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读后感摘抄
《北京法源寺》是一本由李敖著作,李敖出版社出版的2000-02-01图书,本书定价:軟精裝,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法源寺》精选点评:
●鹏飞的书,高中看的,内容几乎全忘了。
●李敖大师把他所有的思想和精神都融注在这本历史小说里了,不愧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扛鼎之作啊
●我读的是电子版,封皮是这样的,所以就评价了这本。“我相信除非小说加强仅能由小说来表达的思想,它将殊少前途。那些妄想靠小说笔触来说故事的也好,纠缠形式的也罢,其实都难挽回小说的颓局” 李老师所言极是!
●可能是我最早接触到的,也是最特立独行的学者。
●学生时代和朋友一起淘到的书,这次找书时居然翻了出来,不禁鼻子有些酸酸的。还记得和朋友交换读后感,我说,李敖确实才华横溢,但是我不喜欢。他的行文比起本人来说收敛了许多锋芒,但还是偏执得过头。看的时候还好像能听到他的声音呢,怎么人就没了呢。
●思想四星。小说一星。
●思想怪怪的,但是确实佩服李敖
●2019年3月18日,李敖逝世一周年,重读《北京法源寺》。大概10年前上大学时读的这本书,这次重读看台版。2019年6月7日,读完北京法源寺,在历史中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因缘与际会,是满清与共产主义的跨度与衔接,小说中历史鲜活与生动,改良与革命是那么的具体,不是历史书上的一条条考点,只是这究竟是小说还是历史,或许李敖本身的醉翁之意就不在于故事,所以大段大段的对话中是生死、是佛法、是历史、是未来、是中国的命运与人物的命运。如今再看有人会不屑一顾,就像这些被掩埋在北京高楼大厦之下的胡同儿里的历史,在几千万的身边却也没有几个人再关系,生活在飞速前进,我们都一样,一样没空回头看看这些伟大的人和伟大的事儿。P·S:在东城的胡同里,发现了梁启超的故居,站在门口花了几分钟的时间若有所思。
●初看的时候记得印象很好,再看才觉得作为一部小说还是有所欠缺。历史功底和文字没什么可挑的,但不像小说。
●以法源寺为载体,串联起来整个晚晴的历史,对北京的城市架构和历史变迁也有了诸多了解。故事讲得极其生动有趣,在百年前,先辈们做了太多的尝试和努力,去追求一种想象中的民主社会。一个个历史书中的生硬名字变得有血有肉丰满立体起来。ps:谭嗣同,最爱华严经。佛法无边,也可以讲得通俗易懂。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一):给四星,是因为自己看这本书的时候还在念高中,一晃十年
一晃十年过去了。我对这本书只有依稀的记忆,里面有康有为。但还深刻的记得,当时那么不喜欢历史和政治的我,竟然完全看完了这本书。
所以回忆起来,应该是好的吧。
给四星,因为我基本已经不记得内容了,不好直接给五星。抱歉。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二):戊戌变法的历史演绎+生死论
从康有为进京、离京、再进京,
到梁启超、谭嗣同、蔡锷、袁世凯、大刀王五等人的认识、交往
到各人对价值观、人生观、生死观的见解
到太平天国、洪门、天地会
以法源寺和法源寺的当家和尚为线,天衣无缝的串连在一起,以法源寺的历史意义烘托戊戌变法的悲剧
康有为与老和尚的论辩,谭嗣同关于满汉之分的论述、对死事与死君的阐述,都可看到李敖雄辩之才。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三):回忆
法源寺原名叫悯忠祠,法海真源的题字也只能说明这座建筑历经过沧桑历史。从康有为来到北京决定变法开始,历史的车轮就滚滚向前,以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向着混乱、迷惘、希望和鲜血走去,中国百年耻辱的转折点也随之而来,1840年到1949年以一种宏大的画卷包裹了4万万中国人的命运,几乎无人幸免。
夸奖的地方不多说了,尤其是历史考据已经纵向、横向历史串联的故事尤显功底,现代的文学、剧作、影视等创作都缺乏这种考据的细心。更何况这段清末民初的变法在我们的印象中非常模糊和单薄,“戊戌变法”中的公车上书和“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虽然充满了激情,但正如教科书上写的一样,忽视了主要矛盾,忽视了底层百姓能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动力。没有充分结合中国的国情,但作为一种改良实验的路线还是值得肯定,有历史上定位与价值。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四):牺牲
这部历史小说不算长,引人入胜。历史知识和作者的精彩观点非常多。角色几乎全部是历史的真实人物。我只知道李十力是虚构的人物,据作者自己的说法,是三个人合成而来:李大钊(献身革命),熊十力(佛学渊源),董必武(两次参加过革命)。
书开始的部分讲了袁崇焕,说袁崇焕的不幸在于明朝说他是清朝的人,清朝说他是明朝的人。这个悲剧故事金庸先生在“袁崇焕评传”讲得更详细,观点类似。
书中有很大一部分篇幅是讲谭嗣同以死殉道的抉择。讲谭嗣同的时候,顺便又讲了刺客荆轲的介绍人田光的死,刺客专诸的母亲的死。讲了这些故事里的配角选择死亡对于主角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作者说,谭嗣同戊戌六君子这一批人,他们牺牲了作为当事人的自己,没有牺牲更多的人,流的是自己的血,没有流别人的血。到了李十力这一代,他们流的也还是自己的血。可是到了后面的一群人或者是两群人,他们牺牲了很多很多别人。
作者借古讽今,讽的是台湾当代的一些政治人物。说陈水扁谢长廷之流自己是决不肯作出牺牲的。他们牺牲的一定是别人,目的和结果则统统是成就了自己。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五):最后的对话....
全书精彩的对话层出不穷,仿佛就是李敖本人提出问题后的一一答辩,自己提问,自己思考,自己回答,看得出对国家,对国人,尤其是对中国政治有过深层且独到的思考,而众多的对话中,个人感觉尤以全书最后两段--史迪威与康有为,和改名为李十力的普净与康有为的两段对话最为精彩,其精彩程度甚至超过书中作者全力塑造的理想人物化身谭嗣同的每段对话(谭嗣同的对话部分相交起来终归写的有些散乱)
改良与革命是最后康有为与李十力争论的焦点所在,康有为信奉改良,希望中国走君主立宪制“中国是一个几千年帝制的国家,突然取消了皇帝会怎么样呢?”“清朝是夕阳,是落日,那么民国就是落日之后的黑夜”
李十力则以谭嗣同之死来说明改良的道路走不通,中国需要革命,可是革命之后又如何呢?今天的中国依旧在革命与改良的怪圈里打转,谁对了谁又错了呢?
什么是一个时代的先知:对康有为的这两句描写太出色了,太有哲理性了, 现在的人只知道欣赏过去的他,只有未来的人才能追怀现在的他,那时候他早已不再人世了,----这就是先知的下场,他只有未来,却只能活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