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笑的孩子读后感1000字
《不会笑的孩子》是一本由[英]丽莎·尼科尔(Lisa Nicole)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会笑的孩子》读后感(一):打动人心的一本书
这个世界上有人不会笑吗?还真有。她就是英国作家丽莎·尼科尔所写的《不会笑的孩子》中的主人公——蓝蓝。蓝蓝是个可爱的小女孩,懂礼貌、细心体贴、乐于帮助别人。她出生在一个富足的家庭,妈妈经常去很多地方购买自己的昂贵的东西。她还有一个很成功的爸爸,经常去很多地方出差。这看起来是个幸福的家庭,但是蓝蓝却已经700多天没有笑过了,为什么呢?后来又怎么样了?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快速的阅读这本有意思的书。原来蓝蓝虽然住在一个有十九间套房的大房子里,但是却缺少爸爸妈妈的陪伴,所以她不快乐不会笑,得了不笑综合症。因为不会笑,又更加不被爸爸妈妈重视甚至嫌弃。不过,幸运的是蓝蓝遇见了神奇的、擅长音乐疗法的布加洛医生,经过多次治疗,她开始唤醒内心的自我,还交到好朋友。
结局让人开心,不过更开心的是——从书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幸福之处,虽然没有住大房子,但是每天都有爸爸妈妈的陪伴,每天都生活在家人的关爱之中。
《不会笑的孩子》读后感(二):流淌心间的音乐
如果告诉你,有一群人天生不会笑,你是不是很诧异。然而,这是真的。在阅读《不会笑的孩子》之前,我对此有着深深的误解。笑点过高,的确给人际交往带来了困难,但比起为什么不会笑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治愈! 音乐,是通行全人类的语言,它直击心灵,能让主体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情感的抒发和理智的凝结。布加洛医生首先是有爱心,他关心身边的弱势群体,其次有办法,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同情,而是积极想办法,指导蓝蓝欣赏旋律与节奏,并从中找寻生活的信心与勇气。 蓝蓝并非拒绝微笑,恰恰相反,她一直在积极地寻找自己的笑声。不能笑这件事,很难向会笑的人描述清楚,最开始只能借助于独处时的想象,正如有些事只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才能有着深刻的体验。因为不会笑,蓝蓝渐渐像被茧包裹起来一般,一层又一层,变得越来越沉闷。或许蓝蓝知道有些愿望是一定要实现的,正是这种强烈的企图心,才使布加洛医生有药可治。 蓝蓝尽管不会笑,但是她心灵细腻程度并不亚于同龄人。在《不会笑的孩子》描写中,多次提到她的善解人意,尤其在等待父亲的视频电话。“她把笔记本电脑在后院的桌子上摆放好,又后退了六步。她一次又一次地检查,确保她的整套体操动作都能出现在视频框里”。或许,当上苍为我们关上一扇窗时,又悄悄给我们打开一扇门。通过这扇门,我们可以看见美妙的世界。即使最开始,我们什么也不懂,但随着乐符在空气中弥漫,我们终当成为了幸福的样子。 蓝蓝的妈妈对于不公平总是挂在嘴边,仅仅是基于自我的面子,并不是出于对蓝蓝的理解。正如现代家庭,成年人总有成年人的见解,以为自己曾经是儿童,就能设身处地为儿童安排好一切,但是儿童在顺从与逆反中摇摆,是因为他想成为自己的主人。蓝蓝不希望因为自己不会笑而让至亲至爱的父母难过,所以她努力地吞咽不幸与悲痛,释放着快乐与幸福。 如果说《不会笑的孩子》99%的内容是命运的认同与接纳,那么余下的1%可以归纳为“画龙点睛”。成功跨越了道道险阻的蓝蓝,与志同道合的奈德、瑞利、汤姆创建了一支乐队,从乐队的名字“黄昏鸟”就足以感受他们对于音乐的感受,那是因为在一天的忙碌之后,只有黄昏才能带来宁静与平安。
《不会笑的孩子》读后感(三):《不会笑的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才是治愈孩子的良药
有这样一个孩子,住在一个有十九间套房的大房子里。
她的爸爸常年周旋于世界各地的生意场,偶尔会寄来一些莫名其妙的奢侈礼物作为无法陪伴她的补偿。
她的妈妈则满世界收集不同色彩的工艺品,对她基本不管不顾,甚至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就把她的名字给改掉。
最让她的妈妈无法忍受的就是,她不会笑。
这个孩子就是蓝蓝。
罗尔德·达尔曾在《玛蒂尔达》中写过:“做爸爸妈妈的有一件事情很滑稽,即使他们的孩子是你所能想象出来的最讨厌的小脓包,他们仍旧认为他或者她很了不起。”
可是蓝蓝除了不会笑,却是一个懂礼貌、细心体贴、喜欢小动物、擅长体操、乐于帮助别人的极其优秀的小女孩。
然而就像玛蒂尔达的父母一样,蓝蓝的爸爸妈妈对蓝蓝漠不关心,因为她得了不笑综合征而更加厌恶她,不愿意和她多待一分钟。她的妈妈甚至想把她送到国外的寄宿学校,“好把他们这个小女儿像痂那样剥下来扔掉,最好扔到另一个国家去,甚至扔得更远一些。”(引自《玛蒂尔达》)
儿童精神病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曾说过:“抚养一个孩子成长为情感健康、可以他人形成健康连接的承认,需要父母给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关注的作为燃料。而缺失这种必要的情感连接,孩子也会还会成功,但会感觉自己内心空虚,像缺失了什么必要的东西,他们苦恼而挣扎,却没人看得到。”
尽管蓝蓝衣食无忧,却从来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关注与爱。她生活在一个冷冰冰的家庭中,她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全部是嘲讽、否定和抱怨。妈妈从来不会拥抱亲吻她,更不会听她来讲那些有趣的事情,只会一味要求蓝蓝和她一起开怀大笑,如果笑不出来,就觉得对自己不公平。
蓝蓝天生缺少一种生存必须的“被看见”、“被需要”,而这种先天不足导致的不笑综合征,也正是那对自以为是、只关注自我的父母造成的。
和蓝蓝的父母不同,布加罗夫妇全身心接纳不会笑的蓝蓝,并且全心全意为治愈她而努力;隔壁的泰勒一家虽然常常乱成一团,家人之间那种信任和互相需要却让家庭更温暖。
好在蓝蓝遇到了擅长音乐疗法的布加洛医生和贝茜,经过了一次次治疗方案的调整,音乐为兰兰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可以暂时逃避现实、漫步其中的内心自由之地。
当妈妈禁止蓝蓝继续接受治疗的时候,她自己并没有放弃。蓝蓝开始唤醒内心的自我,更加关注自己的需求,学会了自我关怀和自我安慰。
蓝蓝不仅和泰勒家的男孩们成为朋友,还成为了诊所的“座头鲸伦纳德的潜水向导和饲养员”。她终于打开了自己的心结,深深体悟道每个人原本的样子都是值得去爱的。
都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善良的她对父母虽然不理解,却为自己能让他们开心而高兴。对于这对忽视孩子情感需求的父母来说,上辈子应该是拯救过银河系,才会遇到一个如此满心欢喜去爱他们、接纳他们的孩子。
这样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是每个小朋友都喜闻乐见的。作者利用音乐治愈精神疾病的魔幻题材也算让人耳目一新,那么多乐器和不同寻常的疑难杂症真让我大开眼界。
不过整个故事的架构和设计仍显得过于刻意和夸张,阅读过程中总有种说不出来的尴尬。如果说蓝蓝此阶段完成了自我疗愈,而她的父母还在原地踏步,这种成长的不同步,是否真的能让他们看到真实的蓝蓝,而不再对她进行评判、责备和教育呢?
《不会笑的孩子》读后感(四):儿童小说不仅是快乐阅读的源泉,更是收获成长力量的地方
文学是社会的家庭教师。——别林斯基
我们常常说文学给全人类提供了精神养分,那么经典文学就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脊梁。经典文学包括多种,而这套《我爱读大奖小说》系列,就包括了九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儿童大奖文学,可以让孩子在品读名家大奖小说的同时,学会思考,懂得感受成长带来的启发。
这套《我爱读大奖小说》系列适合八岁以上儿童阅读,均为长篇儿童小说。
还记得《怪医杜立特历险记》中里那个能和动物交流的医生吗?怪医生杜立特的能力让孩子欢喜不已。而《我爱读大奖小说》系列里《不会笑的孩子》中也有这么一位奇怪的医生,他就是布加洛医生。
在开篇,首先进入我们眼中的是一个非常与众不同,有些奇怪的候诊室。这里有一个男孩,他左耳朵里塞着一根香蕉,右耳朵里,塞着一个芝士三明治。
天哪,这简直太奇怪了。作者这样描述,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想要知道原因,就会继续读下去。
后面就讲了,原来这个男孩子是感官错乱,原因是之前没戴头盔摔倒了。
这本书用非常直观的方式,为孩子呈现了各种坏习惯的后果。就像那个没有戴安全头盔的男孩子受伤了,孩子在故事中就很容易代入自己,在阅读时,就会理解: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这样做了后果,以及应该如何做。
故事中布加洛医生治病的手段有些奇特,他使用音乐来治病。而整个故事里的主人公蓝蓝就是因为不会笑,被送到这里来治病。
1944年美国某大学正式把音乐治疗列为学科,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音乐治疗确实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临床治疗方法有很多。所以故事里的布加洛医生用音乐来治病,是真实存在的。
《不会笑的孩子》整个故事的语言特别生动形象,比如:
“活像一条被砍下来的蜥蜴尾巴。”
“他的笑声像机枪一样,不停地扫射着整间屋子”
通过作者的这些描述,故事的画面感瞬间扑面而来,文字立体起来,有了动感。
作者使用的都是儿童能理解的描述,用儿童的语言讲儿童的故事。比如:
“牛奶巧克力色的皮肤”
“布加洛医生活像一支崭新的大铅笔。”
牛奶与巧克力是孩子生活中接触到的食品,而铅笔是他们学习写字会用到工具。这些描述让孩子易于理解,更能戳中孩子的笑点。
《不会笑的孩子》告诉我们,音乐是世间最美妙的音符。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没有必要为了和别人一样,而刻意去迎合别人,做自己就可以。
同样,唯有有趣的故事才能吸引孩子,孩子就有可能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每个孩子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去阅读,才会在书海之中快乐航行。
再来看看这本《不会笑的孩子》的作者是澳大利亚的丽莎尼科尔。
作者丽莎尼科尔不仅是作者,还是一位电影制片人。最为有意思的是,她的很多作品都以音乐为中心。
书中的插图是由一位从医学转插画师的丹尼尔格雷巴尼特绘制,同样也是一位喜欢音乐的人。
一本好的儿童小说不仅是孩子获得知识的地方,更是快乐阅读的源泉。通过阅读一本书,让孩子学会思考,获得成长的力量。
正如巴尔扎克所言,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