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读后感100字

2020-12-16 02:35: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读后感100字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是一本由Fredric Jameson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2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精选点评:

  ●入门级的詹明信reader。唐小兵的翻译堪称完美,今年读到的最好翻译著作!(不过这不太能说明问题,因为本年度刚过1天。。)

  ●戴锦华二十多岁的时候听詹明信上课,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只能听戴锦华上课

  ●教材来着 昨天找了好久

  ●越看越棒 适合思考讲座稿又容易接受

  ●简明

  ●这两年的文艺学生涯,我最大的心得就是——读理论需注重动词意义上的衔接,而不仅仅是名词意义上的周延。领悟到了这一点后,再回头读这本书,感觉大不一样,不会被一堆名词概念冲昏头脑、如堕雾里。

  ●不用说什么,入门书。

  ●读过更全一些的英文版……感觉很有意思的……张颐武教授还是哪位说过要把Jameson当圣经来读……不过理论杂糅神马的有点太灵活了,还是要稍微定型一点看他的东西……

  ●文化研究入门良品!!!

  ●老罗上课教材。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读后感(一):我们处在什么样的一个时代

  人生短暂几十年,不想懵懵懂懂的来,稀里糊涂地走,而是想对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有个大概的认知,也不枉此生,这也是我选择书籍的依据,一切以社会认知为标准。之前在考研时期接触了大量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他们有一个共同指向便是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争论,鲍德里亚、福柯、哈贝马斯的论述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超越自身固有认知的思考方式,学会用另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这些或已经谢世或在世的思想家们代表着这个时代对西方社会甚至全球社会认知的一个高峰,这本书便是攀登这座高峰的第一步!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读后感(二):于我而言

  一页又一页的翻,一幅洒满星辰的宇宙徐徐展现。认真的看到最后一页,觉得本书包括前言后语,几乎每句话都有价值。太密集的新知识或是有过接触却零散的知识排山倒海袭来,压的我异常沉重,又异常兴奋。Jameson的多学科的融会贯通和精准又严谨的语言非常重要,译者水平也很好,两篇译后记也很有水准,台版那篇尤其好,很有思想。目前的我看完书觉得对西方当代思想界的情况有了大致的轮廓,也对常见常挂嘴边的后现代主义有了粗浅又不至于偏移的认识,当然正如文中所主张的那样,这种收获不是知道其是什么,而是知道了其产生、意义,甚至一种感受。现在的我还没办法将其中很多东西完全消化然后转述出来,只能说是有了那种感觉,也能说出一点零散的但是更为专业也更为接近其本来状况的语句,这样我也觉得很有收获了。其实更重要的还有一种开放的、打破一些二元对立的、非要去定义去探讨是什么的、避免用僵化而笼统之言想去简化复杂问题的、避免对司空见惯之物缺乏思考以及躲避不确定性与思辨性的思维,此刻它们都种在了我的思维里,以后的我会带着它们生长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读后感(三):一些摘抄与笔记

  1:后现代: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事化,零散化,无深度概念。

  2:结构主义:把各层次的现实世界作为符号系统来解读。一大批新名词出现。

  3:科学就是取消感性认识的现实。

  4:现实主义解符码化,现代主义再符码化。

  5:性在新教出现之后才成为禁忌。

  6:符码化(相信某种形象是实物,是一种普遍的语言)。

  7:新教带来了美学观念的简朴。

  8:资本主义引导的文化中,是一种负罪文化。不成功带有一种负罪感。

  9:他人引导会有一种焦虑感。

  10:意识形态是群体的,不是个人的,与阶级地位有关系。

  11:达尔文认为人的存在没有什么目的,恰巧是一种自然选择似的,纯属偶然的产生。但这并不能说人类历史没有意义。

  12:西方世界从市场资本主义(竞争企业)到帝国资本主义(垄断集团)再到多国化的资本主义(媒介资本主义)。

  13:后现代主义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反统一形式,颜色鲜艳,反简朴,单一。

  14:后现代主义作品是体验的,无需解释的。

  15:简单的说”能指”是意识;“所指”是无意识,成为了一种语言形式。比如人变成了一个名字。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读后感(四):合理怀疑与大胆猜测:关于细节的小考证

  这里指出一个小疑点。

  杰姆逊在文中引用了法国诗人兰波的著名句子“Je est un Autre”来表达“我”和“话语”之间的双向关系:

  “大约在1870年法国诗人兰波写了一首诗,题为Je est un Autre(按语法应该说Je suis un Autre )。这句诗的意义在于,当我们说话时自以为自己在控制着语言,实际上我们被语言控制,不是‘我在说话’,而是‘话在说我’。”

  例证本身非常生动,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但是在细节上似乎有一些误差。“Je est un Autre”一般在中文里被翻译成“我是另一个”,但兰波早期的作品集《地狱一季》中并没有这一篇目,部分文献中所注释的《山谷醉人》(Le dormeur du val)也没有这一句(《山谷醉人》大部分的文稿集中也没有放在《地狱一季》之中)。其正确出处应该来自于1870年前后他和自己的友人Pual Demeny之间的通信,即著名的《通灵者的书信》。在《地狱一季》里确实有类似表达,即“在别处”(La vraie vie est absente),但与原句并不完全相同;确实有用“Je est un Autre”做标题的文章,但那是另一本研究兰波的法国学者菲利普·勒热讷 (Philipe Lejeune) 的专著的标题,也是引用自兰波的信件原文。综上,应该是杰姆逊记忆出了差错,在引用例证的时候与事实有所出入。当然,以上分析只是笔者的个人观察,并不一定准确。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5.

  罗伯特·格里尔·科恩.兰波诗歌——小拇指:兰波早期诗歌详释[M].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89-90.

  安德烈·纪尧.为什么今天我们仍需要兰波?[J].读书,2019(01):130-139.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读后感(五):轻薄小巧的宏大理论

  近年来到中国来讲学的洋人学者越来越多,北京各大学一个接一个的讲座听着名字就够让学生晕一菜。再看这本书,不禁有种何苦晚生20年的感叹。

  这本书能给你的东西是一定会超乎你对它的体量的判断的。这是一部“杰姆逊的私人文明发展史”。其中关于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一些现代哲学理论的方法论使用,对任何一个有心学习者而言都大有裨益,他好不吝啬得倒出他的知识结构,宣讲他的思维方式,建立自己的文明史观。这一切都是在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多牛的一件事。多厚道的一个学者。

  曾看见网络有评价此书略微单薄,语及不深。我不知道评论者是否真的仔细读过这本书,可能我读书不多,至少在我看来,很少有做理论的能把符号学和马克思主义原理如此协调而且清晰得整理出西方文明的筋络。此书关于后现代主义的那章纵使精彩,可前三章实为根骨。

  他提出了对理论的外在解读的新方法。一种中国人所不熟悉的意识形态分析,不止与阿尔图赛的意识形态分析。他提出精神分析作为叙事学的作用。他用后结构主义的符码观点去认识新教与个人主义的关系,社会学各阶段于结构主义是怎样的加码和解码过程,天主教和新教的符码关系,怎样把新教前时代与新教时代的分层编码,或是用“先时性”与多元决定论去思考新教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最终对整个时代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共时性的认识。

  你会发现,一切都如真的一般,多少年前的人类文明化,在地球的某个地方再次以同样的方式进行着。

  这里只能以偏盖全地略为介绍一些,如果你想看一本牛气冲天又不失乐趣的书,如果你想看一本可以让你如饥似渴的书,如果。。。你想看一本字数不那么多,看起来头不昏眼不花的好书,去找这本来看看,稳赚不赔的生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