们自身所掌握的资源,远远多于普通人。
其实,我觉得,成功很难,但进步很容易。如果说成功需要努力、运气、天赋等三者同时具备才行的话,那进步仅需要努力就能达成。在很多人的意识里,进步并不代表成功,但我认为,进步其实就是一点点的成功。一点点的成功,在别人眼里不明显,但是通过不断地努力,不断积累这种一点点的成功,最后积少成多,小的进步就成了比较明显比较大的成功。
因为努力而达到的成功,可能上限无法与努力、天赋、运气三位一体的成功相提并论,但是,对于自我而言,未必不是幸福。
少去跟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天选之子去对比,那么成功并不难,进步更容易。
蔡澜是三位一体的成功者,我们不必以他的顶点定义我们的成功标准,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学习他身上的努力精神。
不能因为我们考不了100分,就连60分都不去努力。其实,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达到及格线,也有不少人可以达到80分。
《凡事努力 方有成果》这本书,不是蔡澜的“何不食肉糜”式的指点江山,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而是真实地发自内心地对努力的推崇。
这里面有他自己的故事,也有别人的故事,有大明星的故事,也有小市民的故事。也许你对他自己的努力不以为然,觉得只是因为背景好,但是,其中那些小市民的故事,则剔除了背景的加分,而变得更有说服力。
蔡澜认可自己的努力的同时,并没有双重标准,他也很认可别人的努力,并且特别尊重那些家世背景不如他的人的努力。
比如,《卖猪肠粉的女人》这篇文章——
卖猪肠粉的太太,四十几五十岁人吧,面孔很熟,以为从前哪里见过,你遇到她也会有这种感觉。因为,所有的智能障碍人士,长得都很相像。“我不是没有听到那个人话。”她解释,“你知道啦,我们这种人记性不好,也试过搞错,人家要四条,我包了三条,让他们骂得好凶。”
我点点头,表示同情。收了我的钱,这次由她说了声谢谢。
“买回去给太太吃的?”她问。
“给父亲吃。”
卖猪肠粉的女人听了添多一条,我推让说多了老人家也吃不下,别浪费。不要紧,不要紧,她还是塞了过来。
“我们这种人都是没用的,他们说。但是我不相信自己没有用。”有一次,她向我投诉。
“别一直讲我们这种人好不好?”我抗议。
“难道你要我用弱智吗?这种人就是这种人嘛。”她一点自卑也没有,“我出来卖东西,靠自己,一条条做的,一条条卖。卖得越多,我觉得我的样子越不像我们这种人,你说是不是?”
我看看她,眼睛中除了自信,还带着调皮。
“是。”我肯定。
一个有智力障碍的女人,正视自己的缺陷,在自嘲的同时却不自卑,努力做肠粉,认真做肠粉,做成这条街最好吃的肠粉,附近的人都排队来买。
这就是努力。
蔡澜从对她不了解时的无奈,到了解之后的尊重,就是对努力的尊重,就是对这种精神和生活态度的尊重的最好证明。
蔡澜自己也努力,虽然被很多人认为沾了家世的便宜。不努力的蔡澜,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富二代,但努力的蔡澜,却成了家喻户晓的成功人士。家世让他进入邵氏电影公司,但学书法,学写作,带旅游团,学篆刻,这些都不是家世给他的。
努力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努力也不是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但是,努力对于大多数问题都有一定的作用,也是所有成功的最基础的基础。
以反加班为起点并扩大化的反努力,以努力无用论为基础又升级的反努力,已经影响了很多人。也许推崇努力宣扬努力的鸡汤文也因为被反感而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我依然认为认可努力这种行为本身,还是值得认可的。
而蔡澜,这个被贴上“享乐主义”标签的美食家和生活家,他所讲的努力的故事,并且都是真人真事,自然应该有更积极的影响。
希望他能真的成为“我们的师父”,让更多的人学到的不只是吃吃喝喝,还有努力。
努力生活,才是我们的人生应该有的样子。
《凡事努力 方有成果》读后感(三):编后记:我为什么要编一本关于蔡澜先生“努力”的书
金庸先生说:蔡澜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率真潇洒而能以轻松活泼的心态对待人生,尤其是对人生中的失落或不愉快遭遇处之泰然,若无其事,不但外表如此,而且是真正的不萦于怀,一笑置之。“置之”不大容易,要加上“一笑”,那是更加不容易了。
在众多蔡澜先生的作品集中,不同的出版单位所选的,有一部分是关于美食的,有一部分是关于活得有趣的,有一部分是关于要看得开放得下的,很少有关于“努力”的,除了那本针对女性的《愿你成为最好的女子》。
很多人忽略了蔡澜先生身上努力的部分,潜意识中认为他只是一个会吃会玩的有很多人生智慧的人,却忘了,之所以能会吃会玩有很多人生智慧,是因为背后付出了无数的努力。我在不同的出版公司做过好几本蔡澜先生的书,做得多了,看得多了,对他的了解也变得多了起来,这个总是把“人生就是吃吃喝喝”挂在嘴边的人,其实,一辈子从来没有停止过努力。我想让人看到他身上努力的部分,我想让人除了享受美食和享受生活,还要记得努力。所以,我决定编一本以努力为主题的蔡澜先生的书。
蔡澜先生在《心灵的慰藉很重要》中说道:我一直强调人生只有吃吃喝喝,这当然是开开玩笑,其实,心灵的慰藉是很重要。经常鼓励年轻人多看书,多旅行,这都是精神食粮,这是年老后的本钱,可以用来回忆。
蔡澜先生的文章里,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汇中,就有“努力”“上进”“学习”“做事”“拼命”“工作”“认真”等。也就是说,他的人生态度,一半是享受,一半是为了这些享受而去付出、去学习、去努力。
对于他自己的努力,他说过——
我们搞创作的,没有退休这两个字,总会找些事来做,我现在的日子,忙过我上班的时候,一直觉得时间不够用。
对自己的努力,我没感到后悔。
不管有没有人,或者只要有一个人听,我还是会照做,做到最好为止,这是我一向做事的宗旨。
有什么不满的,就努力,努力是必要的,努力之后达不到目的,心理也平衡。不然就懒吧,懒也是生活态度,只要你不要求过多的话。
经过失败又失败、尝试又尝试,因为替我加工的“佳佳美”是在东莞的道滘,我进进出出了无数次,每回向厂方说不满意时,虽不好意思,但还是要坚持。
世上没有平白无故的成功。除了上面那些话,蔡澜更以亲身经历来证明。
比如——
年轻时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单刀赴会,去跟5个日本电影公司“外国部长”拼酒,虽然依靠聪明而大获全胜,但回家之后,依然吐得死去活来。
为了顺利拿到日本赞助公司的汽车,又不耽误电影的摄制周期,反复与对方沟通,哪怕牺牲假期和平时的休息,哪怕与对方大吵一架,最终,顺利达成了合作。
为了做出最好的越南牛河,牛肉牛骨一锅锅近百公斤熬汤,因为口味不对而一次次倒掉,在大家都看得心疼时,一次次试下来,终于熬出最好的汤。因为“对得起自己,才能对得起客人”。
为了做出最好的抱抱月饼,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尝试,哪怕一直对厂家说不好意思,也要继续坚持完善。
因为爱好书法,特拜冯康侯为师,坚持书法练习四十多年,虽自称只是“爱好者”,但爱一生而不辍,便是一种持续的努力。
除了蔡澜先生自己的努力,他在从事各个职业的工作时接触到的各个行业的人,也有很多努力的典型,这些都被他一一写成文章,记录下来。
比如——
成龙在前南斯拉夫拍《龙兄虎弟》时从树上掉下来,几乎丧命,在医院抢救过来,休养一段时间出院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把失败的镜头重新去拍。
不靠丈夫养活,自己出来做事的女司机,活到老做到老。
不想领救济金而在街头拉琴卖艺的琴夫先生,他说:“我不喜欢听救济这两个字,天灾人祸的受害者给人救济没话说,我虽然穷,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给人救济?”
因为丈夫不上进而果断离婚,然后自学肚皮舞自力更生的肚皮舞小姐。
模特出身,因为喜欢做甜品,就去餐厅做学徒,最终学成归来自己开了一家甜品店的Amanda S,蔡澜先生称她为“求进步的女人”。
三岁时因发烧而耳聋,二十二岁开始学习木刻,最终把一生奉献给木刻艺术的泷口政满。
以及,蔡澜先生曾共事过的那些一辈子埋首在电影行业的从业人员。
就像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所说的:“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蔡澜先生笔下的自己和别人,他们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辛辛苦苦的努力得来的,甚至,一些在世俗眼光看来不那么成功的人,其实也在努力地生活着。
蔡澜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是:“做,机会五十五十;不做,机会是零。”不管是已经功成名就的人,还是尚在为基本生活挣扎的人,不管是做成千上万的大生意,还是具体到完成一个小任务,首先要做的,就是去做,然后,持续地努力,总有结果——最差的结果,也有个失败的经验,能帮你在下一次做的时候,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蔡澜先生还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年轻,他们老。”最重要的是他有一颗年轻态的心,能对世间万物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像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动不动就“人间不值得”,动不动就“丧”。正是这种年轻的心态,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着蔡澜先生不断努力,持续进步,比很多年轻人还乐于接触新事物,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直播、听书等,他都玩得不亦乐乎。除此之外,书法、写作和篆刻,更是一直坚持,陪伴终生。更有不断地开发新口味,做抱抱月饼,开餐厅,上美食节目等。
什么是努力?
努力不是单指一种埋头苦干的状态,努力不应该只强调“苦”这一方面。也许正因为总是强调“辛苦的”努力,所以,才导致很多年轻人不喜欢谈努力。
实际上,努力就是为自己喜欢的事或自己从事的事(哪怕不喜欢)所做的持续地全身心投入地坚持和求好。可以用埋头苦干,也可以用各种聪明的方法,总之,做,是第一位的,做好,是最终的目的。
凡事努力,方有结果。
就算结果不如人意,但努力的过程便是收获。
宋嘉仪
《凡事努力 方有成果》读后感(四):成龙差点摔死,出院后第一件事就是再来一次
我们在前南斯拉夫拍《龙兄虎弟》的外景,已经拍了三个星期的戏,中间, 成龙必须去东京宣传要上映的《龙的心》,他一去五天,我们只好拍没有他的戏,一回来即刻要上阵,五天里,坐飞机来回已花去四十八个小时,这趟在日本 时昼夜有记者招待会,够他辛苦。
精力过剩的他,不要求休息,当天拍了一些特写之后,接着便是难度很高的镜头。
外景地离开市中心四十分钟,是座废墟。两面墙中隔着一株树,戏里要成龙由这边的墙跳出去,抓到树枝,一个翻身,飞跃到对面的墙上。由树枝到地面,有十五米那么高,地上布满大石头。为了要拍出高度,不能铺纸皮盒或榻榻米。
“行不行?”工作人员问。
“行。”成龙回答得坚决。
更高的都跳过,《A计划》和其他戏里的压轴场面比这更危险,成龙自己认为有把握做得出。
摄影机开动,成龙冲前,抓到树枝,翻到对面,一切按照预料的拍完。前南斯拉夫工作人员拍掌赞好,但是成龙不满意,用他们的术语是动作“流”了,一举一动没有看得清清楚楚。
“再来一个。”
第二次拍摄过程是一样,动作进步了,已经很清楚,而且姿势优美,大家认为能够收货。
成龙的意见是,看准了目标跳过去,像是为做戏而做戏,剧情为被土著追杀,走投无路,慌忙中见那棵树而下此策,所以最好是接他回头看土著已追到,再跳上树才更有真实感。
照他的意思拍第三次,一跳出去,刹那间,大家看到他抓不到树枝,往深处直落地掉了下去。
大概是成龙的本能吧。明明是头部冲插直下的,后来我们一格格地看毛片,成龙掉下去的时候还在翻身,结果变成背着地。
传来很重的咔嚓一声,心中大喊不好。
成龙的老父也在现场,他心急冲前想看儿子的状况,要不是给前南斯拉夫工作人员拉住,差点也跟着摔下去。
爬下围墙的时候,只求成龙没事,他已经摔过那么多次都安然无恙。冲前看到成龙时,才知道事情的严重。
成龙的身体并没有皮外伤,但是血,像水喉(水龙的喷水口或水龙头)一样地由耳朵流出来。他的头下面是块大石。
大家七手八脚地用最顺手的布块为他止血。现场有个医生跟场,他跑过来递上一片大棉花掩住成龙的耳朵。
“怎么样了?”成龙并没有晕迷,冷静地问道。
“没事没事,擦伤了耳朵。”化妆师阿碧哄着。
“痛吗?痛吗?”成龙爸爸急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成龙摇摇头,血流得更多。
担架抬了过来,武师们把成龙搬上去:“千万要清醒,不能睡觉。”
十几个人抬他到车上,这条山路很狭窄,吉普车才能爬上来,经十分钟才行大路。
崎岖颠震下,血又流了,棉花一块浸湿了又换一块,成龙爸爸担心地直向他另一边的颊亲吻。
上另一辆快车,直奔医院,但是最近的也要半小时才能抵达,成龙一直保持清醒,事后他告诉我们头很晕、很痛、很想呕吐,还是强忍下来。
终于到医院,这程路好像走了半生。一看这医院,怎么这样地简陋和破旧。
冲进急救室,医生一连打了四针预防破伤风的药,再为成龙止血,可是血是由脑部溢出,怎么止得了。
“不行,一定要换脑科医院。”医生下了决定。
又经过一场奔波,到达时发觉这家脑科医院比上一家更残旧。心中马上起了疙瘩。
过了一阵子,医生赶到,是一个外形猥琐的老者,满头零乱的白发,那件白色的医袍看得出不是天天换的。
他推成龙进扫描X光室,拍了数十张照片。
经理人陈自强乘这个时候与香港联络,邹文怀和何冠昌两位得到报告,马上打电话找欧洲最好的脑科医生。
医院的设备和它的外表不同,许多机器都是先进的。X光片出来后,医生们已组成一个团体,共同研究。
“病人的脑部有个四英寸长的裂痕。”医生以标准的英语告诉我们。
“流了那么多血有没有危险?”陈自强问。
“好在是由耳朵流出来。”医生回答,“要不然积在脑部,病人一定昏迷。”
“现在应该怎么办?”
“马上开刀。”老医生说,“病人的头颅骨有一片已经插上脑部。”
一听到要在这山卡拉(一般指偏僻、落后、待开发地区)地方动手术,大家更担心起来。
“不开刀的话,血积在耳朵里,病人可能会耳聋,这还是小事,万一碎骨摩擦到脑,就太迟了。”那猥琐医生说。
犹豫不决,要得到成龙爸爸的许可,医生才能进行,怎么办?怎么办?开刀的话,一点信心也没有,手术动得不好那不是更糟。
长途电话来了,现在搬成龙去别的地方已来不及,由巴黎的国际健康组织介绍了前南斯拉夫最出名的彼得逊医生开刀,必定没错。
“我们要由彼得逊医生动手术!”大家激动地喊,“快请彼得逊医生来,彼得逊医生到底在哪里?怎么找得到他?”
其貌不扬的猥琐老头微笑地对我们道:“别紧张,我就是彼得逊医生。”
成龙的父亲在证书上签了字。
彼得逊医生安慰道:“请不用担心,这个手术说起来比碎了手骨脚骨更简单,问题是动在脑部,你们以为更严重罢了。”
说完,他把烟蒂摁熄,带领了一群麻醉师、护士和两个助理医生走入手术室。
一个钟头,过得像爬着的慢,开这么久的刀,医生还说不严重。
手术室外有个小房间,几名辅助护士在等待,有必要用到她们才进去。前南斯拉夫人都是大烟虫,这几名女人大抽特抽,弄得整个小房间烟雾朦胧。
门打开,彼得逊医生走出来。
我们以为手术已完成,想上前去询问,岂知他向我们做一个等一下的手势,向护士们讨了一根烟,点火后猛吸不停,抽完后才又回手术室去。
天哪!天下哪有这样的医生,要不是说他是名医,我们早就吓破了胆。
好歹再过了一小时,整队医务人员才走出来。
“情况怎样,医生?”陈自强问。
彼得逊摇摇头,大家都吓呆了。
“我从来没有看过这么样的一个病人。”彼得逊点了烟说道,“从他进院, 照X光到动手术,血压保持一定,没有降过,真是超人,真是超人。”
“危险期度过了吗?”陈自强大声地问。
“度过。不过要观察一个时候,看有没有后遗症。”
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彼得逊又猛吸烟:“你们在这里也没用。回去吧,病人要明天才醒。不用担心,包管他十天以后像新的一样。”
护士把成龙推出来,我们看到他安详地睡着,像个婴儿。
病房是六个人一间的,环境实在太恶劣,陈自强吵着要换单人房,出多少钱也不要紧。
彼得逊又摇头摆首:“紧急病房大家共用,不是为钱,为的是人道主义。”
彼得逊嘴是那么讲,但是第二天终于把成龙换到一个两个人的房间。里面什么急救机器都齐全,以防万一,我们看这个情形,也不能再要求成龙住一间私家病房了。
护士们一面抽烟,一面啧啧称奇,我们去看成龙的时候,她们说:“这位病人醒来还能吃早餐,而且胃口来得奇好,普通人现在只吐黄水。”
这一天,医生只让我们几个人看他,进入病房时要穿上特别的袍子,见成龙躺在床上,他爸爸又去亲他。他与我们握手,没有多说话,昏昏地入睡。
第三天,他开始头痛,这是必然的现象,医生说完,叫护士为他打止痛针。每一次打针,成龙都感到比头痛更辛苦,这个人什么都能挨,就是讨厌打针。
有八个护士轮流地照顾着他,其中有一个特别温柔,打起针来也是她打得最不痛。可惜这个护士很丑。她有一个大鼻子,可能是这一点与成龙能够认同。
已经可以说笑话了,成龙说都不辛苦,最难受的是醒来的时候,发现有两根管子,一根插入尿道,另一在后面,动一动就痛得死去活来。后来不用,拔出来时更是杀猪一般的惨。
阿伦来看他,护士叫他在外面等,阿伦一边等一边吹口哨,是戏里两人建立感情的友谊之歌《朋友》。成龙在里面听到,便跟着把歌哼出来。
香港方面起初以为这是小伤,因为传说成龙已经能够又唱歌又跳舞了,这是错误的消息,因为当时医生还不知他治好之后会不会变成白痴。
过了一星期,彼得逊见他恢复得快,便为他拆了线,是分两次进行,先拆一半,停一天,才再拆一半。缝了多少针,大家都不敢问。
“可以出院了。”彼得逊说,“相信酒店环境比这里更好。”
伤了这么久才发消息,是因为不想惊动成龙在澳洲的老母亲。
“我们三星期后继续拍摄,不影响戏的质量,上次失败的镜头,还要来过。”成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