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创新的扩散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创新的扩散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23 00:38: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创新的扩散经典读后感有感

  《创新的扩散》是一本由[美] 埃弗雷特·M. 罗杰斯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4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新的扩散》精选点评:

  ●译的一般

  ●教科书式的著作

  ●终于看完了,略累,但作者逻辑清晰,绝对是好书

  ●草草滚阅,总的来说,就是在说创新的扩散是一条S曲线,其它的内容就是对于这条曲线的影响。不打算再继续了,直接标读过吧。

  ●看不下去了

  ●论述不确定性和信息之关系

  ●新产品从尝新者向普通大众传播扩散 想到Tarde的《模仿律》

  ●挑着重点扫了一遍。媒介经济学老师让读的。但其实里面能用得到的部分应该主要是连带外部效应,这在本书里没有,只有第五版里面才涉及了。。。总体而言是很经典的书,创新扩散研究应该在健康传播和科学传播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吧,我猜的。PS最关键的一个意见,其实innovation翻译成创新不那么恰当,innovation在这里所有被个体或集体感觉到新颖的事物或者信息,很多情况下是已经存在许久的事物,比如说向贫困地区推广自来水,和创新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应该用什么代替我也不知道。。。

  ●经典,不过翻译得不顺畅

  ●读的卡片书,没读懂,但书内容也不是我的菜,标志读过而已

  《创新的扩散》读后感(一):豆瓣的推荐是令人发指的

  豆瓣的推荐是令人发指的。

  例子有二:周一晚上我刚在北广的学报上看到创新扩散理论。回到宿舍,惊现我

  的推荐书目中有本《创新的扩散》。

  周三晚上看《中国图书评论》,看到一段评贝克特的不错就抄下了,周五就发现它推荐我读《等待戈多——贝克特选集3》(午夜文丛),如果说豆瓣是心灵感应式,我或许会相信。

  《创新的扩散》读后感(二):新业务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大作

  一种创新(新技术、新观念、新产品)在社会上从极少数人开始接受到大多数人接受的过程,存在着社会学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更相信身边已经使用了该创新的亲友的主观评价。是这本书奠定了我对创新业务发展的基础理论理解。

  另一本《引爆点》也不错,可以说是《创新的扩散》的引申。

  2008挥雨读书TOP10之八:

  http://www.freeyu.com/post/530.html

  《创新的扩散》读后感(三):高加林的漂白粉和捣蛋的键盘

  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守着过去。创新是难的。把创新推广出去更难。《人生》中高加林给不干净的井水里下漂白粉,大家都不敢喝,后来还是村书记带头,才把好习惯推广开来。一些专家想在秘鲁的一个村庄推广饮用水烧开再喝的做法,居然没有成功,大家还是一个接一个地生病,却不去改变原有的做法。两相对比,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其中的学问太大了。创新不仅要推广,还要找到合适的人来推广。《人生》中的村支书就是个opinion leader, 自然有影响力。一班书呆子专家,跑到秘鲁找“典型”的家庭妇女推广烧开水的做法,结果大败。

  这说的是新的做法没有被推广出去。其原因可能是观念问题,可能大家觉得这“新事物”不是什么好东西。比如秘鲁的那个村子,除了找的人不对路以外,还有个文化心态的问题,当地人觉得冷的就是健康的,热的就是不健康的,所以水烧了喝不好。

  那么是不是大家都认为好的东西,就能够得到推广呢?不一定。我们现在使用的打字键盘,字母的排列是故意弄得乱七八糟的,比如常见的E, 居然你得用没有什么力气的左手无名指去打。还有常在一起用的t和h, 居然一个是左手食指向上一行才够着,而h却在右手食指。平常人多用右手,但现在常见的键盘却把57%的打字任务交给了左手。这就如同200斤的担子让女人去负担120斤,让同龄的男人负担80斤。显然是不合理的。不合理到了什么程度?一个打字员如果满负荷地工作,她一天的手指要跑15英里!

  这种键盘就是我们现在用的,叫Qwerty键盘,因为Qwerty这几个字母在一起。它是很不合理的键盘,很不符合人体动力学和语言文字的常理,它放缓了打字的速度。如果不是因为一开始就接受了这种键盘,我每天写的文章要比现在还多。现在Frank刚去睡觉,我用起这键盘还没有什么,当我一只手抱着儿子, 试图用右手一只手指打字的时候,才发觉这键盘真是荒唐。我的手指必须毫无规律的上下腾挪。这时候我非常希望加入拇指一族。

  但这键盘在一开始并不是荒唐的。因为当初大家都用打字机,如果键盘合理,打得太快,两个字母就有可能夹到一起,造成问题。所以把字母打乱,是为了制造一点阻力,缓解打字的速度,减少夹字的问题。后来大家都用上电动打字机了,后来又有电脑了,上述问题都已经解决,为什么大家还用这键盘?

  其实后来有人发明了新的键盘,叫Dvorak键盘,字母的分布更合理了,打字的速度照说也可能更快了,却总是没有被广泛采用,最后惨兮兮地捞到美国标准学会“备选键盘”这么一个称呼,而且还是发明几十年之后的事。

  为什么合理的键盘没有被采用,而不合理的键盘却大行其是?原因其实很简单。所有的既得利益者都在阻挠新键盘的采用:生产商,商店,打字老师,甚至还有打字员!比如我,抱孩子打字毕竟是少数情况,多数情况下,我已经习惯了现在这键盘,而且用了十多年了。如果你换过来,换成合理的键盘,我反而会大有意见。

  就这样,习惯会成为利益,成为阻力。习惯势力会把不合理的变成合理,把合理的变成不合理。

  《创新的扩散》读后感(四):认知体系与创新扩散

  罗杰斯的《传播的扩散》中,我先读了书目的第二章“扩散研究史”。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扩散研究发展的脉络,它的兴起以及后期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得应用。

  扩散研究最初的鼻祖是模仿定律,在读到这的时候,我心里小小的动了一下,个人觉得这个词用的特别到位,很生动形象的形容了最初扩散学刚刚萌生时并不明朗的传播趋势,模仿。在罗杰斯的论述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参与式观察的局限性,最初在接触到参与式观察这种方法是我们在做暑期调查的时候,我一开始认为这种方法很好的深入到被调查者的生活当中去,获取了最真实的信息资料,可是直到后面慢慢阅读了更多的文献的时候,我才认识到这种方法的缺陷,也能在以后的调查研究中更好地警醒自己。

  在扩散研究中,认知体系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影响了扩散的效果。不论技术创新是否真的具备极高的价值,如果它与当地被传者原本的认知体系相悖,那么这项创新的扩散一定是难以实现的,哪怕实现,也会是阻碍重重。反之,这个创新的新度越小,与当地人原本的认知体系差异越小,它的扩散速度会越快。与此同时,人际关系渠道对晚期接受者的影响作用要比传统媒介的作用大得多,晚期接受者并不像早期接受者那样更为媒体所动摇,他们会对身边人深信不疑,如果人际交往群体中的人对这种新的创新赞不绝口,他们便会为之所动。这里面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所谓的观念领导者,这与我们传播学中得意见领袖的作用很相似。

  不同的创新适应于不同的人群。往往社会经济地位与创新精神成正比,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人,越勇于创新,反之则不然。

  第三章主要是讲扩散研究的贡献与批评,我们不可否认扩散研究的优势,但是也不可否认在扩散研究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阻碍着扩散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首先,扩散研究自我反省的缺失便是其最大的弱点。惯性思维总是会影响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一直遵循某种理论范例,导致理性盲点的出现。“培训偏见带来的损害是培训无能,我们越熟悉怎样做某事,就越难以另外的方式去做这件事。创新行为被过分赋予积极的意义。他首先是有一种研究目的的指向性的,其次又受到研究者个人偏好的影响。同时,在扩散研究中,人们总是过多得重视成功扩散的案例,而不去在意扩散不成功的案例。这是扩散研究的最大偏见。“我们了解扩散快得创新多于了解扩散慢的创新,了解被采用的创新多于遭到拒绝的创新。”

  个体指责与系统指责是扩散研究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人们对扩散的偏见总是导致他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从扩散本身出发,而是倾向于指责个别使用者个体,把扩散不成功的矛头指向个别使用人员,直至出现整个系统的指责的时候,才会反过来思考创新本身的缺陷。其次,回忆问题也是扩散研究所面临的一大缺陷。同时,新创新的扩散经常会造出社会成员的社会经济差距加大。

  第八章讲的是扩散网络,关于扩散网络有很多理论模型。我比较倾向的是两步流程扩散模型。尽管作者也承认在有些情况下,这个过程并不仅仅只是清晰的两步,但是这样的一个模式还是具备他的积极意义的。罗杰斯把创新采用者分为几大类,有大胆热衷于尝试新观念,更见多识广的社会关系的创新者,有地位受人尊敬,通常是社会系统内部最高层次的意见领袖的早期采用者,以及各种各样的采用跟随者。创新的过程也用图表的形式划分为,知晓、说服、决策、实施、反证。然而,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同质和异质便是一个很大程度的决定因素。当信息来源者和信息接受者具有同质性时,沟通最容易发生,另外,当两个个体具有共同的信仰、人生观,能够互相理解时,这种沟通也会最有效。但是这样就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同质扩散模式导致新观念在系统内水平扩散而不是垂直扩散,因此,同质扩散延缓了整个扩散过程,而异质的网络连接可以连接两个社会性质很不同的派系,从而实现系统内沟通的跨度,因此,异质扩散有助于加快扩散。由此,罗杰斯得出观念领导者和跟随者的特点,当人际关系网络为异质时,跟随者通常寻求那些社会经济地位都很高,教育背景良好,大众媒体接触较多,与创新代理人有频繁往来,眼界开阔能够放眼世界,最具有创新精神的观念领导者。同时,与追随者相比,观念领导者具备更开阔的眼光和世界观,与创新代理人有更多得来往,更为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所处的经济地位更高,更具备创新精神。

  同时,罗杰斯关于整个创新系统的宏观分析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创新系统的整体规范是否有利于创新,观念领导者的创新精神是否太过于超出一般追随者的可承受范围,创新的风险是否过高,都会影响到扩散传播的效果。

  《创新的扩散》读后感(五):钱买不来创意

  老早写的一随笔,和创新话题相关,一并贴在这里:

  “不要和我谈钱这东西,多俗啊。”这种说法,多半是出现在王朔式的反讽中。如果你对这种说法当真,那我们就觉得你虚伪,无聊,反人类,真该死。我们会孤立你。我们鄙视你。这种价值观的转变,文人用了几千年的时间,邓小平几句话就给扭转了过来。致富光荣。白猫黑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等。

  然而几千年的传统,说是大雪无痕,一夜间全都消失,那也是不大可能的。传统哪怕是被拦腰斩断了,总归还有些根残存在公众的集体潜意识里。

  《南方周末》(2004年9月2日)有个记者在采访“触电”作家刘恒(《少年天子》总编导)时,就始终摆脱不了这个传统的影响。他提出的几个问题都有个核心。那就是,你一个作家,落到以“工业”而非“文艺”为主要标签的影视界,是不是落俗了,降格了?没料到刘恒很爽快地说:我们都是资本的人质。

  这是个更大的反讽。我们以为会清高的作家,反而落落大方,丝毫不为传统所累。我们以为很大众的记者,却把自己放在传统的重负之下。

  作家的使命是创作。创作需要创意。有很多事物和场合可以激发创意。古人说有三上:马上,厕上,枕上。洋人也有个类似的说法,就是创意的发挥,往往是在Bus (公共汽车,亦即行路的时候), Bed (床上,即将睡觉的时候),Bath(浴室,洗澡的时候)。这和我们的“三上”一说异曲同工。两种说法都列出了一些宽松的环境,这环境让人脱离直接的目的,所以思绪得以轻舞飞扬。

  很多时候,我们在办公室这些充满目的、使命和铜臭的地方,却想不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一回到家,淋浴一打开,突然你的大脑里灵光一现,有了,这个产品应该这么去促销!结果你会像洗澡洗出了浮力原理的阿基米德一样,大叫一声,由利卡!然后你赤条条的,裸奔到你的书房,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创意的产生过程是一个黑匣子。我们只能去探究其源头,寻找有什么东西进入这个黑匣子了,亦即刺激物(stimulus); 然后我们探究有什么东西从黑匣子里出来了,亦即反应(response); 最后我们还可以看这个出来的东西得到了什么样的反馈,或曰巩固(reinforcement)。这就是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一套理论。狗看到了骨头(stimulus)就摇尾巴(response), 但是每次摇尾巴你就扁它一顿(negative reinforcement), 它以后看到骨头就不敢摇尾巴。

  我们可以从刺激物(stimulus)的角度去研究人的行为,也可以从巩固或曰反馈(reinforcement)的角度去研究人的行为。据说举重队的教练将一张信用卡在张国政面前晃了晃,张国政就力拔山兮气盖世,夺了冠军。后来体育管理部门就提出了驳斥。不知真相到底如何,不过金钱这东西在很多时候是可以改变人的行为的。但是金钱,以及广义的任何物质奖赏,能否激发创意呢,或是相反,抑制创意?

  哈佛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教授就做了一项试验,研究创意和物质奖赏的关系。《金融时报》有一篇关于这项研究的报道,叫“当创造力和奖赏挂钩后”。

  文章写道:

  “哈佛商学院心理学家特雷莎•阿玛拜尔(Teresa Amabile)对100多位儿童进行了一项研究,考察为创造力提供奖赏会有什么影响。

  该实验着重观察两项活动。第一项是让孩子看一本只有图画没有文字的书,然后讲个故事。第二项活动要用一台宝丽来照相机,所有孩子都想用这台照相机拍照,但其中的一个小组被告知,只有当他们答应玩好相机后讲故事,他们才能玩相机。他们必须为此签一份保证书。

  另一小组的孩子则只被告知有两件事可做。首先询问孩子是否想玩照相机,之后再说要讲书上的故事,其间并无任何表示说,一项活动需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愿意做另一项活动。

  当把两个小组所讲的故事进行比较时,第二小组讲故事的创意要大大超过第一小组。

  于是阿玛拜尔女士得出结论:奖赏所隐含的外部控制足以削弱创造力。“

  这个研究对我们父母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都说要开发孩子的创造力,但我们不知如何开发,或许只知道奖赏。然而奖赏有时候却起反作用,它让孩子把目标集中在授奖者可能重视的目标、价值、标准、期待上,思维的自由性会因此大打折扣。小孩子鬼精鬼精的,小脑子里都在想着父母怎样才会喜欢,怎样才能得到你许诺的奖品,而你的目的,却可能是让他发挥自己的创意,而不是投你所好。奖品让创意异化变质。

  同样,但张艺谋去冲击奥斯卡的时候,也只会想着去执导可能会被评委会所喜爱的影片。有时候这种期待也是合理的,但艺术的价值毕竟高于评委会的判断。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谚语云:如果你的目标是月亮,即便失败,你还可以栖身于群星(If you aim at the moon, you might end among the stars even if you fail.)张艺谋以一些星星为目标,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结果不但失去了月亮,还失去了星星,只剩下商业的成功。

  同样,重赏之下为张艺谋编剧的李冯,除了破烂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又能有什么成就?

  我们再想:

  有几个诺贝尔奖是冲击出来的?

  如果鲁迅的目的是争取 “五个一工程”奖,我们还有没有《阿Q正传》这部并不主旋律的名著?

  如果曹雪芹创作的目的是为了评一级作家,我们还有没有《红楼梦》?

  假如时空可以挪移,茅盾可以去竞争茅盾文学奖,那么他最终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创意有衣食父母。它爹是宽容的环境,它妈是对艺术本身的追求。创意也有很多敌人,包括物质奖赏这种糖衣炮弹。

  不过我们需要不需要创意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比如我,在目前阶段,对创意的需求就不是很迫切。所以谁要有什么糖衣炮弹,就向我开炮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