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笑的孩子读后感1000字
《不会笑的孩子》是一本由[英]丽莎·尼科尔(Lisa Nicole)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会笑的孩子》读后感(一):一本值得大人和孩子阅读的书
《不会笑的孩子》,从书名就引发孩子们的兴趣,世界上怎么会有不会笑的孩子?为什么不会笑?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这个孩子的结局是什么?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去了解去分析。
作者用诙谐和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给孩子们描述了一个在缺乏爱和陪伴的富裕家庭中成长的女孩蓝蓝,感受不到家的温馨,蓝蓝消失了笑声。但幸运的是蓝蓝遇到了布加洛医生,经过布加洛夫妇和蓝蓝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蓝蓝终于找回了笑声,也找回了家的温暖。
该故事不只是对孩子有启发,同样家长们也会从故事中得到感悟。
《不会笑的孩子》读后感(二):打动人心的一本书
这个世界上有人不会笑吗?还真有。她就是英国作家丽莎·尼科尔所写的《不会笑的孩子》中的主人公——蓝蓝。蓝蓝是个可爱的小女孩,懂礼貌、细心体贴、乐于帮助别人。她出生在一个富足的家庭,妈妈经常去很多地方购买自己的昂贵的东西。她还有一个很成功的爸爸,经常去很多地方出差。这看起来是个幸福的家庭,但是蓝蓝却已经700多天没有笑过了,为什么呢?后来又怎么样了?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快速的阅读这本有意思的书。原来蓝蓝虽然住在一个有十九间套房的大房子里,但是却缺少爸爸妈妈的陪伴,所以她不快乐不会笑,得了不笑综合症。因为不会笑,又更加不被爸爸妈妈重视甚至嫌弃。不过,幸运的是蓝蓝遇见了神奇的、擅长音乐疗法的布加洛医生,经过多次治疗,她开始唤醒内心的自我,还交到好朋友。
结局让人开心,不过更开心的是——从书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幸福之处,虽然没有住大房子,但是每天都有爸爸妈妈的陪伴,每天都生活在家人的关爱之中。
《不会笑的孩子》读后感(三):不会笑的孩子
l看到题目难免会有些伤感,不会笑,还是个孩子;孩子不应该是天真烂漫饱有童真的吗?不会笑,是孩子怎么了,经历了什么,这太不正常了~L
有的人错误地认为,有以上症状的孩子是在耍性子。绝对不是那样的,实际上,是孩子们的曲调有点乱套了。他们只需一点布加洛医生的音乐治疗,就可以恢复如初了。 当然,有时候,需要治疗的不是孩子们,而是家长! 孩子们一些天性使然的行为,在家长看来,却往往是令人震惊的问题行为。如今的父母可真是太太太焦虑了,我相信你也这么觉得,他们焦虑到足以把任何正常的孩子逼疯。 在此类微妙的病例中,布加洛医生会假装治疗孩子,但在暗中修复家长的曲调。布加洛医生只需用一下“放松”音乐疗法 ,哪怕是家长最大的担忧、最大的心结,也会立即停止作怪,这样,孩子们就可以继续做孩子们该做的事了。
布加洛医生用音乐疗法来治疗孩子,还是假装治疗,说明问题的症结并不在孩子,而是家长,如今的家长太焦虑了,孩子的种种异样表现正是家长们焦虑的正常体现,所以,需要治疗的不是孩子们,而是家长~
听起来有点痛心,大多数家长都是为了孩子好的初衷,但往往使错了力,用错了方法,有些爱之深责之切~生娃之前觉得自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带娃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无知多么缺少育儿知识~大多都是现场学习,靠着临场发挥,因此常常有失偏颇~觉得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往往最先应该反思的是家长自己,到底是哪里错了,方法错了还是语气重了~也许问题孩子也就没那么多问题了~
《不会笑的孩子》读后感(四):多理解,少自卑
《不会笑的孩子》你是否看见过一个孩子没有微笑,这时的我会非常疑惑,为什么孩子会没微笑?在我的印象中,孩子的微笑是最甜,也是最可爱的,他们的微笑中有单纯与天真,都不像我们长大,成年之后踏上社会,时不时的需要在某个场合进行假笑,这个时候的微笑就不是特别真诚了。所以我喜欢跟小朋友玩,也喜欢看小朋友们的微笑,当我打开这本书,描写了这个数列的小女孩,竟然是一个很久没有笑容的孩子?一时之间我的心情非常的沉重,同时也非常的,想不通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打开了这本书,看这个维维道来的,说出事情的原因,以及作者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一个孩子不爱笑,你可能失去了跟他玩耍的动力,感觉跟他无论怎么玩都特别冷漠的回复,久而久之,你对这个小朋友也失去耐心。你会这样的感觉,认为他跟你玩不是很开心,所以不爱笑,所以你就不愿意再跟他玩耍下去,可能你心里的感觉就是这样子的,可是这难道是孩子不爱笑的真正原因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一个孩子不愿意照,不仅仅只有一个原因,还有各种不同的问题,只是在问题的前期,大家都没有发现不对劲,或者是发现了不对劲,但是又没有特别的重视,导致未来结局的发展,越来越恶劣。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没办法预料到的,但是我们却有机会,有可能去阻止最后结局的发生。 作者以巧妙的音乐的方法来让孩子做出心灵的那个困惑重新拾得天真单纯的微笑,让小朋友的世界重新开朗,让她的世界重新充满光明,以微笑来报答世界 每个小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每个孩子都微笑,我们都应该去保护,他们那种单纯的微笑,也只有在那个年龄仅有,就如同我们长大之后,在各种场合需要各种的假笑,我想你这书里面的,作者也是抱着这种心态来治愈小朋友,你看了这本书,发现它并不是一种有声的形式,而是无声胜有声,来帮助孩子成长。音乐的发生,你真是的,微笑的重新开始。 每个孩子的微笑与不微笑都有原因的,放下你的急躁,去听他们的声音,去理解,去感同身受,而不是放弃孩子………
《不会笑的孩子》读后感(五):爱赋予了我们魔法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故事!起码超出了我的想象范围内,所以阅读过程中还是有那么些小特别的。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蓝蓝的女孩,她有着优越的家庭环境,然而她也有着致命的病症——不会笑!因此,学校的小伙伴不同她玩耍,她没有朋友,而父母对她更加的挑剔和不关心,不会笑,成为了她自卑孤单的直接原因。整个故事围绕治疗蓝蓝的“不会笑”而展开,过程诙谐幽默,神奇的音乐治疗方式,奇妙的治疗环境,让布加洛医生的医院更加神奇和神秘,这也是最能吸引和开发孩子想象力的一点。 童书往往对人物的刻画都很直白,我想因为是儿童读物,所以它具备了针对性——孩子。所以故事里刻画的蓝蓝父母很鲜明。父亲长期外地工作甚至不记得她几岁了,多高了,还总是送她不喜欢的礼物——如动物皮毛制成的衣服等,让她又恐慌又受伤。而即使是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她也要随着母亲爱好的颜色而随时变换名字,蓝蓝是因为那时母亲喜欢蓝色。因为她不会笑,母亲的态度肉眼可见的越来越冷,甚至可以说讨厌她。就这样,蓝蓝孤独的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可她依然善良的帮助佣人考试,用爱去善待这个世界。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作为亲自读物来阅读。父母读后可以反省自我的不足,我们有没有很自私?有没有忽略孩子的感受,过于一言堂?对她们的爱是与日俱增的吗?孩子读后会思考,金钱真的比友情、亲情重要吗?金子般的心真的比笑骨骨折还重要吗?我想这正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还是值得一读的。 这本书之所以说它极具想象力,因为它将我们现实的一切都魔法化了。布加洛医生的所有治疗方案靠的是音乐、乐器和各种奇特的方式。如因为痒痒笑不停的病人,他会让早餐时吹奏四十三下呜呜祖拉,午餐前听小号和澳洲竹板演奏;晚上睡前听一段单弦琴演奏的萨尔萨舞曲。就这样神奇的治好了!读着读着你就仿佛掉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这里的人病的奇怪,治疗也很新奇,而蓝蓝在被治愈后也组建了乐队,成功加入布加洛医生的诊所,为更多需要音乐治疗的人们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会笑的孩子》读后感(六):流淌心间的音乐
如果告诉你,有一群人天生不会笑,你是不是很诧异。然而,这是真的。在阅读《不会笑的孩子》之前,我对此有着深深的误解。笑点过高,的确给人际交往带来了困难,但比起为什么不会笑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治愈! 音乐,是通行全人类的语言,它直击心灵,能让主体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情感的抒发和理智的凝结。布加洛医生首先是有爱心,他关心身边的弱势群体,其次有办法,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同情,而是积极想办法,指导蓝蓝欣赏旋律与节奏,并从中找寻生活的信心与勇气。 蓝蓝并非拒绝微笑,恰恰相反,她一直在积极地寻找自己的笑声。不能笑这件事,很难向会笑的人描述清楚,最开始只能借助于独处时的想象,正如有些事只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才能有着深刻的体验。因为不会笑,蓝蓝渐渐像被茧包裹起来一般,一层又一层,变得越来越沉闷。或许蓝蓝知道有些愿望是一定要实现的,正是这种强烈的企图心,才使布加洛医生有药可治。 蓝蓝尽管不会笑,但是她心灵细腻程度并不亚于同龄人。在《不会笑的孩子》描写中,多次提到她的善解人意,尤其在等待父亲的视频电话。“她把笔记本电脑在后院的桌子上摆放好,又后退了六步。她一次又一次地检查,确保她的整套体操动作都能出现在视频框里”。或许,当上苍为我们关上一扇窗时,又悄悄给我们打开一扇门。通过这扇门,我们可以看见美妙的世界。即使最开始,我们什么也不懂,但随着乐符在空气中弥漫,我们终当成为了幸福的样子。 蓝蓝的妈妈对于不公平总是挂在嘴边,仅仅是基于自我的面子,并不是出于对蓝蓝的理解。正如现代家庭,成年人总有成年人的见解,以为自己曾经是儿童,就能设身处地为儿童安排好一切,但是儿童在顺从与逆反中摇摆,是因为他想成为自己的主人。蓝蓝不希望因为自己不会笑而让至亲至爱的父母难过,所以她努力地吞咽不幸与悲痛,释放着快乐与幸福。 如果说《不会笑的孩子》99%的内容是命运的认同与接纳,那么余下的1%可以归纳为“画龙点睛”。成功跨越了道道险阻的蓝蓝,与志同道合的奈德、瑞利、汤姆创建了一支乐队,从乐队的名字“黄昏鸟”就足以感受他们对于音乐的感受,那是因为在一天的忙碌之后,只有黄昏才能带来宁静与平安。
《不会笑的孩子》读后感(七):《不会笑的孩子》读后感
作为一个父亲,《不会笑的孩子》这本书我是流着冷汗读完的。 《不会笑的孩子》一书是澳大利亚作家丽莎·尼科尔(Lisa Nicol)的第二本著作,讲述了一个小女孩“蓝蓝”突然得了一种“笑不出来”的怪病,在神奇的通过音乐治愈病患的布加洛诊所的帮助下,重新获得笑的能力的故事。整个故事可以说魔幻、荒诞、有趣又引人深思。 小女孩蓝蓝生长在一个殷实富足的家里,她的爸爸潇洒帅气,常年出差,奔波在世界各地,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她的妈妈更是位有品位的、精致的女人。按理说生长在这样一个衣食无忧的家中,应该无忧无虑天天开心才对。但恰恰是这个在蜜罐中长大的小姑娘,得了不笑综合征,她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了。好在机缘巧合她来到了布加洛诊所,这是一个魔幻的诊所,医生就是不加罗夫妇,问诊的工具不是听诊器或者一应医疗器具而是世界各地的各种乐器。布加洛医生的的处方也不是各种丸散膏丹,而是各种优美的旋律和各式各样的音乐。通过这些音乐与欢乐的陪伴,小姑娘蓝蓝终于打开了心扉,快乐的笑了出来。 就是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小女孩病了,去看病,病好了的故事。但读过整个故事的我们知道,真的是小女孩病了吗?蓝蓝笑不出来的原因真的是她自己造成的吗?不是的!蓝蓝的父母才是病因所在。蓝蓝的爸爸常年在外经商,对女儿缺少爱护。女儿喜欢动物,就每次把自己狩猎到的动物皮毛邮寄给蓝蓝,根本没有在意到女儿其实喜欢的是活的动物,收到的皮毛是会让她心生恐惧与厌恶,又怎么能快乐起来。心心念念很久的和父亲的远程连线,父亲却心不在焉的和生意伙伴交谈,根本无视女儿的存在,蓝蓝如何人能快乐。再说妈妈,因为洁癖竟然和都不和女儿拥抱,据女儿于千里之外。女儿和朋友交换了衣服日日跑出门去诊所,竟然也丝毫不觉,只是日日沉浸在自己的优雅生活中。有这样的妈妈真的是蓝蓝的悲哀。试问有这样的父母,这样的家庭,蓝蓝怎么能开心地笑出来呢? 开头说了,《不会笑的孩子》这本书我是流着冷汗读完的,因为某些程度上我就是这样的父母。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作者高度提纯了生活中这类父母亲的所作所为集中到了这两个角色的身上。我们总是强调现代生活压力大,有各种各样的工作事务要处理,不知不觉中往往就忽略了孩子。扪心自问,有多久没有陪孩子开心地笑了?是不是以为买了贵重的玩具给孩子,他她就开心了。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挤出时间送他们去上课,但却没有时间带孩子们去楼下散步,更别说去郊游去野餐。其实蓝蓝们要的很简单,抱抱他们陪陪他们,在他们身边。不写了,我去陪我的孩子了。希望正在看这篇书评的你也是!
《不会笑的孩子》读后感(八):你见过不会笑的孩子吗
一个小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就会哭会笑,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可一个叫蓝蓝的女孩却721天没有笑了,连续721天,这怎么可能! 蓝蓝除了不会笑,其他的与别的孩子没什么两样。她喜欢小动物,尤其擅长体操,她乐于助人,是一个有爱心的小女孩。
蓝蓝的家庭殷实富足,她的爸爸是个成功的商人,常年周旋于世界各地的生意场。爸爸非常爱她,经常会寄来一些莫名其妙的奢侈礼物作为无法陪伴女儿的补偿。她的妈妈是个套房控,家里光套房就有十九间,而且喜欢收集不同色彩的工艺品,最喜欢的是随时给蓝蓝改名字,蓝蓝这个名字就是她第五次改过的。
蓝蓝生活在这个看似十分幸福的家庭中,但她许久没有笑了。她的妈妈十分沮丧,带她看布加洛医生,希望在这里能找回失去已久的笑声。
布加洛医生可不是一般的普通医生!他最擅长医治疑难杂症,他的病人都是些不同寻常的人,一直笑个不停的孩子、调皮捣蛋的孩子、长鼻子的双胞胎...
布加洛医生有一种非常与众不同的治疗方法——用“音乐魔法”让人们远离病痛!
“经常听音乐的家庭,很少有人生病;而从来不听音乐的家庭,则饱受病痛折磨。迄今为止,布加洛医生还没见过音乐治中不好的疾病。”
人们一贯的认为孩子有种种症状是他们在耍性子,但布加洛医生说这是孩子们的曲调有点乱套了,他们只需一点布加洛医生的音乐治疗就可以恢复如初了。实际上需要治疗的不只是孩子们还有家长,如今的父母可真是太焦虑了,他们焦虑到足以把任何正常的孩子逼疯。
布加洛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会假装医治孩子,暗中却在修复家长的曲调。这个“音乐疗法”让家长们打开心结停止作怪,这样孩子们就可以继续做他们该做的事了。
打开内在的通道,从内心深处去感受爱的力量,实现我们身心灵的真正成长与快乐。
有句话说: “从妈妈的角度看世界,不难。难的是妈妈能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
其实,孩子的内心都很敏感,你无意的批评和指责,在他看来就是父母不重视他,不爱他。当家长们开始疗愈自己的内心,爱就会慢慢流动起来,这会让我们重新爱上自己,也有能力去爱上家人和孩子。
女孩蓝蓝尽管不会笑,但是她心地善良、善解人意,她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包括体操的每一个动作。布加洛医生的音乐疗法让这个不会笑的孩子重拾笑声。
音乐能带着你的思绪飞到天南海北,飞到过去和未来。当乐曲最后一个音符伴随着呼吸落下,你也似乎从另一个宇宙回到现实,尽管这一趟你什么也没有带回,可你却感到满足,感觉到了幸福。
“音乐会带给我们希望和梦想——只要我们愿意相信!只不过,有时候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正确的曲调。”
《不会笑的孩子》读后感(九):如何让一个失去笑声的孩子笑出来——《不会笑的孩子》
要坚强,要勇敢,不要让绝望和庸俗的忧愁压倒你,要保持伟大的灵魂在经受苦难时的豁达与平静。
——亚米契斯《爱的教育》
所有的童书都是写给未成年的大人看的。这本也不例外。成人读完全书只需一两个小时,但是得到的收获却会高于参加其他任何社会活动。很庆幸还有这样一群童书作者的存在,他们是大人和小孩间的传话筒,帮大人成长的更像一个大人,孩子成长的更像一个孩子。
《不会笑的孩子》主要讲的是一个叫蓝蓝的女孩子在贝茜的帮助下重新找回笑声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又有三个视角。
一、蓝蓝的故事
蓝蓝是个善良又体贴的小姑娘,她乐于帮助所有人,也非常喜欢小动物。真正意义上的喜欢。她清楚的记得自己失去笑声的天数。这让她痛苦极了。在诊所的每一天她都十分的快乐,最终在医生的帮助下找回了笑声。
二、蓝蓝妈妈的故事
生活条件优越,总是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以弥补爱的缺失。她以蓝蓝不会笑为耻辱,总是冷嘲热讽。她把蓝蓝养育的越来越不像一个小孩子,从来不曾真正的关心蓝蓝,即使女佣扮演蓝蓝也没有被妈妈发现。试想,有哪个妈妈不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假扮的呢?这个妈妈只关注自己。
三、不会笑诊所的故事
通过音乐去治疗人们各种奇怪的行为,而且见效很快。小孩子总是很怕吃药的,音乐疗法孩子们是很喜欢的。蓝蓝的事情给诊所带来了极大的打击,治疗结束后蓝蓝的笑声没有回来。因为医生和贝茜的不放弃他们在以音乐的方式理解了蓝蓝的痛苦,让蓝蓝在音乐中得到释怀。最终蓝蓝的笑声又回来了。
结语
童书的主要阅读群体是小朋友,小朋友能在故事中看到自己。作者十分理解小朋友的心思,并认同小朋友的各种想法。这可以弥补小朋友在现实父母那得不到的认同感,以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成人看童书,除了看到孩子,还能看到自己,以及如何正确与孩子对话的方法。孩子的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蓝蓝不会笑其实是因为妈妈从来没有正确的爱过蓝蓝。甚至她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正确的笑出声。当蓝蓝感觉自己有好转迹象的时候总是会被妈妈打压。妈妈的不理解只会不断的加重蓝蓝的病情。蓝蓝的痛苦无处诉说,没办法排遣也就不可能变好。幸亏不会笑诊所的医生们从来没有放弃蓝蓝。最终贝茜扮演了蓝蓝理想中的亲人,并帮助蓝蓝在音乐中诉说。大哭一场之后蓝蓝的笑声慢慢的回来了。我们总觉得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才行。但其实大部分时候孩子要的只是成人的陪伴和理解,也就是实实在在的爱。跟贝茜一起学学怎么用爱让孩子笑吧。
《不会笑的孩子》读后感(十):她只有九岁,却再也不会笑了,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蓝蓝是一个九岁的女孩,住在豪宅里,却得了不笑综合征,突然之间就再也不会笑了。她妈妈带她找到布加洛医生。布加洛医生是当地有名的医生,不管什么疑难杂症都可以治好。但在想尽了各种办法之后,布加洛医生也没能让蓝蓝笑出声来。 这是澳大利亚作家丽莎·尼科尔的小说《不会笑的孩子》中的故事情节。 蓝蓝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用贝茜的话说:蓝蓝是一个有着金子般心的女孩。 因为自己不会笑,所以蓝蓝觉得很对不起妈妈。她觉得,有这样一个苦瓜脸的女儿,她妈妈该有多么窝火啊。 家里的司机梅尔文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可以跟人谈论他的宝贝孙女孙子们。蓝蓝就总是问他的孙子孙女们在学校过得怎么样。梅尔文向蓝蓝讲述这些,骄傲极了。 家里的两个清洁女工是大学生,蓝蓝一直帮她们准备大学的考试科目,尽管她对这些一点都不懂,她只是喜欢帮助别人而已。 就是这么一个温柔善良的小姑娘,却不会笑了。她因为自己不会笑,让别人不舒服而羞愧,她也很想发出笑声,但每次用尽全力发出的假笑却比哭还难听。 童年本应充满欢声笑语啊!蓝蓝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摧毁蓝蓝的正是来自她父母的情感虐待 父母是我们生命中最亲最亲、最值得依赖、最值得信任的人。但在书中,作者却给我们展示了蓝蓝父母是怎样有意无意对她进行情感虐待的。 蓝蓝的妈妈是一个精致时髦的女人,为了不弄花自己的唇妆,她拒绝跟蓝蓝亲吻告别。 在蓝蓝拼命装出高兴的样子跟她道别时,她已早早关上了豪华轿车的车窗,催促司机加速赶往机场,尽管飞机要几小时后才起飞。 女儿不会笑以后,蓝蓝妈妈人前人后抱怨有这么个苦瓜脸的女儿,抱怨蓝蓝把她的生活都毁了。她在世界各地游玩,说是为了散心,因为家里有这么个苦瓜脸的女儿。 她把蓝蓝一个人就在家里,不准蓝蓝跟隔壁邻居家孩子玩耍。 她每过一阶段就喜欢一种颜色,并用喜欢的颜色给蓝蓝取名,为此,蓝蓝已换过五个名字。 她标榜自己是一个乐观开朗热情的人。在作者讲述的点点滴滴中,我们看到她却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极端冷漠自私的人。 身为母亲,给予孩子的应该是关怀、支持、拥抱、疼爱、安全、依恋。这些她通通没有给蓝蓝,她给蓝蓝的只有伤害——言语暴力、情感控制、爱的缺失。 有这样的母亲,怎么可能笑得出来呢? 再来看看蓝蓝的爸爸。 这是一个看似十分疼爱女儿的父亲。因为不能陪伴在女儿身边,他经常给蓝蓝买昂贵的礼物。 但也正是这位父亲,当女儿给他表演自己新练的体操时,他却跟旁人有说有笑,根本没有看女儿的表演。 作者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蓝蓝如果思念父亲,如何为了给父亲表演,调整摄像头以确保父亲能看清每一个动作,如何耐心地等了父亲一个小时,如何期待着父亲的掌声,但蓝蓝最后终于明白她不会引起爸爸的注意了。 作者说:失望根本形容不了蓝蓝当时的感受,那可比失望糟糕多了。难道爸爸们不该觉得他们的女儿是世界上最好的宝贝吗?哪怕他们并不是。 父母的情感忽视,对孩子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 蓝蓝爸爸关注的是自己的生意,自己的应酬。他不能陪伴在蓝蓝身边,甚至连关注都不给蓝蓝。 他不了解蓝蓝,送给蓝蓝的礼物是他猎杀的动物。而蓝蓝是多么爱那些可爱的生命。蓝蓝想不通怎么会有人射杀这么美丽的生物呢? 有这样的父亲,蓝蓝笑得出来吗? 这是一个让人泪目的故事,蓝蓝的遭遇让人心痛,也让人反思。 像蓝蓝爸爸妈妈这样的父母又何止一个两个呢?我们以为孩子还小,啥也不懂,殊不知,我们的某些行为已深深伤害了孩子,而这种伤害可能伴随着孩子一生。 最后,蓝蓝在听了一首极其悲伤的乐曲,大哭了一场后,终于知道笑了。 这是极度压抑之后的一次释放。 一个九岁的小姑娘内心是有多苦多苦才会变成这个样子啊。 而这些伤害全部来自于她最爱的父母。 丽莎·尼科尔说:有时候,需要治疗的不是孩子们,而是家长。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们,看看这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