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盲流》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盲流》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3-29 03:37: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盲流》经典读后感有感

  《盲流》是一本由刘书宏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盲流》精选点评:

  ●适合阴雨天躺在床上看的小说。

  ●孙国民是个懂得惜福的人

  ●写《祖国啊,我只是摆个小摊》、《关于老妪摔掉门牙的新闻报道》的刘书宏。不过我喜欢他自己画在书里的插图。

  ●他们就是我们

  ●书的最后一句,是我绝对绝对没有想到的:”爸爸要拿这笔钱给你们每个人办一个户口,真正的户口,从此你们就不是黑户了,你们是真正的人了。“

  ●冉冉的升起无限的面对生活的勇气^_^好好的生活,好好的快乐

  ●6年前读过印象深刻,很喜欢

  ●意淫小说

  ●题材1星,小说0星。

  ●農民

  《盲流》读后感(一):实际随之的一点想法

  字数较少,篇目短,我用了一天不到的时间看完了,但是给我的感觉却是很真很深。首先,现实真的很残酷,面对五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真的太难了,这一点上,我恨!其次,生活态度,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解决的,只要你肯努力,肯付出,一定能成功,积极的生活态度感染了我,也许是一生。最后,非常感谢作者,很有才……让我们从盲流这本书里感受更多的东西吧!!!

  《盲流》读后感(二):作者有的不是才华,而是悲天悯人的深刻情怀

  可惜我太孤陋寡闻,在这部书出版的时候还不知道有刘书宏这样一个如此接地气又如此有灵气的作家。直到接触龙泉寺之后,听过贤书法师的禅修课,感受到他的慈悲之后,才开始一部一部的读他的说。

  这些书大多买的都是电子书。《盲流》我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目不转睛的看完了。

  一部乐观、坚毅、富有哲理、又令人心酸的小说。

  作者有的不是才华,而是悲天悯人的深刻情怀。

  值得读一读,读读唢呐的曲调,读出个好心眼。

  《盲流》读后感(三):“农民音乐家”

  在书店被它的封面吸引:一群可爱的孩子虽然衣衫褴褛,但是红扑扑的小脸透着淳朴,让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刚刚看了前面的几幅漫画,猜想可能又是一个“超生游击队”的故事,可是慢慢地走进孙佃铺,走进孙国民的生活,让我不得不佩服他,生活的种种不幸没有压倒他,反而赋予他对生活最最深刻地理解,让他在面对困境时始终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此时我终于明白他妻子为何如此信任他,同时更庆幸那些孩子遇到了孙国民,尽管童年时没有漂亮的衣服穿,没有糖果吃,可是他们的“父亲”却给予了比这些更好的东西:尊严以及劳动的概念,让他们每个人可以真正地活着。孙国民的执著以及坚定让我感动,典型的“顶梁柱”形象, 他对音乐的理解又表现了他的智慧以及对生命的感受。

  当读到一群孩子在街头吹奏唢呐的时候,让我想起了“音乐之声”,这个唢呐家庭也许可能站在更高的舞台上为更多的人演奏,同时也让我想起了流浪汉苏贝的故事(欧亨利)。由栩栩的故事我似乎又看到了刘小春(和你在一起),又一种情感的升华。

  如果可能的话,我多么希望街头那些乞讨者能够听听孙国民一家的故事,不应该放弃自己......

  《盲流》读后感(四):盲流

  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盲流》一方面是因为短,薄薄的一本书,另一方面是因为精彩。这是一个我未知的世界,里面的人物所处的环境所他们所遭遇的境遇也是我未知的。他们在农村,面临着生育的压力,虽然村子里在进行着计划生育但对他们而言没有孩子是很羞耻的事情。我们姑且不去评论他们的想法是不是正确,但这个一个现象。男女主人公因为没有孩子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男主角是文化人,读过一些书,好像是初中吧,在村子里已经算是个文化人了,所以常常因为自己的知识和文化而关心有什么方法可以发家致富的。但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充满谎言的世界,他不断在尝试新的方法的同时也不断的被骗不断的失败。其实男主角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的乐观的精神和他的善良。不管处境怎样的艰难他始终很乐观的面对人生,他也没有抱怨过别人。他没有抱怨他的妻子不能给他生孩子,他也不抱怨那个常问他借钱又常取笑他没有孩子的邻居,他没有抱怨那些欺骗他的人。他对妻子常说:你活到这么大那一天你看到太阳没有按时出来?天会下雨,地里会长庄稼,就是要让人活的,除非人自己不想活。

  他吃了很多的苦,为了“面子”的问题,他让妻子假装怀孕,之后又到处找弃婴,一路走了大江南北,一路是跟货运火车,一路很是辛苦。他也有自己的底线就是不作一个要饭的人,虽然他们的村子是以要饭出名的。刚开始他的目标是拾垃圾,后来发生了很多的事让他的孩子一下子增加到五个,当然没有一个是他亲生的。他带着他们通过吹唢呐来挣钱,把挣到的钱存着为了给孩子上户口。

  总之这是一个朴实的故事,是个有盼望的,乐观的故事,让我看到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不管他的身份地位学识如何,总有人在很认真很严肃的面对人生。这样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也让我看到盼望对人的重要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盼望,盼望可以帮助人们面对艰难的处境。这个男主角的盼望是给孩子上户口,为了这个盼望和目标,再多的苦难对他而言都算不得什么。我们的盼望是什么呢?我们的盼望怎么来支持我们面对我们艰难的处境呢?

  《盲流》读后感(五):一个奥德赛式的农民

  在我们这样一个恍惚的时代,史诗性的流浪,大约只能在农民的流动打工中才能找得到了。

  据温铁军《农民流动打工问题和新时期的劳资关系》一文的粗略估计:到2004年,中国13亿人口中约有5亿在农村,其中又有1.2亿离家外出打工,加上随带人口,合计大约有1.8亿“流动农民”。正是这个“1.8亿”,构成了作家刘书宏的小说《盲流》的社会学背景,或者说史诗背景。

  生活的压力会自动召唤出生活的英雄。这种魔法,我们并不陌生。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伏尼契《牛虻》中的亚瑟、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余华《活着》中的福贵等等,一种终极的召唤——宗教信仰、革命理想、沉默而广袤的土地或者就是“活着”,使农民或者那种具有农民特质的人成了神话。正如同作者所声称的,“《盲流》不是控诉,也不是泄愤,而是憧憬,是对人性苏醒的实践。……故事从主人翁因为无生育能力而开始捡孩子、买孩子讲起,直到他背井离乡,但依然对生活充满了憧憬,最终以他超人的音乐才能和对生命尊严的高境界理解而结束。”

  我当然知道,在一个恍惚的时代里,单纯的道义上的感动,总是容易受到善良的或愿意相信善良的大众的叫好。我为《盲流》作者的道义感肃然起敬——实际上,考虑到这是中国第一部以农民工为题材的小说,我们也有理由向作者致敬。但是,我想提醒大家,单纯的感动,绝对不是让人精神清明的好办法。单纯,甚至是明智的大敌。因为单纯的道德认同在生活的复杂性面前碰壁时,便会激起更单纯的道德的恶性反扑。这种例子屡见不鲜。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工永远没有文学,它只有社会学。如果说这种农民的流浪有什么“诗意”,哪也只是生活本身的辨证法,而不是别的。据小说的描述,主人公屡屡具有战略性的眼光和智慧性的说辞,我认为这只是一种善良的意愿;相反,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沉默的农民工,他们的无言以对、困顿时的彷徨失措和随遇而安。他们很少单打独斗、独狼一样生活,也往往没有什么明确的想法,生活的压力和节奏也根本使人来不及想。

  我们早已不处在一个史诗的时代了,奥德赛在当代人类社会的枷锁中只会寸步难行。相比而言,自然的对立面倒等而下之了。正因如此,我们时代里的农民工们是真实的,他们不是“鬼”,他们所遭遇的“对立面”也是真实的。这种对立面既来自我们的道德的薄弱,同时也奇怪地来自我们道德的洋溢。一方面,城市人身边,民工像空气一般重要的存在却往往为人所忽略;另一方面,人们在农民工身上却又倾注了少见的大规模的道德同情。他们俨然成了苦难或超越苦难的化身。因而对农民工赋予文学的正义,是一种简单保险的事、大快人心的事。

  但我要说顺应民心不是文学的天职。文学的义务是真理而不是正义。我曾经说过,对别人苦难的想像是一种侮辱。苦难,只能了解。对苦难的随意贬低或是拔高,都是一种文字的轻浮,不负责任。也许,作者想告诉我们超越苦难的一种可能,或者想说一个人不仅应该善,而且应该凭借良好的愿望拼斗,这是对的,但是当它落实到一个人复杂的生活史、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处境和身份时,文学的想像和热情就应该识趣地就此打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的良知不允许我们为1.8亿“流动农民”,人为虚构一个冉•阿让式的道德超人、一个奥德赛式的史诗英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