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刘邦》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刘邦》读后感1000字

2020-12-25 00:27: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刘邦》读后感1000字

  《刘邦》是一本由佐竹靖彦著作,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刘邦》读后感(一):看一位日本学者如何讲透大汉天子,带你走进刘邦鲜为人知的传奇人生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汉高祖刘邦晚年在衣锦还乡之时,与旧友故知、父老乡亲,开怀畅饮时,击筑而唱的诗句。而这句气势磅礴、流传至今的诗句,既体现了刘邦的思乡悲情,又突出了他作为一代天子的豪迈气节。

著于西汉中期的《史记》,一直是我们了解刘邦与项羽那段金戈铁马、争霸天下的历史的教科书。

那样一本厚重的历史典籍,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的读者来说,阅读起来会显得格外的费力。对于当中记载的历史资料的完整性,以及历史事件的真实可靠性,我们都无从考证。

而一位来自日本的学者,通过自己的广泛涉猎、深厚的历史学研究功底,加之结合了《史记》《汉书》等传世文献,以及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简、伊湾汉简等考古发现,为我们呈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精彩历史,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那位叱诧风云的汉高祖刘邦。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书《刘邦》。

这位日本学者就是——佐竹靖彦。

1

佐竹靖彦,1939年生于日本大阪。1962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文学博士。历任冈山大学讲师、东京都立大学助理教授、教授,现为该校名誉教授。曾为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巴黎第七大学访问教授、纽约市立大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交换学者,北京大学客座教授。著有《唐宋变革的地域性研究》《中国古代的田制与邑制》《梁山伯》等,编著《中国史学的基本问题》(全4卷),译著《元の大都》,并主编国际学术杂志《中国史学》。

初看此书,对于一位日本学者能讲透中国历史,而且还是公元前的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我是持怀疑态度的。不管怎么说,本国的许多历史学家都未能讲透秦末汉初的那段历史,他一个日本学者能行吗?

但是,细细读来,从开始的怀疑,到逐渐的接受,再到最后的暗自佩服,不得不说,我为我最初的无知感到万分羞愧。

作者看似不经意的叙事手法,却能让读者跟随他的指引,一步一步深入到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有书中的目录为证,你我可以窥见一二:成长经历、性格与为人、从少年到青年、沛县亭长、结交夏侯婴、到咸阳出差、与吕雉的婚姻……

细心的读者一定也注意到了,作者的叙事手法。没错,作者以人物为线索,以刘邦的出生、少年、青年乃至老年为整本书的时间线,详细为我们讲述了刘邦在各个年龄段的传奇故事,为我们雕刻出一位全方位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汉高祖。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在本书中主要致力于解读在时间与空间上既多元又统一的中国历史的真实情况。

2

对于陈涉,吴广起义、怀王之约、鸿门之会、西楚霸王项羽等等这些历史事件,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而作为一位日本学者,想要清楚了解这段历史,还要全新演绎,没有孜孜不倦的精神,是无法著立成书的。

《刘邦》并没有仅仅只是把《史记》中的相关记载汉高祖的文献复制给读者,而是通过深入的研究,亲临历史遗迹,并结合众多考古发现,完整呈现出那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样貌,并透过史籍异文的蛛丝马迹,探究到事件背后的真相。

作者的海量阅读功底、深厚的文献考究能力,所参考的文献资料高达68部,更加增加了本书的真实性与可读性。

另外,本书还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探讨了秦末任侠社会的基本概况、泗水系月牙形水乡山泽地带的地缘政治、刘邦集团的构成与发展等学术课题,并对众多历史细节做了精到的考证。颠覆既有认知,颇具启发性。

3

《刘邦》是2020年10月份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北京联合天畅文化传播公司发行的一本新书。全书共33万字。上架建议是:传纪,历史。

但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科书,并没有历史书的那种枯燥乏味的陈述,而更多的是有趣的历史故事,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洞悉那段历史,了解那个大汉天子。

正如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老师对本书的评价一样:基于《史记》《汉书》的记载,超越《史记》《汉书》的局限。立足秦汉之际的整体格局,俯瞰中国古今的通贯眼光。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刘老三,再现出一个立体的汉高祖。

合上书本,偃旗息鼓。金戈铁马已然消逝,千古风流人物如影如幻。

推荐阅读。

题外话:本书的排版略显不足。特别是《目录》部分。整体居中对齐真的很好看吗?似蛇如水,给人一种不够严谨的感觉。或许我有轻微的强迫症?

书中的插图也略显小气,都是小图居多。可见出版方惜纸如金。

以上几句权作调侃之言,不喜勿喷哦。

  《刘邦》读后感(二):聊聊《刘邦》中的那些八卦史

  

"帝传三世,武代李兴"这句话是李淳风观天象得出的一个预言,是说李唐王朝在第三代高宗之后,武氏会取而代之。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六月初,长安城中出现了"太白(星)屡昼见"的天象。太史据此占卜得出了一个"帝传三世,武代李兴"女主昌(盛年)的卜象。早年,长安城中民间又早就流传着一种《秘记》,说道:"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然而,不管是预言还是民间流传,最终都以铁定的事实验证了这句话的真实性。

作为太史令的李淳风真的有如此神技?即便精通天象,但是能够精确到姓氏,这确实是天文学界的绝技,哪怕放在科技远超当时的现在,也没有哪项科学或天文学能够解释这种预言。

所以,我们无从得知预言的真实性,也无法判断是否为武则天称帝后为巩固皇权而试图篡改史书记载?

然而这些流传却成为了历史的最神秘之处,就像李淳风的《推背图》一样神秘。

同样的手法更早见于西汉,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在《刘邦》一书中,佐竹靖彦详细描写了,西汉统治者如何将这一手法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刘邦》作者:佐竹靖彦,中国史学者、东京都立大学名誉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交换教授,北京大学客员教授、清华大学(新竹)讲座教授,国际学术雑志『中国史学』编集长。

“帝王相”——权利遮羞布

刘邦的出身其实很普通,而这普通的出身却凭借不一般的“面向”,以及身体的一些形态特征,最终将一个普通的人推向了权利的制高点。

当然这一手段并不是刘邦的专利,在千年之后的朱元璋身上也有祥云现帝王气的说法。同样都是草根出身,最后真的顺应为王。

书中记述了高祖身为布衣时,当时交际面就很广,经常关顾沛县的两家酒馆。而这两家酒馆其中一家老板叫“武负”,也是当地有名的老板靠相面而闻名的酒馆。

刘邦曾在这家酒馆建立起了自己最初的草台帮,在借用武负的话说:“这人可不是凡夫俗子啊。”

以及在这之后有一次刘太公带刘邦游历时,也遇到一个算命的,算命的算出刘邦有真龙护身。也就有了后来刘太公所说的,亲眼看见刘邦帮母亲刘媪与神龙交配生下了刘邦的传言。

这些传言也在幼时刘邦心理种下了一颗不普通的种子,以至于后来,在沛县这个任侠小团体中,刘邦还会时不时露出腿上的72颗痣,以彰显自己与龙系有血缘。

成功男人背后的那些女人

刘邦的基业一步步迈向帝王时,离不开“武负”这个最初的口碑代理商。也可以说他的根基就是从这两家小酒馆开始的。

他经常关顾的两家酒馆,一家是王媪的,另一家是武负的,而这两位女性就是最初成就刘邦小团体的根据地。作为布衣的刘邦,当时家境并不算好,但是却能时常在这两家小酒馆大摆宴席,最主要是宴席过后他永远都是“记在账上”,每到年末便会把记账牌折断,将他的账一笔勾销。

正是这样的聚会让刘邦在一众人中展露头角,占据领导地位。所有的政权都离不开经济作为支柱,助刘邦走向成功的第三位女人,当属曹家之女曹姬。曹夫人是一位淳朴的女子,在刘邦最需要的时候嫁给了他,还为刘邦生下了后来的齐王刘肥。在刘邦后来与吕公之女吕雉谈婚论嫁的时候,便主动隐身而退。

最后,也是在刘邦成就帝王基业最关键的一位女人,就是刘邦后来的妻子吕雉。也可以说是吕雉的机智和果敢将刘邦推向了帝王位,二人成亲后,蜜月期就开始分割两地,吕雉带着刘太公还有孩子,作为人质被项羽扣押,扣押的几年里一边照顾嗷嗷待哺的小孩儿,一遍照顾刘太公。在刘邦最后的苦战中也献上了作为大家闺秀的军事才能,助推刘邦成就帝王基业。

成功男人背后的那些男人

一个人的成功,背后离不开一群有信仰的人的支持和共事。而刘邦背后的男人那就太多了。从幼时与张良“相爱”开始,起初是跟随作为长者的张良,在后来的行事作风中张良被刘邦的一举一动所感化,逐渐变为张良从刘邦。

以及后来的夏侯婴,一直视刘邦为偶像一样的存在,最终成为誓死追随者。

这些追随这种,有一个帮刘邦成长,不仅仅是打开刘邦格局,而且帮助刘邦不仅仅是地位还是地方割据中跨越式成的一个人,那就是萧何。包括后来在关键战役中举荐韩信,成就千古帝业。

以及在关键时刻,因一纸“贺钱万”的拜帖而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刘邦的吕公,也算是刘邦背后的大财团。

以及那位对历史事实进行细微的篡改的陆贾,不仅仅是维护了皇家的体面,同时也维护了一位草根皇帝的完美形象。

能够清楚的认识自己

据史书记载,刘邦和项羽都具备“仁而爱人”的品德,论出身和血统,哪方面项羽都在刘邦之上。最后的王者却是刘邦,这一点韩信一语戳破了项羽的性格硬伤。

“项王怒目圆睁之时,千名部下都会吓得魂飞魄散。然而项王不能任用良将,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此为匹夫之勇。项王对人恭敬慈爱,言辞谦恭和蔼,有人患病,他会唏嘘涕泣,并与之分享食物。但在有人立功应当封爵的时候,他会在手中把玩印玺直至破烂不堪也不愿授予,此为妇人之仁。” “项王所到之处无不烧杀抢掠,天下人对此怨声载道,百姓不亲近依附,只是畏惧他的淫威而已。徒有霸王之名,实则早已失去民心。”

由此可以看出,不仁慈、不贤能是项羽的最大硬伤。而作为刘邦而言,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认清自己,不管是局势还是个人能力,他清楚的知道一个王朝的建立并非一人之力所能及。

如果说项羽是最会打仗的,那他只能成为最好的武器。而刘邦恰好是那个集团内最擅长管理,并最擅长识人的人,因此一个最好的统治者,一定是一名好的HR和一名敢于放权的优秀管理者。

  《刘邦》读后感(三):同样是精神控制,职场PUA只是青铜,刘邦的帝王之术才是王者

  

职场PUA,是最近网上的新词,用来表示职场中上级对下级的精神控制。具体表现是,上级通过打压员工的自信心,使员工产生依赖感,被迫服从上级的权威和羞辱,从而使上级实现对下级的精神控制。这个词诞生后,由于很多人具有类似遭遇,引起了广泛共鸣,迅速走红网络。

然而,上级对下级的精神控制,并非新生事物,很久以前就存于世间,并充斥在史书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帝王之术。与帝王之术相比,职场PUA只能精神控制少数人,帝王之术则可以驾驭千万人。因此,对精神控制来说,职场PUA的级别只能等于青铜,帝王之术才称得上王者。

汉高祖刘邦,无疑便是擅长帝王之术的佼佼者。他出身草根,本是乡野之中的无赖之徒,却开创了延续400余年的大汉王朝,登临九五至尊之位,所凭借的便是帝王之术。如果说通过羞辱员工,提高员工的依赖感,是职场PUA的典型表现,那么,刘邦对于这种小技巧,可谓捻熟于心,最典型的做法,便是骂人。

《史记》中,刘邦骂人多达12次,被骂者中,不仅有自己的老婆吕雉,还有萧何、韩信等开国元老。按说,一个人被骂,必然会仇恨对方。然而,这些被刘邦骂过的人,不仅对他没有仇恨,反而更加依赖于他,帮助他率领着铁骑,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土。

对于这种现象,日本学者佐竹靖彦在《刘邦》一书中认为,这是由于刘邦出身于任侠社会,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充斥着任侠之风。因此,刘邦的骂人,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止有刻薄与愤怒,更有着慷慨与亲密。所以,佐竹靖彦认为,刘邦骂人,与训犬员做法类似,其中包含了对同伴的热心关照和对小集团的舍身奉献。

佐竹靖彦曾是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对于中国史有深入研究。他所写的《刘邦》一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刘邦从草根成为皇帝的传奇经历。这一段传奇经历,也是他通过帝王之术,让属下心甘情愿为自己开疆裂土的精神控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用到了三种精神控制工具。

第一个工具:传说

按照史书记载,刘邦成为皇帝,上天早有预兆,因为,流传着很多他天赋异禀的传说。这些传说,有些关于他的相貌出身,有些关于他的人生奇遇,而这些传说,都在试图证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必将为王。关于他的传说,有以下一些:

1.刘邦的母亲叫做刘媪,一次在大泽岸边休息,梦见与神相遇。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找到刘媪时,发现有蛟龙趴在她的身上。后来,刘媪便有了身孕,生下刘邦。

2.刘邦年轻时,经常去酒馆喝酒,喝醉睡着以后,身体上方经常有龙盘旋。

3.刘邦起义时,遇到白蟒拦路,便将其斩杀。后来,有老太婆在斩蛇处啼哭,别人询问老太婆为何哭泣。老太婆回答:“我儿子是白帝之子,化为白蟒挡道,却被赤帝之子杀掉了。”

4.秦始皇巡幸天下时,看到东南方有天子之气。刘邦听闻后,起了疑心,自己躲在了芒砀山中。吕雉去寻找他,总能把他找到。刘邦非常奇怪,询问吕雉。吕雉说:“你所到之处,总是漂浮着一团云气”。

类似传说还有很多,但意思大致相仿,那就是刘邦是贵人,不仅有贵人的出身,还有着贵人的面相。以致会相面的吕公,看到刘邦,就要把吕雉嫁给他;而懂得面相的范增,看到刘邦,则要求项羽除掉他。虽然范增逆天行事比较奇怪,但史书中如此记录,却也让人明白用意所在,那就是为了突出刘邦的高贵,而不是为了表现范增的愚蠢。

对于这些传说,佐竹靖彦在《刘邦》一书中认为,这是刘邦、刘太公,以及吕雉的吕氏家族,在意识到刘邦具有英雄的素质时,便开始积极地在伙伴中间制造一种氛围,那就是大肆渲染刘邦是天命所系。如此一来,刘邦成为皇帝,便如同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成为了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作为肉体凡胎的芸芸众生,自然也就要遵从上天的抉择了。

第二个工具:礼仪

很多人对于刘邦的评价,是“慢而侮人”,意思是傲慢而喜欢侮辱人。他喜欢骂人,便是“慢而侮人”的典型表现。除骂人外,他召见他人时,还喜欢洗脚,这对古代礼仪来说,是对他人极大的不尊重。

在召见郦食其时,郦食其便看到“沛公方踞床令两女子洗足”,也就是坐在凳子上,张开双腿,让两个婢女给他洗脚。郦食其因此问刘邦,他是想帮秦国打败诸侯,还是想帮诸侯打败秦国,如果想打败暴虐的秦国,就不该以傲慢之礼会见长者。刘邦随即逐走婢女,对郦食其以礼相待,并请郦食其上座。郦食其看到刘邦知过立改,因此心生敬意。

刘邦在会见黥布时,黥布同样看到“上方踞床洗”,再次看到了洗脚的刘邦,这使黥布感觉受到莫大的侮辱,几欲自杀。但是,后来黥布回到刘邦为自己安排的住所,发现住所的布置和饮食,与刘邦处于同一等级,这才明白刘邦对自己极为器重,因此大喜过望。

这两则小故事,即表明了刘邦的粗野无礼,但同时也让人感觉到,在刘邦的“无礼”之中,并非真的无礼。在《刘邦》一书中,佐竹靖彦认为,刘邦并非不懂礼仪,他只是对呆板的礼仪表示厌恶,因此,为了构筑自己在同伴间的优势地位,他在无意之中独创了一种独特的礼仪体系,那就是独属于刘邦自己的任侠礼仪体系,将任侠社会中头目与下属的关系带入了人与人之间日常的社会关系之中。而这也就是刘邦的“无礼之礼”。

刘邦的骂人,便蕴含在这种任侠礼仪体系中。只是,这种“骂人”的礼仪,是刘邦身为任侠集团头目,并且在日后升格为皇帝的特权,也只有他才具备这种资格。

尽管刘邦使用并享受着自己这一套任侠礼仪,可以随性骂人,可以洗脚会谈,甚至会朝儒生的帽子里撒尿,但是,如果这种礼仪方式与原有礼仪发生冲突,并可能为自身带来损失时,他还是会积极地采用原有礼仪。因此,在会见郦食其并遭到斥责后,为了防止人才流失,便及时调整了礼仪策略,并因此得到了郦食其的认可。

第三个工具:价值

刘邦集团的大多数成员,都与刘邦一样,来自社会最底层。樊哙,是屠狗卖肉的屠夫;夏侯婴,是给县衙赶车的司机;韩信,是到处蹭吃蹭喝的一介平民;即使萧何,也只是县衙中的普通书吏。然而,这些原本被社会鄙视的人,却最终功成名就,留名青史。他们的成功,其实也就是在刘邦的率领之下,达到了人生价值最大化。

刘邦知人善任,他曾经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刘邦具有强烈的自知之明,他十分清楚自己的短处,无论是战略谋划,还是行军打仗,他都称不上专家。他的武力值,与项羽相比,更是存在着青铜与王者的差距。但是,他却能够把当时天下最顶尖的专家组织起来,与项羽抗衡,并最终击败项羽。这就是领导力。

佐竹靖彦在《刘邦》中感慨,刘邦确实牢牢地笼络了部下们的心,他们可以为了刘邦赴汤蹈火。这是刘邦无与伦比的制胜法宝。而这些人之所以能够为了刘邦赴汤蹈火,就是因为,他们都能够感觉到,正是刘邦赋予了他们生命的价值。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刘邦能够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恰恰是能够看到他人的价值,并且能够将这些价值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这就是一种知己的力量。所以,将属下的能力激发为最大化,让他们攀登以往不敢奢想、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峰,并为之感觉到不枉此生,这才是帝王之术的最高境界。

同样,实现员工的人生价值,也应该是职场之中的领导者,最应该努力的方向。而不是靠着打击员工自信的小伎俩,让员工堕入职场PUA的噩梦。

  《刘邦》读后感(四):《刘邦》四十多岁娶妻的刘邦,最后能登基称帝,妻子吕雉功不可没

  

近日81岁的钢琴家、作曲家刘诗昆又当上了父亲,44岁的娇妻孙颖在本月顺利生下一个女儿,打破赌王何鸿燊78岁得女的记录。两人在年龄上相差37岁,被称为“老夫少妻”。

“老夫少妻”在百度上的解释是:年龄相距超过12岁的夫妻。古往今来,这种类型的夫妻也不少,例如汉高祖刘邦和妻子吕雉就是一对“老夫少妻”。

对于刘邦是几岁娶的吕后,史书中并未有详细的记载,然而根据史料和出土的文物来推测,刘邦结婚时的年纪应不晚于46岁。而吕雉嫁给刘邦时,年纪不到20岁。

所以刘邦和吕雉的年龄差在20岁左右,即便如此,年纪轻轻的吕雉对于刘邦能够登基成为汉高祖,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书籍《刘邦》里更是能够猜测到:刘邦的婚姻是让刘邦明确立志夺取天下的契机。

《刘邦》这本书的作者佐竹靖彦1939年生于日本大阪,著有《唐宋变革的地域性研究》《中国古代的田制与邑制》《梁山泊》等。

《刘邦》这本书是以人物为线索,结合《史记》《汉书》等传世文献,以及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简、尹湾汉简等考古发现,讲述了秦末汉初波澜壮阔的精彩历史,展现了汉高祖刘邦从亭长到皇帝的传奇经历。

在《刘邦》这本书中,可以更加详细而深入地了解到刘邦的一生,他是如何从一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变成亭长,然后被吕公看中并把女儿吕雉嫁给他,帮助他成为汉高祖等,在这本书里都可以找到答案。

一、刘邦和吕雉的婚姻:帮助刘邦立志夺取天下,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个女人

说到汉高祖刘邦和吕后吕雉的婚姻,不得不说的是,吕氏一族是把刘邦推上皇位的重要力量。刘邦从一个小人物到最后成长为汉高祖,他的妻子吕雉对他的启发和帮助是功不可没的。

1、刘邦和吕雉婚姻的开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吕公看中了刘邦

刘邦在还是亭长时,就和吕雉的父亲吕公相识了。当时吕公因为躲避仇人逃难到沛县,还把家安顿在了沛县。在一次酒宴上,吕公看上了刘邦。

那次酒宴,按照规定,献钱不满一千的人只能在堂下喝酒;凑钱超过一千的人才能到堂上喝酒。而刘邦素来大胆,喜欢戏弄沛县众官吏。

于是他来到以后,高喊一声“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然后就直接来到堂上,实际上,刘邦分文没拿。这时的吕公对“泗水亭长刘季”“贺钱万”非常震惊。

在当时来说,出一千钱的都已经是贵客,是要请到堂上喝酒的,那么拿一万钱,更加是不得了的事情。所以,吕公在听到一万钱时赶紧起身去迎接刘邦。但其实吕公明白一万钱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他却非常想见识一下这个大胆的人是谁。

吕公是个非常迷信相面的人,以至于在后来吕雉也以“相面的老人”来为刘邦造势,说刘邦的面相是天子之相。而吕公在酒宴上看到口出狂言的刘邦面相时,也大为惊讶。

在吕公看来,刘邦有着潜在的政治家素质,再加上刘邦的胆量,是个不错的“同盟者”,因此他看中了刘邦,并且把当时“此女非同寻常,只能嫁给贵人”的吕雉许配给了刘邦。

吕公在面对妻子的责问时,只回了一句:“这不是女人能明白的事”!吕雉的父亲或许一开始只是想把刘邦视为同盟者,但从某一个时期开始,他们开始转变方向,逐渐将刘邦推上统帅甚至皇帝的位置。

2、刘邦和吕雉的相爱相知:帮刘邦夺取天下,并提供资源和人力的帮助

吕氏一族的出现给刘邦的人生带来了重大的转机。吕公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吕泽和吕释之,在刘邦揭竿而起时,两人各自率领独立的军团加入了刘邦。这两人是出众的战将,为日后汉帝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身为妻子的吕雉为人刚毅果敢,在嫁给刘邦时虽然只有20出头,但她跟随者哥哥们长大,有着出色的政治能力,而且她还继承了她父亲建立的人脉关系。

在成为刘邦的妻子之后,吕雉便开始向刘邦灌输帝王之学,全身心地致力于把刘邦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皇帝。而刘邦也在和吕雉的相识相爱中,开始确信自己具备夺取天下的潜力。

确定了刘邦的想法,吕氏一族开始投奔刘邦,而吕雉也开始帮刘邦造势,让更多的人知道刘邦的做法是顺势而为。吕雉对于时局的判断大多以任侠世界的理论为基础,不但稳重还有足有的说服力。

而刘邦也在吕雉的帮助下,开始描绘自己走向天子之路的蓝图,更是在吕雉的言语激励之下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为了让刘邦成功,吕雉可以说是无所畏惧的。

因混迹于无法无天的地下社会,刘邦曾遭到通缉,而吕雉却顶替逃亡的刘邦进了监狱;为了帮助躲避在芒、砀山泽地带的刘邦,吕雉抱着乳臭未除的孩子,为刘邦运送必需物资、传递重要情报。

在彭城之战刘邦被项羽击败后的三年零十个月里,吕雉度过了作为项羽俘虏的屈辱岁月,同时还照顾着同为俘虏的刘邦的父亲。可以说,吕雉对刘邦的帮助是非常大的,不但有思想上的觉悟,还有提供资源和人力的帮助。

吕雉在嫁给刘邦之后,一直都在忠心耿耿地侍奉和协助刘邦,而四十多岁才娶吕雉为妻的刘邦,最后能登基称帝,她的妻子吕雉功不可没。都说成功男人的背后有个女人,而刘邦背后成功的女人,非吕雉不可。

二、总结

刘邦与秦始皇相差3岁,但刘邦的起步较晚,四十多岁才开始起兵反秦,一路披荆斩棘,最后在公元前202年登基称帝,此时的刘邦已经是54岁。

年过半百开创汉朝,由此可见,年龄并不是限制一个人往前走的条件。吕雉嫁给刘邦的年纪尚小却已经能看懂时局,而刘邦即使已是不惑之年,却还有着心中的梦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人堪称是双雄合璧。

纵观历史长河里的成功人物,年纪只是阅历的一种,有野心的人成功永远不怕晚。宋太祖赵匡胤三十四岁黄袍加身,明太祖四十一岁创建大明,秦始皇三十九岁扫灭六合,然而刘邦五十四岁才登基为帝。

刘邦的经历让我想起国美的创始人黄光裕,黄光裕16岁开始创业,24岁时就已经身家过亿,35岁成中国首富,41岁锒铛入狱,51岁出狱,哪怕黄光裕身处铁窗中,整个江湖依然是他的传说,依然彰显着他的影响力。

年龄并不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阻碍,而是加持的砝码,有野心的人永远不怕晚,正如刘邦从小人物奋斗成汉高祖,谁又能说他不厉害呢!

  《刘邦》读后感(五):鸿门宴项羽为何不杀刘邦?出土汉简揭开内幕,日本学者:东方智慧

  

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收到更多精彩的文章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将是我最大的动力。

鸿门宴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公元前206年,楚怀王派项羽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不到一年时间,日暮西山的大秦帝国酒在项羽、刘邦等起义军的连番打击下,落下了沉重的帷幕。随后,刘邦率领义军攻入函谷关,首先占据关中地区,而秦王子婴也向刘邦投降了。

刘邦入关后,不仅与秦民约法三章,还派人驻守函谷关,以防项羽进关。而此时的项羽刚刚在巨鹿之战中取得胜利,歼灭了秦军的主力。当项羽得知刘邦已经攻陷关中,一怒之下就攻陷了函谷关,并将兵锋推进至戏水之西。

此时,项羽的兵力约为40万人,而刘邦手下的军队只有10万人。因此,谋士张良向刘邦分析,敌众我寡,不宜和项羽硬拼,不如服软,再徐图之。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策,不仅把在咸阳所得的一切战利品,原封不动送至项羽营中,还应项羽之约,到鸿门赴宴。

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项羽手下的头号谋臣范增认为刘邦已成气候,想当场将之斩杀。但项羽却因一时心软,放走了刘邦,最终不仅丢掉了唾手可得的江山,也丢掉了自家的卿卿性命。

两千多年来,无数人为西楚霸王的失败而扼腕叹息: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除掉了刘邦,天下不就是项羽的了吗?难道项羽真的是“一腔妇人之仁”,“竖子不足与谋”吗?

然而,鸿门宴的背景果真如此简单吗?如果项羽真的在鸿门宴上除掉了刘邦,他就能顺利地取得九鼎之位吗?

东京都立大学名誉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日本知名汉学家佐竹靖彦在中国古代史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他编著的《唐宋变革的地域性研究》《中国古代的田制与邑制》《梁山泊》等著作,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在新作《刘邦》一书中,佐竹靖彦为我们讲述了讲述了秦末汉初那段波澜壮阔的精彩历史,并揭示了汉高祖刘邦从亭长到皇帝的传奇经历。

我们知道,有关刘邦个人的记载,以及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流传至今的史料十分有限,因此呈现出扑朔迷离的历史样貌。但佐竹靖彦却独辟蹊径,他结合《史记》《汉书》等传世文献,以及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简、尹湾汉简等考古发现,透过这些史籍异文中露出的蛛丝马迹,并辅以合理有据的想象,从而探究出史书背后的真相,补全了历史的留白。

按照佐竹靖彦的观点,项羽在鸿门宴放走刘邦,原因有二。

首先,刘邦对项羽表示了彻底的臣服,而在鸿门亭举办的也不是一顿简单的宴席,而是刘邦的投降仪式。

大家不要小看投降这件事,实际上,在春秋战国时代,向对方表示投降,就意味着政治上的自杀。倘若把面厚心黑的刘邦换成旁人,其投降后的最大可能,就是在项羽的统治之下,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小民苟且偷生。

那佐竹靖彦是依据什么判断鸿门宴是刘邦的投降仪式呢?

一来,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的座次安排如下:“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

按照当时的礼仪,座次方位明确体现了上下尊卑的身份区别。所谓“天子南坐”,在与会者如君臣一般的上下级关系中,朝南而坐的是上座,朝北而坐的是末座。而在主客关系中,朝东而坐的是主人,朝西而坐的是客人。两相结合来看,朝东而坐的项羽处于超过旁人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为项羽代理人的范增坐在次一等的支配位,而刘邦的位置则是最次一等的臣妾之位、夷狄之位。

二来,按照《史记》的记载,鸿门宴之后,张良代替刘邦向项羽献上白璧一双。

佐竹靖彦指出,自春秋以来,在降服仪式上,投降者都要口衔白璧,穿着丧服向对方谢罪。司马迁身为汉臣,自然不能如实记录这段刘邦的耻辱经历,但他还是故意留下一丝蛛丝马迹,让佐竹靖彦合理推测、大胆脑补出当时的真实场景。

此外,佐竹靖彦认为,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还有一点,那就是考虑到当时天下的政治局势。

很多人以为,在鸿门宴发生的时候,整个天下就剩下项羽和刘邦两个大势力。项羽只要干掉刘邦,就可以稳稳取得天下——如果你也是这么想的,那只能证明你根本不适合从事政治这一行!

在鸿门宴故事发生前后,整个天下的形势非常微妙复杂,并不是只有刘邦项羽两方,严格来说,当时天下的势力共有项羽、刘邦、其他诸侯和楚怀王四方。只有理解了这个大背景,你才能理解鸿门宴上各种风波诡谲之处。

一来,楚怀王并不是项羽手中的傀儡。以楚怀王为首,形成了一股被称为“王权派”的势力。王权派手握楚怀王这张牌,就意味着他们拥有大义的名分。

在巨鹿之战之前,楚怀王和王权派曾借机而起,几乎实现了军政一统的目标。根据《史记·黥布列传》的记载:“怀王使宋义为上将,范曾为末将,项籍为次将,英布、蒲将军皆为将军,悉属宋义。”

佐竹靖彦指出,楚怀王这个人事布局很有深意。他以曾受项梁冷遇,又与齐国关系好的宋义为统帅,又将项羽封为“鲁公”,以此拉拢之。又配属以项氏集团的外系英布、蒲将军等人,还将曾经拥有独立势力的吕臣、陈婴全部以中央高职“挂起”,这一套人事连环拳打下来,令人眼花缭乱,可谓兼顾了军队战斗力和权力斗争的诸多因素。

如果没有“意外”发生的话,楚国的主力兵权很可能就此掌握在楚怀王的手中了。但意外还是发生了,那就是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歼灭了秦军主力,立下不世之功,隐隐有尾大不掉之势。

这时,对于以楚怀王为首的王权派来说,以项羽为首的武勋派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威胁,于是人们不禁要问:

此时的项羽还尊不尊楚怀王的号令?究竟是王指挥枪,还是枪反噬王?

但佐竹靖彦指出,作为推翻秦帝国的最大功臣,摆在项羽面前的也有两个问题:

如何处理在形式和地位上仍高于自己的楚怀王,以及“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怀王之约”?如果要废楚怀王而代之,那如何平衡以刘邦为代表的天下诸侯,合理分配战争的胜利果实,以及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秩序?

综合这些考虑,项羽在鸿门宴上进行的实际上是一场“政治秀”,也就是说,他要对刘邦这个仅次于自己的势力进行一次政治压迫,目的是让刘邦臣服居下。唯有刘邦确定臣服之后,项羽才可以放心大胆地开始他宰割天下的“新秩序”建设。

这样一来,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是不想杀刘邦,而是不能杀刘邦——杀人只要一刀,可该怎样善后?天下诸侯的目光可都集中在鸿门呢,刘邦一死,恐怕诸侯哗然,那天下将战乱再起、永无宁日。

试想,如果蒋介石能摔杯为号,将冯玉祥、张学良、李宗仁这帮军阀斩于会议室的话,中原大战还用打那么久吗?

想想就知道,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没了张学良,还会有李学良、王学良,没了刘邦,还会有赵邦、周邦。天下需要的是一个强大的、有向心力的领袖,而不是一个滥杀的暴君,正如曹孟德所言:假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霸!

这才是佐竹靖彦在《项羽》一书中揭露的项羽不杀刘邦的真实原因——领袖的地位从来不靠杀人而来,只有合适分配利益、让大家各取所取的人,才能成为领袖。

除此之外,佐竹靖彦还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了秦末任侠社会的基本概况、泗水系月牙形水乡山泽地带的地缘政治、刘邦集团的构成与发展等学术课题,并对众多历史细节做了精到的考证,打破既有认知,颇具启发性。

正因如此,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高度肯定了这本《刘邦》的史学价值:

基于《史记》《汉书》的记载,超越《史记》《汉书》的局限,立足秦汉之际的整体格局,俯瞰中国古今的通贯眼光。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刘老三,再现出一个立体的汉高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