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异旅人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异旅人读后感摘抄

2020-12-17 01:24: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异旅人读后感摘抄

  《异旅人》是一本由倪湛舸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16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0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异旅人》精选点评:

  ●你见过金色的太阳被红藻缠住吗?

  ●人生事,十有八九是无疾而终

  ●[026]

  ●靠,看完就要赶等会周会的汇报。不想上班,只想沉溺在纸张里。私心可以给很多颗星,我真的有点恍惚。

  ●开头几页的日式私小说腔调真的足够以假乱真,可惜到后面渐渐走向了疑似青春疼痛文学的不归路,看Ken报菜名似地引用各路诗句或典故时除了想列出to read list之外竟然毫无感触。个人觉得倪老师的诗歌或者诗小说写得比小说好太多,文论还没读过我不知道。

  ●做了很多摘抄,想说的太多了,眼泪也吧嗒往下掉,张开嘴反而一个词都吐不出来。我们从若即若离挣扎着接近盛放之时,花开和花败又是同时发生,听着时钟的滴答声步入梦乡。第一人称表面上视角受到局限,但透过研的双眼,努力的去认识去触碰C,感情反而更加刻骨铭心。他是被爱着的,是神殿里永远缺席的神。

  ●263。青春的故事。

  ●是不曾看过的语体,在一个脉络上不停黏着 嘻嘻哈哈地看到急躁还感伤

  ●身世塑造上有点儿用力过猛,显得零碎而缺乏质感。心理描写真实。

  ●一视同仁

  《异旅人》读后感(一):Ⅵ.践行G(定量之化)

  【春上春树随喜文化】 一种语言就是一个宇宙 草食系男生心中的庭院 先入为主的视角 从不同向度出发 环球旅行最后回到原点 即便航海图是错的 人生的价值观不断校正 划出不一样的白线 世界辽阔得你一无所求 也能满载而归 即使将大树的种子 放在暗无天日的花瓶里 最终还是要移至开阔之处 以利相交之人抓取,控制 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 一辈子在名利场里打转 而你的使命是要服务更多的人 创造生命的最大价值 今天正好是植树节 书香世家由我当责 把“树读”立为 文化“传家宝” 同欲齐心 永续经营 今生钱世 随喜耕耘

  《异旅人》读后感(二):演绎生活的背面

  好久没有为一本书而难过无比,生命与生命间真是横着亘古的深不可及的虚无,连爱都是残破的蛛网似的星子。生活拥有鲜艳夺目的色彩和咄咄逼人的表面形状,背后却是因潮气生出的白色霉花,随着年龄增长慢慢渗入表象。一贯想逃离生活桎梏的自己,“是厌倦,厌恶,那个无底洞……究竟怎样可以填满?用死去填?让一个洞吞没另一个?又是一个笑话吗?”该怎样承受,忍耐,活?那最坚韧而深沉的爱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 “假如我爱你,与你何涉?”微渺的原谅和彻头彻尾的绝望。世界和所有的人够畸形了,“巨大的海洋审判着每个人”,与其借助遗忘和回避苟且偷生,不如溺死在一份孤独的依偎里。 那首阿诺德很贴切。“啊,爱人,让我们忠于彼此!看这梦乡般横亘于我们面前的世界,看似丰繁,美丽,而新颖,却没有欢愉,没有爱,没有光明,不可确信,无法平静,痛苦得不到纾解。我们驻足于此,这漆黑的荒原,被慌乱的号角声卷入冲突和逃亡,这莽原上有愚昧的军队趁着夜色鏖战。” (别骂我。。科学家和杀手的绝望同人看多了,感觉自己画风好矫情惹( ˘•ω•˘ )入圈耽美。可能我还没有读懂倪大,毕竟还小)

  《异旅人》读后感(三):文本与爱人一样,都成为了异乡

  就体裁上来说,它被作者盖章为虚构的“私小说”,一切都是主人公在故事主线全部结束之后的私人记录。无论是对精耕细作又百无聊赖的学术生活的叙述,还是随处可见的引述摘录,或是对梦境与景观不厌其烦的细致描写,多少呈现出一种矫饰的效果,而且无形中抬高了阅读门槛。

  但正是这种纠缠的语言和词句构成的文本,成为了故事的核心,还有主人公和读者残酷互动的媒介。

  小说的主人公所耕耘的文本,一面保卫着他那些仿佛永存于时间缝隙中的一小段时光,一面对读者在它身上浪费的时间冷嘲热讽,宣告这些时间就像他所经历的恋爱一样最终落空。而文本之内,他爱慕的对象,用一句无法被解码的陌生语言,完成了与他精神上的彻底隔离。“一种语言就是一个宇宙,我进不去,无论如何流离,如何挣扎,身后没有故乡,面前的城邦也从不敞开。”

  在恋情告终之后,后半段最引我注意的情节,是主人公试图用自创一种语言的方式来打捞对方留给他的那句话的含义,形成俄罗斯套娃一般,文本内部的又一个私密空间,是梦境的空间。但他不仅失败了,甚至所有东西(连同对方的研究资料)都被一场意外粗暴地抹消。对方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则放弃了文学研究的资料,只是日复一日阅读报纸,观察永远处在冲突之中的人类。作为保存思想的载体,甚至可以说是灵魂碎片的最后居所,却如此轻易地灭失,这种笔调表现出文字那令人不安的脆弱无力。脱离的文字的精神,成为悬浮的孤儿。

  故事的结局,莫名让我联想到《挪威的森林》的末尾:一通电话。只不过,《挪》的主人公在哪里也不是的地方呼唤绿子,渴望的是解脱与自由。但《异旅人》主人公的电话打给他爱恨交织的父亲。“死了,硬了,可以打人了”,哪怕一度如此残酷地利用恋慕的对象,好让自己被扫地出门,这只追求自由的熊猫“潇洒”够了——不如说是受够了、放弃了,决定“冲着笼子奔跑”,重新拾回外壳,也最终停止了继续对读者嘶吼。留给读者的,只有被排除在主人公的自我之外、也被排除在文本之外的彻骨孤独,两手空空,时间白白流逝。而正是在这种文本内外的凄然互动中,被某个人“拒之门外”的痛苦被原原本本地施加在读者身上。

  也许,这可以被理解为所谓“异旅人”暗含的意思。不仅仅指主人公异乡求学,也意味着被自己所渴望靠近的世界拒绝,与他人同行的不可能性。爱人之于主人公,小说文本之于读者,都是如此。这也是我读完小说后,想和主人公一样难过到呕吐的理由。

  就用小说里引用八百遍的叶赛宁作结吧。人与爱情与风景一样,盛时已过:

花朵已被吹散,歌曲也终结了 金秋笼罩着大地,明天 来临,我将不再年轻。

  2018-11

  《异旅人》读后感(四):只有无形的能不朽

  

*标题来自台剧《一把青》主题曲《看淡》

读完倪老师的《异旅人》后百感交集,有好多好多话想说。然而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无论是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沉淀了两三天后,终于可以将想法整理成型了。作为一个不学无术的英文系学生,我不想用文学理论去做一个正儿八经的分析,四年间已经写了太多论文了……就单纯地从感受角度谈谈,想哪写哪。

说起来和这本书相遇要归因于奇妙的缘分,一位我非常喜欢加崇拜的同圈太太给我推荐了这本书。第一话看完就喜欢的不行,看到我最喜欢的第十八话时泪流不止,研在精神病院通过发明语言来怀念C教授那段太震撼了!看完之后还觉得意犹未尽,又和给我推荐文的太太聊这本书,结果发现我们的想法超级相似。也许每个人注定要和一些书相遇,这种“一见如故”的感觉太妙了。

用一个不怎么好的比喻来形容,《异旅人》是一首由死亡与文学编织成的交响曲。在我看来,研和C教授的相识相知全程建立在对死亡与文学的理解上。作为学文学的人,对书里描述的苦逼文学学术生涯和文学院的环境简直是太熟悉了,从一开始就对本书有一种“亲近感”。倪老师的各种引用恰到好处又让人叹为观止,这就是我想象中学文学的人应该写的小说的样子。

作为一个辣鸡同人写手,我只想说,希望我有朝一日也能为我爱的CP写出这样的同人orz

接下来想从以下方面整理一下想法:

【一、语言的边界与悖论】

我喜欢的一位博主发过一个vlog,论证为什么她不会嫁外国人。她有一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如果她找了一个外国男朋友,就会"There's a part of me he can never touch." 人们都觉得和自己说相同母语的人才能完全了解自己,我并不这样觉得。我的亲戚朋友里有好几位找了异国伴侣并过得很幸福的,其中一位姐姐的丈夫是美国人但中文说得还不错,也很喜欢中国文化。我一直觉得,两个灵魂彼此吸引的人,可以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隔膜。

一方面看,研和C相识相知的经历印证了我的猜测。他们分属不同的种族,说不同的母语,通过俄国文学结缘。虽然过程中两人一直推推拉拉,游离于吸引与伤害、坦露与掩饰间,但相信每位读者都可以看出,他们拥有相似的灵魂,心中燃烧的火焰与对方浑若一体。就像M教授在文末尾说的,“你和他还不是一般地相像”。看到第十七话之前我都觉得,即使他们母语不同,不能完全理解对方说的每一样事物,但他们之间存在不通过言语沟通也能理解对方的可能性。

然而另一方面,看到临终的C教授对研说出那句不懂的语言那里,我的想法又有些动摇了。研听到的C教授的遗言是句他完全听不懂的话,用一种他完全没有概念的语言说出。两位恋人近在咫尺,灵魂也已足够交融不分,但还是被不同的语言相隔在了两个世界。C教授说出那句让人猜不透意思的话时,他与研之间就出现了一堵无形的墙。这恐怕就是,语言的边界,语言的残忍,语言的悖论。语言在这一刻抹杀了两人交流的可能,使他们被彻底分隔。

看到十八话的时候突然想起了我两年前上bilingualism课,学到bilingual aphasia时,在课上摸鱼写出的一个小说大纲。两位母语不同、平时用英文交流的恋人,一方因为失语症忘记了英文,只会说自己的母语,另一半在身边却无法与之交流。英文的缺失也带走了失语者对恋人的感情,两人被各自的母语隔离在两个空间……也是一个关于“不同语言的不能沟通”的故事,因此读到十七话的时候特别激动,浑身战栗。

【二、时间与不朽】

记得学济慈的第一节课,教授就说,他的诗的美学里最主要的两点就是time与timeless, transience与eternity之间的对比。无意在这里说romanticism的理论,只是想说,《异旅人》越到后段越给我和读济慈的诗类似的感受。

C教授的一生是如此短暂,“我的一生如一束光,在你们面前闪过。”他在年轻时逝去,某种意义上青春永驻,是永不凋谢的花。我一直觉得,一个人若在年轻时死去,不用经受衰老的过程,是拥抱死亡最美的方式。当然,这是一种残酷的浪漫和美。莫名想到了济慈1819年夏天写给女友范妮的信,“我多么希望我们化作蝴蝶,只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三个夏日——与你共度的这三天将会比五十年无聊的时光带给我更多欢喜……

本书中C存在的痕迹被从两个方面抹去了。第一个方面是物理意义上的,M教授将他的骨灰撒入了大海,其中还有一个插曲,M在撒骨灰时不小心打翻了盒子;精神意义上,C的资料和那条围巾被贼偷走,他的毕生心血和在研身边存在的证据就以那种意外的可笑的方式被毁了。到头来,至少从研的视角看来,C在现实中存在的证明被彻底抹杀归于虚无。镜花水月一场,研将只能通过梦境与回忆来寻得C存在的证据,C永远成了研的ghost。无法延续的是破碎的海浪,恰如两人之间的感情啊……

这几天重新看之前扔下的《金阁寺》,突然觉得,《异旅人》最后伴随着电脑一起丢失的研自己发明的语言写成的密码日记,很像《金阁寺》里被和尚一把火烧掉的金阁。研在第二十四话里说,“他的痕迹,终于从我的生活中被完完全全地抹去了。”《金阁寺》里有这样的话:“……人极易消亡的形态反而产生了永恒的幻想,而金阁不灭的美感里滋生了破灭的可能性。倘若烧掉金阁,他们会明白,单纯地持续五百五十年伫立在镜湖池畔无法成为任何保证……”

【三、依旧梦魂中】

《异旅人》里的G大的“象牙塔化”,或者说理想化的程度达到了极致——无论是叫“伊壁鸠鲁”的咖啡店,还是"the only emperor is the emperor of ice cream." G大比任何一所大学都更加文艺,或者说更加“文学”。这不是一所大学,而是一所吕克昂学院,一座文学的天堂。

研与C教授的感情是完全精神层面的。这个“精神”有两个层面,第一是他们完全不用考虑物质层面的困难,拥有的是一种“文学的,学术的,高雅的”感情,这一点很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里的Elio与Oliver;第二层是两人柏拉图式的恋爱,全程描写最多的是拥抱,研把头靠在C肩上,C在他颈后摸索那块凸起的骨头……全程最有暧昧的色彩的也就是两人心贴心的拥抱,研在C熟睡时把C的手搭在自己唇上。书里没有提到两人有任何更亲密的接触。我一直觉得拥抱是恋人间最浪漫的互动,远胜于更亲密的那些。紧紧相拥时手臂环绕着对方,心意相通,没有比这更美妙的感受了。

《异旅人》的情节其实十分简单,看完前两季时,我觉得本书是一个“虐心的、学院派的”故事。第三季里倪老师尽情施展才华,一下子将全书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故事虐心程度升级,字字都在重击读者的神经,就像研在第十九话说的,“死了,硬了,可以打人了”。前两季C活着时,研对他的感情和关于他的叙述都是遮遮掩掩、充满退缩与闪躲。他的叙述和感情都是很克制、很有保留的。第三季,当C真正不在了,研的感情与回忆彻底决堤,故事变得格外荡气回肠、缠绵悱恻。C教授没有出现在剧情中,但是他无处不在,存在的程度比活着的时候更深,直至变成了独属于研的幽灵。研这时终于大哭大笑,带着无可挽回的悲情。

无法想象研是怎样在北海道的冬日和春日度过了那一个个孤寂又清冷的夜,每一个梦到C的夜晚。私以为研梦到C的场景很有日式美学的感觉,绝望又脆弱的美,冰冷刺骨又无穷无尽的哀伤……由此想到了梦枕貘的《阴阳师·生成姬》里,德子化为鬼后还会在源博雅吹笛子的夜晚出现,应着笛声弹起琵琶。小说里是这样写的,“昔日殷殷语,听声不见人。伊人来无踪,伊人去无痕。”读完《异旅人》后感觉这本书特别有日式美学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北川研是一个日本人吧。

【四、夏日终曲】

我个人觉得,《异旅人》这本书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曲给“全球化的生活方式”的挽歌,在后疫情时代体会尤其深刻。作者倪老师和北川研无疑是幸运的,在那个世界局势平稳、文化包容开放的时代去另一个国度、另一种文化中求学。用很俗气的方式来说,是国际化的精英。笔者的留学计划就因为疫情受阻,现在无比羡慕那些能在全球化的黄金时代外出求学,不用担心现实中的动荡的前辈们。我也想做一个“异旅人”,可是近两三年内可能是没有机会了。

读完书的那一刻想,如果C和研都明确知道C时日无多后,两人能在死亡的阴影降临之前尽情相爱、放纵感情该有多好。能幸福一分钟,甚至一秒钟,也要抱紧未亡的梦。想了想后又很快否定了这个想法,C和研都不是这样的人,他们都不会捅破两人之间那层薄薄的纱,去有一个任性行事的机会。

本书在本质上是一个age-coming故事。在C教授的所有遗存被贼偷走后,研终于彻彻底底地成长了起来。某种意义上,C这位类似于father figure的存在终于完成了他的使命。结尾研拨通父亲的电话是一种“妥协”,但未尝不是一种另类的大彻大悟。

张爱玲在《半生缘》开头写道,“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若干年后,假如研真的成为了“冲着笼子奔跑的熊猫”,他又会怎样回忆青春年少时与C共度的这一年?是会以眼泪,还是以沉默?

Fin.

2020.10.25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异旅人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