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思维与语言》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思维与语言》读后感1000字

2020-12-21 01:13: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思维与语言》读后感1000字

  《思维语言》是一本由列夫·维果茨基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维与语言》精选点评:

  ●语言逐渐形成内在语言,内在语言与人的思维紧密联系

  ●该叫“思维与言语”| 想看萨丕尔-沃夫,结果是皮亚杰和斯特恩。最后一章例子生动。让我想起“语言和言语有什么区别”。(翻译拗口)

  ●读的第一本心理学专著,难啃程度不堪回想,读完它简直是跟自己的一场较量。

  ●有些部分偏难 却还是算入了门 最后一章思维与语言论述很有意思 在对自我中心言语角度与皮亚杰持不同立场 事实证明 维果茨基是对的呀

  ●思维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表达,语言用语调语气诠释意义,文字只能不停的用各种词的堆积来弥补先天不足,同时又比语言严谨,

  ●太专业了,读不进去

  ●语言是思维的具体化,但是思维不一定能具体化成语言!

  ●这本1939年,维果茨基逝世后第二年出版的书籍现在读来,对我有很大启发。尚未读完,印象最深第六章:童年期的科学概念,教学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比较清晰。对比了1940年左右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里的三章,尚未发现杜威对于教学与发展问题的论述。(粗陋见闻,如有错误,烦请指正)

  ●草草翻完第一遍。学龄前儿童的语言,和诗歌的语言性质相似。这种语言不是思维的,交流的,客观的而是感受的、自我中心的、暗示和象征的——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维果茨基的观点了。而且从维果斯基对于思维和言语的关系来看,机械背诵一些古诗、三字经、弟子规……之类,对儿童的思维能力不起任何促进作用。以及外语和母语的关系是,母语水平越高,外语水平才会越高。而且掌握外语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母语。如果非专业读者要从这本书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以上就是部分有启发性的结论。而且把维果茨基的理论用于观察孩子的语言发展,真的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1岁左右时总是发出各种有趣的声音、2岁之后总是问“为什么”,背后都是挺复杂的心理发展过程。别去干涉和扭曲孩子的语言世界,因为孩子和成人是完全不同的。

  ●终于明白为什么写比说难,这是不是平克写作风格意识的前身?= =

  《思维与语言》读后感(一):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我现在回答不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Steve Pinker在他的The Language Instinct中没有谈到,他只认同说大脑的思考是通过mentalese。不记得是Damasio还是Gazzaniga关于大脑的书里谈到过,大脑的思维或许是通过image。

  Mentalese是说,思维有思维的逻辑和方法,和语言类似。这也就意味着,未产生语言的原始人、大猩猩和黑猩猩以及未学会讲话的婴儿,一则也在思考着,也就反驳了思维需要语言才能进行的错误说法,二则语言的学习能够顺便增强思维能力。并非没有语言就低能,《肠子、脑子、厨子》一书中提到一个叫Imo的猕猴,日本研究者发现这个猴会把甜薯洗洗吃,洗掉泥巴还带着一点咸味。很快出了一些老猴,其他猴都模仿Imo的做法洗甜薯吃。研究人员又给这些猴喂麦粒,Imo发现撒在沙子上的麦粒,可以通过沙滩上的浅水坑来进行沙粒和麦粒的分离,很快其他的猴也学会了这一招。显然这个Imo是一只思考力超群的天才猴,凭一己之力就打脸人类对猴智商的歧视。

  维果茨基还认为情绪并非智力反应,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智能是逐级提高的,海兔也有智能,只是非常低级。条件反射,情绪,到思考力,这些只是等级不同而已。好像是Davidson的 The Emotional Life of Your Brain中提到一个例子,说一个人的情感系统出了故障,体会不到感情,之后他体现出各种不顾风险的鲁莽行为,赌博只会加注,投资不怕破产。似乎Damasio坚持认为,感情参与了决策过程,而决策过程正是所谓的人类高级智能。

  关于外在语言、内部语言的区分,我以为是一个没什么价值的研究主题,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探讨都不对。关于儿童的智能发展,维果茨基的分析和结论中都没有考虑到这样一个因素:有可能儿童的某种能力之所所以出现,是因为大脑发育的结果,也就是说这种能力开始发育了。所以儿童的语言只是一个线索,我们通过这个线索,窥见大脑的发育过程而已。

  *******古老的故事*******

  有个庄稼汉说博学多才的人带着所有的机器,能算出星星的大小及它们的运行路线,对此他并不感到惊讶。唯一使他困惑的是,那些人事如何知道这些星星的名字的。

  《思维与语言》读后感(二):两条发展曲线 & 语言作为心理工具

  

维果茨基认为思维和语言不论是在个体发生还是种系发生上都是两条起始于独立的发展曲线,两条发展曲线相交于词义,在词义中思维与语言才融合成言语思维。

斯恩特将两条曲线的相交归结于儿童在“有意intentionality的倾向”下突然发现了词的指向性,而维果斯基认为这体现了一切理性主义的问题,即用理性来解释理性(将有意性作为言语的根源性特点而忽略其发展的自然史和文化史)。相反,维果茨基提出儿童发现语言的象征功能不是突变的,而是通过一系列分子性的变化实现的(复合思维是其中的重要中间变量),即“言语思维有其历史的特征——它服从于历史唯物主义”。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提供了研究语言与思维的相交点的现实材料。第一次关注自我中心语言的人是皮亚杰,他认为自我中心语言是自我中心思维到社会性思维的过渡产物,在儿童的现实思维或活动中不起作用,且随着自我中心思维的消失而退化。然而,维果茨基以其实证证据支持自我中心言语是从社会语言(更为原始,只是情感性和需求性表述)过渡为内部心理语言(这才可以成为思维工具)的一种现象。

维果茨基对于早先理论的评价是:“不论是走向纯粹的自然主义(pure naturalism)还是走向极端的唯心主义,所有这些理论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他们的反历史的偏见(anti historical bias)。他们研究思维和言语,但丝毫不顾及它们的发展史。”

此外,在对于教育和发展的关系上,维果茨基也不认同皮亚杰所认为的“儿童通过教学获得的仅仅是一个外在的东西”,以及“教育被视作一种以成熟为基础的上层建筑“。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该在成熟的前面,因为教学是在促进发展这一连续过程中的分子变化,“...儿童并不是这样被教会十进制的;他被教会写数字,进行加法和乘法,解决问题,由于所有这些,十进制的某种一般概念最后出现了”。在教学问题上,维果茨基还强调教授“科学概念”的重要性,因为“日常概念”的获取是自下而上的,而“科学概念”的建构则是自上而下的,"我们的论点是,系统化的萌芽首先是通过儿童和科学概念的接触而进入他的心灵的,然后再被迁移到日常概念,从而完全地改变了它们的心理结构”。

- 黑猩猩课上小胡老师提到婴儿的数学系统与掌握语言之后的幼儿、成人数学系统的signature difference成因的关键点在于数字表征(符号系统)的使用。在没有语言的原始部落中,人们的数量感心理物理曲线始终是婴儿式的(小数的客体档案和大数的累积器)。小胡老师提到维果茨基将这种符号系统称为低级心理机能得以发展为高级心理机能所必需的“心理工具”,心理工具的获得来自于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心理工具的获得。

- 怀念那个关注宏大问题而实证仅作为手段的心理学时代。

- 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笔下,信念怎样和客观实证交互作用。

- 文献综述写得不大行。

  《思维与语言》读后感(三):冲破牢笼

  人类是群居的动物,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思维和语言无异于给人类插上了一双振翅高飞的翅膀,让人类得以在芸芸众生中能够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并且生生不息的发展下去。

  本书从心理学出发,通过对大量的实验和众多心理学家关于思维与语言方面的论点的探讨,提出了关于思维与语言的独到的见解。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去世的时候享年只有38岁,作为一位博览群书、在心理学、文化-历史学等方面有众多造诣的优秀学者,不能不说是对心理学界的一大损失。在作者辞世不久,本书即问世,也算对年轻学者的一个安慰吧。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具有独特的思考力、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也正因为思维与语言对于人类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因此从呱呱落地开始我们就用5年以上的时间来熟练掌握它们,等我们终于掌握了思维和语言,可以熟练的运用它们的时候,怎奈它们又变成了我们思想的樊篱,阻碍和禁锢着我们自由的心。本书就是深入探讨思维和语言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到底经历怎样的历程。

  作者的观点来自于大量、丰富的观察、实验和比对,很多观点是通过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甚至动物(黑猩猩、鹦鹉等)的观察综合分析得到。这些分析和观察得出的结论是:思维和言语的关系经历了很多的变化,思维的进展并不是与言语的进展同步的,不但不同步,这两条发展曲线是不断相交的,这恐怕是作者对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最为重要的结论了。

  佛教产生于印度却兴盛于中国,主要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就按照中国所需进行了改造,也就是产生了禅宗。在禅宗修行里面分为“顿宗”和“渐宗”。在探讨类人猿的智力发展的时候,作者认为黑猩猩虽然无法拥有人类的语言能力,但是黑猩猩的智力演进是采用“顿悟”的方式,其实也从心理学的层面肯定了禅宗讲究“顿悟”是有其心理根源的一面。甚至,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初阶段,思维是非言语的,言语是非智力的,也与禅宗的各位祖师在点拨弟子的时候所使用的方法所吻合。

  解决思维与言语的发展历史的钥匙就是“词”:作者通过“词”找到了突破——思维是通过“词”而产生的,是思维和语言的混合体,而一个“词”一旦没有了思维便成了死的东西。借助“词”和词语本身的意义、衍生出来的意义,人类终于找到了思维和语言的最终归宿。同时作者也清晰的表明:借由词汇,人类得以掌握概念,但是将概念运用于必须借助这些抽象的术语来加以观察的新的具体的情境的时候,人类却遇到了难题和阻力。这也很好的说明了我们很容易理解并且记住某些词语和词语所代表的意义,但是用这些概念来概括类似的事情的能力却总是比较困难的原因。

  从人类呱呱落地到步入古稀,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类对内的语言、自我中心的语言从多到少,那种对外的、社会的语言从少到多,但是最后又会出现对内的语言、自我中心的语言从少到多——开始是无意识的自言自语,到后来为了表达和获得信息、交流而不断的发声,再到后来是为了真正的思考和成长向自己心灵的对话,多么有趣的现象啊。

  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种内省式的独立思维才开始成为我们自己思想的一部分,也才让人类开始了真正的成长。而中国的儒家最看中的并不是在物质上的、对外的力量,而是向内的力:反躬自省,这也是在儒家的影响下,中华民族成为世界文明史中最为耀眼的、经久不衰的民族的最主要的原因吧。

  其实,如果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理解对方的话语,即使再丰富的语言也会产生误解,就如作者在全书最后部分举的例子:

  聋子法官面前站着两个聋子男人。

  一个聋子男人喊道:他牵走了我的母牛。

  另一个聋子回答:法官,过去那块草地是我父亲的土地。

  法官终于发话:对你们来说相互斗殴是件耻辱。你们两个人都没错,怪只怪那个姑娘不好。

  当我们要表达的时候,不管通过什么途径,让对方真正的理解我们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有时候我们自认为表达的很清晰了,但是对方得到的信息却与我们希望对方产生的反应大相径庭。

  当把语言变成思维的时候,人类心灵得以升华;当把思维变成语言的时候,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不管经过怎样复杂的过程,人类终于拥有了思维,这让我们能够在心智成长的旅途上任意驰骋;人类也终于拥有了属于我们的、可以畅所欲言的沟通方式——语言,这让我们可以分享我们的喜怒哀乐。

  不管是“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人类越来越发达的智力水平总会要求我们倾听语言背后的声音,分析发自心灵的语言,甚至聆听寂静的、无声的语言,最终让我们凭借拥有丰富思想内涵的语言得以冲破禁锢我们心灵的牢笼,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人类文明!

  《思维与语言》读后感(四):《思维与语言》笔记

  词的意义是两个彼此紧密联系的言语机能(社会交往机能和思维机能)的单位。交往必然以词的意义的概括和发展为前提;人类的交往形式只有依赖于对现实概括反映的思维才有可能表现出来。唯有承认词的意义这一单位,才能对词的声音和它的意义之间的关系有个明确的理解。也就是说,人类言语最本质的标志是声音和意义的紧密联系,因为言语的声音方面的单位不是声音本身而是有意义的声音。由此推导,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和不可分离的,这种统一使词与其意义的联系不同于纯粹联想的联系。维果茨基高度概括了这一基本观点:“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 观察和实验研究都表明,儿童只是在以后稍长的时间里才能获得符号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或者掌握符号的功能性用途。这是因为,掌握符号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及过渡到用符号操作,不会由儿童的瞬间发展或瞬间发明而产生。儿童不是以一次了结的方式发现语言意义的。发现语言意义的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该过程既有它的“自然历史”(也就是说,在更加原始的发展水平上它的早期开端和过渡形式),也有它的“文化历史”(也即具有它自己的一系列阶段,它自己的量的发展,质的发展,以及功能的发展,它自己的动力和规律)。大量的研究表明:①儿童发现词和物体之间的联系并不立即使儿童清楚地意识到符号和符号所指对象的象征性关系(这是充分发展的思维的特征),对于儿童来说,词长期以来是物体的一种属性或者一种特征,而不仅仅是一种符号;儿童先掌握物体-词的外部结构,然后掌握符号-符号所指对象的内部关系。②儿童的发现实际上并不是突然的发现,这种发现表面看来是瞬间产生的,实际上是一系列时间的和复杂的“分子”(molecular)变化导致言语发展中那个关键时刻的到来。 关于“自我中心言语”(egocentric speech)的看法。按照J.皮亚杰(J.Piaget)的观点,联系儿童逻辑特征的纽带是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这种自我中心主义在发生上、结构上和功能上处于我向思考(autistic thought)和定向思考(directed thought)之间的中间位置。这里,定向思考是有意识的,它追求存在于思考者心中的目标;它是智慧的,适应现实并努力影响现实它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我向思考则是下意识的(subconscious),它容易受到真理的影响,也容易受到谬误的影响;它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它所解决的问题本身并不存在于意识之中;它不适应外部现实,但却为自身创造了一种想象的或梦幻的现实;它保持严格的个体化,以意象形式进行运作。因此,为了进行交流,必须求助于兜圈子的说话方式,通过象征以及虚构的手法,以激发引起我向思考的情感。介于这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是自我中心的思维。皮亚杰还认为,言语和思维发展的一般方向是:从我向言语和思维过渡到社会化言语和思维,从主观的胡思乱想过渡到关系的逻辑性。因此:①从性质上说,自我中心言语的根源在于儿童的最初的非社会性;②自我中心言语最后会完全消亡,为社会言语所取代。 然而,与皮亚杰产生分歧的是,维果茨基认为,自我中心言语并不仅仅作为儿童活动的一种随物。除了成为一种表述手段和一种解除紧张的手段之外,它在特定的意义上很快成为一种思维工具——一种寻求和规划解决问题的工具。维果茨基曾以实验中的一个事实来说明自我中心言语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一项活动的进程:一名5岁的儿童正在画一辆市内有轨电车,期间他的铅笔头突然断了。儿童用力揿铅笔,但是纸上显示不出笔迹,只有深深的没有颜色的一条线痕。这时儿童自言自语地说:“铅笔断了。”接着便把铅笔丢在一边,随手拿起水彩笔,开始画一辆出了交通事故后的破电车,并不时地自言自语,讲他画中发生的变化。据此,维果茨基认为自我中心言语不只是一种副产品,或者一种不干扰主旋律的伴奏。“我们观察到自我中心言语如何在一开始标志着一项活动的结局或转折,然后逐步地朝中心移动,最后达到活动的开始部分,呈现出指导性的、计划性的作用,并把儿童的行为提高到有目的的行为的水平。” 而且,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最初的言语就是纯粹社会性的,自我中心言语不是从我向言语转化到社会言语,而是从外部社会言语转化到内部人言语。言语越来越成为思维的工具,而儿童思维的发展则依赖于他对这种思维活动的社会工具的掌握。自我中心言语在从有声言语到内部言语的演化过程中是一个过渡阶段。在实验中,年龄稍大儿童和年幼儿童的行为表现是不同的。“年长儿童默不作声地对情况进行考察,然后找出解决办法。当儿童被问到他正在思考什么东西时,他所给的答案相当于学前儿童的大声思考。这就表明学前儿童通过自我中心言语实施的同样的心理运算(mental operation)已经让位于学龄儿童的无声的内部言语。”维果茨基指出,由于有声的自我中心言语和内部言语完成了同样的功能,这样的相似性表明,当自我中心言语消失时,它并没有简单地消亡,而是“转入了地下”,也即变成了内部言语。当这种转化发生时,面临困难的儿童便一会儿求助于自我中心言语,一会儿求助于沉默反应。“我们的假设是,内部言语的过程几乎在学龄开始便得到发展并变得稳定,它引起那个阶段观察到的自我中心言语的迅速终止。”在这个问题上,维果茨基的观点是,全部发展遵循着以下路线:言语的主要功能(不论是儿童的还是成人的)是交流,是一种社会接触。因此,儿童的最初言语基本上是社会性的。开始时它是混合的和多功能的(global and multifunctional),后来功能开始分化。当儿童将社会性的行为形式转移到个人内部心理功能方面,像和其他人交谈一样开始对自己交谈时,自我中心言语发生了。随着儿童的发展,自我中心言语逐步转化为内部言语,这种内部言语既服务于我向思考,又服务于逻辑思维。 到了2岁左右的某一时刻,思维与语言发展的曲线会出现会合,从而引起一种行为的新形式。这个关键时刻,即言语开始为智力服务,思维开始用言语表达的时刻,是由两种行为表现出来的:①儿童对词语有着主动的好奇心,对每一件新事物都要问“这是什么”。②儿童的词汇量迅速、飞快地扩展。在这个转折点之前,儿童只迅速、飞快地扩展。在这个转折点之前,儿童只拥有少量的词汇,这些词(如同在条件反射中那样)替代物品、人、行动、心情或欲望。在那个年龄,儿童只知道人家提供给他的词汇。现在,情况起了变化:儿童感到有一种说词语的需要通过提出各种问题,意欲学会表示事物的语言符号。“他好像发现了词语的符号功能。”言语在早期是情感、意动的,现在进入了智力的阶段。思维与语言发展的两条曲线会合在一起了。由此,维果茨基就个体发生过程中思维与语言的发展归纳出下述几个结论:①思维与语言在个体发生的过程中发展根源不同;②在言语发展中,存在一个前智力阶段,而在思维发展中,存在一个前言语阶段;③在某个关键时刻之前,两条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互相之间是独立的;④在某个关键时刻,两条曲线开始会合,于是思维变成了言语的东西,而言语变成了智力的东西。 言语的发展过程。维果茨基把言语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原始或自然阶段。这一阶段与思维发展中的前言语和言语发展中的前智力相一致。这时,言语的运作是以原始形式出现的,因为它们是在行为的原始水平上逐步形成的。 第二,幼稚的心理(naive psychology)阶段。该阶段类似于幼稚的物理(naivephysics)表现,也即儿童对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事物有了物理特性的经验,这些经验运用到工具使用方面,儿童首次表现出萌芽中的实际智力。这个阶段在儿童的言语发展中是非常明确的,其具体表现是,儿童在尚未理解语法形式和结构所表示的逻辑运作之前已能正确使用若干言语。例如,儿童在尚未真正懂得原因、条件、时间等关系之前就会用“因为”、“如果”、“当……时候”、“但是”等词语。看来,“他未掌握思维的句法就先掌握了言语的句法”。 第三,外部符号阶段。随着幼稚的心理经验的不断积累,儿童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其特征是有了外部符号,这是在解决内在问题时用作辅助手段的外部运作。该阶段的具体表现有儿童拨弄自己的手指来数数,采用一定的助记辅助手段或记忆术来帮助记忆等等。在言语发展过程中,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言语。 第四,内部生长阶段。这时,外部运作向内转化,并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儿童开始用脑子数数,运用“逻辑记忆”,也就是说,运用内部的联系和内部的符号。在言语发展过程中,这是内部的、无声的言语阶段。然而,在这一阶段,外部运作和内部运作之间仍有不断的相互作用,一种形式常常很容易地变为另一种形式,接着又变回来。当内部言语用来为外部言语作准备时(例如,在仔细考虑即将要做的讲座时),内部言语在形式上可能接近外部言语,或者甚至完全变得像外部言语。“内部的和外部的行为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各自都影响着对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