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预约死亡》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预约死亡》读后感摘抄

2020-12-22 01:55: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预约死亡》读后感摘抄

  《预约死亡》是一本由毕淑敏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41图书,本书定价:23.00,页数:1996年3月,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预约死亡》精选点评:

  ●作为小说来说还是有点生涩…

  ●我读的是名为生命的中篇集 豆瓣上没有此书的条目。。。蛮细腻的作家,看哭好几次。。。。。。。。。。。。

  ●中国人太需要死亡教育了 只知道忌讳和恐惧是怎么回事 当然做不好临终关怀

  ●写的不错,预约死亡,不是人人都有勇气做到的

  ●让我回想起去养老院的那次经历。。。。 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他们开始关注 可是仍然不够

  ●it's just death

  ●close to dying people,but still far from death。临终关怀医院。死亡。

  ●听同学推荐的

  ●人在死亡面前,总微弱得如同沙砾

  ●很不错的小说,一度让我有做临终关怀的想法

  《预约死亡》读后感(一):死亡不是结局,只是一个过程

  很小的时候开始考虑这个沉重的问题,然后在老一辈的人离去的时候,越发害怕身边的人,总有一天会消失。

  那时候小小的我,甚至不能与他人诉说。

  同龄的人不会明白,父母更不能说,于是只能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害怕着,身边的人总会离我而去。

  毕淑敏说,死亡不是一个命题。

  用不着所有的人都争相着去辩论,也用不着回避害怕。因为它总是会来到,或早,或晚,且无法预见。

  只有当它到来的时候,你才知道,它真的来了。

  突然间想起十一年前经历的离我最近的一次死亡。我已经不愿再去想起。

  逝者已逝,留给生者的,却是永久的疼痛。

  《预约死亡》读后感(二):..

  读这本书的时候,差不多是在我的人生陷入了最低谷的时期,所以感慨就更为深刻一点。说说毕淑敏吧,说实在的,首先她是个女人,我想女人的视角可能更细腻一些吧,书中的一些细节,在我当时读的时候,有心都揪起来的感觉。我认为,一本书要是让你有这种感觉,那么它就是一本好书,做为一本书,它的使命就完成了。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多让人感动的一句话,可能觉得这话觉得有点夸张,其实一点也不,看完了全部的内容,你就会觉得,其实爱护人的心情是要我们随时随地保持的。说众生平等不是一句空话。像爱你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周围的人,试着这样去做吧。这是看完这本书后,我最自己的最奢侈也是最简单的要求。

  《预约死亡》读后感(三):沉重的话题,带来的却是希望。

  我以为这本书会很压抑,读完之后觉得有些东西豁然开朗,我想敢读这本书的人应该都是能正视死亡的人,读完后若不是沉重,那他则读懂了这本书。

  我们要敢于面对死亡,就像书中说的,一个活人的背后站着四十个死人,死亡是这个世界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任何时候你都可以逃避,唯有死亡你逃避不了。平凡人不求死得重于泰山,但至少死得坦荡,死得自在。

  那个国外安乐死的例子很值得思考。

  唯有不足,虚构的痕迹比较明显。

  《预约死亡》读后感(四):理念的正确与执行的完美

  科学的发展似乎使“正常死亡”的意义不再那么明确了。当一个人的所有器官、或者是主要器官,老化到不能再老化,是不是这样才彻底失去挽救的价值呢。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世上“正常死亡”的人数比例可谓微乎其微吧。

  生命是无价的,这是一句高调的口号,实际操作当中生命也是有价的,有各种各样的衡量生命价值的标准,并不因为人们忌讳讨论它便不存在。老的生命不断消逝,为新的生命腾出资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在理性、感情、舆论、现实的压力中找到的平衡点,有时相去甚远。

  过份的价值衡量我们称之为市侩,毫不衡量则称之为糊涂。这世上的诸多事情,都是在度的权衡之中,于是争议永无休止。

  安乐死的的价值和意义,如今普遍受到人们的认可。只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如何使其中的价值意义不被扭曲和滥用,这才是问题。

  这就象很多理念、思想、政治类的东西,价值判断的正确并不意味着后续行为的必然万无一失。

  《预约死亡》读后感(五):死亡面前人性得以彰显

  文章描绘出在“临终关怀医院”发生的一幕幕故事,或揪心,或丑陋,或温馨,或感人。

  读着文章,我会思考我们独生子女一代将来要怎样面对父母的晚年,纷繁的物质世界,也许会使我们淡忘为我们付出了一生的父母的辛劳。即将留洋的大学生,该是有内涵有素质的人群的代表,可在私利面前,起码的孝道被泯灭了,为了摆脱这样的罪名,还要理所当然地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盖内心的阴暗面。

  每一个人的晚年都是无助的,不论样的人,或独立,或骄傲,到了晚年,也许都会放下可怜的自尊,去接受身边的人的帮助,因为无从选择。

  除了尽心尽力的中年女院长,美丽善良的护士小白,坦率负责的齐大夫,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女大学生志愿者和杜爷爷的故事,也许那个女孩的身份心境与我们最接近。起初她也一样是个并不情愿的“志愿者”,但在临终关怀医院的经历彻底改变了她。就像小白说的:起初到这里,人们看到的是老人的脏与傻,可他们像婴孩一样没有害人之心,相处中充满静谧与安宁。似乎能够想见那件印有嬉笑的美猴王脸谱的T恤,我也随着那女孩笑着流出泪来。。这里的确是人世间最善良的角落。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对死亡的教育和认识还不够,对临终关怀事业更没有进一步完善。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会是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教条与追求,读罢文章,这句话的含义在内心也愈发深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