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格的爸爸》读后感10篇
《斯洛格的爸爸》是一本由(英)大卫·阿尔蒙德 著 / 戴夫·麦基恩 图著作,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80元,页数:2013-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斯洛格的爸爸》读后感(一):我不想你因为我而难过
你相信死后有生命吗?
这句话,很多人很多次都会问这句话。
而在《斯洛格的爸爸》这本小书里,戴维看到斯洛格说爸爸又回来了,就问迈尔烤肉店的老板比利,“你相信死后有生命吗?”因为逝去生命用一种亦真亦幻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是一个很短很小的故事,你十分钟内就可以连文带图读完
故事其实很简单。斯洛格的爸爸是个垃圾清理工,病魔夺去了他的双腿,最后是生命。但他答应斯洛格,在天堂里他会要回属于自己的双腿,然后跟着这股难闻的气味回到可爱的尘世。第二年的春天,斯洛格和好朋友戴维真的在广场边的长椅上看到了“爸爸”的回来。虽然他和过去长得有点不一样了,但他真的在天堂里把自己的双腿要了回来,他还记得斯洛格妈妈的名字,并且要戴维告诉她,“我爱她和思念她”。然后,他也唱着颂歌消失在了人群中。
就这么一个短小的故事,就这么一个短暂的瞬间,因着这么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让你的心里又痛又温暖,让你很想去拥抱一下你的亲人。 因为,字里行间满是爱意。
斯洛格的爸爸是一个“开心温和的家伙”,喜欢一边干活一边唱着颂歌。他和妻子一起,坦然面对着自己的卑微的生活,开开心心,没有抱怨。他的身上总有一股腐朽垃圾的气味,他说“这是尘世的气味”,“他会跟着这个气味回来”。当他失去一条腿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失去了倒垃圾桶的工作,但斯洛格的妈妈经常和他坐在一起,闻着小花园的玫瑰,闲聊,微笑。当他失去第二条腿以后,他若无其事地说,“他们可以把你的身体切成上百个小块儿,但是他们无法切你的灵魂”。戴维和妈妈在窗口,“看着米克利太太抚摩着她丈夫的头,温柔滴亲吻着他的脸颊”,戴维的妈妈说,“那是爱,那是正真的爱”。而最后,“妈妈每天晚上把爸爸从椅子上抱起来,放在床上,轻声道晚安,就像他是一个小孩儿”。小说刚刚开头,斯洛格刚刚与“爸爸”相见,戴维就进入回忆,一个关于生离死别的回忆,然后又回到现实中来,他们去摸他的腿,让他描述天堂的样子,他记得三明治里萨罗维吾熏肠和所有料的味道,叫得出斯洛格妈妈的名字,而且,他是从天堂跟着垃圾清理工所有特有的臭味来到了这里。可他最后还是要和斯洛格告别,他对斯洛格说“你一定要记住我”,“我、你和你亲爱的妈妈,有一天会在天堂里重逢的”。
故事就这样从一个小男孩的第三人称的角度缓缓道来,有一点点男孩子的心不在蔫和满不在乎,也有一点点淡淡的忧伤。更多的是爱的气息无处不在。生离死别是可怕的,但因为在一起的日子充满了平淡而又深沉坚定的爱,所以日子才能过下去,即便顶梁柱轰然倒塌。小说里想表达的不仅仅是家庭夫妻之间的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还有社区邻里之间的爱,还有隐藏在字里行间中对上帝的爱。比如,爸爸喜欢没完没了地唱着《我们先辈们的信仰》、《赞美荣耀的圣帕特里克》一类的赞歌。
小说的结尾,斯洛格告诉比利,爸爸又回来了,“就像他说的那样,在春天里”。比利一点也不惊讶,他说,“那太好了”。
我女儿也看了这本书,她说,那样的结尾,就是因为故事的一开头就交代了“人人都喜欢斯洛格的爸爸——乔•克米利。”我们也一起讨论了“爸爸”的真实性。她说,如果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死后回来肯定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要从感性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这样我们才会相信。最科学的解释是爸爸为了实现自己对斯洛格的承诺,而肯定偷偷拜托了自己的朋友帮他完成遗愿。可是我说,那个人始终没有叫出斯洛格的名字呢,也许是个路人,或者是个流浪汉。可是他居然叫得出斯洛格妈妈的名字。女儿说,只能说是巧合,或者说,因为斯洛格爸爸是个大好人,大家都认识他。但不管怎么样,这件事,肯定会对斯洛格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会更加相信爱,在爱里前行。
描写父子亲情的故事很多,描写孩子眼中死亡和别离的故事也很多,而把这两种感情结合在一起的,孤陋寡闻如我,还是第一次读到,不得不佩服作者讲故事的能力。
伴随着这样亦真亦幻的故事情节的,是现实和魔幻融合的画面。由远及近的画面,现实的草地、树林与纸偶的融合,彩色与黑白画面的交替,无不让人产生扑朔迷离之感,让读者更相信故事的真实。
就像在看一部文艺片,眼泪就忍不住落了下来。而当某一天我突然看到《中国梦之声》第一季的复播画面,有个自立自强但酷爱音乐的盲人爸爸对梦想导师说,“我不想我的孩子因为我而骄傲,我只想他不要因为我而难过”,那一刹那,我突然想到了《斯洛格的爸爸》,眼泪再一次夺眶而出。我想斯洛格的爸爸也是这么想的吧,他只是一个平凡普通的爸爸,但他是多么多么的不愿意斯洛格因为他而难过啊。所以,“他”如约而至。
生命可以消失,爱无处不在,且会永存。(2014.09)
《斯洛格的爸爸》读后感(二):梦境与真实的迷幻空间
死去的人又回来了。
这话听起来可怕吗?
想到“活死人归来”系列电影,这说法似乎有点吓人。但如果是归来的是过世的亲人呢?
曾经有人对我说,她希望过世的妈妈能回来看看她,希望她能对她说话。也许,死去的人会前往另一个世界;也许,死去的人会变成鬼魂飘在这个世界中。如果生死之间有传递信息的渠道该多好,如果活人与死人仍能交流,如果他们都能感到对方仍在自己身边。一句话,一个声音,一点熟悉的气味,一个摆放位置改变的装饰。要是这些都没有,希望死去的人可以托梦,希望他们可以在梦中出现,来看望活着的人。但是,她连梦也没有。母亲去世后,她甚至没有梦到过她。
但斯洛格的爸爸回来了。死去的爸爸来看望活着的孩子。这是斯洛格期待的事,这是斯洛格愿望的满足。斯洛格的爸爸兑现了承诺,在春天时回来看他了。这故事把温情藏在诡异吓人的外衣下,把一点快乐悄悄掺进悲伤里。
大卫▪阿尔蒙德仿佛对死亡着迷,读他的书时不可能不注意到四处出没的“死亡”。《旷野迷踪》里的死亡游戏、《天眼》中的死尸、《当天使坠落人间》里与死亡搏斗的小女孩。垃圾和尸体也是他故事中的关键词,这些貌似恶心的东西是特殊作料,让故事味道出众。污秽和美好混在一起,死与生同行,黑暗包围着光明,世界是个既可怕又壮丽的地方。诡异得让人起鸡皮疙瘩的东西的另一面是最软和的温情和爱,它们调和在一起产生一种特别的滋味。在死亡、污秽和恐惧衬托下,温情与爱就格外让人感到安慰。
对于文字部分,大卫▪阿尔蒙德的故事中令人不安的一点是:被斯洛格认为是爸爸的那个人(或者说鬼魂)是否真的是他的爸爸。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被模糊处理了。愿意相信那是斯洛格爸爸的读者,可以用他正确叫出了斯洛格母亲的名字作为证据;而不愿意相信那是斯洛格爸爸的读者,可以说那是个普遍的名字,陌生人只是碰巧猜对而已。于是故事也有两种面目:如果信那人是斯洛格的爸爸,这故事便是鬼魂归来,看望自己的孩子;如果不信那人是斯洛格的爸爸,这故事便是思念死去爸爸的男孩将陌生人错认为自己的爸爸,而那陌生人虽不是他的爸爸,仍给他带来了安慰。无论从那种角度看,故事都是关于对过世亲人的思念、悲伤及获得慰藉的。还关于到来的春天和继续生活的希望。
图画部分更加模糊,也更让人不安。戴夫▪麦基恩的画不只表现文字对应的场景,也填补了文字叙述的空白处。图画与文字用两条并不完全相交的线索讲述同一个故事。文字部分从斯洛格的朋友戴维的视角讲述,而图画则集中在斯洛格本人身上。图画比文字描述更破碎,没有时间顺序,像是来从斯洛格生活中挑拣出的碎片。每个碎片的发生时间都不确定,碎片是想象亦或是现实也不清楚。处处藏着暗示和线索,联系在一起。比如44页,斯洛格坐在桌边看英雄漫画,漫画中归来的英雄和喜悦的孩子像是爸爸和斯洛格的镜像(英雄胸口的字是“SD”,正是“斯洛格的爸爸”的缩写)。 而旁边放着的报纸是50-51页的画面(51页中报纸上的文字“his widow Mary”和填字游戏里代表斯洛格父亲与母亲的BINMAN和MARY是彩蛋,它们也为52页文字中关于母亲名字的提问和回答做了埋伏)。50-51页报纸上的涂鸦(想必是斯洛格画的)又是26-28页的画面内容。在24-25页的画面又表明26-28页中画的爸爸归来是孩子的梦境。但这梦境与文字部分的描述又有相似性,梦境中也有一个朋友出现。文字讲述的现实-图画中的梦境-图画中孩子的画-英雄漫画,都联系在一起。于是文字部分里斯洛格爸爸出现的真实性就更可疑了,把裤管卷起来给戴维看这一事件巧合得令人生疑。
不过,故事的迷人之处就在于模糊和多解,让人着迷,愿意看了又看。
《斯洛格的爸爸》并不是大卫▪阿尔蒙德和戴夫▪麦基恩的第一次合作,“The Savage”也是他们共同的作品。戴夫▪麦基恩和以《坟场之书》获得纽伯瑞金奖的尼尔▪盖曼也有大量合作。从最早的图画小说“Violent Cases”“Black Orchid”、“睡魔系列”的众多精美封面,到图画书“The Wolves in the Walls”“The Day I Swapped My Dad for Two Goldfish”“Crazy Hair”,以及《鬼妈妈》和《坟场之书》的封面与插图。与同一位画家合作的两位著名作者在故事风味上略有相似大概并不太令人吃惊。尼尔▪盖曼和大卫▪阿尔蒙德似乎都喜欢涉及死亡主题,并且对把恶心和吓人的东西往故事里塞充满热情,但惊悚古怪背后的温情美好也都清晰可见。
----------------------------------------------
《斯洛格的爸爸》读后感(三):永远在一起
这本书,我不太记得是谁推荐的。我买了,果子也看了,但是她刚才对我说,我不想要这本书,我不知道她不要的原因,于我是我就是翻开看了。
看完了,才知道这是一本写死亡的儿童文学,作者用一种略魔幻的手法写了逝去的父亲又来到了孩子的身边的故事。
故事很短,但是,有着很美好的深意,逝去的人们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果子不喜欢,我想。。。不出她不喜欢的原因,也许是因为难过。。
适合二到三年级的孩子阅读,虽然略带黑色,但是,却不是完全黑色,是略带温暖的故事。。。。。。。。
《斯洛格的爸爸》读后感(四):《斯洛格的爸爸》---死亡的另一种延续是爱
这是一个关于父爱和死亡的故事,也是一个直击你灵魂的故事。每个人都无法回避死亡这个话题,尤其是身边至亲的人离开了我们,作者尝试从另一个视角向我们描述了父爱的延续,也用一种孩子容易理解的语言传达了什么是死亡。
父爱感觉孩子总是说不清楚,不似母爱容易表达,在孩子的心中父爱总是又爱又恨,让人难以割舍,父亲的形象在孩子心中也总是那么伟岸,父亲就像是孩子的天。《斯洛格的爸爸》以倒叙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相信看到故事的人都会为书的描绘的情景感动。通篇的故事没有复杂的关系,也没有过多的装饰,只是用最最直白和近乎真实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斯洛格的爸爸从生病到截肢,再到离去,没有丝毫的血腥和恐怖的语言,相反,用孩子们容易接受的剪纸和彩绘来表现爸爸病情的恶化,让孩子理解什么是截肢,什么是死亡,什么是灵魂,什么是生命的再一次延续。书中的人物造型犹如充满魔幻的舞台剧,形象生动,又在视觉上充满张力,看似简单的几笔,几个色块,就可以表达出作者的心境。
翻开书的第一页不是别的,正是天堂的入口,接着是浩瀚的星空中,再后来看到了地球,地球接着放大,来到了某一个城市,再不断的放大,来到了这个城市的一条街道,在街心花园的广场上有一个长椅,坐着一个头发很长,头发乱糟糟,衣服又破又烂,戴着一顶帽子的男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斯洛格已经死去的爸爸,他信守着当初的承诺:爸爸如果死了,会在春天回来看他!看到这里已经没有了对死亡的恐惧,只剩下的只是对他们父子之情深深的怜爱。
故事回到了爸爸生前,斯洛格的爸爸是一个垃圾清理工,他身上有股总是难以除去的味道,但他却总是说这叫尘世的味道,如果有一天他到了天堂,一定会闻着这股味道回来看他。斯洛格的爸爸最初只是走路有点儿跛,但后来发现大脚趾有一个黑点儿,接下来医生切除了爸爸的大脚趾,然后锯掉了脚,再然后锯掉了一半的大腿。看着似乎控制住的病情没过多久又发生了变化,另一个大脚趾也出现了黑点儿,于是医生开始锯他的另一条腿。(画面选择以剪纸的方式将脚和腿剪成碎片以形容截肢,真实的反应了病情的恶化,又容易让孩子在心里接受)
后来,爸爸说他要回来,其实是临终的遗言。看似荒唐的情节,但斯洛格坚信死后还会有生命,爸爸会在春天来看他,结果真的来了。再次回来的爸爸已经变了样子,不过却带回了自己的腿。爸爸说会永远爱斯洛格和妈妈,只是时间不多了,需要马上走了,要回到天堂。就这样斯洛格目送着爸爸离开,与爸爸道别,看着街上来往的行人和汽车,爸爸消失了。(画面以化身为飞向天空的气球,向孩子表达爸爸飞到了天堂,气球越飞越高,离开了街道,离开了城市,离开了地球,飞到了无尽的星空。)
这是爱的延续,也是生命的永恒。
《斯洛格的爸爸》读后感(五):我要和你永远在一起
最近一家老小都在追《爸爸去哪儿》。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在看这个红遍大江南北的亲子秀。
有一期节目,村长问天天:“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天天说:“我希望可以和爸爸妈妈永远在一起。”
当时看到这里,我老爸忽然叹了口气,“唉,我已经老啦,不知道还能陪你们多久。”
听到这个,妹妹和我立马红了眼眶,哽咽不能言。
生命是顽强的,但同时也是脆弱的。我们看重的,视若理所当然的存在的,也许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离你而去。
这是一个悲伤却充满温情和希望的魔幻主义故事,里面有母亲的坚强乐观,有父亲的承诺,有孩子对爱的坚信不疑。
我爱极了这个故事,就如饭饭厌恶极了这个故事一样。它的情感是如此深厚,字里行间让人感同身受,每一幅画面都给你强烈的视觉冲击。
我爱它,是因为它的感染力。饭饭厌恶它,也是一样。她讨厌这个话题和主题,这个故事让她泣不成声,不愿再读第二遍。
这本书的作者
如果你看过这个故事,你肯定会和我一样对着个故事精妙的叙述方式拍案叫绝——
它和传统意义上的插图小说不同,或者说,这本书更偏向于绘本和文字小说的杂交体。故事的文字和图片讲述的是两个故事。他们相互补充,却又彼此独立。
你可以把它们拆开来看,那就是两个故事。你也可以把它们揉在一起看,结合成第三个新故事。
我是一个快6岁的孩子的妈妈,我也是一对60多岁老人的女儿。掩卷而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我很自然的想起来《阿狸的故事》里的一段话。
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
你尽管再也听不到我的声音,再也看不到我……
但是你会感觉到,我在安静地陪伴着你。
当你在后花园的时候,我从厨房的窗户安静的看着你。
当你在厨房的时候,我在卧室为你打着毛衣。
当你在卧室的时候,我在客厅看着报纸。
当你在客厅的时候,我在后花园整理我的百合花。
你看不到我,我却未曾远离过你。
我的小阿狸,你要知道,我永远爱着你。”
读完《斯洛格的爸爸》,我最想做的事情便是抱着女儿和她说:
宝贝,我爱你,
我会永远和你在一起,
即使,也许有一天,你会看不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