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汉字知识》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汉字知识》读后感100字

2020-12-26 00:18: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汉字知识》读后感100字

  《汉字知识》是一本由郭锡良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1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字知识》读后感(一):汉字知识知多少?

  

对于学书法者,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汉字的各种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即使不习书法,但是众多人还是需要写字的,所以能知道些汉字知识有益而无害,而且它是我们的国粹。

《汉字知识》,让读者以中华五千年历史脉络为主导,全面且深入地探讨汉字的相关知识。虽然这是一本小书,挺薄的,但是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汉字的结构、汉字的改革一应俱全。

作者郭锡良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研究在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等方均有重大创获,在汉语语法史和音韵学方面成就尤高。《汉字知识》就是他的著作之一。这是他多年汉语教学经验基础上汇集成的成果,他不仅从汉字自身发展展开论述,也将它与其他语言文字进行了对比,让我们更理性地认识汉字,以及了解它的发展史。

他的讲解通俗易懂,也刷新了我的认知。他说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这观点很直接,虽然严格来讲,汉字的表意字只是一部分,但是他这样说是为了将汉字与其他表音文字作了区别,在世界语言文字里,表音文字用字母来代表语词中的音素。

他这番解释,让人通透明了。再细说到汉字除了单纯的表意文字中,还有形声字,也就是表意兼标音的文字。只是有一部分字成了表音的符号,所以更确切地说汉字是意音文字。他还例举了世界上哪些地区的文字也是采用表意又表音的方法,他所提到的那些国度多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其中就有古埃及、玛雅等。看来悠久的文明与文字也是相通的。

汉字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国家的统一,汉字的功劳不可磨灭。汉字对其他很多国家的民族文化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家也都使用过或部分使用汉字,直到今日,还有不少国家保留着汉字的痕迹。像新加坡这些东南亚国家,就是满大街的汉字。

看到了汉字的现在,不得不说汉字的过去。想要深入了解汉字,那么就得从汉字的起源说。作者对汉字的探讨相当深入,而且全面且精准,从汉字起源传说讲起,有虚才有实,神话也是一种证据,文明在口口相传中巩固着它的辉煌。历朝历代的文物、金石都见证和说明了文字的发展与演变。结合历史、书法发展史来阐述汉字体系,专业、深厚。

  《汉字知识》读后感(二):来自汉字的启示

  

来自汉字的启示

评《汉字知识》

看这本《汉字知识》,有种温故知新的感觉。因为从高中语文开始,慢慢接触一些关于汉字的知识,比如说我们字体的演变,比如说汉字关于形声、会意、象形、指事四种造字方法,这些都是以前语文考试经常出现的题型。现在读起来,除了对以前学习知识的回顾,还有求学以来对于历史、社会学了解之后,对于文字的更深入的理解。

语文老师说:语文是思想的外壳。我想说:文字则是思想外壳中最坚硬的元素,即便是语言,也是流动的文字,语言更需要通过文字固化下来。从古代结绳记事开始,到后来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后来随着国家的成立,文字在促进交流、固化思想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甚至推动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形成。在《汉字知识》的开头,作者甚至提出了汉字对于东南亚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这一点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从日本、韩国等文字上就能看出汉字的影子,对于越南、缅甸国家的语言文字影响自然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华文化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代表世界最前沿,虽然近现代以来被西方超越,但她厚重的底蕴潜藏着发展的潜力;其中的文字同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非常赞同郭老师对于汉字作用的中肯判断,既不哗众取宠,也不过于低调谦虚。

同样值得赞许的是郭老师对于文字发展历程的判断,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造字的传说,什么仓颉造字的英雄主义,或者八卦学说的虚无主义,这些传说甚至一度成了主流。事实上,我们可以从书中作者举例的文字上,就能简单地得出结论:文字,就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变化,为人民生活所用,变得更加实用和简单快捷。从甲骨文中的字,可以看出以前的文字基本上是“画”出来的,后来慢慢演变到青铜器,文字基本上“刻”出来的,再后来随着软笔的产生,文字演变到了篆书、行书、楷书,一直到今天的简体汉字。作者对于草书的判断也是很客观:刻意为了求快而舍弃字的基本形状的一种写法。不再将草书高高地捧在天上,也没有刻意贬低,而是真正把草书当作一种艺术,认可它曾经是字体发展的一个时期,或者一些人的写作习惯。

如果把“汉字”当作一件事物来看,那么这本《汉字知识》其实也是一部汉字发展的历史,还是一本关于汉字基本知识的书籍。阅读这本书的最大益处就是温故知新,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懂得了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去看待文字的存在和发展。有句话说:每个人都是一本书。那么我想说: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汉字的演变都是一段历史。

2020/11/21

  《汉字知识》读后感(三):知道吗,“回”字到底有几种写法?

不知道现在的语文教材里还有没有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这一篇,但以前是有的;那篇课文里要学习的内容当然有很多,只是既然已经时过境迁,印象次第淡化磨灭也就成为不可避免——但篇篇有这么一句,估计大多数人会记得非常清楚,就是这一句:“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回”字真的有四种写法吗?关于这个问题,现在的孩子当然不知道,他们只知道课堂上老师教的这一种写法。但“汉字中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字,声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这种“同音、同义而异形的字就叫做异体字”。具体到“回”字,除了本字,它的确另有两种写法。那么,为什么孔乙己说“回”字有四种写法呢?

这个小故事,著名语言学家郭锡良先生在他的《汉字知识》一书中在讲到异体字时也进行了引入,并且进行了解释。郭锡良先生引用《鲁迅全集》以及《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说明“回”字只有三种写法——这也是字书中的讲法。所谓的“四种写法”,其实是鲁迅先生为了讽刺孔乙己的迂腐,就把自己跟章炳麟学《说文》时的古文形体也拉了进来。至此,这桩“公案”算是终于有了个明确的权威说法。

今天所用的汉字,并非一开始就是现在这个模样,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甚至直到今天也还在继续发展,而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传承几千年的文字,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以贯之、中华文明不曾中断,相反却推陈出新的原因之一。所以,关于汉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它究竟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演变过程,汉字的“六书”究竟是怎么回事,繁体字与简体字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其中更多的为什么,等等这些,其实都应该好好了解一番。

郭锡良先生的《汉字知识》就是关于汉字的故事的一本兼顾专业与通俗的普及性读物。这本书对汉字的每个细节问题的讨论都尽量避免成为简单的知识介绍,而是尽可能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实例分析,重在由浅入深地将其中的道理讲清楚。这种丰富的实例分析和简明透彻的讲解合二为一,终于成就了《汉字知识》这本“大家小书”的无限魅力!

虽然《汉字知识》成书于近40年前,放在今天基本上也依然不曾过时,它的新鲜而独特的学术价值依然值得推崇——只不过,根据郭锡良先生的《汉字知识》这本书的最后所附的“初版后记”所言,这本书是根据他的“讲稿整理而成的”,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1960年代的一些时代痕迹——至于究竟是什么样的痕迹,阅读的时候不妨去留心一下。除去那些“时代痕迹”,《汉字知识》中所讲到的东西,完全适合对文字学特别是对汉字学有兴趣的爱好者们来好好读一读、学一学。

总之一句话,郭锡良先生的这本《汉字知识》,对于汉字知识的介绍不仅非常到位,而且同时兼顾全面和深入,确实非常好。

  《汉字知识》读后感(四):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所有喜爱汉文化的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汉字是现今世界上年岁最大、使用人口最多、使用地域最广的一种比较独特的文字。

据研究,汉字有6000年的历史,比古老的拉丁文产生的时间还要早。

另据统计,五大洲使用汉字的人数达15亿之多。

其实,15亿这个数字是何时的统计我未能找到原始的出处来源。不过我相信,时至今日,五大洲使用汉字的人数只会比15亿更多。

郭锡良先生在《汉字知识》一书中提到,汉字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了几千年,对东南亚和东南亚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朝鲜、越南等国家使用过汉字,日本至今还在使用部分汉字。

另外,日本、韩国等国都曾仿照汉字创造出自己的文字。据日本史书记载,汉朝是有个叫王仁的汉人在日本应神天皇时期,从百济(朝鲜的古国)进入日本,带去了汉字,此时在中国是晋朝的时候。虽然后来有人提出这个记载不准确,不过这与本篇文章无关,故暂且搁置一边。

汉字起源说法众多,有结绳说,有八卦说,还有仓颉造字说。仓颉造字可以说是传播最广的一种说法。传说中仓颉双瞳四目,天生睿德,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鸟兽的足迹,依照其形象创文字,被尊奉为“文祖仓颉”。

《汉字的起源》一章中,郭锡良先生说:任何一种文字,绝非某一个天生的圣人创造的。的确是这样,汉字发展至今,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它是人民群众长期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

正如香港语文协会名誉会长安子介先生所说的那样——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项是所有喜爱汉字文化的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

汉字从最初的甲骨文发展到现在,除了字形字体的变化,还有数量的增加。《汉字知识》中有一组数据:出土的甲骨文,使用的单字共四千六百七十二个(据《甲骨文编》),已识的有一千零几个;《说文解字》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僻字不少,常用的只有三四千个;《康熙字典》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比《说文解字》增加四倍。

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的运动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的。秦始皇十六年(前22年),由李斯等人搜集了当时通用的汉字,以秦国的文字作标准,加以整理,编成《仓颉篇》《爱历篇》《博学篇》,合称“三仓”,共有3300字。

资料显示,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总数有8万多(也有6万多的说法),而2020年第12版《新华字典》收单字13000多个。有如此大的数量差异主要原因是对汉字的改革,更具体来说,是对汉字的简化。

汉字简化之后,笔画大大减少,易认易写的同时,又将一些汉字的正体、俗体、异体确定一个为正体,减少了汉字的数量。

《汉字知识》自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发展、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的结构、汉字改革几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汉字知识。郭锡良先生在书中写道:有了汉字以后,我们的祖先凭借它的帮助,创造了辉煌的灿烂的古代东方文化,并依靠汉字把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成为我们的财富。

我们每一位汉文化的传承人在认识汉字、了解汉字的同时,更应该宣传汉字、珍视汉字,让这份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传承下更加的熠熠生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