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是一本由三毛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读后感(一):想要了解三毛,可以从这本书开始
“许多人一生只活一次,但我活了许多不同的人生,这是上帝给的礼物。”
这本《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并非是三毛的全新作品,而是她一些从未公开过的书信集,以及一些非常珍贵的合影和她一些超可爱的随笔漫画。让三毛暂时告别了“才女”的头衔,回归成一个爱发牢骚,有点小调皮又喜欢瞎操心的“小女孩”。
至于,如何过多种精彩人生,我想,通过她的这些书信集,我们能找到答案。
1.多读书总归是没有坏处
三毛无论走到哪里,那里总会有只属于她的小小书屋。无论是生活在台北的故居,还是她在撒哈拉的小窝,或是这个世界上她去过的任何一个角落,一定有一样东西是她无法舍弃的,那就是书。或许很多人都会羡慕三毛的年少成名,以及她历经千山万水的勇气,但我却羡慕她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一番小天地。纵使生活面多再多的困难,别着急,看本书冷静一下。
2.学会大胆去尝试新东西
在三毛的字典里,仿佛从未出现过“舒适圈”三个字。她可以因为一张好看的照片就前往撒哈拉沙漠,说走就走的洒脱性格,以及说爱就爱的豪爽气质,让这个傻大妞在别人眼里看上去是那么的独特、大胆、有个性。
3.毫不保留的表达爱
明天和意外我们无法知道是谁先来,所以我们要把握住生命中的每一秒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爱给予他人。可能他只是从家门口经过的流浪汉,可能是相伴很久的家人,也可能是你选中要共度余生的另一半。
荷西的离去确实是带走了三毛的大半灵魂,但他们在一起创造的无数美好回忆,都被三毛编辑成文字永远的留存了下来。这份爱,使大多数人们又再一次相信了爱情。
虽然爱上三毛的文字时,她早已去另一个世界找她的荷西去了,但她这样有趣洒脱的灵魂,将永远骑在她每一本作品中,让我们都能去找到自己的精彩人生。
《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读后感(二):三毛的信:在细微之处,在情感之间
人们都知三毛,但不知三毛的细腻和温柔。人们会习惯于她的坚强,她的勇敢,她的细腻,但她的真性情却很少被人知道,被理解。 而这就是《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带给读者最细腻的意义所在。这本书中收录了83封三毛私人信件(首度出版的信包含48封)、23张珍贵插图,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从这些贯穿了三毛大半生的文字中,我们有幸见证了三毛自始至终的坚持——她的一生,总有勇气和能力支持着她自己做决定,她的决定每一次都不曾后悔。 在这些信里,三毛的真性情展露无遗,她不再是那个活在人们印象里的文艺女神,而是最为亲切的邻居大姐姐。与家人分隔两地时,她会在信中抱怨生活的不易,会吐槽自己洗头发的不容易,自己的头发干枯受损;会吐槽做饭竟然还要用海水,饭熟了还得把汤倒出来;会坚定不一的坚持自己爱美的信念,哪怕深处沙漠也不会轻言放弃;会因为收到家里人的快递而兴奋尖叫。看到这些场景,这一刻她的真诚袒露无疑,跃然纸上。
而后在这些信中我们也不由得心疼她的遭遇,会感慨于她处变不惊的生活态度。当家庭经济情况出些问题时,她会再三叮嘱父母以他们自己的生活为第一考虑顺位,不必为她的小家庭担忧;三毛虽远离故土,遭遇工作的变故打击,但她时刻关心的是爸爸的眼睛。 当自己的身体出现小情况时,三毛会像小女孩一样委屈吧啦的同父母讲述,但又会慎重无比的告诉父母自己的身体情况已经好转,请父母放心。
当生日来临,三毛会由衷的感慨自己原来已经三十三岁,感慨岁月的变迁,感慨自己当下的生活虽有小小的缺憾,身体虽然有些许的不适,但生活整体是向上的,是昂扬的。所以,她会格外关心家人的状况,会告诉家人自己的相关信息,让父母放心。 面对亲友的关心时,她会耐心的讲解荷西的种种,同友人分享自己最真实的生活,感情;她会感慨于生活的简单,情感的稳定,她会向友人坦然自己生活的稳定,踏实。她会享受难得的一个人的时光,会静心欣赏生活里的点滴小事。她是三毛,但她又不仅仅是三毛。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毛说:“想将我所有的一切给人们,这一生有太多爱,太多活着的方式了。”而她也在坚定不一的做这个想法的践行者。她有别人没有的魄力,有敢为人先的驱动力,她独树一帜,她活出了精彩。 三毛的灵魂亦骑在纸背上 灵魂将自由的驰聘,前行……
《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读后感(三):脚上的鞋子越穿越好,想要脱掉就更加困难了
不知怎的,腰封上的每一句话我都好喜欢。说来惭愧,我不曾接触过三毛这个作家,家中有一本《撒哈拉的故事》,一直是未拆塑封的状态,我竟不学无术至此。《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是我读到的三毛的第一本书,我已然在后悔,为什么不早早读读三毛的书呢?
《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是一本书信集子,这本书结构很简单,分为致家人和致友人两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按照写信的时间顺序编排的。要注意的是,书中两大部分的时间是重叠交叉的,意味着你读信时,可以按照书中顺序读,也可以在两大部分之间来回跳跃,按照写信时间顺序来读。
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很多,其中要提及我最为喜爱的两点,一是书中有一大半信件是首度出版,总计48封三毛的书信是第一次和读者见面,二是随书附赠的小鱼书签非常可爱,它还在微笑,让我看了不由得高兴。
这些信上的文字,我一读便觉得这个女孩真的好可爱。只是随意一听她讲话,便觉得定是个极致有趣的人。三毛的书信虽然都是一些日常的琐碎小事,可无一不真诚可爱,字里行间透露着她骨子里的有趣与浪漫。现实中的她应该是个话痨吧。
三毛给家人的信中,有她写给姐姐的诉苦信,说自己生病、贫穷、寂寞,精神上物质上稍稍有点苦,二个月吃过两次新鲜肉,自己活得头晕眼花,也有她在信中给父母讲述遇到的一些怪事,莫名其妙被关进监狱十四个小时。
三毛还是个小糊涂蛋、小马虎,伞丢了不知去哪里,什么也忘了。她和普通女孩一样迷信手上生命线的浅淡和星座。这个肆意随性的女孩,竟喜欢和脏乱的人同住,因为那样更自在,否则就要跟着爱清洁的人一起打扫。好吧,如此竟给我找了一个不小心分到不爱干净室友的自我安慰。
我羡慕她的爱情与心态,她极致的浪漫主义与肆意随性,一腔孤勇追逐自由的洒脱,她在信中这样说道:
“想来想去,还是不能结婚,我这个人很难,别人差,要看不起,别人强,有不服。”三毛这样评价自己,竟和我妈评价我的话一模一样。
三毛信中的很多句子,我都有强烈的共鸣,觉得那样真好。我很喜欢她引用《读者文摘》里的一句话:
有时候想想,她真是勇敢无畏啊。我呀,在现实生活的框架中出不去了。都说什么光脚不怕穿鞋的,而我脚上穿着一双破鞋,也舍不得扔掉,怕脱掉以后什么也没了。至少,我无法脱离现实,去过不正常的日子。不知道以后会咋样,慢慢地苦心经营着生活,脚上的鞋子越穿越好了,想要脱掉就更加困难了。
想做的事情就去做吧,人生很短,还只有一次,哪怕是死了,又何惧呢?畏畏缩缩地活,倒不如干脆不活,那根本不算真正的生活。
在移民局,要居民证,受到了很好的待遇,三毛乐得呆呆的,在街上摔了一跤,钱又被风吹着走了,去追。她可真是天字第一号大糊涂虫,他笔下的描写十分有画面感,太可爱了,虽然傻傻的。中国字“鲜”就是羊肉和鱼一起煮,实在太有意思了,我从没想过这么做菜。哈哈,三毛说她要吐了,不能吃。
“荷西什么也没有,但我信任他,他是我这么多男朋友中唯一没车的一个,但我会选了他。”一段爱情要怎么才算够独特?一起住到沙漠里,过不正常的日子。沙漠总让我想起圣埃克苏佩里笔下的《小王子》。好像只有到了那里,才能找到真正纯粹自由的灵魂一样。
感谢阅读,祝您今天也要开心嗷。
《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读后感(四):“世界是对的,但我也没错。”
*本篇为三毛《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责编橙子的编辑手记。
▼
接到三毛新书《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的编辑工作之初,我是困惑而诧异的——
三毛?新书?确定不是再版吗?
主编说,是新书哦,不是你之前看过的那本,有超多你没看过的新内容。
三毛的新书——这个看似矛盾的概念,就像是在繁重工作中裂开的一条缝,像爱丽丝的兔子洞,像通往霍格沃茨的魔法站台,金光闪闪引诱着我。
三毛《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封面打样实拍
起初觉得,三毛于我,已经是个旖旎旧梦。这个曾凭着撒哈拉的精彩故事而在华语世界风靡一时的大姐姐,已随着时间流逝、随着跨国旅行愈发便利,而在我心里一点点褪色。毕竟在这样一个交通发达、劳碌奔波的时代,我早过了憧憬“流浪”的年纪,也对“治愈文学”有了审美疲劳。
三毛代表作《撒哈拉的故事》,豆瓣评分9.2
就当是登上时光列车,重返旧日吧。我翻开稿件,以为会和那个温柔又勇敢的大姐姐久别重逢——欸?
这个年纪轻轻就在担心脱发、渴望暴富的鬼马少女是谁?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再往下——
这个活泼机灵的“重度社交牛X症患者”又是谁?
后来她到了撒哈拉,家书里满满都是她不设防的内心“碎碎念”——
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
撒哈拉故事的B面和“传奇”作家的“真心话”都渐渐显露出来,我好像不是在仰望过去的三毛,而是同她一道“瘫”在沙发上,有一搭没一搭相互接着话茬。
再往下翻,就读到了荷西离世后三毛写给家人和友人的信。我知道,三毛最疼痛的时刻,是她的父母远赴加纳利群岛陪她一同度过的,此后她慢慢地自愈着,但内心依然留下了不可逆的伤痕。
她一天天在时间长河里平复自己、重新蓄能,直到最后一刻,她于1991年1月1日写给贾平凹的信,依然想要与自己仰慕的作家约定未来的相见,却也带着若有似无的哀愁。
不禁有些怅然,后又有些释然,原来这个女孩,她自始至终都是这样一个令人着迷的谜啊。
《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中的83封书信,贯穿了三毛23年的光阴。三毛她,度过了闪闪发光的留学时代和撒哈拉时代,在遭遇重创后一度消沉不已,最终又带着近乎“重生”的巨大能量,再次在生命的赛道上飞奔。
这让作为读者的我动容,又让作为编辑的我头秃。因为在完成编校后,就来到了撰写腰封文案的阶段。我该怎样用一句话,把这样一本心意满满的好书分享给更多人呢?像这样一本时间跨度如此大的书,该怎么用一句话定位?如果只把它简单定义成“人物传记”或“书信集”,那未免太无趣了些。我开始思索这句文案的重点——应该聚焦于三毛的意气风发、哀伤独白、平复后重新启程的勇气,还是她的包容和温柔?
三毛金句无数,随意采撷便是珠玉满手,可惜这个集子里并无一句能概括她的半生。为着一句文案,我写了无数稿,却总无法叫人满意。要么温柔过头,要么锋芒太过,似乎总也找不到一个足以完美概括她个性与包容的平衡点——事实上也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个平衡点。我知道,在这种事情上,越是企图面面俱到,就越会顾此失彼,沦为平庸。
就这样,我改到昏天黑地自我怀疑,最后主编连“毙稿”都带着深深的歉意。啊,当然,结果还是被毙掉了。
还记得那个深深挫败的周五下午,不知第几次收到“再想想~”(这个波浪号就很灵性)的回复后,我只觉得整个世界都是错的,都在同我作对——我已经出了这么多稿,其中不乏自己满意的文案,怎么就不能让我写对一次呢?
那一刻我突然福至心灵,既能获得大家的认可,又没有违背自己的内心,这难道不就是最圆满的结果——
我承认世界是对的,但,我也没有错。
《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腰封打样
在今天的世界里,有太多人为彰显个性而剑走偏锋,刻意与“俗世”格格不入。可三毛不是这样的人,我也一样。谁说“入世”就要掩藏自我丢弃本心,谁说毫无个性才能在人间活得如鱼得水?三毛是个了不起的女孩,她的一生既能一直自己做决定,也能同时与世界相处甚欢。而我同样深爱这个五光十色的花花“俗世”,我只想带着自己的棱角也能与它欣然相拥。
“世界是对的,但我也没错。”
果然这一次,“世界”与我,都满意了。
封面设计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环节。与不少编辑手记里可能会写到的封面设计的坎坷相比,《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的封面可说是相当顺利。我初次提交给设计师的几种不同设计思路中,就有一种击中了她的心,仿佛相爱相杀数年的我与设计师在那一刻竟成了彼此的头号Soulmate(设计师:你清醒一点,并没有)。
《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封面打样实拍
梦幻、丰盈、灵动、自由自在——这就是我们希望能呈现的直观感受,因为这书就是一个梦的宝箱。
三毛小时候的梦想是当快乐的拾荒者,长大了就奔赴“前世的故乡”去寻梦,后来在大千世界的梦幻百景中流连忘返,到最后,连她自己也成为了千万人憧憬的梦。
《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实拍
三毛的一生都在做梦、造梦、追梦并实现着自己的梦,这一沓跨越她半生的信纸便是记录;大大小小的“白日梦”是她对自己内心所想的坚持,也是她眼中美好尘世的映照。于是,我们便让飞鸟载她隐入云天,池鱼跃起随之游动,青空与碧水本就互为彼此的倒影,梦境与现实的区别也只在做梦人是否愿意追梦的一念之间——封面就这样诞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封面设计师也曾操刀设计《三毛典藏全集》14本的封面,同一人笔下的不同风格,却刚好暗合了我两次读三毛时的感受:旧版用色浓烈大胆,一如初见三毛时她的传奇故事给我的冲击和震撼;新书设计轻盈灵动,正像是给已经身为“社会人”的我开辟了一片奇境花园,能更松弛快活地放飞自己、冒险寻梦。
《三毛典藏全集》部分封面实拍
我尤其喜欢《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封面上飞鸟衔着信封、池鱼相伴齐飞的细节,它总有一种奇幻的时空感——仿佛是在告诉我,科技再发达的年代,那些卫星信号传不到的角落、穿不透的时空,鸿雁总能抵达。
小时候读三毛,总希望自己能像她一样周游列国、自由自在又与众不同。如今想想,我和三毛其实是很不一样的人。她是个在伦敦海关被扣留时能据理力争、最后和官员“打成一片”的Social Queen,而此前同样在希斯罗机场被暂留的我(那个地方好像千百年来都很喜欢扣人……),则只会默默等待,甚至还紧张到把笔记本电脑落在了等候区。
同事对我的小吐槽
但再一想,这才是最好的结果。或许三毛在我身上打下最深的烙印,不是变得像她,而是真正听从内心,做我自己。
我曾以为自己做完书会感叹,长大后的自己才终于读懂了三毛。但现在的我则认为,小时候的我与长大后的我,在阅读的那一刻,都已经百分百体验到了以当时的阅历去读三毛所能得到的妙处,这样便已经足够;这种状态,就像是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我,都是当下那一刻最遂自己心意、最讨自己喜欢的我。
三毛、荷西手迹 收录于《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
我很庆幸,在她离开30年后,和她并不相像的我,终于如愿长成了自己喜欢的大人。
今日大晴,公司所在的胡同上空有鸟飞过,又叫我想起了《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封面上的小鸟,想起了三毛自在飘游的灵魂。
三毛,究竟我对你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二十多年来,我从未说过你是我最爱的作家,更从未说过你是我的头号偶像。可如果说,谁曾激励着我一路按自己的想法长大、长成了独一无二的自己——那一定是伟大的梦想家,你呀。
那些你曾很冒险的梦,穿越时空,就由我来继续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