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经典读后感有感
《等待》是一本由[美] 哈金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页数:2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等待》精选点评:
●减去的那一星是因为白痴一样的装帧
●好读,一口气读完了,但是文字比较普通,故事也比较无奈:没有坚强意志和果决行动力的好人最终把人生拖死了。
●估计很多中国人不喜欢这部小说,打个一星黑一下。因为没人愿意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孔林就是我,孔林就是很多中国男人的写照。
●不喜欢,英文写作的中国小说再翻回来,完全是夹生饭的味道,古怪,像在瞪着眼睛假装外宾。讨厌的世界,讨厌的人类。每个人都是那么的不可爱,也不值得被爱,像这无聊世界里每一对各自心怀鬼胎的无聊男女,令人生厌。我并非不接受人写阴暗面,毕竟真正的作家永远都要坦诚书写人性的弱点,那沉重、痛苦却无法挣脱的深渊。事实上,论深刻与大胆,哈金远不如贾平凹用笔狠厉,但我却只对他的文本非常反感,也许是因为他描写的有知识的同类,并不蒙昧,却依旧自私懦弱不知廉耻,并毫不羞愧,毫无反思。他的文字也冰冷平淡,毫无感情,像剖开死尸惨白胸口的验尸官,我总觉得被他的直接给冒犯了
●孔林、曼娜、淑玉,每个人都很悲剧,到底为了什么等待,现实值得那些等待吗?
●当政治运动退离舞台中心,成为闭塞的平静生活那似乎可有可无的背景时,人性就这么赤裸裸地展露出来,这也许就是哈金所强调的将政治contextualised。瓷器国人民的苦逼性格在整本小说四平八稳的叙述中得到了全面的描绘,而最终各种“等待”汇集的结局,却足以超越任何语境和文化叩击读者的内心。
●哈金精确巧妙地处理好了文学、戏剧、现实这些元素,这部小说是在一幅时代画卷下面的爱情怨曲。作为一面镜子,提醒我们这些同样被诅咒的幸存者们,每一个没有答案的命题。
●4.5
●大学里读的,白描党军的嘴脸
●还能再苦点吗
《等待》读后感(一):大家都在等待
等待令人焦虑,但多少是有点活力的,一旦等待过程结束,梦或者理想落地,接踵而来的不一定是幸福,关键是看你的心有多大。很多时候,恰恰需要另一场等待才能挽救内心的陷落,于是乎,周而复始,所谓人生如梦,那是一场用等待编织的梦,什么时候不再等待了,也就是梦醒时分,尘归尘,土归土。
《等待》读后感(二):我们的一生都在等待
哈金和北岛是被西方认为最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文作家,前者的《等待》获得过福克纳奖。看过之后,我的观感是:长达18年的等待得来的婚姻,并不能证明爱情存在的必然;爱恨是交织的,并非相互排斥;我们等不来戈多,就算戈多来了,我们也不知道他是谁;我们其实吃不准是否爱一个人。
《等待》读后感(三):等待
“这十八年的等待中,你一直混混噩噩,像个梦游者,完全被外部的力量牵制。别人推一推,你就动一动;别人扯一扯,你就往后缩。驱动你行为的是周围人们的舆论,是外界的压力,是你的幻觉,是那些已经融化在你血液中的官方的规定和限制。你被自己的挫败感和被动性所误导,以为凡是你得不到的就是你心底向往的,就是值得你终生追求的。”
《等待》读后感(四):怨憎会,爱别离
哈金的语言很特别,用的都是最平常的词和句式,表达出一种举重若轻的气魄,例如小说的开始,有这样一段:“如今,他父母早已故去,女儿孔华也中学毕业了。他寻思着,这个家已经不需要他来支持,他该去开始自己的生活了。无论如何他应该把自己从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中解放出来。”
本评论由贝尔地板 www.BBLfloor.com Simon撰写
《等待》读后感(五):在等待中领悟
《等待》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福克纳小说奖。
如果非要在爱情和安宁中选择,你会选哪一样?
大部分出轨的男人选择了爱情。男主人公孔林在那个封建保守的年代,花了十八年的时间才得以抛弃糟糠之妻和自己的婚外恋曼娜走到了一起。
期间他承受着周围人们的舆论,被外部力量所牵制,虚度、荒废了最宝贵的年华,破坏了自己的前程,只为换来与曼娜的婚姻。
而这十八年,早已耗光了他们的爱情。
面对着皮肤松弛,老态毕现,脾气暴躁、咄咄逼人的曼娜他只想逃避。
他终于明白自己唯一想要的是安宁,一个舒心的家。
不得不说像孔林这样的优柔寡断、畏首畏尾,不懂爱却又不满足的男人所遭受一切痛苦都是他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