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12 03:33: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的读后感大全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是一本由(德)康德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精选点评:

  ●翻。读的早了,以后再读。

  ●翻了两遍,有点草率,需再看。八篇篇篇经典,什么是启蒙,世界公民观点下的普遍历史观念、永久和平论、人类是在不断朝着改善前进等,看之前最好翻过《判断力批判》中的“目的论判断力批判”部分。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康德的政治哲学,说到底还是研究人是什么。难道是康德的第四大批判?

  ●三大批判之外,康德的书真是越读越无趣,这本书也只有何兆武这样的从过去走来的老学究才会真正感兴趣,因为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辨大都是停留在单纯概念的辩证层面,而当代的哲学思考使我们必须更为精准的切入现实深处,完成超越词性与单纯经验的分析,因此这部书就其历史意义而言已是历史深处的事情,我们不否定它在自身时代中所起到的启蒙作用,但就其与当代理论的血缘关系而言,一部分是哲学史研究的必要课题,而更多的是单纯为了形式而形式化的牵强附会

  ●快速读完。跳过《评赫德尔[人类历史哲学观念]》《万物的终结》和最后一篇。 《世界公民……》:与卢梭“可完善性”概念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启蒙运动》:何谓不成熟状态; 公开运用理性的自由。 《人类历史起源臆测》:康德的自然状态假说;康德的卢梭解释。疯狂的自由到法律的自由。猪的城邦到人的城邦。 《永久和平论》:康德关于永久和平的构想,社会契约论在对外关系中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是在进行卢梭未完成的《政治制度论》的工作。(见《社会契约论》结语) 《重提……》:历史符号;法国大革命;人类的向善的历史。

  ●这真是我目前为止读的最难的一本。。。得看看其他的缓缓

  ●老康德是多么可爱的一个人啊

  ●其实我读的是09版,不知道两版有什么区别(估计没有)。读来最最感动(用感动来形容康德我也是_(:з」∠)_)的还是那篇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Sapere aude!

  ●真相就是毁灭一切也终将实现的东西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读后感(一):慢慢悠悠读完

  据说康德的各种批判是为了回答各种“可能”的问题,这本收录的论文集集中了他对历史,不仅是过去,而且是未来的思考。

  读康德的书至少对我而言从来不是轻松的任务,当然德国人写的书从他和黑格尔一直到马克思海德格尔乃至俾斯麦都从来没好懂过,我想语言有很大关系,即使现在已经花了好几千学了上百个小时德语,我的德语水平仍然停留在hello, how are you的阶段就很能说明问题。

  闲话少叙,本书最精华的部分在康德关于永久和平的条约的设计上,另外还有很多康德关于历史的思考,最后一篇题目浅显易懂“论常见的说法,“在理论上行得通,但在实际上……””不过读起来依旧晕头转向,这就是哲学家的能力么~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康德式的严谨推导是他学说最值得佩服的部分,一点点花费大量篇幅去讨论时间,空间,分析,综合等等基础概念,再通过这些一步步去探询历史,宇宙的迷雾。顺便一提,康德那句名言在这本书里也有详细的阐释,星空和道德法则分别象征了人类个体肉体生命的渺小短暂和精神的永恒。然而今天最不能接受的,恐怕正是这种严谨推导最容易导致的线性因果观和线性发展观。因果链环环相扣,自然万物都会有个终极目的,甚至连上帝和人类的永生都能证出来,这种态度恐怕就是福山那著名的“历史的终结”理论的思想来源吧。

  背着这书走过了好多地方,读的也不再像纯粹理性批判那么仔细,只能泛泛而谈,时过境迁,格尼斯堡已经沧海桑田成了加里宁格勒,申根签不能去拜访这座东普鲁士的小城,不过在美因河畔的小屋里,看着夜色下远方山峦的轮廓读书的经历毕竟令人难忘。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读后感(二):理性启蒙与永久和平

  康德的这本《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是康德晚年所写的一系列的历史、政治文章的选集,由我国著名的学者、翻译家何兆武先生翻译。文集中收录的论文《永久和平论》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从哲学角度研究和平、世界和平、永久和平的文章,永久何评论中的基本观念,影响了二十世纪的两位大哲:哈贝马斯与罗尔斯。罗尔斯出版于1999年的《万民法》是直接继承康德在《永久和平论》中的基本观念而来的,而罗尔斯前期的《正义论》的基本理念正是继承了以康德为首的社会契约论的自由主义的传统。哈贝马斯在纪念康德《永久和平论》发表200周年时,继承了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重新提出康德关于世界公民权利(在德语中,权利与法是一个词)的学说,认为应该建立全球性的、具有世界法律意义的世界公民法,并以此作为建立世界永久和平的基础。

  而论文《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开头即明确指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启蒙,就是每一个个体自由的、自主的运用自己的理性、理智。但康德同时意识到,人们对于自由、自主地运用自己的理智并不是如我们平常所认为的那样容易,“任何一个个人要从几乎已经成为自己天性的那种不成熟状态之中奋斗出来,都是很艰难的。他甚至于已经爱好它了,并且确实暂时还不能运用他自己的理智,因为人们从来都不允许他去做这种尝试。条例和公式这类他那天分的合理运用、或者不如说误用的机械产物,就是对终古长存的不成熟状态的一副脚梏。谁要是抛开它,也就不过是在极狭窄的沟渠上做了一次不可靠的跳跃而己,因为他并不习惯于这类自由的运动。因此就只有很少数的人才能通过自己精神的奋斗而摆脱不成熟的状态,并且从而迈出切实的步伐来。”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行、人类的“异化”不断加深的时代,在这个不同的国家、民族、甚至文化之间的矛盾不断提醒人们:人类的生存已经不再是一个值得为之骄傲的时代, 200多年之前的康德已经以他那哲人的沉思与睿智,为人类的潘多拉之盒保留了那唯一的拯救之物:希望。这希望在康德就是启蒙,就是人类对于自身、自心的启蒙,就是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以及世界公民权利的实现。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读后感(三):不窥牖,见天道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读后感(四):记一下未解决的疑问

  未读完,只看了《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重提这个问题:人类是在不断朝着改善前进的吗?》、《永久和平论》4篇

  从第一篇开始吧,《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作为《历史理性批判》的开篇,确实十分惊艳。在老年康德这里看到对人的思考:“对抗性”的思辨。

  康德在第一篇第四个命题(即有关对抗性论证)内,将人分析出两种倾向:社会化倾向与单独化倾向。人也在这两种倾向的对抗性(非社会的社会性)之中发展自己的禀赋。

  到这里为止,在康德看来,进步还是在一个“不稳定”状态中得到的。然而接下来笔锋一转,康德提出:在社会化倾向中,人类“被迫”走向社会一致性;但人类通过单独化倾向,使才智得以发展、趣味得以形成,理性得到启蒙,从而将“被迫的社会一致性”转成一个道德整体。此时不再需要外部的层层竞争、制约、抗衡的不稳定关系来维持,人类的理性启蒙,对道德的思考使得他们不再采用消极“被动”的成长方式,转而处在一种稳定的道德社会中。

  这一疑问在《永久和平论》第二项正式条款末尾得以上升到国家:

  “于是渠道一个世界共和国这一积极观念的(如果还不是一切都丧失尽净的话),就只能是以一种防止战争的、持久的并且不断扩大的联盟这项消极的代替品来扼制人类的害怕权力与敌对倾向的那种潮流了,尽管是不免有经常爆发战争的危险。”

  建立一个天下大同的国家,还是由许多关系相互制衡合作,防止战争的国家呢?康德将前者视作最理想的选择,后者视为“消极的代替品”。

  康德努力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建立这样一个“最高道德的社会”,这样一个“世界共和国”。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样一个最高道德社会的建立,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前面在有关“对抗性”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提到:在现阶段(启蒙初级阶段)人类通过“对抗性”被动进步,国家通过国际竞争关系维持国内的进步;在最高道德状态下,我们将不再需要这种外在的力量,因为理性启蒙后的我们不需要外部的压力,便会主动选择做出同样的有助于进步的行动。

  对此有如下疑问:

  1 在最高道德状态下,似乎人的本性被理性启蒙完全压制住了,或者说人的本性消失了,人类变成了拥有理性的动物,自然而然去做最优结果的选择(像不像人类进化成了一架架道德机器呢?)

  2 康德到底认不认为可以达到这样一种最高道德状态?

  (1)能。那么达到了之后的人类是什么样?失去了对抗性之后,新一代的人类禀赋如何得到发展?失去了来自外部的源源不断的力量,人类是否可以通过内部力量持续获得进步(持续进步是《什么是启蒙运动》里的一个重要命题)?康德并未对此作出讨论,这样一个有头没尾的理论,自身是否存在缺陷呢?

  (2)不能(我从文章中读出的也更多是这个答案)。那康德给出这样一个基督教式的终点与彼岸,诱使人们朝这个看似永远达不到的目标努力,是否是一种不愿意面对现实与人性的理性主义者的自我安慰?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读后感(五):文摘-启蒙运动-中国的启蒙运动时代是否已经到来?

  中国的启蒙运动时代是否已经到来?

  ————————————————————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干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懒惰和怯懦乃是何以有如此大量的人,当大自然早已把他们从外界的引导之下释放出来以后,却仍然愿意终身处于不成熟状态之中,以及别人何以那么轻而易举地就俨然以他们的保护人自居的原因所在。处于不成熟状态是那么安逸。如果我有一部书能替我有理解,有一位牧师能替我有良心,有一位医生能替我规定食谱,等等;那么我自己就用不着操心了。只要能对我合算,我就无需去思想;自有别人会替我去做这类伤脑筋的事。

  绝大部分的人都把步入成熟状态认为除了是非常之艰辛而外并且还是非常之危险的:这一点老早就被每一个一片好心在从事监护他们的保护人关注到了。保护人首先是使他们的牲口愚蠢,并且小心提防着这些温驯的畜牲不要竟敢冒险从锁着他们的摇车里面迈出一步;然后就向他们指出他们企图单独行走时会威胁他们的那种危险。可是这种危险实际上并不那么大,因为他们跌过几交之后就终于能学会走路的;然而只要有过一次这类事例,就会使人心惊胆战并且往往吓得完全不敢再去尝试了。任何一个个人要从几乎已经成为自己天性的那种不成熟状态之中奋斗出来,都是很艰难的。他甚至于已经爱好它了,并且确实暂时还不能运用他自己的理智,因为人们从来都不允许他去做这种尝试。条例和公式这类他那天分的合理运用、或者不如说误用的机械产物,就是对终古长存的不成熟状态的一副脚梏。谁要是抛开它,也就不过是在极狭窄的沟渠上做了一次不可靠的跳跃而已,因为他并不习惯千这类自由的运动。因此就只有很少数的人才能通过自己精神的奋斗而摆脱不成熟的状态,并且从而迈出切实的步伐来。然而公众要启蒙自己,却是很可能的;只要允许他们自由,这还确实几乎是无可避免的。因为哪怕是在为广大人群所设立的保护者们中间,也总会发见一些有独立思想的人;他们自己在抛却了不成熟状态的羁绊之后,就会传播合理地估计自己的价值以及每个人的本分就在于思想其自身的那种精神。【在此沉痛悼念被校内封号的同学们,不管那些思想合理与否,思想自身的精神是有了】这里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公众本来是被他们套上了这种羁绊的,但当他们的保护者(其本身是不可能有任何启蒙的)中竟有一些人鼓动他们的时候,此后却强迫保护者们自身也处于其中了;种下偏见是那么有害,因为他们终于报复了本来是他们的教唆者或者是他们教唆者的先行者的那些人。因而公众只能是很缓慢地获得启蒙。

  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然而,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可是我却听到从四面八方都发出这样的叫喊:不许争辩!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到处都有对自由的限制。然则,哪些限制是有碍启蒙的,哪些不是,反而是足以促进它的呢?——我回答说: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私下运用自己的理性往往会被限制得很狭隘,虽则不致因此而特别妨碍启蒙运动的进步。而我所理解的对自己理性的公开运用,则是指任何人作为学者在全部听众面前所能做的那种运用。一个人在其所受任的一定公职岗位或者职务上所能运用的自己的理性,我就称之为私下的运用。

  但是只有那位其本身是启蒙了的、不怕幽灵的而同时手中又掌握着训练精良的大量军队可以保障公共安宁的君主,才能够说出一个自由国家所不敢说的这种话:可以争辩,随便争多少,随便争什么;但是必须听话。这就标志着人间事务的一种可惊异的、不能意料的进程;正犹如当我们对它从整体上加以观察时,其中就几乎一切都是悖论那样。程度更大的公民自由仿佛是有利于人民精神的自由似的,然而它却设下了不可逾越的限度;反之,程度较小的公民自由却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才能开辟了余地。因为当大自然在这种坚硬的外壳之下打开了为她所极为精心照料着的幼芽时,也就是要求思想自由的倾向与任务时,它也就要逐步地反作用于人民的心灵面貌(从而他们慢慢地就能掌握自由);并且终于还会反作用于政权原则,使之发见按照人的尊严——人并不仅仅是机器而已——去看待人,也是有利于政权本身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