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高宗乾隆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高宗乾隆读后感摘抄

2020-12-25 01:29: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高宗乾隆读后感摘抄

  《高宗乾隆》是一本由洪雷(茅庐小生)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6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宗乾隆》读后感(一):高宗乾隆:步步为营的大智慧

  提及乾隆,我们能想到关于这位帝王的事情有太多太多,比如他的父亲雍正,他在位时一举击败了准噶尔,他的皇后也成为历史上首位断发的皇后(继后),他一生高产,是一位富有才情的诗人,他老年时期主动把皇位禅让给了自己的儿子,他任用贤能成就了一翻大业。他的一生是波折的,他在位时期的主动禅让是数千年中国帝王制度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乾隆的气魄与胸襟某值得我们细细的去体悟。

  这本《高宗乾隆.步步为营的帝王筹谋》严格意义上来说称不上是一本人物传记类读物,但是它确实是一本不错的通俗类历史读物。它虽然不是那么出众,但是在作者的刻画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富有灵魂的乾隆,看到了他身为帝王的无可奈何和在家国大事面前的取舍决断。作者更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乾隆的一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探寻一下书中被刻画的丰富多彩的乾隆。 【一】 说到这位帝王我们不由得就想到了清朝的其他几位帝王。清朝一共十二个帝王,康熙,雍正,乾隆处于中间,也是影视剧中的“常客”,而这三位皇帝也是开启了康乾盛世壮丽之景。今天我们探讨的这位乾隆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高产的文学家,足智多谋的战略家。他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在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中。

  “盛世之下”难免会出现端倪。在兴盛的王朝,也难逃由盛转衰的宿命。清王朝居高自傲的态度和封闭的外交政策,使得与当时国外兴起的“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统治者的无知无畏使得当时的国家错过了发展的最佳时机,也为后续国家被侵略埋下了祸根。 【二】 乾隆对这位继后那拉氏的欣赏与偏爱是有目共睹的,在选秀中乾隆一眼相中了十七岁的那拉氏,随后被封为娴妃。成为妃子后,在皇上的例行赏赐中皇后第一,娴妃往往是第二。在诞下龙裔后,乾隆高兴的写诗庆祝。在乾隆的十七个儿子里,能够享受到这份殊荣的只有富察皇后的儿子和这位娴妃的儿子了。

  只可惜,好景不长。两人在度过一段甜蜜的时光后,一场出乎所有人的变故,让这对夫妻彻底离心。根据影视剧中的资料我们得知是因为皇上太过“沉迷享受”以至于有些不爱惜自己身体,那拉氏皇后劝诫无果,气到自行断发。而这一举动也彻底激怒了乾隆,深夜就派人把那拉氏送回了皇宫。但是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无法考证究竟是因为什么事情,让夫妻两人闹到这种地步。 【三】 说到乾隆的爱好,那写诗绝对是让乾隆最痴迷的东西。根据统计,乾隆在他在位的六十年里,一共写了四万一千八百首诗。康熙年间出版的《全唐诗》总计收录了四万八千首。而乾隆一个人写的诗就可与其睥睨。 所以毫不夸张的来说,乾隆绝对称的上帝王史上最高产的一位皇帝。根据他在位的时间断推算,在抛去处理政务和处理后宫琐碎的事情之外,乾隆必须每天写两首诗才可以达到这个数量。

  关于乾隆的传记,故事有太多太多,但是洪雷的这本《高宗乾隆.步步为营的帝王筹谋》真的值得一看!

  《高宗乾隆》读后感(二):或曰巅峰时刻,或曰盛极转衰

一首《朝代歌》,最后一个“位置”给了清王朝。如果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计算,清朝总计296年;如果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清朝总计276年;如果从从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清朝总计268年。但不管依照哪一个计算,清朝的“时限”在历朝历代里边显然都是排在前列的。当然,对于清朝来说,更为有意义和价值的则在于,正是这一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说到清朝,就不能不说那十来个皇帝。从努尔哈赤算起,清朝一共十二个帝王,接下来则是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头”和“尾”都没什么好说的,中间的三位,康熙、雍正、乾隆不仅是影视剧里的“常客”,同时也是开创了“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当然,这三位当皇帝的时间总长,也差不多占到了整个清朝“时长”的一半!而历史研究者洪雷所写的《高宗乾隆:步步为营的帝王筹谋》,“主角”正是自称为“十全老人”的乾隆帝!

(一)

从整体来给一个评价的话,乾隆确实堪称清朝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他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政治继续稳步发展,并达到了所谓“康乾盛世”的巅峰,《四库全书》的编纂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乾嘉学派”的成就无出其右……

但“盛极而衰”的定律仿佛也在如影随形。正是在这一时期,清朝与同期西方发生的工业革命“失之交臂”,中国开始全面落后西方,盛世之下也埋藏着深刻的危机,但统治阶级却不曾警醒或者毋宁说是无知无畏……从历史的眼光来看,确实令人顿时有不胜唏嘘之叹。

乾隆的一生,文治武功确实都有得一说。他对自己的评价虽然不免有过誉和自得之处,但总的来说与事实还算大体相符——只不过,如果这位皇帝的眼光能够放得更长远一些,说不定就又是另外一个情势了。

(二)

除了“康乾盛世”,乾隆给后人留下的印象大致有这么几条,第一就是喜欢写诗,他写诗的数量几乎要和《全唐诗》“并驾齐驱”了——只不过质量上却不怎么样。然而在《高宗乾隆:步步为营的帝王筹谋》中,读者却也讲到了这位喜欢写诗的帝王值得肯定的一个侧面:不管怎么说,乾隆也写过一些怜悯百姓苦难生活的诗,多少也了解普通百姓的艰辛生活——确实“在封建帝王中算是难能可贵的了”!

第二点就是乾隆一世,用兵还真是不少,估计也不比汉武帝、唐太宗时代少。不过,正如晚年乾隆一再声明的,其“十全武功“并非穷兵黩武之举”,也有一定的道理。特别是用兵西北,平定准噶尔势力、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以及后来的设置伊犁将军、接纳土尔扈特部回归,击退廓尔喀入侵西藏等,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点就是任用和珅。估计这一点是与影视作品的不断“推波助澜”有密切的关系,当然也与后来所谓的“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有很大关系。其实,整顿吏治上,乾隆还是做了不少工作的,他在前期约束亲贵、平息党争、从严治国等方面所做的事情也确实可圈可点。非如此,“康乾盛世”不会形成;但未能善始善终,也是导致清朝盛极而衰的原因之一。

(三)

关于乾隆的故事、传记确实很多,洪雷的《高宗乾隆:步步为营的帝王筹谋》可能并非写得最好的一本,却足以说具有鲜明的“个性”,所写出的乾隆皇帝也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基本上是很好地还原了清高宗乾隆以大智慧铸就了封建时代政治、军事、社会、文化和经济的空前辉煌的那一段历史,而且不缺乏细节,也较多辩证主义观点——不吝惜表扬和肯定,同时也尖锐地指出不足甚至错误的方面。洪雷的这部《高宗乾隆:步步为营的帝王筹谋》不是小说,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传记,却是一部非常不错的非常尊重历史的通俗历史题材作品。

这样一部十分优秀的历史题材作品,当然不足以改变乾隆皇帝在今天世人甚至互联网上的固有印象。但不妨事,慢慢来吧——乾隆如果还想诉委屈,不如想想曹操吧,他的真实历史形象和在演义小说、“舞台”形象之间巨大的差距也够大的了!

不管怎么说,乾隆就在那里,《高宗乾隆:步步为营的帝王筹谋》也较好地呈现了这一点。虽然无法全方位、立体化,但已经算是非常用心了!

  《高宗乾隆》读后感(三):高宗乾隆:十全武功岂盛世 步步为营帝王谋

电视剧里,他英俊潇洒,风流皇帝邂逅民间女子,从江南丝竹到大明湖畔;后宫争议不断,白月光与断发的两任皇后;朝堂之上,左和珅右纪晓岚,他又变成和事佬。在金庸和琼瑶的小说里,他的身世成谜,还有民间遗落明珠。这些宫闱秘事戏说之言听多了看多了几乎将之落实。而历史上的乾隆并非如此,作家洪雷从乾隆掌控王朝权力为主线,展示了康雍乾嘉四朝风貌,在权力更迭的政治斗争中,历数乾隆皇帝一生的重大事件,穿针引线让读者从康乾盛世中看清这位帝王的真实面目。

一、权力的宠儿

相对于他父亲雍正四十多岁历经“九子夺嫡”的萧墙之争,在位十三年无时无刻不在遭受着周遭的质疑与压力,乾隆应该是舒舒服服被爷爷父亲四平八稳抬到了皇帝宝座,并且给他留下了一个稳定富庶的江山。

政权稳定,康熙已经除了鳌拜、灭了三藩、收了台湾、三征准噶尔,雍正摊丁入亩,国库充盈。到了乾隆皇帝,他约束皇族,相对于康熙的35个儿子生前闹得不可开交,雍正终身受其扰,乾隆约束的对象就是太监、皇族,就连最亲近的太后和兄弟也严格管束。弘昼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弘昼比弘历小三个月,两人曾经同吃同住同学习长达十九年。然后弘历成为乾隆之后,弘昼几经罚俸最终躲进府中唱戏没事给自己办丧事。

乾隆执政秉承着“朝乾夕惕”的原则,为了避免群臣结党营私,面对大清这个庞大的官僚集团他用了十年光阴制衡鄂尔泰党和张廷玉党。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去世,龙颜大怒,几经杀伐,这件事改变了乾隆皇帝的仁政,而归根到底,也是乾隆要整肃整个官僚集团。

最终,出兵金沙、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乾隆时代,边疆领土终于纳入版图,乾隆一步步平息内忧外患,最终登上了权力的最高峰。从统一新疆开始,继位二十余年的乾隆皇帝自己也认为完成了自己当初的目标,实现了“盛世江山”。

乾隆可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统治者与权力更迭中的幸运儿。在位期间,清朝人口达到了三个亿,GDP世界第一,在位六十年并顺利完成了政权交接,并且在之后几年依旧把控着权力。

十全武功虽然过于夸大,但不得不说乾隆皇帝创造了一系列辉煌的统治成绩,而挖开康乾盛世的真相背后,也不难看到大清王朝的颓势已经露出了峥嵘。

二、权力的中毒者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中国历代君主,如果在位时间过长,难免会有骄奢淫逸之走向,乾隆也不例外。这位君主被眼前的王朝美景所迷惑,忘记了或者忽略了睁开眼睛观看世界,因此,清朝错过了和世界文明,工业革命接触的机会。在闭关锁国的背景之下,在国家王权高度集中的体制中,六次南巡,劳民伤财,大兴文字狱平息民间争议,千里之外遥控漠北战争,导致贻误战机。而晚年重用近臣和珅,就更加开始了敛财享受的腐败生涯,这一典型就是乾隆皇帝七十大寿,朝鲜使臣记载各地进贡大车多达三万辆,而贡品更是数不胜数,上行下效,皇帝如此,下层官员们又会如何搜刮民脂民膏。流民丛生,灾年卖儿卖女,白莲教、天地会的崛起,都给大清朝留下了隐患。所谓的“乾隆盛世”其实已经埋下了中国命运的伏笔。

清朝管理皇子严格,尤其雍正,小小弘历被锁在皇宫不能与外界接触,不能结交大臣。而囿于自己的血统,他又不相信自己身边的汉臣。长此以往,乾隆皇帝的性格可以说是别扭且复杂,不可捉摸,身边太监臣子动不动就被责罚,轻者板子罚俸,重者流放处死,所以也无忠言谏者。几年仁政下来,更是将臣子当成奴才,晚年自是骄横意满,沉湎在万首诗歌,“十全老人”的自我标榜之中,完全迷失了自我。

如果翻开此书,你会看到一位天子成长筹谋的一生。如清朝皇帝起居注里所描述,乾隆皇帝与清朝历代皇帝一样,勤勉执政,不爱饮酒、作息极其自律,与电视剧里截然相反。清朝的政治结构架空内阁,皇帝责任重大,他的偶像是唐太宗,他希望大清也有贞观之治,可惜患了肠梗阻的王朝,就算碰上这样一位聪明勤勉的皇帝,也只是昙花一现,呈现一片夕阳残照下的盛世图景而已。

回到作品开头,这个一向早起的老人比平时还早了一个时辰,这一天是他禅位的日子,虽然继承人不尽如人意,他回忆了小时候被父亲雍正推到爷爷康熙前面,和康熙共享天伦之乐的半年,应该是他最快乐的童年时光。读者也似乎跟随作者伴随这位盛名皇帝走完了他的波澜壮阔的一生。幽深宫殿之内,朗朗读书声,这位少年天子还不知道一个王朝的兴衰就落在他的肩上,而他也只能顺势而为,做了一个徒劳苍凉的手势,供后人评说。

  《高宗乾隆》读后感(四):精通帝王心术的乾隆,为何让无能的嘉庆接班?历史学者:龙种不好

  

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收到更多精彩的文章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将是我最大的动力。

他,是清宫剧的绝对男主,和他的父亲、爷爷一起,常年霸占着历史古装剧热搜榜的巅峰C位。

他,是历代最长寿的帝王,所有皇帝加起来平均寿命不过52岁,而他却活到了89岁,堪称长寿神龟。

他,就是雍正帝第四子,清朝第六位皇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

在满文中,“乾隆”一词的意思是“得到上天保佑”,而乾隆帝的一生也确实受到了上天的特别眷顾。他本人曾数次在诗文中提出,自己与追求风雅的宋代皇帝和只识武力的元朝皇帝都不同,要在保持满洲皇帝民族特性的同时,达到中国儒家推崇的“内圣外王”的境界。

虽然这不免有些自夸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乾隆在位六十年,文治武功俱臻高峰,他开创的康乾盛世,更是中国帝制时代最后也是最辉煌的盛世。因此,乾隆皇帝足以跻身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之列。正如新锐历史作者洪雷在《高宗乾隆》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

步步为营的清高宗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极善筹谋的传奇帝王,他以莫大的智慧一步步攀上了权力顶端,并铸就了封建时代政治、军事、社会、文化和经济的空前辉煌!

洪雷擅长从全局的角度还原历史人物和事件,并挖掘它们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潜在关联性。其观点和文字看似荒诞绝伦,实则合情合理,常令人初闻时瞠目结舌,细思后唏嘘不已。如今,洪雷毕十余年之功,写就了《高宗乾隆》这本历史著作,让我们可以随着他的笔触,一窥乾隆数十年帝王筹谋的各种细节。

弘历年少时就具备了过人的眼光和机谋。当时,康熙帝在几个皇子中犹豫不决,不知将来由谁继承大统,这便是清史上有名的“九王夺嫡”之事。

自小惯见腥风血雨的弘历深知,只要父亲胤禛还是亲王,自己便与皇位无缘;惟有御宇天下,才不会死无葬身之地。于是,他接受了胤禛的安排,在一次巧妙的时机,与康熙祖孙初见。

一见之下,聪明伶俐的弘历果然深得康熙喜爱,随即便被带入宫中养育。

此后不久,胤禛便从九子夺嫡中胜出,成为后来的雍正皇帝。雍正在位十三年便驾崩,临终前传位弘历,即为乾隆帝。

新君即位,朝堂上暗潮汹涌,但任何风吹草动都被不动声色的乾隆看在眼里:

皇族篡逆,他先发制人,至此将亲贵拦在了庙堂之外;官员腐败,他大开杀戒,用铁血手腕震慑人心;张鄂两派党争,乾隆隐忍十余年,一步步瓦解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在他的筹谋之下,张廷玉、鄂尔泰两人落得身败名裂,其派系也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自此,乾隆便走上了千古帝王的权力之巅。

在朝政之外,号称“十全武功”的乾隆也不能容忍准噶尔部祸乱边疆,他力排众议,两次出兵征伐,终于解决了这个三朝外患。随后,他定回部,打金川,靖台湾,降缅甸、安南、廓尔喀,确立了近代中国的疆域版图。

但是,翻遍这本《高宗乾隆》,最令我感兴趣的地方,不是这位皇帝的文治武功、帝王心术,而是他对身后事的安排。

我们知道,乾隆死后,将帝位传给了十五阿哥爱新觉罗·颙琰,也就是嘉庆皇帝。

应当说,嘉庆皇帝并没有过人的能力和才干,最多称得上是中人之姿。他在位期间,恰是清王朝从昌盛走向衰败的转折点和分水岭。此后数年,浮沉乱世,大清王朝的国运从“康乾盛世”沦落到“嘉道中衰”。从此,神州陆沉,生灵涂炭,华夏子民遭受百年国耻,昔日的泱泱大国,险些山河破碎、永世沉沦……

细究起来,华夏国运衰败的责任,一半在嘉庆身上,另一半则在选择嘉庆继位的乾隆身上。

那么,聪明一世的乾隆皇帝,为何偏偏要选择嘉庆接班呢?

针对这一问题,洪雷在《高宗乾隆》一书中犀利地指出,不是乾隆帝不想立贤,而是无贤可立!

换句话说,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代雄主,已经把大清王朝的龙气用尽了,到了乾隆这一代,龙种已经大不如前了。

据史书记载,乾隆帝一共有17个儿子,数量虽然不少,但却有13个儿子死在了乾隆帝前面,其中就包括《还珠格格》里那位我们熟知的五阿哥爱新觉罗·永琪。

因此,乾隆立储的过程非常艰难,甚至可以说是充满遗憾!

按照洪雷的说法,在乾隆的心目中,十五阿哥永琰并不是最符合他期望的接班人。永琰能力普通、内向老实,既没有生龙活虎的满洲勇武之风,又没有杀伐决断的领袖气魄,除了平日里学习用功之外,几乎找不到什么优点。

乾隆是不甘心把大好江山交给这样一个接班人的,然而,相比剩下的皇子,永琰已经算是缺点最少的一个了。

当时有资格被立为太子的皇子共有四人,分别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永璇虽然年龄居长,但却“沉湎酒色,又有脚病,素无人望”,经常受到乾隆帝斥责。永瑆虽然博学多才,但却爱财如命,持家刻薄,乾隆对他也不满意。永璘更是不务正业,整天东游西逛,乾隆压根懒得管他。

永琰虽然天资平庸,没啥优点,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明显的缺点。换句话说,乾隆选择永琰接班,颇有点“矮子里面拔将军”的意味,而这也让这位一代雄主颇感无奈。

有一段时间,苦闷的乾隆甚至想效法朱元璋,绕过儿子们,直接把皇位传给孙子。但考虑到朱元璋传位给孙子后,造成江山动荡的后果,乾隆也只好压下这个念头。再加上永琰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把自己的忠厚和勤恳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乾隆实在找不出废他的理由。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来到乾清门前,面对着皇子皇孙、满朝文武,宣布了一个影响清朝未来命运的决定:“皇十五子册立为皇太子”。

与此同时,乾隆还宣布,自己将在明年正月初一退位,正式传位永琰,是为嘉庆帝。在做了三年太上皇之后,这位长寿皇帝终于撒手人寰,和他一生挚爱的富察皇后相聚于地下了。而忍耐了三年时光的嘉庆皇帝,也终于摆脱了乾隆的阴影,登上了权力巅峰。

然而,这位忠厚勤恳的帝王,一生碌碌无为,成为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存在感极低的一位平庸之君。他在位期间,朝政腐败愈加严重,官场上各种潜规则变成明规则,导致各地民怨沸腾,财政亏空也是越来越大。到了这个时候,大清的整个体制已经从根基上腐烂了。

但洪雷同时也指出,把全部矛头都指向可怜的嘉庆帝是不妥的。大清的根本问题不在嘉庆,而在乾隆。

乾隆是幸运的,他在位时期,大清王朝还处于上升和平稳的状态,虽然也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但还没有达到失控的地步。乾隆的国库是充裕的、百官是听话的、江山是安定的,因此他才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去完成自己的“十全武功”,成为六下江南的“盛世天子”。

但与此同时,乾隆在处理诸如政府腐败、粮食危机、民族矛盾、中外交流等重要问题时,并没有采取疏导和改革的方式,而是镇压和封闭,一心营造“康乾盛世”的虚假繁荣。

结果,当所有矛盾激化到无可调和的程度时,便向一颗颗炸弹一样,在嘉庆以及之后所有清朝帝王的任期内爆炸,最终的代价就是江山改朝、社稷换代,苦的却是天下百姓。正如洪雷在书中总结的那样:

这是大清王朝的悲剧,也是中国数千年专制制度的悲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