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编中国哲学史(全四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新编中国哲学史(全四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24 02:51: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编中国哲学史(全四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新编中国哲学史(全四册)》是一本由劳思光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312;289;6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编中国哲学史(全四册)》精选点评:

  ●总体印象是很好的,就是对魏晋玄学的态度太情绪化了一点,少年奇才,20出头,不容易了,貌似“混乱”而已,劳先生太苛刻了一些。

  ●考研的时候读的,第三卷下还剩了一点。与那种人物罗列式的思想史不同,做了精心的剪裁,用自己的哲学观笼罩。宋明儒学的“一系三型”说,可与牟宗三之“两统三系”说比照观之。陆王一脉析解甚详,值得细读。

  ●看到现在为止 编得最好的一本中哲史 非常适合初学者进入状态 希望将来有人能超越它。

  ●第一卷;

  ●和冯友兰完全不是一个路子,对着可以看看。我不太喜欢劳思光的哲学史路径

  ●这本书确实倾向性非常强,对心学一派极其偏爱,与牟宗三“道德底形上学”几乎一致,港台地区几乎都是以牟式思维做中哲,动不动就讲形上,比附康德黑格尔

  ●读起来感觉比冯友兰的条理更清晰

  ●不够客观,好像除了孔孟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也不知道是写历史还是写自己的思想史。

  ●核心:心性传统之外都是异端

  ●第一卷,第二卷第一章

  《新编中国哲学史(全四册)》读后感(一):孔子好,老子和庄子便写得不好

  劳思光的哲学史是几年前在国学论坛上征西大将军推荐的东西。终于等到新版,买来一看,果然没有令人失望。

  孔子写得非常详尽,感觉到资料非常丰富,对问题的思考角度很多,也很新。

  老子写得太简单了,只写了相生相克,而对于宇宙观,道论等等基本上无视。庄子更夸张,读完之后我觉得这书又把庄子写成无用论,相对主义,而没有从纯粹哲学思辨的视野上看庄子,遗憾。

  《新编中国哲学史(全四册)》读后感(二):个人独断色彩浓厚

  在考证方面,劳老此著确实详实,但是在阐明哲学家思想时,带有个人评判的色彩,所以建议读者在看时,切不要随着这种批判性、断定性的观点所引领,注意他的论证思路和哲学表达即可。全书整体来看,分四卷,在体例分配上,有其独特之处,为何可成为哲学专业的经典,我想大概跟劳老这种开阔的视野有关,不仅仅就事论事,而且在思想阐释上也力求精要,使人读来不觉得繁琐,但是这也有缺点,那就是不能让读者详细去了解其中的脉络,故而个人觉得劳著有闪光点,但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所以,我是将其作为辅助性哲学读本而不是研究性凭著。

  《新编中国哲学史(全四册)》读后感(三):评冯版与劳版

  首先,劳版较冯版为好,冯版材料引用多,个人观点少,更像是中国哲学选读,而不是中国哲学史。另外冯持论不够精准,条理不够清晰,且要求有较高的文言阅读水平,不适合入门。冯友兰本人哲学素养也没有劳思光高。下面具体谈谈劳版,劳版关于孔孟的论述极其精彩,考证极其细致严密,观点精炼 结构清晰,富于原创性,可读性强。但其作为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写哲学史时带入了过多的主观色彩 ,以至于言及老庄的时候,持论多不公允。此外,劳的康德色彩非常强,经常性地拿来与中国哲人比较,似有抬高国人哲学之嫌,然而这也只代表了他的一片赤诚之心。另外,劳视诸子百家之后的哲学都为昏聩之学,自然说不出什么好话。关于宋明理学一系说的提出是其一大亮点,可与牟宗三对比着看

  《新编中国哲学史(全四册)》读后感(四):瑕瑜互现、颇有启发

  第一卷的方法问题提纲挈领,写得极好。对于任一哲学家或哲学系统,系统地看,则可能忽略其歧出的观念,因为在发展过程中时,哲学家的思路可能指向多个方向;研究观念之发生,则可能忽略其全体,(我意或囿于思想其诱因,而不足以见其之超拔);解析法可理解一观念,却无以综合多个观念。但劳氏所谓基源问题研究法,却着实未能避开这些问题。

  如劳氏以主体性之体现来衡准诸学说,则不能见超越性,乃至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等皆不能谈到。于是在先秦,小视了孔孟,对老庄则更有完全看错之嫌疑。在宋明儒学,则对理学、心学二系之评价错谬百出。不过虽然劳氏虽然也多用到西学之概念,比削足适履强用西学来批评中国思想之辈还是要好多了。

  另一方面,虽然如今并无很好的中国哲学史,但经学史、理学史、道教史、佛学史等细分领域都有相对较好的作品。因此我对于中国哲学史的期待,就是希望能破除掉一些壁垒,更多地谈到“诸学”之间的影响与联系,劳书也未能做到。这两点是读后的遗憾。

  但劳所说如孔孟之彰显主体性自由,如名家之“类”有实在性,如“修持”观念即预设主体自由等等,皆颇有见地。

  《新编中国哲学史(全四册)》读后感(五):哲学史的写法

  讲中国古典哲学的书,市场上有不少,若说只做一简单了解,翻翻也无妨。然大多讲哲学的书千篇一律,讲哲学史的书更是躲在各种流行观点下投机取巧,若要叫人有所思考,没几本是值得一读的。劳认为,写哲学史的,不能只有史学没有哲学,胡适那半本《中国哲学史》就是,充其量只能算作“诸子杂考”。写哲学史对作者的哲学修养也有要求,冯友兰的那本是有讲到哲学了,可冯的哲学造诣不算太深,有的东西讲不到位,有的地方还有不少疏漏。他的书未能触及中国哲学的特性,故算不得一本“成功的哲学史”。恐怕这并非贬低他人而抬高自己。

  在劳介绍的四个写哲学史的方法中,他颇感满意地对自己思考得出的“基源问题研究法”给了较大的份额。按他的讲法,就是结合现代语言学的手段,对哲学文本加以还原性的分析,左之以史学考证,这样就能对古典哲学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该书出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因而其后大量的出土文献都未能进入本书的讨论范围,尤其是郭店简《老子》和诸多儒家文献无法成为先秦哲学史部分的引证材料,实为憾事。

  还有就是劳批评B.Russel《西方哲学史》写法上出现的问题,即由于作者自身的哲学认识而对史学的描述产生偏颇。比如论及原儒和新儒时明显的倾斜,以及在论及乾嘉学派时因理解不充分而造成的误会。其实这个问题是很难解决也难于回避的,以学术史上最为经典的三本西哲史为例:文德尔班用新康德主义的观点写,其感性大于理性;罗素站在逻辑原子主义的观点上,理性大于感性;而即便以客观著称、力求不偏不倚的梯利也在其作品的绪论中表明:“介绍各种体系时,我们将注意让作者摆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泛加品评……但是完全消除个人因素是不可能的,哲学史家先入为主的成见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于他的著作中。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重视某些哲学,表明什么是进步和衰退,甚至对各个思想家论述的篇幅也有所不同。所有这些都是无可避免的,”

  同时,他也不无真诚地说道:“应当让每个哲学家有机会充分地表明自己的论点,而不要常常加以批驳,使他受到干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