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梭罗日记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梭罗日记读后感1000字

2021-01-07 01:16: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梭罗日记读后感1000字

  《梭罗日记》是一本由(美)梭罗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页数:2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梭罗日记》精选点评:

  ●喜欢

  ●与徐迟译本瓦尔登湖合读,相得益彰。

  ●喜欢梭罗的感觉

  ●喜欢呐

  ●安安静静的可以看完

  ●我又何尝不想安静地栖息在上帝的手心?但也许这一世,只能躲进静谧的激情深处。一本书薄而好的书。只是时不时的执念作祟,让我很苦恼。

  ●高中时中了梭罗的毒,一直觉得他对我的人生观影响蛮大的

  ●不想说多好,就是什么时候看,都可以心静下来

  ●梭罗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方外的观察者,看众生。哎,距离感很强啊此刻。

  ●自然主义。看了他的书,真想至少页要去自然中住上一年才能理解这世界把,可又有谁能做到呢。。。

  《梭罗日记》读后感(一):索罗此人,不可信!

  人不好,书写的再怎么样,都是假的,而索罗此人,殊不可信。

  大学的时候还觉得文字可以,都无关事实,现在看来,都是当时小资心态在作怪而已,没深入,何谈洒脱?

  看了他的平生,发现他的虚伪之处,著作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反应,做人如此,何谈作文?

  《梭罗日记》读后感(二):这句是不是译错了?

  6

  别让社会成为你游泳的地方,你在那里受波浪的支配掷上抛下,社会更应该是一长条伸进大海的坚实的陆地,其底部每天受潮水的冲刷,只有春潮才能涌上它的顶点。

  原文【抄自这个版本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015299/ 】:

  39

  Let not society be the element in which you swim, or are tossed about at the mercy of the waves, but be rather a strip of firm land running out into the sea, whose base is daily washed by the tide, but whose summit only the spring tide can reach.

  “更应该是一长条伸进大海的坚实的陆地”——这句的主语应该是“你”吧,这样一来随波逐流和陆地的坚实就成了一个对比,按原译读起来很难懂。

  如果是我理解错了,也恳请指教一下。

  《梭罗日记》读后感(三):你嫉妒林子里的青蛙和蟾蜍吗

  梭罗的书我只看过这个薄薄的小册子。

  刚开始的时候,觉得琐碎、单调、无趣--一个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呆在一个小地方的没有结过婚的男人的生活本该如此吧。

  读进去的以后,慢慢的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感受,会有不一样感觉。

  有时候他活的很是寂寞、孤单,像独居荒岛的鲁宾逊:

  “我又想到,一切确实都已消逝,只留下了我一个。连‘星期五’这样的人都没留下一个。”

  更多的时候,他是充实而幸福的,因为他和心爱的大自然每天生活在一起,过自己想过的自由生活:

  “我们必须每天都走出去让自己与大自然建立新的联系。我们必须扎下根,即使是在冬日里,也至少得长出一点根须。”

  “我是专为发现新奇的事物而存在的。”

  “假如学生不学颜色的话,他可以去学蘑菇,这对认识色彩更有好处。你简直要嫉妒林子里的青蛙和蟾蜍,它们就在这样的珍奇宝物之中跳跃,有的菌类纯洁鲜亮得可以充当一枚胸针。”

  “你留驻的地方离你生命的水渠越近越好。”

  “突然我发现自己如同一颗坚果仁那样充满生命力,洋溢着平静和适度的快乐。”

  背景资料:

  亨利·戴维·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美国作家、哲学家,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的作者。

  梭罗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 梭罗除了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有影响的哲学家,他的著名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影响了托尔斯泰和圣雄甘地。

  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Concord)不远,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他于1847年9月6日离开瓦尔登湖,重新和住在康科德城的他的朋友兼导师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一家生活在一起。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

  梭罗因患肺病死于他的家乡康科德城,并被葬于马萨诸赛州康科德城的斯利培山谷公墓(Sleepy Hollow Cemetery)

  出于好奇心,在Google地图上搜索了一下梭罗的家乡。

  康科德城(Concord)位于波士顿(Boston)西偏北大约二、三十公里。

  瓦尔登湖(Walden Pond)在康科德城南偏东约三公里左右,面积不大,方圆3公里上下。

  《梭罗日记》读后感(四):澄净的心灵:梭罗日记中的片羽鳞光

  读过《梭罗日记》的人,都会被梭罗澄净的心灵所倾倒,那种挚爱自然的超验的感受,以及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自由的渴慕。梭罗的一生,就是追寻自由和旷达的生存方式,还有他对公民不服从及反对蓄奴制的阐述,都是那么令人神往…… 梭罗的超验感受,是对自然的丰赡诠释和敬意。“不管是有期还是无穷,一切景象都诉诸视觉,一切声响都诉诸听觉。而当景象或声响的永恒触动视觉或听觉,后者便欢喜地陶醉了。”自然与天籁诉诸感官,而只有与上苍万物契合的心灵,才会真正感受到自然的清新、纯澈与空灵。而对于思想境界和理性的维度,他也有着清晰的感悟:“黑夜使月亮成为主宰,而白天则使太阳成为主宰。当一束神光照亮了灵魂时,理性不过是像月亮那样的一块苍白的云彩。”期待穿透灵魂的那一束神光,大彻大悟之后,灵魂将得到澄静的升华与净化……“我比任何行星都自由;整个世界都无怨言。我可以与舆论、政府、宗教、教育和社会统统脱离干系……”心灵上的自由,是至高的人性解放和自由的表征。然而,浮躁功利的世界中,这样沉静的哲思碎片如片羽鳞光一样,稍纵即逝,却又那么令人神往…… 然而,对于自然的真诚挚爱,更是梭罗的思想中最值得欣赏和借镜的。“从山顶上看到远处景色是真正的图画,当你走近处去的时候,将会发现这些图画并不真的存在。‘距离产生视觉美。’这是暴露无遗的景色,没有四周浓浓的气氛将它遮掩得暗淡无光。”距离产生美,只有远观,大自然的广袤与灵性才会更加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梭罗对于上苍生灵的体悟和充沛的感悟力,让人叹为观止。“我似乎更加融融入大自然之中了;我的理性生活比先前更顺从于大自然,可能对心灵反倒不那么顺从了。”感性的体验有时比起心灵的沉静还要重要,对于大自然的馈予和附赠,我们应心存感激和崇仰,那样也许才更是超验的愉悦…… 梭罗对于写作事业的专注,是他在瓦尔登湖的隐居生涯中的一大收获。在静谧安祥的湖畔,自然的馈赠和灵性,给了他敏锐的视角和感悟生命的体认。“对一个人来说,让自己专注于手边的以及对其生活有益的追求(比如当个学者,专心从事研究)是很重要的。这种追求也应与自己的意愿和想像力都不相违背。”专注于一个领域,或保持在一个清醒而富于缜密思维活动的生活,也许适合于有志趣于各自有兴味领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 梭罗不仅仅是沉浸于书斋和自然的作家,更是用生命参与了反抗违反人性的蓄奴制的“废奴主义运动”,对于积极投身废奴运动的约翰·布朗,他充满了敬意。在瓦尔登湖隐居时,因反对蓄奴制拒绝纳税而遭到拘捕,在监牢里度过了一夜,在朋友的帮助交纳税金和积极营救下,他才得以重获自由。可他并不后悔,并以自己的感受和理性的态度,写下了著名的《论公民不服从的权利》的论文。在布朗被处以绞刑之后,他悲愤地敲响了教堂的钟召集演讲,这些勇敢的举动更体现了一个美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这样一本日记,给我们的感受是那样的深沉、睿智、清逸、旷达,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梭罗的《瓦尔登湖》和他的日记,必当永存于人类优秀作品之列,传于后世而不朽。《梭罗日记》和《瓦尔登湖》,让我们保有一颗感情充沛而心向自由的心灵,体悟着生命的灵魂和自然的博大胸怀,澄净着一代代有良知人们的心灵……

  《梭罗日记》读后感(五):遥远之境,灵魂泛槎

  梭罗日记和《瓦尔登湖》一直是向往人类民主自由的人们之灵魂伴侣,而梭罗的一句话更是让人心向往之:如果一个人活得很真诚,他一定是生活在遥远的地方……是啊!看看周遭,看看亲友、挚爱甚至良朋,有多少人是真诚的呢?所以,一个真的很真诚的人,一定是泛槎离尘、远离尘嚣的……遥远之境,灵魂泛槎。梦境与现实,往往是那么的疏离和隔膜,而我们只能生活在虚妄和幻梦之境…… 近来看了网友推荐的《荒野生存》,本以为是部隐逸的好电影,没想到也会让我感到梭罗在美国其实也是有误读的……当我听到主人公Alex引用梭罗的话来解释他的遁世,我就会产生一种悲哀的感受。隐逸?我只是觉得一个人心智不成熟的时候选择归隐,会迷失本心,陷入窠臼而不能自拔!往往人只有经过历练和磨砺之后,才能明白“自由”的真正价值之所在!这也是我向往自由的精义而不是表象……泛槎离尘的想法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因为这个尘世特别是这个国家已经陷入巨大的虚妄和巨大的谎言之中,我不能忍受这个存在而空谈所谓的“心灵自由”。我只是反对缺失“爱”的隐遁和流浪,这样的流浪不仅是对自己的放逐,更是对灵魂的放逐,离人性更加遥远,离亲人更加疏离……古语云:父母在,不远游。我一直在期待,这个国度会变好,抑或是有一天我终于可以离开这个国度……或者说,即便不离开,我也会在高山大泽的深处,隐遁林泉,不复问世间事…… 在梦境里徘徊,在现实的场域里挣扎、抗争,内心的煎熬日复一日,却好像没有尽头……这种痛楚的感受,我几乎每天都能感应到……可是,我始终还是用宁愿用善意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乃至这个虚妄而无奈的国度,正如龙应台说的那样:譬如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我们都是这个湛蓝星球上渺小的生灵,面对浩瀚无际的宇宙,我们不过是沧海遗珠、高山微尘。终究,我们所有的人,都会尘归尘、土归土,我们最终的归宿,也不过是九泉之下的安厝地。思考得多了,想到的也未必可靠,但有一点是无疑的,那就是不变的“人性”。无论任何世代,也无论疆域、种族、语言、文明,只要有人,就应该有人道主义的精神特质。人类的群居本来是相互温暖、相互扶持、相互砥励、相互援手,可在虚妄专制的国度里,这些都是人们的良好愿景而已……良好的愿望,永存于有良知人们的心间,永铭心版的还有对过去历史中人性的闪光和言论自由的向往…… 梦境泛流光, 曙光在阳光的普照之下, 人人平等, 相亲睦邻…… 黑夜的眼睛, 寻觅着梦的羽翼。 那折断的翅膀, 闪耀着璀璨夺目的逆光! 忘却伤痛, 缘山涉水, 青山依旧水犹清, 泛槎孤棹长向东…… 在遥远之境,没有了虚妄,也没有了诡谲,更没有欺瞒和险诈……这正是每个有良心的人,所乐于见到的图景。我们生活在这样虚妄的国度里,惟有保持清醒的头脑,践行良知,日拱一卒,才对得起父母亲人,俯仰无愧于天地……梭罗还说过:崇尚直覺和感受,這一思潮更重要的意義是體現在它熱愛自然,尊崇個性,號召行動和創造,反對權威和教條等具有人生哲學蘊涵的方面……惟有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人们才可能获得宽广的胸襟和气度,更有了无畏豁达的心灵。 拥有一颗强大的心灵,在饱受痛凄困扰的国度里,我们才有可能坚强执着的追寻我们的信念。庄子云: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我们所拥有的心灵和知识,只有用旷达的襟怀来拥抱自然,才有可能真正获得自由!愿天佑华夏,早脱阴霾笼罩,唤醒沉睡未醒的知秋一叶,去追寻天宇下的浮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