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的读后感大全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本由三毛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页数:1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撒哈拉的故事》精选点评:
●初遇
●她是个奇特的女子
●可爱文字
●[所以我真的是在学校图书馆看完的这本黄黄的书…= =]以为会用前面轻松欢乐充满HHP的笔调写完,然后最后一篇看得我的心啊一阵一阵地抽…ToT
●影响我整个小学和初中的书啊,也是她对我的影响的开始。
●我虽然已经年纪一大把了但是还是很喜欢
●好想去外面的世界
●初中时看的,第一印象是风格和之前听说的差别好大,以及封面上的照片和作者在某些书里对自己外貌的描述实在很难挂上钩……
●這不是散文,是小說!很三毛
●远方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一):美好的回忆
这套湖南文艺的三毛散文全编是我上初中时买的,到现在还小心翼翼的保存着。这是看着这套书那柔软的纸张,舒服的字体,小小的我从此就成为了echo的书迷。
这本《撒哈拉的故事》让那时的我有了很多新的审美观,关于沙漠、彩色毯子、石雕、植物………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二):撒哈拉的故事
最早的书,最旧的书,最心爱的书。每次看都感动并快乐。
荷西的脑袋是高级水泥做的,他非常非常爱任性的三毛。不要以为他们的生活是奇幻历险,浪漫传奇,其实他们和我们一样,荷西要辛苦赚薪水,三毛要洗衣煮饭做黄脸婆。这么琐碎而朴素的日子却可以过得那么有意思。所以不要再埋怨平凡的生活了,只要有心,每个人都可以过得富有生趣,就算沙漠中也能自己建一个绿洲。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三):我的实验之旅1
少年时的偶像。初中第一次读三毛就是在学校图书馆借的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中毕业时搜刮了这个版本的全套买了。如今刚参加工作半年多,再读,是一趟实验之旅。比较残忍的实验。第一本读罢,我发觉我已经不再喜欢这个我一直认为我依然喜欢的少年偶像了。首先是,依靠父母,然后是依靠丈夫,没有经济独立谈何自由?年少时的我大概不知天高地厚,完全百分百的理想主义者,所以才会忽略这些“世俗”的东西,只看到她的潇洒、与众不同,遗世独立之影。期待我的实验之旅2。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四):极尽了对浪漫的追求,终不再理会这平淡的人间
看三毛的书,总是带着一份深深地羡慕,而且边读这份羡慕越深,
因为在三毛的描写下,生活是那样地纯粹、浪漫,全然不见生活的柴米油盐,只看见一路的事情画意。
后来有人揭露三毛书中写的那些事情并不是三毛亲身所经历的,有些是凭想象杜撰出来的。
当然,这毫不影响我对三毛的喜爱,作家笔下的文字和是否真是存在有什么关系呢,她又不是写新闻的。
不过这个”揭露“让我更能理解她为何轻生,
才发现那些纯美的生活也不是三毛的现实,原来那些我们以为的她的现实也只是她的理想、她的渴望,
她用极大的想象为我们编织了一副浪漫的梦,终于,她自己受不了了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她选择了去天堂寻找!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五):撒哈拉夜空的星星
《撒哈拉的故事》是拥有的第一本的三毛的书,那个时候还是初中,后来基本看完了她的所有作品。三毛,梁实秋的雅舍散文,红楼梦,《山居杂忆》,这些书是学生时代每年寒暑假或者无事的周末都要拿出来重新读的书,没有任何功利目的,阅读它们的目的很纯粹——喜欢。每个安静的夜晚,靠在床头裹着被子看这些美丽的文字。它们在书架的位置也无可替代,其他书换了又换,只有它们,老是在那里,心里永远知道在自己混乱的两个书架的哪里可以找到它们。它们就像撒哈拉夜空的星星一样,是被水洗过的玻璃洒在黑色天鹅绒上,清澈闪亮。也像老朋友,只要抬头,就可以找到它们。
后来,好像是从进了研院开始,阅读它们的间隔越来越长了,这些寒暑假固定的保留书目好像被我慢慢取消了。替代它们的是一些别的书,它们的逐渐淡出让我明白了或许自己真是在慢慢变老,但是并不伤感,替代它们的是一些更加理性的书。人类的智慧凝结在文字里,静静躺在时间里,现在读一本好书的时候,就非常想当面听作者说。有时候一个人在家里念完了一本书,唏嘘不已,找不到分享的人,就沏杯茶一个人抬头看高远的天空,蓝色的天空是阅读时最好的伙伴,可以承载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