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日记读后感1000字
《少女日记》是一本由谭竹著作,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98-06-01图书,本书定价:16.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女日记》精选点评:
●我似乎又开始相信灵魂的存在了,不然这个叫摇摇的女孩子如何能鲜活地跳跃在这文字中呢。不知道还有没有这样细腻地记录成长的心理的作品,这一篇乍读之下真的可以让人成长。本来打算自己写一写童年的故事,这本书已经深入到这种地步,我也就当时自己的成长记录了。
●我,,,
●我本来想给三颗星的,因为最后有点狗血,各种四人还有一些莫名的性经历。但是总的来说的确写的不错,前半篇儿很好,还是给四颗星吧。。。淡淡的忧伤,很多话写的不错,我都无良的转载在微博刷屏了。
●当时是这名字吸引了自己,青春期懵懂的心理促使自己买下了这本书,至今一直放在书架上。 书中的细节早已忘却,印象里只是留下了那么多的清新和陪伴那个时期的单纯与快乐。 那首词,至今仍可琅琅诵来: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
●非常好的一本書,從第一次看(我只有電子版)就一直在電腦裡。十幾年了,硬盤出現過幾次浩劫,都把它找到了。 現在的小孩可能理解不了那個年代的感情了,只是我依舊被感動著。
●《少女日记》·谭竹 有的人真的是底色悲凉,从小就多愁善感,懂得很多事情。现在看来,小时候的我简直活的没心没肺。还有一个很深刻的感触,小孩子的感受太重要了,不能因为觉得她小就不拿她当回事,其实写到这里,给我一个很深刻的感触就是,我一直有种感觉就是小孩子的任何事情不过是开玩笑,都不值得当回事,搬到台面上来说。我小时候对于一些把小孩子很当回事会有种很新奇的感受,会觉得就像家里买了一件新家具一样,最深刻的感受应该是小时候当过那么一次,给结婚的同村的二姑当压床的童女,大家很重视这项习俗,所以我被当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后来应该是大姨家二姐结婚,当伴娘,即使那时候我已经大二了,还是有种“我竟然被当成很重要大的大人对待的”新奇感。 可是又很奇怪,我妈对我教育已经夸奖型了,而且来了客人我家从来没有“不允许小
●小学的时候读的,是张琳的书,借给我读,内容已经不记得了,只是记得当时给我的触动很大,还摘抄过里面的句子,希望有机会能重读,写到这里突然很想念张琳,发小儿,你到底在哪里?
●这可是我洪荒记忆里的书,那时还在地方报纸加夜班,叙事太温暖的慰藉了
●影响我的一本书
●小学两三年级读的。。。
《少女日记》读后感(一):还不错
我在高中时代读过这本书,曾为她流过眼泪,自己的命运和她很像,尤其是上小学时的情景,但是从年龄上来说,不可能只有十三、四就开始上中专吧,其它的部分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最后面有些话很激励人的,我自从摘抄下来后一直都留着,建议现在读高中的同学们可以看一下,很不错的一部小说
《少女日记》读后感(二):早熟女孩的平凡日记
从小时候打开面对死亡的恐惧之门后,女孩便对生命也如此恐惧起来。她比同龄的孩子成熟许多,也能够比同龄的孩子更自如地掌握自己的思想。小说里记录的女孩种种心理体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相似。这种极其短暂的感受随着长大再也不会出现,再也不会重复,只有通过这小说去回想一下那个时候我们的内心。对于那个少年时代,这部小说是很深沉的回忆。
《少女日记》读后感(三):勾起我读天涯或者百度贴吧帖子书的洪荒记忆
这本书的本名叫《一生有多长》,本名更好,“…… 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坏透了,才上一天课,就象过了一年似的。小学要毕业都 还有一年半,整整五百四十八天哪!我才九岁,要长大还有多么多么漫长的岁月啊! ”。这是多好的“度日如年”啊,1982年的一个小学女生,准备好了这样的姿态开始读小学,她的人生才开始啊,也许是作者事后追加,但那种日记口吻,就真的像你在跟着她一天一天度日如年地读小学,哪怕拍一千集,却不忍结束,回忆起来让人窒息又向往的过去,爱一千年,就有一千年不想追溯。这是一本於我有私人感情的书,那好像是1999年,我还在地方报纸加夜班,就是那段守候美联社电讯然后新华社电讯,一个飞机一个飞机盯着北约轰炸南联盟,接着,仿佛就像今天的热血青年一样,因为中国大使馆被炸而上街游行,下完夜班就去街头,愚蠢地爆燃,但游行之前的夜班反而很安静,换着桌子听王菲的旋木,断续看百度贴吧或者是天涯上的这个帖子,那时在这个地方省会,我周围到处是文中女主人公那样的女孩,有的是中专照排员,有的是报社实习的女大学生(后来有一个还被部门主任奸骗了肚子大了就我对门的报社寝室跳楼了),来自不同的地方,有时我们一起坐麻木去江汉路吃宵夜,她们唯一富有的经验是中学时光(想想那个跳楼的女孩,死的时候她人生的记忆也还不多),就是这样的口吻,今天又和一个朋友聊天,聊到贵州那边的小学中学的经历,完全是这本书里百百小学的类似经历,而且口吻也如此相似,让我突然想起了这段洪荒记忆里的这个帖子书,我的听觉真的很灵,这个朋友甚至住得和这个百百小学不远,不是口音,而是那种氛围,其实我这些年中间也在李娟的文字里见过这种氛围和口吻,也就是某个小镇某个乡镇小学的简奥斯汀的口吻。
《少女日记》读后感(四):谭竹
看了这本书,从小学开始写起,直到16岁。这个内向、文静、敏感的孩子来到混乱的世界,看着身边的人爱着,痛苦着、互相折磨或者欢乐,让我心疼。该怎么样向这个白纸一样的孩子解释这一切?或许世界无需解释,她只是缓缓地向孩子们摘下了自己浩瀚的面具。
书里的一些场景让我如此熟悉。夏天,学校窗外婆娑的树叶。漫长的时间。手足无措的时刻。女同学,男同学和老师....还有那颗略带失望,怀疑,但又坚持活下去的心。长大成人原来这么不容易!
日记中的事情看似很平淡,也平常,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过的日子,她提心吊胆着老师的责骂,苦恼父母的不理解,成长的尴尬与迷惑,体验着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没有什么沉痛的大风大浪,没有饥饿的体验,也没有浓墨重彩的时代背景。就像我们曾经经过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可正是因为这天地初开的一份淡淡情怀,让人难忘,就像我们忘记了的梦。如今往回望去,如一个奇妙的预言,一个故事的开始。这是我们的故事。
读她的日记,好像重新作了一遍那个梦,一些片断那么熟悉,当时的感觉重又涌上心头。如果让我重新沉浸下去,并挖出这些感觉写出来,那需要一把尖利的刀,先把心上厚厚的茧剜掉,再深深地翻出内里来。所以,且让我将她梦作己梦,并感谢她掏心掏肺地写下了这些成长的文字,让我还记得那些新鲜、漫长而又短暂的日子。
再论书中的语言。我偷懒摘抄算了:
“妈妈在收拾行李,趁着屋里乱糟糟的,我溜出来坐在连着露台的石阶梯上。
这个用石头砌的高高的露台和长满青苔、有着好几个蚂蚁窝的台阶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它正对着长江,从这里可以看见江上过往的船只,江岸盛开的黄花,在风中摇头晃脑的桉树,映着夕阳金灿灿波光的江水,以及每到夜晚璀璨的灯火。露台上还有一块光滑清凉的大青石,可以躺在上面看夏夜的星空,看这幢两层的旧楼石灰斑驳的墙,雕花的八角窗,斜生在屋旁的黄脚树如一把伞罩在头顶,伸手就可以摘下肥厚油绿的叶子来玩。”
每次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新的体验,她不但会在日记里面写人,也会写下那一时刻周围的景色:水、树、草、风,当心被拘束在人世的时候,这些景物曾经给孩子的心带来一丝慰藉。
日记在她16岁的时候终止了。后记上说,作者在18岁的时候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更让她从此心灰意冷。为什么她的经历总是如此相似,剧情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呢?她现在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