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读后感锦集
《信息传》是一本由吴军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信息传》读后感(一):吴的书读的多了,倒觉得这本没太多的新信息
吴老师许久未出新书,自然是立即入手,每天上班往返的路上读一读。大概是我读吴的书读的太多了,所以这本书与他之前作品的重合度是不小的,只不过是以信息为主线,重新梳理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本书的出发点和立意是极好的,但如果没有像作者这般的资深的科技研发及投资背景。要想把这种methodology应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还有较大的距离。同时自己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也对上世纪中叶的哪段计算机飞速发展的历程,感叹不已。大牛们的世界呀。--2020年11月10日夜于北京
《信息传》读后感(二):信息传-随记
六月读了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就对早期菲尔德用海底电缆连接两个大陆的壮举甚是惊奇 九月份看了《the Current War》十月份幸运的读到吴军的《信息传》这是一部有趣的信息发展史 生动性和趣味性与早先的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不相上下 印象比较深刻是 莫尔斯(莫尔斯密码) 贝尔(电话) 马可尼(无线电波) 图灵(图灵机定义) 香农(信息三定律,通信的数学原理) 真空管 晶体管 仙童公司的历史 集成电路大爆发 5G信息时代这些部分 信息的定义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的存储、传输、处理是最重要的三个环节 比较火的5G就是解决通信的传输问题 按吴军先生写此书的初衷,我们生逢信息社会,需要对信息加以了解,不同于历史上农耕时代的作物及工业时代的钢铁,信息是看得见却摸不着,它们可以用数量来度量,但信息却很难度量,信息是什么,它是如何决定和影响人类的生活的。 书籍按时间轴讲述人类信息的发展史 分为自发与自觉阶段 以每时期的关键人物作载体 讲述历史的故事中涉及到的精彩的方法论和思想令人拍手称奇 21世纪是信息智能时代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已步入触手可及的时代 从莫尔斯密码的发明起 这段故事感觉尤为精彩 莫尔斯不是专业的物理学家 是一个画家 受妻子病故没能及时收到消息深感悲痛 于是去研究电流传输信号 但大多数人用的是把复杂的事情复杂化处理 莫尔斯清奇的思路是观察到电流开关的信号是可信的 利用嘀嗒两个关键声音和电流开关匹配 快速开关是嗒 间歇较长是嘀 嘀嗒这种二进制 对数字和字母进行编码 解决了信息最开始传输的问题; 在序言中有些话再读起来至今有更深的体会,信息的内涵本来与承载的它的方式无关,但只有当以无线电磁波的方式承载时,才会加速信息的传播,才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越来越重视。1844年开始商用电报持续100多年,1876年电话发明至今已有140多年,互联网1969年发明至今已有50多年,1978年移动电话的发明至今不到40年,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普及率与发展速度远超电报。 “我抓住了光,我捕捉到了它的飞行”,达盖尔发明摄影术的激动的心情,声光影让信息从单一的文字走向声音、图片和视频,人类文明史的进步随着信息技术的贡献不断迭代向前。
《信息传》读后感(三):逆向思维~假设,限定。
首先先说明一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没有超出文明之光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文明之光这本书能打10份,其中8分可能都是打给张守盛教授所写的卷首语。核心思想就是文明的发展就是以更少的能量密度去支撑更大的信息密度。
打开之后信息传这本,书写的是信息的历史,然后将信息的历史分为两个部分作者给他取了个名字,但是在我看来就是啊,有数学理论基础之前和有数学理论基础之后。也就是说是否有数学理论基础决定了一个学科,决定了一个产业的发展。
我觉得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这个数学理论是怎么得到的,并且怎么去应用的。
这个数学理论是怎么得到的?是逆向思维。
举个例子就好像牛顿定牛顿力学。牛顿力学上来就先做了一个假设,假设没有摩擦力。而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处处是摩擦力。这个假设非常的重要,因为这是因为有了这个假设,相当于将现实中非常复杂的环境先刨除掉一些无法解决的,而专注于去做那些能解决的。
做了假设,那么我们面对着数以千万的复杂的情况,可以简化为几百种复杂的情况,然后优先把这几百种复杂的情况给研究清楚,然后得到一个数学理论,否则的话如果一直盯着那几千万的复杂情况,是根本得不到数学理论的。
这就是假设的意义,或者是化繁就简。
当然文中也提到,比如说做前提条件,我们知道所有的理论,所有的公式都有前提条件,就比如说经济学中假设所有人都是理性的,比如化学中假设水的啊密度是多少多少 pH值是多少多少。
不论是前提条件,还是假设本质上就是一件事情,将巨大的复杂的大量的情况简化为一种简单的情况让我们好处理。
当然假设以及前提条件以及边界等等都有细微的差别,这块就大家自己去看书。
从读完书然后要去应用的角度来讲,那就是比如说当我们在投资领域,资本市场领域想要总结出一些数学理论的话,那我们就先应该假设某些情况,是一个特定的值,然后给我们的数学理论设定一个边界,然后再约束上一些前提条件。
这就好像比如说某种指标它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下触发的时候,它就起了作用,在大部分情况下无法触发,那么它就不起作用,这就是指标的有效性。
或者就是金融领域中,比如说利率的作用和货币总量的作用,他们都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而当这种前提条件被摧毁的时候,对应的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自然就会失效,而之所以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在研究的时候都是有前提条件的。
所以我们一直说了解知识掌握知识,对此我们可以做一个区分,所谓的了解知识,就是知道知识中的各项定义,各项知识的定义。而掌握知识就是知道知识的边界,就是知道不能干什么,了解就是知道能干什么,掌握就是知道,不能干什么。
好总结一下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第一用逆向思维去做研究。第二,一定要得到数学理论支持。第3通识学科交叉学科,特别是哲学,数学物理学等基础性学科非常重要。
用逆向思维去做研究,其实本质上来讲就是在做所谓的人生做减法,在大量的选择中优先去解决能解决的问题,而先搁置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做分类如何分类,其实这个问题无法解决,嗯,可能只有天才了。
而数学理论的话,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数学理论一旦得出来之后,它可以通过计算而得到一些我们通过逻辑根本无法得到的思路,所以嗯,除了刚才所说的了解和掌握定义以及边界之外,对于数学思维的应用,我们可以称之为熟练与否的判断方法。
比如金融投资领域,目前其实并没有很多,数学的公式可以凭借,包括经济学本身,他的数学公式也是存在着大量的前提条件,存在着大量的假设,存在着大量的边界不清晰。而在资本市场投资的时候,无论是量化,无论是建模都可能在分类问题,在数学公式问题上并没有达到非常准确的程度,我们现在需要一个天才来总结各种交叉学科的知识来给予一个标准化的公式,让普通人都能够良好的应用。
《信息传》读后感(四):腾讯前副总裁吴军的一句话,寥寥17字,却说透了成功的真谛!
如果你今年跟风买了一台5G手机,大概已经发现:传说中“一秒下一部电影”的神奇,实际并不存在。
作为一名通信从业者,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就目前来看,5G和4G在用户体验上,差别并不大。
那为什么还要鼓吹5G,那些厂商的广告岂不都是忽悠人的?
对不起,还真不是。
因为,今天我们说的5G技术,远不是用来“看电影能快点”,“拿出去有面子”的。
那是干什么用的?
当我读完吴军博士的新作《信息传》,这个问题的答案,变得尤为清晰。
这本书,一方面能让你对信息技术发展史,有个更全面的了解;但更重要的是,你能掌握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标准。有了这个标准,你就能轻易看出一项研究、一个应用在未来是否有发展前景,能否获得成功。
今天,心眼儿就和你详细聊聊这个标准,以及运用它的几个技巧。
即使你不是搞通信的,即使你还没用过5G手机,掌握了这个标准,你的工作、生活都会有所改变。你会变成能瞬间看清问题本质的那个人,升职加薪还会远吗?
01 必然的失败vs偶然的成功
这两个,如果有的选,你会选哪个?
“那当然是成功了,管它必然还是偶然,成王败寇就是真理!”
但是,我们的人生,并不是一锤子买卖。
无论你是谁,在成功之后,还得继续生活。
如果不清楚自己当时是怎么“成”的,那在往后的日子里,很可能会像个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只能干等着好运的再次降临。
轻则,把之前得到的奖励都败光;重则,在一连串的失败中一蹶不振,最终向命运妥协!
因此,吴军老师给出的答案是:
比必然的失败更有危害的,是偶然的成功。毕竟,不清楚原因的成功,往往会把我们带偏,而远离最终目标。于是,我们按照这个标准判断,通信史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自发时代与自觉时代。
在自发时代里,人们受好奇心、探索欲的驱动,进行各种发明探索。
偶尔一次,碰对了方向,便名垂青史。但还有更多探索者,虽然一直在努力,却始终以失败告终。
比如说,早期发明电报的莫尔斯,发明电话的贝尔……新技术的间隔不仅很长,而且毫无规律。谁都不知道,下一次成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由谁提出。
在自觉时代里,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正确的理论支撑出现了。
通信领域里,这个理论就是由香农提出的信息论。
它用一个“熵”的概念,以及3个非常简洁的定律,描述了信息科学的本质。
从那开始,通信技术从1G到5G稳步发展着,我们从此几乎没有再犯过什么大错误,也没有走太多的弯路。
同时,也没再出现过,发明了某项技术的“著名发明家”。
所以说,如果你下次遇到了前路不明,不知该坚持还是及时止损的情况,就不妨看看这个领域中,是否存在【正确的理论支撑】。
如果有,按照理论去推演,来帮助自己决策。如果没有,即使最后成功了,也实属偶然,未来很难复制。可话是这么说,我能去哪找这个【正确的理论支撑】呢?
02 一次寻找的全过程
最近经常听到“XX为王”的说法。
就拿自媒体领域来说,有人主张“流量为王”,也有人说是“内容为王”,谁说得都有点道理。到底谁才是“正确的理论”?又或者,二者都是悖论,真理另有其人?
心眼儿给你提供一个方法,叫:找不变的目的。
不管是什么领域,熟悉还是不熟悉,只要坚持多问几个“为什么”,找到那个不变的目的,你就能发现【正确理论】而不会偏离轨道,把事情越做越好了。
首先,你得知道自己要实现什么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人,在同一件事上,想实现的目标,很有可能不同。
比如说,你报了个MBA在职班,想多学习一些管理知识,帮助自己拓宽职场发展。而有的人参加这个班,就是想多结交一些成功人士。至于老师讲的是什么,完全不在意。
同样的一个班,在不同人眼里,目的作用完全南辕北辙。
由此引发的做法,也自然不同。
但这还不是我们说的,不变的目的。
学习也好,扩展人脉也好,都是手段,其背后还隐藏着更深一层的目的和本质。
是什么?
是要升职加薪,是想混得更好,是不想陷在中年危机里,没有出路。
这样一看,二者的目的又统一了。
这就完了吗?当然没有。
所以,让我们在职场上混得越来越好的【正确理论支撑】,到底是什么呢?
我曾经说过,职场就是一个利益交换的场所。
从1769年世界上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企业诞生开始,职场就是工人用劳动换薪水的地方。
老板出资提供工作场所,换回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员工提供自己的时间创造价值,换取应得的薪水报酬。这,才是职场的【正确理论支撑】。
那我们再看看参加MBA的两个人,谁走了弯路呢?
认真学习的人,掌握了高效工作的方法,可以减少时间投入,产出同等价值的工作。从而,提升了自己单位时间的收益。对头!努力拉拢人脉的人,拿到很多名片,也认识了不少老板、高管。但是,当他需要对方帮忙的时候,却拿不出对等的价值来交换。最终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下次当你遇到问题时,只要多想想本质的东西,思考哪些目的不会变,就能找到【正确理论支撑】了。
03 写在最后
不确定性,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挑战。
于是,我们便希望能找到更多人生中的“确定”,从而让自己活得更坦然,更顺利。
如果你也对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有很多迷惑、不解的话,不妨想想今天我们说的【正确的理论】,【不变的目的】。相信心里会多了一些底气与信心!
PS:开头说到的,为什么说5G的作用不仅仅是速度快,有面子。你现在有答案了吗?欢迎留言,我们讨论区里继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