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彼得·卡门青》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彼得·卡门青》读后感锦集

2020-10-11 16: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彼得·卡门青》读后感锦集

  《彼得·卡门青》是一本由赫尔曼·黑塞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图书,本书定价:0.52,页数:198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彼得·卡门青》精选点评:

  ●黑先生最给力的一本小说。

  ●淳朴的愣头青很可爱

  ●里面的风景太美啦,看的时候就像在翻画册一样。。

  ●或许这是意料中的一生。

  ●前前后后,零零碎碎,用了1个月的时间看完了这部黑塞的第一部作品。27岁写出来的东西,难免着急出手,难免一掠而过的东西太多。如果能写出再多一倍的文字,会把想说的都说清楚。 头一次在这篇作品里看到“漂亮”和“美”居然是有区别的。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漂亮是公认的,美是个人的感受?比如村妇,也许没有漂亮的脸蛋,但是却具有矫健的美。又如公主,又姣好的容貌,却缺乏淳朴的美。

  ●黑塞的第一部小说,记得结尾很突兀,但是内容却非常的喜欢,觉得从中看到了自己。

  ●难得,大学里最喜欢的成长小说,25年后重读依然有趣。当然,关注点从粗线条的浪漫情感移向了诸多当时未曾注意的细节。开头太强大了,一举使整部小说超越了个人成长史的叙述,让人的生命史与地球洪荒变迁史取得了内在的呼应,为很容易堕入多愁善感或道德说教的成长小说注入了一种巨大的物理上的重力。

  ●对我极重要的启蒙小说。

  ●嘿嘿偷偷滴跟着凡尘读黑塞!↖(^ω^)↗

  ●黑塞写这本书时27岁,写的却是主人公一生的故事。

  《彼得·卡门青》读后感(一):这是我的精神旗帜

  上高中时我就是这么一个人,细腻敏感,某些方面又很张狂无束,大部分的感动来自大自然。

  读的是漓江的诺贝尔系列。

  这是我精神世界最最最最的那个源点。

  虽然我并不认为很多人会喜欢这片略显幼稚的文。

  可是我每次读到:开天辟地是神话。的时候,都是一次洗礼。

  《彼得·卡门青》读后感(二):缓慢的归乡

  在读完最后一页时,突然想起这个书名来。虽然其实内容风格差别巨大。但是这个书名用来形容本书一点也不为过。

  一个山村男孩背井离乡,在经历了种种繁华后归隐家乡的故事。剧情不是重点——虽然很多地方也让人十分动容——对自然的亲近,对世俗的厌恶被作者很好的表达出来了,而归乡的动作虽然是外力强压(虽然即使不这样,可能最后也是殊途同归),细腻地表现出了内心缓慢的变迁的过程。

  总之,比荒原狼好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彼得·卡门青》读后感(三):黑塞

  我在黑塞的对面坐下,他点着烟斗,一时间书房里烟雾缭绕。我不太能看清他的脸,他似乎陷入了沉思,许久他开始说话。

  你知道,我出身在一个德国传教士的家庭,14岁时通过邦试,进入修道院学习,一年后就逃走了,曾经还打算自杀。这段故事后来写进了在轮下,但是我不太满意那部作品。彼得·卡门青事实上是另一段我幻想的路,在轮下里,我曾经问过我的父亲,如果邦试失败,我能不能去读高中上大学,我的父亲严厉训斥了我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事实上,从修道院出来后,我就没能再接受教育,所以在第一部小说里,我笔下的我读完高中,又去瑞士读了大学,当然这导致我跟父亲关系的恶化。读大学的时候,我结识了一生的好友理查德,他在毕业后不久在家乡淹死了,愿上帝保佑他。

  理查德是个音乐家,他发掘了了我写作的能力,偷偷把我写的小品文发表在报纸上。这使得我后来得以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大学期间,我爱上了一个女画家,等我鼓起勇气准备表白的时候,发现她爱着其他男人,于是我的初恋就告吹了。这之后我开始酗酒,直到我遇见伊丽莎白,然而上帝又跟我开了个玩笑,我考虑的时间太长,伊丽莎白嫁给了别人。

  于是,我想我恐怕再也不会结婚了,我同木匠做朋友,又帮他抚养他的残疾弟弟。

  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我身边的人总是一个个离我而去,你知道,我几次想要了解自己的生命。有的时候我想,死神该来的时候总会来到,现在还为时过早。

  我做过工厂的学徒,又做了旧书店的店员,1904年,彼得·卡门青发表,后面的故事你都知道,我成为了职业作家。

  孤独是什么,是我不愿意强迫自己去迎合,或许你也感觉到了,当你读的书越多,你可以交流的人就越少,直到你只能跟自己对话。孤独和忍耐对你的成长是有好处的,用一句你们孔圣人的话来结束这次谈话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彼得·卡门青》读后感(四):少年-青年-中年-暮年

  生活就是旷日持久的一点一滴的材料的搜集;

  少年的野性在心中觉醒,在大山和季风里欣赏自然各种玩味。横冲直撞,放声大笑,呻吟叹息,号叫着闯过山壑峡谷,吞噬山上的积雪,用它粗糙的双手拧弯坚韧的老松,折磨得它们叹息连连。

  青年-人生曾向我显示了它那日常的辛劳工作的一面,而今又突如其来地让抱有偏见的眼睛见到它那无限的深度,并将一次简单而又深刻的经验充实青春。书籍里的神秘意识是人世间未曾有过的,却又是真实的,而今要在被打动了的心中掀起浪涛,去经历它的改造自己的命运。

  青春不可缺少的恋爱-我所敬畏的美貌女子忍受甜蜜的苦恼,彻底地品尝男性的欢乐而纯真的友谊

  中年-在郊外莱茵河畔我的小屋里,我作了许多研究和思考。生活就这样在我身旁流逝而去,既无湍急的江河把我卷入,也无强烈的激情和同情炽热我的心,使我摆脱抑郁的梦。越来越热中于窥探事物的奥秘。我倾听在树冠里发出万千音响的风儿,在山壑里潺潺流动的溪水,在平原上悄悄逝去的平静江河。我知道,这些音响都是上帝的语言

  暮年- 我的看法也慢慢改变了。我并不十分惋惜青春华年已过,自己渐趋成熟,跨入了这样的岁月:一个人将懂得把自己的一生看作是一段短短的行程,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过客,他的行止以及最终消逝都不会产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影响。他可以在自己的眼前保留一个人生的鹄的,一个心爱的梦想,但他再也不自以为是个不可缺少的人物,而是在人生的途中,经常给自己留出一些闲暇,毫不感到内疚地耽搁那么一天的路程,躺到草丛中,口吹一段小曲,无牵无挂地享受眼前的快活。

  《彼得·卡门青》读后感(五):不是圣人,而是凡人

  曾经看过一个书评,说毛姆这样的作家属“二流”作家。其原因说来也蹊跷或荒诞,他讲,这种作家之所以“二流”,是在他们的作品中,你无法找到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或是鲨威,套中人的别里科夫,这样个性鲜明,令人爱恨分明的角色,并通过鲜明的角色,来表达对当时环境的不满,对政治的讽刺以及对人类社会未来走向与发展的思考。他们只是将生活中的一些人讲给你听,人物的形象谈不上鲜明,个性也不突出,有令人爱也有令人狠的地方。而在看完荒原狼以及彼得•卡门青之后,我更加确信,我们所看到的黑塞大叔,又是一个这样的“二流”作家了。

  而我想,且不论几流,这样的作家,这样的小说人物形象是真实的。就像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一样,我们总能在他们的身上找到人性的闪光点,也能时不时被他们与生俱来的某些习惯所激怒。我们可以在到刀锋中看到艾略特的虚荣,也可以看到艾略特对于朋友的关切与尊敬;对于拉里,毛姆似乎也只是充满了尊敬之情,但是却没有呼吁也没有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像他一样,越过刀锋,踏上得救之道的,因为他知道那样是困难的。而在荒原狼中,开篇,我们看到的是狂傲不羁,充满狼性的荒原狼,他甚至是高傲的,有那么一瞬,他仿佛成了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笛卡尔,高尚的圣人莫扎特,甚至,他就是高高在上,嘲笑着睥睨者众生的尼采。而在卡门青中,情况又是及其相似。年幼的卡门青缺少了家人的呵护和爱,是那样的孤独无助,他喜欢大自然,喜欢独自爬上高耸的雪山,坐在山中眺望夕阳中远处的村庄,这样的他,在成年后,喜欢独处,即便是有了朋友,它也不是命运的宠儿,死神带走了他最要好的朋友。他爱过,但是却无法鼓起勇气去说出来,去争取,只得无助的看着它从眼前溜走而只能自己闷闷不乐甚至是懊恼。然而,无论是荒原狼,还是彼得卡门青,在书的后段,都会有一些平凡人的形象出现。他们不是圣人,他们不懂哲学,不懂大道理。但是他们却懂得爱,他们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能够用自己的爱去关怀他人,并感染他人。他们是平庸的,而且也是令人憎恶的,即便不是平庸的,他们也是残破的,是令人厌恶的,就像是彼得•卡门青中的木匠以及木匠妻子的残疾人弟弟。但是他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唤起了卡门青的爱,荒原狼的人性,他们使得卡门青愿意接受他人,忍耐他人,并照顾他人。他们也使荒原狼去接受并不完满的“圣”,明白收音机中的音乐也是优美的,破铁发出的声音又有着别样的风味。而卡门青也对自己的父亲尽了孝道,尊敬他,并逐渐接受了在故乡小村庄的生活,也渐渐能够接受自己的才华被乡村的闭塞所埋没。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或者说是绝大多是人的生活就是平凡的。我们没有天赋去写出完美无瑕,点亮无数人前行道路的诗篇,更没有勇气去逃离周围的,充满压力的空气,家人期待的眼神,朋友攀比一般对于近况的问候而独身一人去印度修行以探寻人生的真谛。我们就不应去彷徨,去哀叹,去无奈。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安分守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