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深深处读后感1000字
《自深深处》是一本由[爱尔兰] 奥斯卡·王尔德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9-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深深处》精选点评:
●2h54min “而正是爱与付出爱的能力,将世人一个个区分开来。 ” 没有人能像王尔德,被波西害惨了还痴痴地等他回信(觉得单单等回信这一行为也浪漫至极)第一部分是王尔德控诉波西是如何沉迷享乐花他的钱如何打扰他写作,第二部分写王尔德身陷囹圄之后波西是如何狠心不曾来看望他也不曾写信给他,第三部分写王尔德在封闭的环境中思考悲伤给人带来的意义,以及出狱后如何面对他人面对生活,最终达到内心平和的人都会皈依宗教(bushi) 。虽然情深意切,但我不喜欢波西这个渣男!
●再清醒的人控诉爱也会变得喋喋不休。
●被削凯子之后痛定思痛的样子像极了爱情
●看得恨铁不成钢哈哈哈 第一个部分痛骂波西,细数波西这几年的所作所为; 第二个部分给波西找借口,波西之所以会这么做全都是因为他的爸爸不地道啊,我家宝宝清清白白不谙世事,只不过有一点任性而已,但是这就是他的可贵之处啊! 第三个部分转而下阐述基督教教义,因为我不信教,这部分内容太过乏味而且很空洞,全都是自我安慰的东西; 第四部分就是“我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期盼你给我回信,你看信封信纸我都给你准备好了,你可以跟我说说你的生活你的工作,出狱之后我们还有什么具体的安排”,工具和内容都帮忙安排好了,看王尔德先生这个样子感觉波西回复一张空白页他都能够吹出花儿来:)
《自深深处》读后感(一):【2020-20】来自深渊的情书
【藏书阁打卡】这本书,是王尔德自狱中写给波西的书信集。原名Epistola:In Carcare et Vinculis,意为“书信:禁锢之身”。王尔德去世后,友人罗斯另加上了标题De Profundis,原意为“来自深渊”,目前中译本多称为《自深深处》。
10万字长信,满纸的酸甜苦辣恩怨情仇。“我俩的相遇若非太早就是太晚了,我也不知道何者才对。”这炽烈的痴迷的乃至疯狂的爱,而不得,这该死的飞蛾扑火的爱。
“在爱恋中,没有性别的分野。”为情所困的人们,样子都是相似的。没人能永远将爱拒之门外,世上再坚固的监狱,爱都能破门而入。
王尔德尝遍了所有的果子,众神几乎将一切都赐予了他:才气、家世、地位、聪颖、胆识。但正如斯·茨威格在《断头王后》中那句恒久远的话: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只有在不幸之中,才真正知道自己是谁。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恰好编号2020-20,爱你爱你-爱你。
《自深深处》读后感(二):《自深深处》阅读记录
自深深处评价人数不足[爱尔兰] 奥斯卡·王尔德 / 2019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自深深处》读后感(三):他者视角下的王尔德
纪德眼中的王尔德,只有寥寥十来页,却似道尽了这位天才的一生,相较于王尔德对波西的喋喋不休和对自我理智到冷酷的认知,纪德笔下的王尔德是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人,纪德记录了他的骄傲,他的机敏,他的缺陷,他的落寞,最重要的是他的转变。
纪德说王尔德的作品,远比不上与他交谈来的透彻深邃,因为在他将思考文字化的时候总是会显得矫饰而刻意,还有种很浓厚的自恋囿于其中,而在读《自深深处》时,就能发现这是非常犀利准确的评价,读此书时,经常能看到王尔德对自己艺术家身份的自豪,他极度自信于自己在艺术创作上的天赋以及成就,还经常在信中直白的点明,波西不具备欣赏他艺术作品的眼光,反而经常破坏王尔德创造艺术的过程。很少会有创作者如此自信的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对自己的天才尽乎露骨的肯定。不过在纪德与波西的一次交谈中,波西说道“他最好的作品几乎都是与我在一起的时候写作而成的,他自己几乎无法独立写作,他很清楚知道自己需要别人的陪伴”,这与王尔德在信中所说的,自己在艺术创作中需要安静,而为此逃离波西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对比,当然这些百年前的名流们早已仙逝,我们也只能从文字中得知他们的当时的模样了。
在王尔德这篇有些啰嗦,却细腻多情,充沛着一个人最真挚的情感,最审慎的思辨,和最彻骨的自我剖析的信中,所展现的是一个理性,强大,坚定的自我实现者王尔德,是一个即使被爱人伤至人生尽毁,所拥有的一切都行将覆灭时,依旧没有对命运妥协,想尽办法重建自我的人,如果罗曼·罗兰那句经典的话,“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生活后依旧热爱生活。”有一个鲜活的典型,那代表这个英雄的人物,一定是王尔德。他的存在就能给人无穷的力量,而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他生来就是要成就大事的人,没有任何困难能够让他的步伐停滞,而我们也总是期待着,英雄能够从废墟里爬起,继续引导着那些渴望着他的人们。
起码看过《自深深处》后,我这么希望着。
可在纪德的描述里,王尔德呈现出了另外一番面貌。
“我本来想背对来往的路人面向他坐下,但王尔德大概料想我是怕丢脸(唉,他也不算料错),便说:'坐过来一点嘛!'他指着身旁的椅子。'我这阵子好孤单哪!' 王尔德一身行头仍十分体面,但帽子已无往日的光泽,衣领挺立却不再那么干净,外套袖子也略有磨损。
'以前我跟魏尔伦碰面的时候,都不会不好意思。'他语带自豪地说:'当时我有钱、快乐又有成就,但就算被人看见我跟他在一起,我也觉得是件很光荣的事,即使他喝得醉醺醺的也一样。'接着,他大概怕我的友人觉得无聊,忽然改变语气,努力想说笑,气氛却越来越沉重。
这段记忆实在令人不忍心回想。最后,我和友人起身准备离去,王尔德坚持要付酒钱,但当我正准备向他道别时,他却把我拉到一旁,低声地说:“那个,跟你说一下……我身上其实半毛钱都没有了……
数日后,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我只想引述一段我们的对话。他向我诉说他面临的困境,抱怨自己完全没有办法动笔写作。我感到难过之余,只好提醒他先前承诺的事:除非写完新的剧本,否则不会回到巴黎。 我说:“唉!你怎么一下就离开贝尼沃了呢?你不是应该待上很长一段时间吗?我并不是对你生气,只是……” 他打断了我的话,把手放在我手上,满脸忧郁地看着我说:“对于人生受到这么大打击的人,你不应该生气的。”
.......可能此时的王尔德,人生已经完全崩塌了。他在出狱后曾试图与前妻复婚,但波西此时却来苦苦哀求与他再续前缘,王尔德在两者中选择了波西,不到半年,两人关系又一次破裂,只是这次他们再也没有复合。
以我的揣测来说,王尔德至死也没有摆脱波西对他的影响,甚至正是因为他们最终的破裂,才导致了王尔德的一蹶不振,如纪德所言“这两年来,王尔德默默受了太多苦,意志已经消磨怠尽。”一位曾经引领了时代的天才,在临终前的岁月里过的如此凄凉与孤寂,实在是叫人扼腕叹息,即使我们都知道这种结果很大一部分其实是他自己的选择。
王尔德对波西的爱,是他给自己服下的一剂,最致命的慢性毒药,他自己亦对此有非常清醒的认识:“我知道这一切并不值得。但爱不是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亦不能用小贩的秤来论斤计两。爱的喜乐宛如智的喜乐,在于感受活着的价值。爱的目的就是付出爱,不多也不少。”
在深入挖掘下去的话,他们的感情纠葛确实太过复杂了,《自深深处》虽真挚热烈,却也不能忽视他的创作背景,而后波西又分别出版了两部关于王尔德的回忆录,所叙述内容大相径庭,而王尔德另一个重要的同性恋人罗比,也在他们之间起到了非常多和重要的作用,而他们的爱恨情仇,也已随着那些已经流逝的过去成为了历史,留下不少感人肺腑却也匪夷所思的故事。感情的问题可以很简单,更可以很复杂,而我们正是因为其复杂的一面,才见到了这本充斥着血泪和矛盾的
《自深深处》
《自深深处》读后感(四):天才也挣脱不了
《自深深处》 ,多美的名字,我原以为这也是一本如《道林格雷的画像》一般充满了犀利嘲讽、和精彩诡辩、优雅语言的王尔德作品。但其实这是写自监狱一封书信,也是一篇王尔德的回忆录、自我开解的载体。
这篇与其后的两篇评论文章以及纪德对王尔德的回忆一起,共同组成了这本书,透过有限的,来自自己和他人的回忆,我们似乎能从中看到一个与巅峰时期意气风发,爱以玩世不恭作为面具下的另一个或真实,或新生的王尔德。
有了这不平凡的前情,这封信的内容自然与他以往的风格有所变化。就我个人的感官而言,这封信里的“我”,比过去的王尔德更加真实了。毕竟在后文的纪德回忆中,也提到了他过去时游戏人间似的表象,他似乎有意隐藏起自己柔软如普通人的一面,而以面具示人——即使朋友都知道他的灵魂不是那样的。真实的他并非单纯的文学青年,他很清楚人情世故也拥有悲天悯人的恻隐之心,对世情和社会洞若观火却甘愿假装成一个看客,游戏人间。
但在这封信里,王尔德似乎放下了一部分的恃才傲物和表演人格。他回顾分析自己与波西相处和身败名裂的过程,他的见解依旧一针见血,但言辞却少了许多华丽和讽刺的意味,即使王尔德在信中用了很大篇幅去批判“情人”波西的性格,分析他那愚蠢、自私肤浅又虚荣的内心,但通篇读下来,甚少感到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恨与愤怒。此时的王尔德似乎很平静,这也许是因为他自称的“获得了新生”,因此放下了仇恨。
但令人感到惊讶却又在意料之中的是,如此骄傲的,清醒的,脾气不太好的著名艺术家却依旧挣脱不了爱恋之人所特有的“心软、盲目和自我欺骗”。
王尔德即使如此清楚的明白对面这个情人是多么的冷漠无情,世故愚蠢,无知又贪婪。却依旧期待着久久未至的来信,并在信中温柔的劝诫对方,甚至是——为这个人渣开解。在责怪与自责,原谅与怨愤中,他像个普通人一样自我拉扯着。
但好在,他没有沉溺于这无意义的思考中。王尔德在狱中收获了过去从未有过的思考,“了解了悲伤的意义与美”。他开解自己已经学会了过去时日回避甚至是从未感受过的谦卑与接受苦难,这谦卑让他懂得在苦难中获得启示——接纳过去的事实,学会快乐,让爱留驻在心中——获得了所谓的人生转折和新生。在理论上,他的确做到了。
但天才终究是人而非圣贤,虽然《自深深处》的结尾是对出狱后的美好想象,但就事实来看(以纪德的回忆为依据)王尔德最终没有走出内心的煎熬,没能以那套狱中领悟来真正的指导未来的生命,不仅无法重获幸福的生活,连文学上的创作也陷入了泥沼中,最后早早而逝只留下惋惜。他把自己的生命真正的活成了艺术,在这一点上看,也算是作为一个推崇纯艺术的浪漫获得的令人安慰的结果。
再谈谈附录中的两篇王尔德的批评文章《人的灵魂》《说谎的式微》
《人的灵魂》里其实要说的就是人的本质和个人主义,但王尔德的个人主义与普遍印象中的有些差别。就我的理解,王尔德的个人主义是抛开物质的追求和准则,只向往自我实现,即灵魂的自由表达,不受限制的艺术创作。所以,他批判私有制的社会制度,向往共产主义下的合作,从而实现物质均等后人们自由地发挥潜能,达到美的生活。
他花了很大篇幅用基督的思想来佐证、说明这样一种个人主义,给了自私和无私一种新的,破格却看起来有些道理的解释,认为在没有规则束缚反而更不易出现犯罪,权威会贬损人的价值,并让我们警惕权威收买下被麻木的反抗之心、自尊心和被忽视的个人价值(这一点的确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和警醒)。
在某个层面上来看,王尔德的语言和警示、建议并非是空想,但对其中的部分内容我也并不认同。就例如他说道的权威规矩对人的限制,但遵守基督留下的那些“教导”是否也是一种限制个人主义自我发现,创造价值的权威呢?而且非常令人疑惑的是,明明王尔德有着异教精神,喜欢编写讽刺故事来让基督教难堪,但为何在本书收录的这些批评言论里都从未见到对基督教义的讽喻,反而充满了借鉴和向往呢?结合之前看过的朱光潜的散文,同样也有相当大部分的基督教内容,实在令我有些疑惑,难道只要谈到理想主义就必须从《圣经》说起吗?
《说谎的式微》主要谈的是艺术的虚构和想象力,而想象力也是王尔德从《自深深处》就强调的作为人的重要特质。在整体的观念上也与前篇中的个人主义互相映衬。在他对艺术“说谎”的观点上,他和朱光潜达成了一致,虽然他们的说法不一样,但内涵却大多相同——艺术绝不是生活的单纯重现,而是要经过拣选后在想象力下的刻意强调和强化,也就是说,艺术不能离生活太近,否则便失去了其艺术美和艺术性。
总的来说,这本书算是给我打开了了解王尔德的一扇新大门,即使后半的议论部分让我看得疑惑丛生,但也不算白看。
毕竟“有的艺术家是在提出问题,有点艺术家是回答问题”而无人能理解不过是因为还没有读者提出或解答出相应的问题罢了,艺术是独立的,不管我有多惋惜王尔德有限的艺术生涯和还可以至臻至善的作品和几乎没有被发挥出来的天赋,这位为情所困的语言天才,对人情世故人生百态洞若观火的特别的普通人,他的作品已然成型,如何作答如何提问都只有我自己来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