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群魔(上下)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群魔(上下)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23 01:53: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群魔(上下)经典读后感有感

  《群魔(上下)》是一本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7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群魔(上下)》精选点评:

  ●打败了侏儒,这不叫胜利。

  ●尼古拉斯塔夫罗金:麻木冷漠,自我毁灭的堕落快感; 彼得•韦尔霍文斯基:破坏颠覆秩序的无耻之徒; 基里洛夫:哲学家,需要上帝但上帝不存在,人便放肆混乱; 沙托夫:宗教信仰. 斯捷潘:多余人,从空想知识分子到人民中去; 俄罗斯人的虚无主义:毁灭一切的欲望.

  ●喜欢特罗菲莫维奇 韦尔霍文斯基!

  ●借用一个读者书评的一句话:“是的,是这本书淹没了我,而不是我消解了它……”

  ●4.5最精彩的部分在被禁出版的“在吉洪那里”。

  ●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一个中国人能在这本如此俄国的书中找到共鸣。

  ●理性和强权意志的同一性。上帝已经死了,应当由人的来改造和组织世界。仅有诅咒的力量是不够了,应当有武器并且要征服整体。革命本身、尤其是被称为唯物主义的革命,只是一场过分的形而上学的十字军远征而已。

  ●删节本!且是最关键的一章(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少量删节)。要说明,确实是俄文版本本身就删了,但是译者没有说明这一点,而且译后记愚蠢的让人只好无奈地笑了,“恐怖巨兽与滑稽怪物”。这些来自娄自良先生的译本《鬼》的译后记,娄先生译本也是删节本译本,但是译后记让人感动。另,臧仲伦先生译本是全本。因为删节,加上这一部陀老的倾向本就太明显和强烈了,感受到更多政治和所谓的预言,人物作为人多处牵强而难以理解。

  ●为嘛末有其它译本..学俄语伤不起

  ●还是《卡拉马佐夫兄弟》最好。

  《群魔(上下)》读后感(一):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

  很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

  几年前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人民出版社古旧版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就一直看啊看啊一直看。

  从《白痴》到《群魔》《死屋手记》《罪与罚》《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把我所能找到的老陀的书都看了个遍

  很欣赏他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让我能感觉到那种挣扎、那种矛盾。

  《群魔(上下)》读后感(二):底层大多数人

  陀氏在书信里说过(指托尔斯泰之流)“他们总是说我在描写非主流,而他们在写着老爷们的‘贵族小说’,但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时代,底层被侮辱被损害的才是大多数人,他们才是我们国家真正的主流,关于这一点,未来会证明我。”

  托尔斯泰描写的是大贵族,陀氏描写的是小贵族和中产阶级,只有到了高尔基,描写的对象才变成工人农民这些真正的底层的大多数人,可见无论是托尔斯泰,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工人农民根本算不上什么人的,典型的西方精英主义。

  《群魔(上下)》读后感(三):群魔

  群魔读完了,还是那个感觉,小说的过度和衔接部分写的啰嗦,废话多,得耐着性子读下去,结构情节也很牵强,往往让人理不出头绪,我觉得也没必要去理。比如在故事时间的交代上是模糊的。

  精彩处是人物的紧张对话。比如上册结尾处,斯塔夫罗金雨夜分别和几个人的谈话,写的太厉害了。还有人物阐述自己的思想,如斯捷潘的各种议论,沙托夫的怀疑,基里洛夫的自杀理论,希廖洛夫的构建未来社会的理论,列比亚德金娜的神经质,人物说来,最生动的还是贵妇人瓦尔瓦拉的强势,文人食客斯捷潘的博学睿智和懦弱,这两人都是善良的,彼得手段的高明,斯塔夫罗金的一切无所谓的虚无,省长的懦弱,和夫人的虚荣易被骗,还有五人小组的几位也很有特色等等。要重读的部分也就是这些了。

  给4颗星的理由完全是这些部分,内容的深刻。

  《群魔(上下)》读后感(四):一点读后感

  本作的思想不可谓不深刻,笔法不可谓不高超,尤其是第三部高潮迭起,金句频出。第一、二部展现光鲜、虚荣的贵族庄园生活,第三部则浓墨重彩地描绘“群魔”肆虐下小城的晦暗、恐怖,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如今回想起来仍能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 然而,本作的缺陷也很明显:叙事拖沓,节奏感很差。前两部的铺垫冗长,介绍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占用了过多的篇幅,比如省长和他的副官这样的次要人物,居然插进那么大一段“题外话”来介绍,这种安排严重破坏了故事的节奏。书中存在不少诸如此类的部分,虽然可能是作者为设置悬念而有意为之,但是过多的延宕反而削弱了悬念本该发挥的效果。 另外,这个译本没有收录第九章《在吉洪的修道室》,可以说是一大缺憾。其中包含吉洪神父与斯塔夫罗金的对话,以及斯塔夫罗金的回忆与忏悔。这一部分表现出的思想较深刻,并且解释说明了部分正文的情节。

  《群魔(上下)》读后感(五):群魔

  重读希加缪夫和小韦尔霍文斯基之偶像崇拜,重温簌簌发抖的感觉,随意乱写一下。

  我记得加缪自己谈"卡里古拉"说,他想表现的不是虚无主义,而是如何有计划地把理念推往极端,比如卡里古拉那种实质上是自杀的大规模残暴行为。加缪应该很喜欢强烈而极端、理性而荒诞的主题,但是他的作品比起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是要生硬和形式化很多。我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强大的地方就是可以极端流畅地把这些纠结而极端的元素故事化,似乎是一点格愣都不打地就能把他自己迷恋的思想表达出来。读的时候我会情不自禁地各种感叹,比如他把几乎每一个重要角色都折磨得死去活来,看得出来程度多少也和他对角色的爱成正比。

  这一版有个非常政治正确的翻译家评论,我记得是"丑化革命者"云云。这个故事我最不爽的就是小韦尔霍文斯基竟然跑了。18X0年代现在的政治正确还没有成为政治正确,某种意识形态也只是各种后来变成非主流的其他意识形态中的一种,所以可以假定故事里的某些场面反倒有客观的一面。虚无主义真是一个非常糟糕棘手的话题,不知道是不是那个时代的主流。这种相当政治不正确的故事现在好像也是流通无阻的,我觉得是因为读的人本来就不多。作者预见了当时还没发生的"一亿颗脑袋"云云,也许就当时的气氛而言,这种预见并不需要我们会感叹的那种程度的天才。我会想象假如作者能知道1X0年后的当代的样子会作何感想。似乎是无法解决的难题有了个至少暂时非常有效的超级解决方案。传统宗教是没戏了,而解救虚无主义的替代品居然是消费主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