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侃人:任正非》读后感100字
《大头侃人:任正非》是一本由于立坤著作,联合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头侃人:任正非》读后感(一):任正非和他的华为帝国
华为作为中国民族企业最优秀的代表,这几年频频出现在新闻的头条,而最为华为创始人的任正非也无法维持以往的低调,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对于这样一个谜一样的男人,对于他所创造的这个帝国,我们充满了好奇心,“蜻蜓”FM王牌主播于立坤把他的《大头侃人·任正非》整理成书。让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了解华为,了解任正非。
这是一部任正非的个人成长史,也是一部华为的发展史。任正非在43岁时创办了华为,他之前的经历可以记述的清楚,而他这之后的经历就直接和华为的成长重叠了,一个企业家,而且是一个一直在危机中壮大的企业的管理者,他的生命就已经和华为绑定在里一起,任正非的经历就是华为的经历,所以,《大头侃人·任正非》更多的是对华为成长的记述和总结。 我们现在经常听到华为的“狼文化”、狼性管理。整本《大头侃人·任正非》虽然没有直接介绍华为的狼文化,但整个华为的发展我们还是可以嗅到这方面的味道的。
任正非是头狼的代表,头狼是整个狼群的首脑和核心。大头在书的结尾归纳了华为成功的七个要素,它们每一个都和任正非或他的决策理念分不开的。任正非一直保持做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企业的初心,有着伟大的格局,因此,华为一直保持在通信技术这一块阵地,保持自主研发的信条。这使华为可以无论遇到什么大风大浪都可以屹立不倒。任正非有着清醒的头脑,对企业,对世界,对全球化都有着清楚的认识,他对自己的缺点也有着清楚的认识,在决策有失误时可以及时纠正,(没有他的及时纠正,可能就不会有华为手机了),在决策正确时,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再大的阻力也能坚持到底(俄罗斯市场就是这样开拓出来的)。任正非把军人文化带入了华为管理,坚持艰苦奋斗的、自力更生的精神,无论是他本人,还是他的员工,在华为都把“拼命三郎”的精神发展到了极致,华为的加班文化是会让外人感到恐惧的,这也成就了华为快速高效的反应速度。任正非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华为本着“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任何客户的需求再小都会受到重视。而作为华为的员工,任正非是绝不吝啬的,无论薪资还是发展平台都有着无限可能,只要有能力,在华为绝对不会被埋没。
华为的员工就是狼群,狼群有狼群的战术,快、准、很。无论是对自己,对客户,对竞争对手,华为都把群狼的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对自己,在遇到问题是,华为有着狼群一样团结的文化,无论多么艰难,誓不攻克不罢休;对待客户,穷追猛打,不达目的不回头;对待竞争对手,又是残忍而决绝的,从打败“港湾”的战斗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华为,现在又到了他最为艰难的时刻,孟晚舟被加拿大扣押,美国把华为列入“管制实体”名单,总总限制都对华为非常不利。但现在的华为已经不是初创时的小公司,任正非也一定会有着非凡的领导力。“危机即机遇”,相信华为一定可以发展的更好。 华为还在发展,任正非也还在努力,《大头侃人·任正非》的故事也一定没有结束,期待可以有更多更好的关于华为,关于任正非的故事发生。
《大头侃人:任正非》读后感(二):《大头侃人任正非》有趣有料有灵魂的传记
少年时期,我读了不少人物传记,那时候我是用来励志的,这几年我读了不少人物传记,基本上都是拿来当故事会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心境越来越平稳,很少会出现热血沸腾的那种感觉了,早些年我们用来鸡汤自己的成功学,也被当成了揶揄自己的笑话。 这种心境下,再看人物传记,就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这几天大家都在讨论即将上映的电影《金刚川》,延伸出来,大家也会讨论抗美援朝这件事。我一般不写带有政治倾向的内容,因为我在政治上非常幼稚。我一般就是在看大家的讨论。我在读这一本《大头侃人,任正非》时,我看到任正非团队一开始的处境,马上联想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那个时候,软件硬件都是那么差,就靠着人民子弟兵的一股子精气神打了一场可歌可泣的硬仗。任正非这个团队也是,各种条件这么恶劣,完全是凭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干劲在往前走。忽然意识到,有一种英雄主义是末路的决绝,实在没有路走的情况下,走出一条路来。这种逼不得已的悲壮,还是颇令人唏嘘的。
《大头侃人任正非》这本书阅读起来阅读体验很好,作者写的非常流畅,有趣,把华为一路筚路蓝缕,今天的繁花似锦,呈现得非常有趣。书中也有很多我们没有听过的故事,我们对任正非这个人有了更立体的认识。现在部分的人物传记是为了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影响力而出版的。与很多人物传记不同的是,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它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我们常说悲观是一种远见,但是在悲观的基调上保持乐观的精神做事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入世的人。能够用乐观的精神来做事,真的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能力。能够拥有这种能力,往往都是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得不去做。那么多的困境反而成就了自己。
华为这几年走入大众视野,引人关注的是孟晚舟,之前是非常低调的。书中说到任正非,说他身上完全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没有任何的苟且,没有官商勾结,是一个追逐太阳和明天的企业家。我觉得从《大头侃人仁正非》这本书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华为成长中展现的我们中国人的勤劳,智慧,通达,实力和开阔,是一代又一代的这种华为人前赴后继,靠着血和泪成就了华为的荣耀。
《大头侃人:任正非》读后感(三):华为的辉煌与传奇的前奏
在深圳那片热土,早年多是从早上七八点加班到深夜的电子厂,午夜的深圳,街道寂寥,在一片灯火闪耀处,是许许多多抢水抢位洗澡赶紧休息的年轻未婚者。现在,这种繁忙又机器化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当年那些加班加点争取一点微薄工资收入的少男少女们已经步入中年,开始融入到其它更需要工人或社会的其它岗位中了。
但是,在这片热土,华为工业区一直存在,而且领土还在不断扩张。常言道,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当年在电子厂纷纷林立的深圳,华为的名头不是最响,但是它是最难进的,待遇最好的,压力也最大的。
因为你在其它电子厂,你只是一副活着的机器,不太需要用脑,而在华为,你作为人的能动性无限放大无限被激发,如果你不能接受这种挑战,就会认为它非常残酷,如果你享受这种挑战,你就会每天充满激情,确定自己和生活正在一天天变好。
华为从1983年创办至今,已走过近四十年风雨,一路上,身边花开花败,世界好像已经历了几个轮回,世界早已不是那个世界,明朗的少年早也凸显老态,但风雨中,华为还在,而且越来越成为醒目的地标,被国际巨头们忌惮。
自2018年12月华为总财务长、任正非女儿孟晚舟被美国在加拿大非法逮捕,到2019年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将华为列为管制的“实体名单”,华为和任正非的名字成为世界瞩目的标签,在每一次与世界上最大的对手对弈时,它总是岿然不动,如一座山般不可动摇。
这个世界很奇妙,似乎任何一个事物从出生起都要伴随一个相伴相生的死对头,如麦当劳与肯德基,如爱立信与摩托罗拉,华为从创业之初起就有一个孪生兄弟,它就是中兴,连名字也起得大同小异,但中兴在美国的第一次打压下就显示出颓势,再无力回天。
而华为,却像打不死的小强,越打越强大。华为在遭遇美国强势打压和封锁之下,2019年仍实现营收8555亿元,比上期增长19.1%。而且在芯片断货压力下,推出了自己研发的芯片保持了生产的正常供给,让沉寂了十几年的海思终于有了派上用场的一天。
说实话,华为和海思人还真要感谢特朗普政府的骚操作,若不然,任正非三分天下的梦想哪一天才能名正言顺地破壳而出。正因为美国的打压,把中国人的豪气逼出,人们会主动自觉地支持华为,这让它少了许多必要的推广和营销,而且比任何宣传和推广更有效。
面对美国的强势,同属于第三世界的人民也会感到兔死狗烹的悲哀,更自觉地支持华为。据人口和经济发展潜力测算,以后的国际市场将转移到非洲和亚洲等发展国家,因为那里人口众多,还有许多发展缺口。如果美国封锁别国技术的进驻,无异于闭关锁国,人们不一定非得选择美国的技术,这让华为的进驻和发展会容易许多。
华为能够这么霸气,在于任正非的决策。因为在创业之初,华为就一直因为技术壁垒被人扼紧喉咙,几次在垂死边缘挣扎,在2003年与摩托罗拉谈收购时,任正非准备收拾东西散伙,并扬言回家去养猪,但鬼使神差摩托罗拉临时换任的董事长否决了收购的议案,让华为不得不在绝境之下自救。
一次次的生死考验,让华为渐渐成长起来,正如尼采说的那句:任何不能杀死你的,都会使你更强大。华为正是一次次从垂死边缘挺了过来,才慢慢把那些要杀死它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武器,让它百毒不侵,如钢铁般屹立。
因为任正非的人生不是追求富贵与名利,从一开始也就是想要在现有的局势中活下去,华为就是在他人生最为难的时候创办的,目的只是为了活下去。然而1983年创办华为后,情况并没有因此好转,直到2000年还清所有债务,华为中途几次遭遇了夭折的风险。
要生又不容易,要死又每次都没能死绝,在人生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唯留一口气,那在奋斗时还有什么可以顾忌的呢?抱着看下一次会不会死透的决心生活时,还有什么能打败你呢?如果不死,就是生,而这时的生就是比上一次面对死时更加强大。一次次从绝望中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早已无谓了生死,还有什么可怕的呢?所以,剩下的就是――唯有前进。
孟晚舟事件,华为做好最坏的打算,也抓住每一丝追求正义的机会。“实体清单”管制,十几年前就已做好风险防范,只等有一刻能有机会亮剑。这一次,华为要真正对美国道一声谢谢,奉上我们中国人最诚挚的感恩。因为没有你,就没有今天华为的三分天下。
《大头侃人:任正非》,于立坤用幽默有趣的语言,讲述了华为的前世今生,更从任正非的出生和祖辈讲述了他这种刻在骨子里的韧劲。用于立坤的话说,一个任正非,就是所有中国人的精神,一个华为,就是一部当代中国史。
《大头侃人:任正非》读后感(四):任正非:中国企业家的标竿!期待罗永浩也能像任正非一样中年雄起
每个人都有过往人生,回头一望,不知道那种感觉,是不是都会五味杂陈。我偶尔也想回头看,但是坚持不了3秒,我不敢想,不敢看,不敢面对。但是我很喜欢看别人,而看任正非这一生,九死一生,万劫幸存,屡败屡战,说血泪史一点也不为过,但确实创造了一个神话。他和他的华为,在2020年,最令人骄傲。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响彻一个最强音:华为,棒棒哒!中国人和中国企业,一定会挺住,一定会在世界铁蹄跟前,撕开一线生机,蓬勃生长,一路奔向太阳。
时年43岁的他,失业、离婚、负债200万,没有资本,没有人脉,没有技术,没有市场经验,为了活下去,带着亲朋好友凑的2万余元钱,在一个破旧的仓库里成立了华为。华为刚成立一年,就有10次差点倒闭。走到43岁的人,想想上面这段话,可能真的会灰心。生活灰头土脸,未来布满荆棘。但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人生还有什么不能失去呢?”在哪个年代,负债200万,一般人真的扛不下去。可是大师说人生跌宕起伏如一条S形曲形,触底才会反弹。能扛起来的人,最后都会封神。任正非是,罗永浩也是。罗永浩前阵参加李诞的《脱口秀大会》,因开公司一直倒闭,被人嘲笑为行业冥灯,现在还欠了一屁股债,靠直播带货活着。但是他镇正自若,依旧幽默风趣,他说四年还了两个亿,爆炸了所有人的想象力。罗永浩和他的锤子手机原本也是很希望的,只是英雄不曾复制前浪任正非的壮举,还蛮令人惋惜的。但是罗永浩一直向前看的精神,又令人振奋而崇拜。他跟任正非一样,是真男人真汉子,有中国人的骨头和脊梁。
人头中年不如狗。谁到了四十岁不变怂呢?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领导,没有一个是好惹的。在四十岁经历过山车还能挺过来的人,都是好汉。我百度了罗永浩的年龄,1972年生48岁。讲真,看到那个48岁我有一瞬间目瞪口呆,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世间最狠的,当属命运。而能抗过命运的人,都值得铭记。
我觉得作者很懂中年人的心路历程。“很多中年男人夜晚开车回家,到楼下并不立刻回家上楼,而是在车里安静地坐上一会儿,有的会静静地抽一支烟,有的会默默地发一阵呆,有的会悄悄流几行泪……似乎只有那一刻,他才是他自己,不属于任何人,不属于任何一个组织,不需要面对任何一种压力”。我记下这段话,是我觉得,人这一生,平凡才是唯一答案。有时候不必跟自己较劲;但是我读任正非,又突然觉得,我这样理解似乎是不对的,不奋斗不拼搏,人生就真的只有平凡了。——我需要留下这一段,随时再想一想。大家都说有时候选择比奋斗更重要更励志,我希望我在未来要做一个新选择,我很期待那个选择会是什么。
当华为有一点盈利,摆在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条路是继续做代理,另一条路是搞自主研发。放弃利益难不难?选择风险难不难?“人习惯趋利避害,如果有人逆向而行,其间最见格局和视野”。人们都说华为的团队有血性有狼性,从一群土狼成立为老虎,再变成大象。其实这里面的基因,都是任正非。就像房地产刚刚兴起的时候,多好的机会啊,华为张口向政府要点地,随便开发开发,稳赚不赔。当时的部下一次又一次进言,想让任正非进军房地产。任正非知道搞房地产能赚大钱,但是他说搞房地产赚钱太容易了,赚了容易赚的钱就回不到华为了。所以直接把路封死,谁再提开发房地产,谁下岗!任正非的血性,真像头狼。
中途做房地产可以暴发,任正非不做;做途做互联网可以暴发,任正非也不做;中途做资本运作可以暴发,任正非还是不做。他从不为那些诱惑所动:“华为就是一只大乌龟,二十多年来,只知爬呀爬,全然没看见路两旁的鲜花,不被各种所谓的风口所左右,只傻傻地走自己的路”。不碰房地产,富贵于我如浮云……哎,搞得我都有点不喜欢房地产,看不起房地产了。可是我又没有资格哈。
任正非1992年去美国考察,用六字总结感受:始惊,次醉,终狂。其实美国一直在给任正非“上一课”,当前跟思科的官司,沉沉浮浮虽然赢了,但华为所收获的,不仅仅是这场官司的经验。而是认定了国际社会硬碰硬靠自主研发的技术才能活下去,来不得半点机会主义和投机取巧。这开始变成华为骨子里面的精神,所以华为的研发是一直砸钱,大手笔往里面砸,从不吝惜。因为,“以色列的妈妈教育孩子,如果将来要下河,一定要逆流走,不要顺流走。因为顺流走容易,90%的人都选择顺流,走到最后,竞争特别激烈;逆流走,走到最后会发现,因为走的人特别少,反而更容易成功”。选择一条窄门,有时候反而是一道良策。
“败者拼死相救,胜者举杯相庆”,这是华为流传出来的一句话。李一男初入华为,想法大胆前卫,搞研发烧钱,第一把就烧了近200万,失败了,把小李子给吓的不轻。但是任正非自己都快要跳楼了,还是拍一拍李一男说,研发有成有败很正常,不要沮丧,继续搞。这种人,对自己真狠。原来头狼的世界是这样的,前面万丈悬崖,也能微笑着跟兄弟们说:前面一马平川,跟我来。向前冲还有一线生机,不冲就注定没有机会。
交换机万门机刚刚成功,1995年。回到深圳特别兴奋的任正非说:“十年以后,华为要跟TA&T,阿尔卡特三足鼎立,我们华为要三分天下有其一!”老板,你当年吹牛的姿势真帅。
一个李一男,半部华为史。华为对李一男有知遇之恩,郑宝用注意到李一男的时候,一交流发现他不简单,第二天就升为工程师,从此像坐火箭一样,半个月升为主任工程师,再后来当上华为总工,27岁当上副总裁。有一个人可以拿来跟李一男做比较,她就是孟晚舟。孟晚舟进华为是从底层做起的,刚开始是行政岗一堆活动杂事。“就在李一男主持研发NetEngine的这一年,孟晚舟从行政转岗到财务,开始从事财务工作,依然默默无闻,跟李一男没法比。当时的李一男,已经是华为副总裁,有点儿少年名满天下的架势”。其实,孟晚舟跟李一男是同一时期进入华为的,两人都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而孟晚舟在华为隐藏了身份,没有人知道她是谁。2007年,当孟晚舟逐渐从华为的边缘走向华为舞台中央的时候,李一男的人生轨迹却像过山车一样,风雨飘摇。
在华为内部,只有两个人称呼可以加上“总”,任正非被称为任总,孙亚芳被称为孙总。其他的副总裁一律称呼名字。深圳的科技公司或互联网公司,的确是这样管理的,叫作“扁平华管理”。认为大家只是职务不一样所管的事不一样,身份是一样的是平等的,可以互相叫名字而不要叫官名,如果中文名不顺口,可以统一都叫英文名。我曾入职一家内地的互联网公司,运营总监是从深圳回来的,把那一套管理运营方法带回到内地小城,但是水土不服,那家公司很快倒闭了。
任正非内忧外患,一边是思科的官司;一边是李一男。此时李一男的港湾杀回深圳收购钧天科技,这摆明是要动华为的奶酪和根本。港湾科技的李一男和钧天科技的黄耀旭都具备绝对核心的顶尖研发能力,且二人都曾是华为的副总裁,都是从华为出走的技术雄才。任正非开会形容说“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胜利会师了”,可见任正非肯定也慌了,所以后来打击李一男的措施才那么凶猛。2004年华为与思科的官司告一段落,任正非就成立了“打港办”(打击港湾工作办公室),“打港办”不惜一切代价,阻死李一男的一切道路。任正非拨款四亿,对港湾火力全开,360度无死角封堵之下,李一男无走途之路后被任正非再次收编。
作者评价李一男是这样说的,说这个人智商高情商低。出走华为的时候,不理解任正非对他进行打磨的用心,以为把他丢向市场是要边缘化他。当港湾跟任正非正面冲锋败阵下来的时候,也不知道求和,宁愿卖给国外的公司也不想跟华为求和,情致最后死得更难堪,还是被华为收编。不太懂审时度世。而且李一男这个人最大的问题是他过于追求理想化的东西。“就像很多人追求自由一样,人生哪里有自由?就连自由本身也是一种枷锁,把我们每个人都捆得很紧”。我曾经读过一个作者,他说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这才叫自由。可见自由这个东西,有多难啊。 任正非满分,作者也满分,作品太好了,我特别喜欢!2020年只想对华为说:好样的,继续刚!我们全家都会支持华为的,以后换手机,绝对选华为,不会有第二个选择。
《大头侃人:任正非》读后感(五):30年,年销售5000多亿的中国企业,华为凭什么做到世界500强?
商人的终极目标是挣钱,企业家的终极目的是改变世界,这是二者最大的不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风气。而我们有个不好的风气,就是喜欢投机,什么来钱快,一窝风全冲进去,自己的本行完全抛到了一边。房地产来钱快,制造业的也跑去干了房地产;P2P盛行的时候,卖牛奶的也去干起了“金融”。
为什么华为没有去追逐“短视利益”呢?
任正非先生曾说:“板凳要坐十年冷,要几十年向一个城墙口冲锋,不要靠机会主义”。可以说,华为是一个非常耐得住寂寞的企业。
华为是中国的骄傲,30多个年头,跻身世界500强,立志做一个全球化的企业。没有一个企业能够顺顺利利成功的,而华为没有走捷径,一直默默无闻在自己的行业领域深耕。华为和华为的企业家,都是沉稳而低调的,历经沉浮坎坷,一路披荆斩棘,未来的路仍旧很长,他们却从不会停下步伐,越战越勇。
一位知名的王牌主播在《大头侃人》栏目中,对任正非进行了深度剖析,以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讲述了一个企业和围绕企业的人的浮浮沉沉,来来往往,大头以一颗非常虔诚的心去研究华为这个企业,挖掘创始人任正非的人格,让我们多维度理解华为是谁?它从哪里来?未来要到哪里去?
我们不能说创始人任正非成就了华为这个企业,准确而言,应该是互相成就。
视才如命,注重教育
任正非一生低调,不看重名与利,平时出行都是经济舱,简装出行。有一次去江浙,一个政府领导人用林肯加长版车来接待,任正非一看,很生气,说,我自己坐车过去就可以了,你们应该在工作岗位上,为民服务。
就是这样的企业创始人领导下的华为,既没有背景,也没有资源的,除了人的脑袋之外,一无所有。任正非说,我们就是把一批中国人和一些外国人的脑袋集合起来,达到了今天的成就,就证明教育是伟大的。
所以,任正非非常重视教育,非常爱惜人才。
人才在哪儿,公司就在哪儿大多数企业都是将企业人才招揽到公司,这中间,不少因为地域问题、家庭问题而放弃这份工作和企业的。华为不一样,华为的选择是,根据人才的需求,就地开设分公司。目前,华为在中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都设有华为子公司,研发中心。
提倡基础教育,增加老师待遇从没有想过一个企业家会反对房地产的过度开发过于反感,实质上这些年,我们的教师待遇有提高,但是教师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提升。任正非一直强调,应该注重基础教育,将优秀的人才送到农村去,只有优秀的人才能教育出更加优秀的人。
一个企业的发展都需要人才的参与,需要精英大脑的集结,一个国家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的发展。
挖人才+高薪资任正非说:“钱给够了,不是人才也要成为人才。”任正非在对待人才方面是非常舍得花钱的。华为不上市,股份90%以上都是员工持股,自己仅仅占了0.88%。为了多吸纳人才,华为在各个学校挖掘,让人才转介绍,不少将领都是介绍过来的。
在薪资方面,华为有一项规定吸引了我的注意,凡是工作满8年,45岁以上可退休,仍旧享受公司分红。
前半生拼命发力,后半生可享衣食无忧。不少人才都会因为进华为而无上荣耀。
华为的成功是价值观的成功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领导,就是让跟随他的人们,从他们现在的地方,努力走向他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华为的定位最早华为是靠代理起家,早期盈利后,接下来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条,继续代理,风险低,挣钱快;第二条,自主研发,前途未卜,遥遥无期研发路。
而任正非说:我们不能被外国人牵着鼻子走,华为要做一个世界级领先的电信设备提供商,未来,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必占一席。
华为的定位,就是自主研发的世界级电信设备提供商。这个创始人的格局,已经将华为提高到了世界级、全球化的企业。
引进西方制度,坚决贯彻执行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去年接受国际媒体采访时,谈到竞争对手美国苹果公司。他表示苹果还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赞成国内民众抵制苹果手机,从来不会去煽动民族情绪和民粹主义。
在华为定位于全球化的企业的同时,在各方面管理体系上,华为都在向发达国家学习,光这一套完整运行机制的引进,花了近40亿。
英国的一家电信公司曾这样评价华为:“华为看上去是一家中国公司,其实整个做事的风格是美国公司的风格,华为的产品研发体系是IBM帮助设计的,人力资源是HayGroup帮助设计的,组织架构是Mercer帮助设计的,财务体系是普华永道帮助设计的,销售体系是埃森哲帮助设计的,供应链体系是IBM帮助设计。。。。。。”
任正非说:我们要正视美国的强大,看到差距,坚定地向美国学习。华为让美国忌惮,但是华为却是向美国学习成长起来的。
而正是向西方学习的先进理念,也为华为全球化清扫了诸多障碍。
例如,2003年,华为进军英国电信市场,英国是发达国家电信认证最严格,入市门槛最高的国家。要想成为英国一流电信运营商的设备供货商,参加投标必须先经过它们的认证。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考核,此认证耗时漫长,覆盖多达12个方面的内容。
它们招标的对象都是自己掌握的短名单里的成员。这次考核,技术不是首要考虑的,管理体系、质量控制体系、环境体系等才是最重要的,要保障华为对客户交付的产品的可预测性和可复制性。英国电信的考核还包括对华为合作伙伴的运营和信用的考核,对华为的供应商的资信审核,甚至还包括对华为的人权(诸如华为给员工提供的食堂、宿舍等生活条件等)状况的考核。
而前期通过西方先进管理体系的引进和坚决贯彻执行,这让华为在符合发达国家电信供货商资格认证上,大部分都符合了要求。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在华为发展过程中,任正非其实也出现过几次险葬送公司命运的错误:错过了小灵通的暴利时期,GSM业务押宝失误,拒绝做手机。
在面对思科的诉讼拉锯战,身心疲惫的华为险些卖给美国的摩托罗拉,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一次决策啊!
正所谓否极泰来,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次没有成功地决策,让华为重振决心,在2012年时,任正非和专家团便做了极限测验,2019年,何庭波引领的海思在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管制清单后,“备胎”浮出水面。
这才有了2019年,在面对美国针对华为的管制政策后,任正非能够自信地表示,华为不需要美国撤销实体清单,实体清单永远保留好了,没有美国,华为也可以生存得很好。但是华为仍然会拥抱全球化的,美国公司供应器件,华为欢迎;如果美国不供应,华为也能生存下来。
这绝不是任正非的盲目自信。早些年,任正非就已经洞察到,华为与美国终有一战,海思芯片的研发,就是一种战略储备。
一家企业面对一个超级大国的封杀,竟然可以不落下风,这足以见得一个创始人,一家企业的谋略。
《大头侃人:任正非》读后感(六):如何看待今天的华为与任正非?
目前华为与美国、苹果的“战争”受到了高度的关注。现在很多人,把爱国主义与华为简单地绑定在一起。混乱的思维逻辑,将受众分成两类。一类就是爱华为,买华为,就是爱国。另一类相反,不爱华为,不买华为,被看成不爱国
华为这次能否再次渡过难关,与民族情绪关系不大。我们喜欢华为,并不是因为爱国,只是因为华为的精神与伟大。我们不喜欢华为,不是因为不爱国,或许只是因为不喜欢华为的手机或者用惯了苹果。
所以,最基本的逻辑还是要清晰。一个爱国的君子可以喜欢华为以及华为的产品。同样,一个不喜欢华为以及华为产品的人也可以是爱国的君子。
《大头侃人:任正非》,作者于立坤,蜻蜓知名网络主播。可以说是最新的华为史了,内容比较详实,可读性非常高。
任正非与华为如何打动我们?
任正非43岁创业,创办华为,从注册资金2.1万且不知道做什么业务的民办企业,历时33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的打击后,建造成了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全球员工19.4万,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30多亿人,世界500强排名61。
IT展中的华为展台,5G技术让华为成为耀眼的明星任正非经历了无数的苦难,曾两次患癌,曾承受抑郁症折磨;企业在风雨飘摇中,经历了无数次危机;父亲因喝“假饮料”器官衰竭,母亲买菜路上车祸身亡;“华为天子”的愤怒出走,得力助手郑宝用患癌,女儿异国被捕;已经76岁的任正非,经历了无数次的内忧外患后,仍然头脑清醒,不断地发起一次次的冲锋,淡泊名利且宠辱不惊。
这值得我们“膜拜”。
孟晚舟的一条朋友圈图片,震撼了众人华为的员工,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一点一滴地积累,蚕食国外通讯巨头的市场;华为的员工用“土狼”一样的精神,拼命工作,开疆扩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华为把10%(前期甚至10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消灭竞争对手,完成反向超越;
华为的员工及华为的企业文化华为虚心向美国学习,IBM设计的研发体系和供应链体系、HayGroupa设计的人力资源体系、Mercer设计的组织架构、普华永道设计的财务体系、埃森哲设计的销售体系。深度学习西方百年科学管理的经验,进行中国化探索。正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值得我们学习。
2018年,孟晚舟被捕;2019华为被美国列入管制实体名单;华为的官方回应,都是积极面对,承认艰难。华为从来没有煽动爱国民族情绪,甚至坦言华为芯片的技术与美国科技巨头仍有差距。想想当年的联想,为了投票,是如何作为的。
我们有困难,但是我们不怕。我们必须要战胜困难,这是华为的拼搏精神。敢于直面,迎接挑战。
孟晚舟被拘禁后,仍能“泰然自若”这值得我们尊重。
为什么有些人不认可华为?
华为的成功确实改变了欧美等科技强国对“中国制造”的偏见。华为手机国外售价高于国内售价,也侧面提升了中国制造的“面子”。但是,很多商业人士及大众,认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华为成功背后都是为了生存的“不得不”,是大时代的缩影。
华为的员工持股制度,是企业濒临破产后,被迫选择的制度,是生存的“不得不”。通讯信息行业,门槛极高,且科技的更新换代很快。不通过技术领先对手,只能等着被淘汰。所以,华为的技术为核心、客户需求为中心是生存的“不得不”。
有人认为,在时代的追赶下,华为“不得不”做出一个个选择,成功是利益的驱使他们认为,华为发展到今天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以科技强国为诉求,只是企业生存下去的“不得不”。且华为在商业“战场”中,打压竞争对手的手段,也不乏走“极端”。
华为的“加班文化”、“狼性文化”、“办公室床垫文化”,部分人认为是缺乏人道主义的。虽然努力拼搏值得发扬,但是没有生活的无限期工作,对于个人而言是没有意义。员工更像是被文化操纵的机器。
华为的人员激励,技术“入股”,业绩为王等文化。也会有人认为,不够人性化。曾经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不能够持续输出,一切将化为虚有。
华为员工年会中,革命歌曲拉歌合唱人的三观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有些人无法认同华为的企业文化、无法认同华为的血拼精神,这是人之常情。
很多人接触华为,仅仅是因为华为手机等智能终端。不知道华为是以通信设施为主的企业,手机机部分终端只是华为的一部分而已。华为手机的操作系统是自主开发EMUI系统,与先入为主的安卓系统(Android)、苹果系统(IOS)相比,生态确实少得可怜。
手机品牌很多,定位也不一样,一个品牌不可能垄断所有用户任正非2020年接受《龙》杂志采访时,也坦言:“华为手机的操作系统,想要超越安卓和苹果的系统,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不会超过300年”。但同时,华为的5G基站铺向了全球,三星、苹果等品牌的手机,也需要使用华为的基站,那么华为的生态慢慢才会丰富。
所以很多人,认为华为的手机不如苹果,性价比也不如一些安卓系统的国产品牌手机OPPO、VIVO等。不认可华为手机,对华为有一定的误解也无可厚非。
我们应该让理性与情感之间保持平衡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华为?
再完美的事物也是有瑕疵的,再完美的事物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在华为的艰难时刻,我们需要的是理性思维,而不是“疯狂”的民族情绪。这是任正非一直强调的“自我批评”,也是华为走向成功的原动力。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如果,我们不能接受华为的不完美,不能接受别人对华为的质疑,一味地依靠民族情绪力挺华为,简单认为购买一部华为手机就能帮助华为渡过难关,那太荒谬了。
非黑即白的思维,不是理性思维如果真的想帮助华为,帮助祖国,还不如刻苦学习,努力专研,为祖国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或者,教育我们的子女,清晰地看待我们与科技强国之间的差距。为了祖国科技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那也许才是真正的帮助华为,真正的帮助中国的企业,真正的爱国主义。
就像《华为基本法》中所强调的,像任正非访谈中所讲述的一样。华为从来不进入低门槛的房地产领域,不进入高利率的金融领域,吃“带血”的馒头。华为只致力于通信信息领域,以客户为中心,一心搞研发。华为很早就开始研发芯片,明明知道这是一块硬骨头,这是一场“血流成河”战争,仍要攻下城市。这才是华为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