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海外文学寻踪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海外文学寻踪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21 00:19: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海外文学寻踪经典读后感有感

  《海外文学寻踪》是一本由郝岚著作,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1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外文学寻踪》读后感(一):读书走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诗和远方大概就是这个境界了。能在自己喜欢的作家灵魂停驻之地漫游,体验他当时创作的种种情境,从书中到现实,两个世界,相互交融,身心沉浸其中,是一种大幸福!作者将自己多年行走和阅读的感受娓娓道来,并配上雅致画作,让读者更能身临其境,跟着大师的灵魂一起漫游,何其乐也!

  《海外文学寻踪》读后感(二):认识你自己

  

《海外文学寻踪》是郝岚老师一人的精神“壮游”,从其自序的标题便可见一斑。所以阅读这场旅行的意义,不在于借郝老师的眼睛去看书中的异国文化风景,我们甚至应该警惕这种想法,因为那是独属于郝老师的记忆,是任何人无法再度体验的,并且极易产生期待视野的落空。

所以在我看来,“打卡景点”只是这本书的伴手礼,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所应寻求的是精神上或者说情感上的共鸣,是将这场旅行视作一面镜子,在其中发现自己的踪影。在这样一部书写精神与思考的作品里,我们会发现自己也身在其中,并且意识到我们所经历的她也在经历,甚至千年前的古人也在经历,因此我们的困境也是每一代人的困境。所以她会对松尾芭蕉那句“月日者百代之过客,来往之年亦旅人也”如此感触。

我想《文学寻踪》的意义也正在于这种以个人生命体验为基础的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命运自然有悲有喜,有好有坏。如果结合这个特殊的时期,我更愿意将其视为对后疫情时代人何以为人的一次回应,是对自己存在的一次再认识。因为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认识了一位精神上的郝老师,并且透过文字,见到了我的模样。

  《海外文学寻踪》读后感(三):借书壮游

  

这里,有旅游有生活有文化,

这里,有文学有史学有哲学,

既有深邃的历史感,

又有鲜活的现实感,

这里充满着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

书写了对生活、对生命、对死亡的认知与反思。

像洛奇的《小说的艺术》,

这也是学院派向大众文化伸出的鲜活嫩绿的橄榄枝。

通过这本书,

没留过学的我近距离地感受着哈佛大学的人文风采,

聆听着声色伦敦,

震撼于利物浦泥土的秘密,

感叹于子规庵里的朝颜与丝瓜

……

这一切,

模糊又鲜明,

引诱着我将来踏上书中的行程。

  《海外文学寻踪》读后感(四):精神场域的共鸣

  近年来,网络上流行这么一句“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我想,这句话除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含义外,还包含一层意义,那就是我们的精神世界需要不停地与不同于自己的外部世界交流和碰撞,在这样的碰撞中,灵魂不断得到反思和成长。 在我们以往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中,注意力很容易过度集中在文本。我们认为是作品中生动的描写、精妙的比喻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令我们感动。但我更加认可,作品是用文字营造的一个媒介,通过这个媒介,远方的国度得以在我们眼前呈现,过去的世界得以在我们眼前复活,乃至于那些抽象的、虚幻的情感、思绪和宏大的情怀得以在我们眼前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像魔法师的水晶球一样。而读者就是魔法师。是的,在阅读中,读者决不是被动的一方。我们有责任对自己阅读的作品进行剖析,挖掘潜藏在文本之后的价值。这需要阅读者具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和宽容悲悯的灵魂。郝岚老师的《海外文学寻踪》记录了她一次次的人文“壮游”,正是这些游历和旅程中的思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精神世界是如何变得独立、自由和强大。 郝岚老师的足迹遍布欧美、近东、东洋。随着她的娓娓道来,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外表柔弱的东方女子,在泰晤士河畔,在哈佛广场,在土耳其某个僻静古老的小巷中彳亍而行,凝神静思,当时当下一个鲜活的灵魂与某故居、某城市,乃至某坟墓的精神场域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作为一名学者,郝岚老师的目光并未局限于学术和文学。事实上,郝老师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本就是一个多学科交汇的领域。也许是多年来的专业素养培育出的视角和情怀,也许是出于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作者将深沉厚重的学术思想、巨擘的皇皇巨著置于诸多细节之中。在哈佛校园中,她留意到了第一代移民女诗人Anne Dudley Bradstreet,哲学家威廉·詹姆斯,作家厄普代克,同时也没有忽略茱莉亚的烹饪节目、扎格伯格的Facemash 和小酒吧的大份菜。不同时代、不同人群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各自的精神能量遗产,不断汇聚冲击、共振共鸣,让今天的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如此丰富充沛的人文圣地。在泰特现代美术馆,作者叙述自己与安东尼·葛姆雷的作品《大地》的一场对视。“这一群体如此渺小而有威胁力,但他们又那么渺小和脆弱,一摧即毁。我躲到门边,侧面观看,我又成了卑鄙的偷窥者。我决定蹲下,那些人离我近了,但我仍是他们中的异类,离我最近的小人眼巴巴地‘望’着我......这让我有一股莫名的压迫感和不安”。我想,可能只有这样,乐于蹲下,将自己与无生命的泥塑平等相对,才能窥探到来自大地那最原始却最鲜活的力量。 更令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样开放和活泼的心怀在小朋友身上也看到了影响。在“稚子西游”一章中,J在国际学校结识了不同肤色不同家庭的朋友,参与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生活。其中虽有苦恼,但更多的是新鲜和好奇。 到底是单纯的孩子最懂这个世界的多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