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艾伦•图灵传》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艾伦•图灵传》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7 03:33: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艾伦•图灵传》读后感精选10篇

  《艾伦图灵传》是一本由(英)安德鲁·霍奇斯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艾伦•图灵传》读后感(一):未完待续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艾伦图灵一生的经历,甚至可以把时间精确到每个月他都干了些什么。图灵出生在一个上层家庭,父亲是英国派驻印度的厅级干部,母亲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富家千金,他们家每年都会出国度假几次,可以说是很让人羡慕了。图灵从小天赋异禀,对于自然科学以及数学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在父母的循循善诱下,他是一路在名校中成长的,最后他成了剑桥的一名讲师,后来又去普林斯顿深造了一年。

  《艾伦•图灵传》读后感(二):看完电影看原著

  先看完电影《模仿游戏》,对图灵的生平有了大概的了解,意犹未尽,遂决定要找本书来看看,充实一下对图灵的了解,自然而然的就选择了这本原著。

  书大致快速的看了一遍,印象就是主要的情节与我看的电影没有太大的出入(这不废话嘛,不然能叫原著。呃,咳咳。)大幅的篇章用来详尽的描述图灵制造图灵机,破解谜机的过程,介绍了很多原理和方法。重细节轻情节。

  《艾伦•图灵传》读后感(三):除了图灵,所有人都得救了

  《艾伦•图灵传》读后感(四):如迷的解谜者

  罗素:“蠢货对智者的言谈所做的翻译,永远都不可能准确,因为他会不知不觉地把他听到的话翻译成他自己能理解的东西”。我对文本的理解,当然也只能反映我这种程度的心智水平了。

  如何理解文本,是个交互过程,不仅作者写地深广,还要读者自己能够理解体会。

  作者以数学家冷静、准确的笔调叙述了图灵的一生和他所处的时代。

  真、客观、实体、思维、智能、智慧、机械……这些词语,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混用。比如说道一事件为真,我们普遍认为其是存在的,客观的,当然是实体的;另一方面,我们谈到机械的,无疑机器是缺乏思维的,而思维必然是智能的。在这本书中,数学家却对此提出质疑,并对这些词汇做了深入细致的界定。在图灵之前的时代,已经有数学家对数学的基础和本质做了深入的思考:数学是自洽的么?逻辑是完备的么?所有的数学命题都是可以判定为非真即假么?图灵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4岁,他的可计算数论文,就指出,思维的底层是逻辑构架,机器是可以模拟这个构架的。而智能无法判定模拟与真实的区别。图灵之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的课题迅猛发展,人是否能以自由意志通往实在之路,反而越来越不那么明朗。这一切明确的界限到底在哪里,我们仍不清楚。而更为冷酷的一个问题是:自由意志、实在是存在的么?

  万物有灵VS模拟游戏

  图灵出生在英国一个中上层家庭,他的祖辈就读于剑桥三一学院数学系,图灵的父母为小图灵提供了广泛的学习资源、少年公学教育、老师的提携、朋友的鼓励,这一切可以说,图灵大脑的初始设定,对于数学家来说非常完美。诚然,图灵自幼聪慧,但也非绝顶聪明,在体制化的教育中算不得出类拔萃。他申请剑桥三一学院失败两次,在剑桥国王学院,图灵的成果也常常位居第二。这或许和他随意、散漫的个性有关吧。

  他最有价值的论文《可计算数》从根本上解释了如何机械地模拟人的思维。图灵对这个想法非常着迷,持续奋斗了近20年。按照图灵的设想,设定好规则,机器就能够模拟逻辑思维。归根结底,逻辑就是规则,机器通过执行规则,表现出思维形式。图灵指出,通用机(抽象中想象的机器)可以解决所有能够计算的命题,但是通用机(最完备的机械)无法判断另一台通用机的命题是否可解。也就是说,机器永远无法预判。

  20世纪40年度,很多人包括科学家并不喜欢机器思维这样的概念。“机器怎么能够写出并欣赏莎士比亚的14行诗”,对此图灵最有力的反驳是“大部分人也根本写不出这样的诗”。图灵给出的智能定义是:虽然我们无法全息地掌握大脑内部运作,但如果机器能够完全模拟人的行为,以至于人们分辨不出机器还是人。我们则可以判定,机器是有思维能力的。这样的逻辑推理,让我想起了同时代兴起的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说,人生的意义取决于行动。把人比作机器,人想什么、说什么都没什么意义,关键看他如何行动。从这点说,现在大部分人的意义还真赶不上高能计算机。我们陷在沙发里吃着薯片看着肥皂剧,然后留下感动的泪水和空洞的笑声,这一切跟智慧能沾什么边呢。

  科学家说,没有人能真正创造什么,一切都是前面认知的再组合再深化。但如果追溯文明的源头,则莫衷一是,甚至充满神秘。书中作者对数学的发展从纵向历史演进到横向国际间交流两个维度进行叙述。图灵的个人思想成长被嵌入到整个人类的认知发展背景中。书中关于计算机原型思想的发展论述非常精彩。其实早在工业革命前已经有不少数学家思考了算法、机器计算的问题,一直到图灵的时代,一战之后,当时很多数学家比如罗素、希尔伯特都对数学的根基提出了一系列哲学思考。给我的感觉是,即使没有图灵,计算机、人工智能依然会蓬勃发展起来。正如现在依然争论的问题:数学到底是发现还是发明?人类文明究竟是杰出人物偶然灵感的产物还是大脑对信息输入的机械反映?

  纯真少年VS庸俗政治

  作者笔下的图灵只对数学、抽象模型感兴趣。他对国家忠诚,不计个人名利,鄙视官僚、权威,只是狂热地追求知识。他当然是单纯的,但从作者的描述,我也能感觉到这份单纯下面掩饰的冷漠、傲慢。图灵对圈子内其他科学家并不是很看入眼,比如当时计算机科学的先驱冯诺依曼,图灵虽然和其共事过,但双方没有在思想上碰撞出火花。作者说,图灵更像是位独行侠,很少读学术论文,更相信自己推导的东西。而他的模式是一但了解了一个课题的基础、本质,就不屑于“技术细节”了。虽然图灵不关心名利,但作者对他挥霍才华的行为感到惋惜:比如图灵一旦证明了机械计算的理论基础(制造通用机,然后利用编程,使得一台机器实现多种目的)他就把兴趣转移到其他领域。作者说,图灵完全有能力成为第一个给出编程方案的人,但他没有这么做,因为这太技术了,他不感兴趣。图灵甚至推荐了其他人接过他对计算机的科学研究,自己则转向生化科学领域。

  图灵本来设计出了更为先进的原型机,但如何推动组织实现这个原型机,图灵显得相当无能、幼稚。如果不是他眼中那些“平庸”、“骗子”教授们协调了难以想象的复杂人事,图灵的原型机基本上夭折了。而事实上却是,这台被制造出的原型机远远落后于图灵的设想。缺乏沟通,使得图灵的才华大大被限制了。

  图灵对其他学术同事、前辈的不耐烦影响了自己的学术生涯,甚至伤害了其他相关人士。图灵有几位学数学的姑娘做他的助手。从书里看,图灵并没有帮助这几位姑娘提高学术水平,相反,由于他的态度,造成了她们对自己思维水平的自卑。20世纪20年代的女性在顶级学府研究数学是非常罕见的。即使这些姑娘思维速度不及图灵,但她们都是值得被鼓励的。毕竟女性在数学之类的抽象领域的教育水平实在比男人落后了几千年,任何闯入这片男人把持领地的女性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图灵与她们的合作不甚愉快:他追求了其中一位女士,希望得到照顾、生养孩子,但解除了婚约;其他的姑娘则觉得跟图灵合作,相当可怕。

  当图灵被警察逮捕后,正是这些他曾经鄙视过的平庸学者和学校官僚迅速站出来声援图灵。学校为他保留了教职、很多与图灵共事的学者公正地对图灵本人的品质、为人做了证明,并发起了请愿声明,他们为减轻这件事的法律后果做了最大的努力。

  无辜的学术VS作恶的制度

  作者对二战的叙述着墨很多。学术无所谓国界,德国的科学家尤其是数学领域一直有非常深厚的传统,但是数学家是有国籍的。战争一打响,这些德国的科学家制造了最恐怖的杀人机器——他的战舰令盟国损失惨重;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加密系统——盟军的数学家们花费数年进展甚微。如果不是德国方面自己的操作失误,很难说,图灵他们究竟能否破解这套系统。作者把敌我双方的科学家比作“身处镜中”。战争对他们的意义仅仅是加密/破解的智力竞争游戏。毫无疑问,德国的科学家非常杰出,但是邪恶的制度,摧毁了这迷人的智慧。

  同样,图灵也是当时社会制度的牺牲品。作者在书的最后,回顾社会文化对同性恋态度的变迁史中,富有洞见地指出,图灵对女性的轻视,或许最终伤害了自己。作者说,图灵承受的同性恋偏见压力远远低于女性在这个世界承受的不公和偏见。而当时对于同性恋的压制根本上是源于对男主外女主内这一家庭体系的认同。图灵本身也认为女性的意义主要是维系家庭、繁衍后代。也许图灵对女性的轻慢态度,才使得他本人特别恐惧自己任何女性化的发展的迹象。其实这一切是bullshit。

  全息的宇宙VS暧昧的语言

  图灵传最令我震撼的是,作者在对图灵的描述中穿插了大量学术、历史、关联人等方面的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图灵成了这本书的背景,作者似乎想通过图灵向我们传达更多的东西。但那是什么呢?我只读了一遍,书又太厚,我看不清这些信息是依据怎么的方式,采取什么样的结构围绕图灵的一生串联起来的。如果我能仔细看清整个信息结构,体会肯定会更加深刻。

  世界是全息的。但我们无法全息地把握世界。甚至我们无法全息地描述一粒沙子。现代物理已经证明人的观察是有界限的;而现代数学又证明了,必然有一些事情,数学既无法证明也不能证伪。科学已经证明,或者说,人凭借自身的理性已经证明,理性本身是不能全息地把握这个世界的。

  从某种意义上(表达的意义上吧),文明史是符号表达的历史。语言、艺术、科学都可以看做是符号。因为人性不断追求清晰的表达,所以人需要抽象这个世界,通过符号描述世界。按说,数学符号是通用符号,科学家的学术交流应该是没有障碍的,逻辑规则已知、符号是通用的,为什么在学术领域还有那么多的纷争呢?就连量子物理的创始人都说,一个理论的胜利不是因为理论本身有多麽正确,归根结底是因为支持这个理论的人活地够久,声音更大,胜过了另一个理论的支持者。这么说来,科学发展中,我们岂不是错过了很多真理?又有多少真知灼见埋没于历史的尘埃。

  图灵无疑非常聪明,但他却无法令别人理解自己。这种沟通的障碍发生在一群最聪明的人身上,的确令人非常震撼。图灵的得意论文《可计算数》当时发表后,理解者寥寥无几,令图灵非常失望。连最聪明的人之间都无法心意向明,人类之间真的还有彼此理解的希望么?

  思维显然是有界限的,不同人的思维状态更是千差万别。从人睁眼看世界以来,自然界就是这个样子,已经全息地摊开在人的面前。而人居然用了几千年的时间才一点点的认识我们的世界。这是多麽缓慢啊。而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明晰、不断抽象的过程,我们只能离散地一个个地思考对象。但是世界却是连绵案不断的发展着。我们的理性又如何填充这些离散对象中间的缝隙?这需要另一种能力弥补吧?心灵的感受——虽然我表达不清晰但我感受到了。所以宗教中的开悟显得如此独特,无法言说。

  自由意志VS历史决定

  虽然是图灵的传记,但是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了自己所理解的那个时代,科学界、战争、阶层、政治……这一切塑造了图灵也毁灭图灵。如果问这一切是为什么?答案取决于看问题的角度、思考的层次。科学探索自然的方法是不断抽象得出模型然后泛化。但抽象和泛化的边界在哪里?

  如果真理可以无限抽象,那么人类只要找到模型,输入数据,这个真理就可以幻化出千姿百态的世界。一切取决于初始输入。没有自由意志,只有规律。

  模型能够如此泛化么?混沌学,随机数,量子古怪的测不准特性……似乎抽象的规律不那么决定论呢。那么我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呢?正如书中反复引用的托尔斯泰历史观“历史不反映人的意志,恰恰相反,时代中的人体现了历史的意志”。我是历史的棋子还是推动者呢?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突然取得重大突破。物理上,有光电理论、量子理论、牛逼闪闪的相对论;化学上,元素周期表、新元素不断被发现;数学上,哥德尔第一次发现了无穷的意义,证明了数学的边界;哲学上,逻辑开始向形式数学靠近,哲学发生语义学转向;技术上,两次工业革命、印刷术、潜艇、坦克、原子弹……人类演化了几万年,从树上走到陆地;又演化了几千年从钻木取火到农耕文明;却在短短百年取得了以上成就。人类的认知从太阳中心到牛顿的经典力学系统用了几千年时间,却只花了几十年就奠定了所有现代科学的重大理论基础。这种历史发展的不均衡,似乎昭示着人也许正是生活在虚拟游戏中——按照设定好的程序演化。也许19世纪末20世纪初,设计者厌倦了这种缓慢的演化,加速了一点点进程,于是人类文明实现了重大突破。悲哀的是,人的心智演化似乎无法承受这种天启的智慧,伴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人类也遭遇了2次世界大战。二战后,人类社会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就自然科学发展来说,确实乏善可陈,黄金时代似乎如惊鸿一瞬的流星划过蒙昧的星空,复归沉寂。设计者不再加速进程,人类演化的节奏又趋于缓慢。

  也许慢就是快,慢就是善。有一天,人不再被自身束缚,社会不再党同伐异,政治不再挥起规训与惩罚的大棒,我们的心智还会迎来又一次重大突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