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有人的用处》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人有人的用处》读后感精选

2020-12-23 02:06: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有人的用处》读后感精选

  《人有人的用处》是一本由N·维纳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169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197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有人的用处》精选点评:

  ●信息即控制,信息传递可以代替物体的位移,机器也将取代人体作为信息的载体与反馈者。机器文明是人类面对不可逆的宇宙增熵过程之具有希腊悲剧意义的努力。维纳隐约流露出对建立封闭控制系统理想国的思想实验的热衷:用机器文明的通讯循环重构语言、法律、政治组织(蚂蚁的类比)、科学共同体、人类智能活动。尽管他明确表达了对法西斯与苏联政治组织形式的厌恶,但他设想的理想国依然是反“噪音”、筛选明确信号的人类社会,这意味着其设想依然是中心化的。一旦奴役起步,人类则再无回头的力量。在他的设想大部分实现的今日,技术拒绝了维纳对人类遭逢信息操纵的恐惧,人类终于步入数字奴役的时代。但在宇宙归于热寂的必然终章中,某个渺小文明的起伏存亡不过是沧海一粟。

  ●书名初看不可理解,读完仔细想想,暗中还有后半句:人有人的用处,机器有机器的用处。若把人当机器用,那就大错特错了。感觉可以称得上是一本理论版的《1984》了。

  ●人有人的用处

  ●我们的大学偏爱与独创精神相反的模仿性,偏爱庸俗,肤浅,可以大量复制而非新生有力的东西,偏爱无益的准确性,眼光短浅与方法的局限性而非普遍存在而又到处可以看到的新颖和优美。

  ●如果地球是个局部减熵的系统,那吾国大约是个例外吧。能和宇宙的步调保持一致,我辈还真是备感荣幸。【补记:维纳专门论证了为什么人类社会模仿蚂蚁社会效率反而会降低,可惜某些中国作家及其追随者根本理解不到这一层,想来工科学得也不怎么样吧。】

  ●人文色彩很浓的科普读本,尽管我们处于一个不断走向混乱的熵增系统,但不可因此丧失希望。

  ●深合我意!

  ●翻译太烂

  ●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只在人们具有信仰自由的时候才能繁荣起来。基于外界的命令而被迫去遵从的信仰并不是什么信仰,基于这种假信仰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必然会由于瘫痪而导致灭亡。 走马观花,还要再读。

  ● 作者把控制论的观点与语义翻译,通讯,决策等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他把人和机器人做了比较,机器是知道怎么做(know-how),而人是知道做什么。不能决定做什么的人就是机器。文中提到两点很有启发:**家都是内在驱动的,没有报酬也会去做。这种人可以读phd;非自由的环境不利于科学。

  《人有人的用处》读后感(一):没想到这么有意思

  对作者一无所知,对控制论也是头一回听说,本来是想搜索伦理学著作,结果不小心看到这本电子书,没想到绝大部分哲学书籍和伦理学书籍都不忍卒读,但这一本看一看居然很NB。作者的老爸就是位在当时另类的语言学家(希望知道是谁,谁知道请告知),对语言和通讯的理解非常精辟,对人之学习性的阐释也透辟入理,是本可读性很强的靠谱的好书。为什么有这么多好书没有人知道呢,哎。

  《人有人的用处》读后感(二):控制无处不在

  该书是维纳《控制论》的通俗读本。控制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乃是在于客观规律的存在。如果水温并不是每次都随着火力的上升而上升,就无法依靠水温的现状调节火力,进而调节水温。因此我认为控制乃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依靠现实生活的种种现象,实证分析得出种种规律,进而运用到实践中,这就是一个控制过程。所以控制是依附于因果律的。

  同样的,信息和控制之所以密不可分,也是由于客观规律的存在,发展趋势之可以预知。因果律是世界的本源,至此可以证明。那么是否能够运用客观现实、行为和因果律,构造出信息和控制以外的“论”?我觉得值得一试。

  《人有人的用处》读后感(三):维纳说的这段话

  “在这里是带着比较强烈的激动说出这番话的,我主要是为我们这些科学中的艺术家而非为通常所讲的艺术家感到激动,因为我首先要讲的乃是科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大学偏爱与独创精神相反的模仿性,偏爱庸俗、肤浅、可以大量复制而非新生有力的东西,偏爱无益的精确性、眼光短浅与方法的局限性而非普遍存在而又到处可以看到的新颖和优美——这都使我有时感到愤怒,也常常使我成到失望和悲伤。除此以外,我坚决主张:我们不仅要反对现代世界中由于通讯工具的种种困难而产生的宰割思想独创性的现象(如我已经做过的),而且更要反对已经把独创性连根砍除的那把斧头,因为选定通讯作为自己进身之阶的人们常常就是除通讯之外一无所知的人们”

  《人有人的用处》读后感(四):理解现代社会之锁钥

  看这本书花了很长时间。原因之一,是为稻粱谋。当然,这算比较冠冕堂皇的说法,欲为禄蠹可能是更为准确一些。鄙视一下自己哈。

  在这里要说抱歉的是,我并没有从书店买到这本书,只是从网上下载来,然后打印出来,留着很宽的天头地头,在上面写些批注什么的。所以于出版者翻译者而言,几近于无利可图。

  虽然拖了很长时间,这本书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完。但这并妨碍我对这本书提出自己的某些看法。对于这本书,诚如本评题目所言,N·维纳先生所提供给我们的,是从根本上理解现代社会的锁钥。

  我曾经有过近十年的通信业从业经历,虽然不算是什么专家,但对通信如何将人与人,人与世界联结起来还算有所了解。而从所谓哲学的高度来说,人如何与他人,与世界交往,乃是人之为人的第一要义,这种交往,概括来说,不过是信息交换和物质交换两个基本大类。但是,由于信息本身必须有物质形式,信息交换与物质交换之间的这种不可分割性遂使控制论得以在这中间地带滋生,从而使我们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信息交换与物质交换之间进行取舍。或者,用信息交换的方式来控制物质交换的进程,从而将人“信息化生存”的本质延伸到的世界之中,并以此来获得更大的形式化的满足。

  重看了一遍,自己都觉得上面那段话很难理解,但这确实是我所要表达的某种东西。所幸这只是我写的第一篇书评,或许以后可以写的更好一些。

  对了,还想说的是,我把我看这本书的一些批注加到WORD文档里了,如果哪位朋友感兴趣,可以向我索取。用于商业目的的除外。

  《人有人的用处》读后感(五):作者所预言的景象已呈现我们在我们面前

  读维纳的《人有人的用处》

  我们知道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伦理学的学问,世界观亦即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伦理学则是我们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作为一本哲学著作,维纳的《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也主要是从这两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在伦理学部分,作者主要从控制论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在维纳的哲学里,强调世界处于一个熵增的背景中,这就是已被广泛证明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谓熵增,即是在一个系统中,如果这个系统不向外界吸收能量,那么这个系统将必然趋于无序,或者说混乱度增加。而生命系统则是一个在熵增背景中不断地吸收能量维持熵减的体系,一旦一个生命停止呼吸和进食,亦即停止向外界吸收能量,则很快将趋于无序——尸骨将越来越难以维持有序的形态。

  从认识论角度考虑,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则主要是克服熵增而逐渐建立一套有序的理论体系,但是我们的理论体系仅仅是适用于特定的宇宙尺度和特定的宇宙时期,科学表明,宇宙的混乱将会达到最大值,那时,我们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很可能将全部失效。所以,我们掌握的理论与其说是对于因果链的描述,不如说是对于有关现象恒常连合出现的概率的描述。通俗一点说,我们的科学实验证明的任何原理,我们都不能说是恒常有效的定律,而只能说在有限的时空中,出现这种因果关系的概率非常大。这是一种对于世界前景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悲观主义的态度,作者自认为这种悲观主义是一个科学家出于职业的理性与冷静而得出的态度,不同于其他哲学家或者普通人的悲观。

  这就是维纳向我们描述的世界。

  那么在这样的世界里,人类的处境如何呢?我们前文提到,作者主要是从控制论的角度阐述了这个问题。所谓控制论,就是通过信息的通讯和交换来实现对于效应器(不论是人的、动物的或者机械的)运动的控制。通过这个定义,我们看出,控制论其实离不开信息的通讯,所以,作者也把控制论等同于信息论。而且,作者也把有机体看做一个信息的载体,联想到一个人每过一段时间其细胞就更新换代一次,所以其生理上已是另外一个人,但一个人的心理则能够保持不变,所以,一个人心理上的个体性比生理上的个体性更稳定,作者把有机体看做一个信息的载体是有合理性的。

  我们提到,要实现控制,则信息的通讯至关重要,比如大脑控制肌肉、政府控制人民、军事指挥官控制军队,都需要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而我们又知道,整个世界总是处于熵增的趋势,那么信息要实现精确的传递而不失真,就需要克服混乱度增加的力量。人类发明的最有效的克服熵增的信息传递手段是语言,但是作为一种精确的控制论的信息传递,语言还必须能作为一种信码,亦即语义确定的不容易误解和失真的编码。作者对于这问题的论述现在看来已经基本实现了,计算机语言已经非常多样,且足够精确,语义足够稳定。而作者提到的通讯的反馈也在的大多数的自动化装置上进行了应用,作者所展望的机器人也在很多工厂实现了普及,而作者所担心的机器取代人所造成的失业却并没有如作者所担心的那样出现,相反,自动控制设备把人们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为人类创造丰富的精神财富提供了条件。

  在自动控制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作者设想了是否可能出现国家管理机器,国家管理机器将取代很多传统政府管理机构的职能,甚至有可能完全取代政府。但作者认为,由于人事问题存在非常复杂的反馈与博弈,将会变得异常复杂,机器将难以通过预设程序去快速处理如此复杂的情形。而且,作者也指出了国家管理机器的危险性,“机器对社会的危险并非来自机器自身,而是来自使用机器的人”。我们可能对此深有感受,现在的社会信息管理系统已是如此发达和自动化,以至于我们的行止和言论都可能被记录在案,并可能可以被快速调出查阅,当然好处是可以快速地抓捕罪犯,但潜在的风险则可能形成对于个人自由的侵犯。所以,作者所提出的,机器是一把双刃剑,即为人类造福,但也可能为人类的福祉埋下祸根,其警示意义越来越强。

  如作者所言:“本书的主题在于阐明我们只能通过消息的研究和社会通讯设备的研究来理解社会;阐明在这些消息和通讯设备的未来发展中,人与机器之间、机器与人之间以及机器与机器之间的消息,势必要在社会中占居日益重要的地位。”半个世纪过去了,作者所预言的景象已呈现我们在我们面前,我们已生活在一个信息世界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