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本失落了吗》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日本失落了吗》读后感精选

2020-12-26 00:25: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本失落了吗》读后感精选

  《日本失落了吗》是一本由橘川武郎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失落了吗》读后感(一):用经营史的方法读日本经济

  日本处于亚洲的东部,也曾经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但是,被迫打开国门,从明治维新开始到现在的150多年中,日本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也面临着被称为“失去的十年“经济停滞状态。

  《日本失落了吗》就是一本从经验史学角度研究日本经济的著作。作者是橘川武郎,经济学博士,曾任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这位深谙经济学运行原理的教授,用另一个视角解读日本经济,用数据以及企业经营材料做支撑,从幕府开港讲到泡沫经济,到摸索日本经济新生的道路,全书娓娓道来。既可以解读为一本经济学教材,又可以作为社会科普图书。

  田中景教授,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为本书作序。在序言中,田中景教授曾这样描述:“橘川先生无疑是文字的料理师和魔术师,经济书籍的无趣、数字的枯燥在他那里无影无踪,文字会跳动,数据会走路,观点会说话,这也告诉读者一个道理:经济书籍应是最浅显道理的集大成,是通俗易懂和引人入胜的。”可见,本书读来应该并不枯燥且能有所收获。

  经济学素以“稀缺”为探讨起点,设定“理性经济人“角色,逐渐深入递进,进而分析边际效应、规模效益等问题。 在传统的经济学中,企业和经营者的个性和行为的自主性都被抹杀了。本书引入“经营史”的研究方法,结合经济学基本运行原理引入另一种考量角度,融入时代背景,结合历史观,综合分析经济发展。

  本书正文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后发国的工业革命、步入世界罕见的快速成长轨道、经受挫折和重新出发、空前的经济增长、黯然失色、走向新生等内容。以幕末开港为论述起点,按时间顺序研究经济发展状况,将时代热点事件融贯其中,结合人口等社会问题,着重分析日本企业失败的原因,最终目的是为分析经济危机的本质,并提出了五个走向新生的可行性方案。

  书籍内容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令读者全景式的了解日本经济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并加以学习。 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一个封闭的经济实体无法获得长久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带着求知若渴的学习精神,涨知识、学经验,从更客观与更全面的角度分析经济运行及发展,加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助力经济发展与进步。

  《日本失落了吗》读后感(二):后记

  

本书基于正确的历史观和大局观,对从江户时代末期至今的日本经营史进行了研究。其中主要围绕两个问题:

一是日本经济起步早、成长快,但为什么此后便黯然失色了?二是过去肩负日本经济成长使命的人是谁,而现在又有谁?经过深入研究,关于日本经济的三个论点便成为焦点:

(1)是谁实现了较早起飞并步入发展正轨?

(2)是谁实现了长期高速发展?

(3)为什么黯然失色了?应该如何走向新生?

正像本书的序章中所阐述的那样,所谓应用经营史,是指“通过研究经营史,分析产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动力,即主导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力量,在此基础上给今天相关产业和企业面临的问题以解决对策”。如果从应用经营史的方法来看,综观日本经营史时,最重要的论点无疑就是以上提到的第三个论点,即:“为什么黯然失色了?应该如何走向新生?”

从应用经营史看来,要采取以下四个工作步骤:

(1)理清面临问题的产业和企业所处的历史背景;

(2)根据历史背景找出问题的本质;

(3)找出解决问题的动力,发现该产业和该企业内在的发展动力(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显露出来);

(4)顺着上面(1)—(3)的工作,尽可能具体地展望解决该产业和该企业所面临问题的途径。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讨论的重点放在日本企业上,对“为什么黯然失色了?应该如何走向新生?”这一问题按照应用经营史的工作步骤进行考察。首先,关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企业与全球市场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日本企业处于发达国家的突破性创新和后发国家的破坏式创新的夹击下。

日本企业以“丰厚的日本市场”为目标,通过渐进式创新实现了长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这一机制由于两个原因而不再适用了。

一方面,由于日本转入人口负增长社会,日本市场只会日渐缩小,已经不再是“孕育成长的母体”。另一方面,由于突破性创新和破坏式创新的发展,按照每个国家来划分市场的模式正在失去意义。

在回顾日本经营史的时候,我们注意到在日本与全球市场的关系发生变化的时候,都曾发生过重大危机。无论是在因“黑船来航”开港、日本社会首次与资本主义世界遭遇的江户时代末期,还是在被称为“第二次黑船来航”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 20 世纪 60 年代,都是如此。就像在第五章讲到的那样,日本经济由成功转向失败的契机是 1985 年的“广场协议”带来的日元迅猛升值。

其次是关于问题的本质。既然日本市场的日益萎缩已经成为事实,那么,日本企业只能通过在全球展开正面应战来寻找活路,要同时攻占日渐扩大的低端市场和确保收益的高端市场。但是,已经丧失长期战略眼光的日本企业,一直懈怠推行作战所必需的投资。“为什么黯然失色了”这一问题的本质也正在于此。

在“失去的十年”里,日本经济和日本企业面对的充其量是金融系统危机这一局部的危机,生产系统仍维持着健全状态。但是,将局部的危机错误地理解为全局性危机的日本企业完全丧失了自信,将重视股东利益与追求短期利益混为一谈,忽略了日本式经营所具有的长处在于拥有长远的眼光。

再次是关于解决问题的动力。即使是现在,解决问题的动力说到底还是靠民营企业的活力。由资本家经营者和专家型经营者以及出资人经营者引领的民营企业打破了由江户末期开港带来的国家存亡的危机局面,完成工业革命,日本作为后发国家较早地实现了经济增长。拉动了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80 年代的长期经济增长的,是属于经营者企业的大企业和属于资本家企业的大企业,以及属于资本家企业的中小企业。

与此相反,从总体上来看,政府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仅起到了补充作用。今后,在日本企业不断向全球拓展的情况下,日本政府的作用基本上只能在国内发挥,与以往相比,将更加受限。

最后,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关于这一点,在第六章中提出的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1)公司要掌握权益融资的专业知识;

(2)推进金融业的改革,确立两大支柱,即拥有极具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银行和发挥具有严密监控能力的地方主银行系统;

(3)制造业要结合高附加价值化,深化国际分工;

(4)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新结合;

(5)开拓能够让潜藏在市场中的居民需求凸显出来的服务业和流通业。

不过,要想落实这些内容,日本企业必须拥有长期的眼光,摆脱抑制投资的机制,按照正确的发展战略开展投资。

如果日本企业能够按照正确的发展战略开展投资,就能带来持续的股价上涨和劳动条件的改善,再次让股东利益和职工利益保持一致。那样的话就能再次显示出日本式经营的优点,我们看到的也绝不是单纯的旧型日本式经营的复活。

日本式经营必须从长期雇用和论资排辈并存的旧型日本式经营转变为将重点放在长期雇用的新型日本式经营上。

  《日本失落了吗》读后感(三):日本失落了吗:不,思维不灭,星火依然可燃

  

对于日本的辉煌,我们有目共睹:它是二战的战败国,却在战后20多年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的第二大经济体。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的经济却黯然失色了,人们不禁问:日本,失落了吗?日本,会走向没落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抛开历史偏见,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是一个懂得反思,善于学习的国家,只要它的反思学习的思维不灭,日本,是可以恢复过来的。

这本《日本,失落了吗》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本书的作者是橘川武郎,是东京理科大 学研究生院经营学系教授,他用独特的“经营史学”视角为我们解答“日本是否失落这个问题”。

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序章和六个章节,深入浅出,为我们介绍了日本各个阶段的经济状况以及为日本经繁荣作出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正如作者所言,读这本书,无需具备特别的经济基础知识,作者用最浅显的语言,为我们讲明这个复杂的问题。

在近代日本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中,不得不提到的是,150年前的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对于日本的作用不仅仅是在上个世纪,甚至,在这个世纪,或者说,在拯救日本经济里,仍然会发挥它的作用。

自此以后,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就是明治维新兴起的主要的“蕃伐”和资本家,这些“大财阀”中也踊跃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他们有各位的经营理念,分别在日本经济发展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这本书的第一章节里,就着重介绍了以岩崎弥太郎、中山川宴次郎、涩泽荣一位代表的三种类型的工业化旗手。还讲到了合本主义与人才培养,以及这三种类型经营者的关系。在第二章,还介绍了“城市化和电气化的先驱”—— 小林一三,松永安左卫门。第三章,介绍了两位重建者—— 出光佐三和西山弥太郎,日本的经济,说到底,是依靠这些优秀的企业集团(财阀)不低头的反骨精神和开拓精神迅速复苏和发展起来的,使得日本“奇迹般复兴”,并且到“日本第一”。

为什么有学者会称日本失落了十年,可能还会在失落二十年,三十年呢?

日本为什么失落了,第一,是90年代的社会背景。在发达国家的突破性创新和后发达国家的破坏式创新的夹击下,日本的发展目标——丰厚的日本市场——不再适用,本国的人口负增长,以及两大创新方式的夹击,使这一目标失去意义。 第二,就是问题的本质。日本企业长期丧失战略性眼光。第三,则是政府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大。

基于这个问题,作者在第六章给出了答案:土光敏夫的“重担主义”和新型日本式经营。

什么是“重担主义”,土光有一段叙述:

我信奉人必须超越其能力来工作这一重担主义。如果这个人能抗得起100公斤的东西,就让他扛120公斤;如果他能扛120公斤,就让他扛140公斤。把人置于其能力之下工作是一种罪恶。所谓尊重人,是指让人们勇挑重担,提高他们的创造性。

这种观点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觉得老板很重视他们,激发了他们的活力,让员工感觉的得到了老板的信任,有利于激发每个员工的潜能,于是也就有了各自的自我成就感。这一点也是我们在各行各业都需要借鉴的地方。

什么是新型日本经营呢,一句话,要从长期雇佣和论资排辈并存的模式转变为重点在长期雇佣而不是论资排辈。可想而知,员工们才会更有活力去工作,工作效率也会倍增。

比如在我们国家,特别是对于事业编制单位,一个萝卜一个坑,很可能这个萝卜还没退休,已经有很多萝卜等了好多年了,一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如何熬的出头?假如,不按资排辈,那么,新一代年轻人的积极性和活力将是无限的。

作者也在结尾有言:

如果日本企业能够按照正确的发展战略开展投资,就能带来持续的股价上涨和劳动条件的改善,如果再次让股东利益和员工利益保持一致。那样的话就能再次显示出日本经营的优点,我们看到的也绝不是单纯的旧型日本式经营的复活。

这就是答案。作者对日本的未来充满着信心。同时,这本书也能给我们极大的启示。

  《日本失落了吗》读后感(四):《日本失落了吗》自明治维新150年以来兴衰始末

  

本书著作完成时间是2018年。也就是自日本明治维新到现在150周年。其实日本这个从历史长河中看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现在生活中:电脑 摄像 汽车 电器都有日本生产提供的产品。陌生的是大部分人对日本经济如何崛起又如何衰落都是不太了解的原因,而这一切可以分为3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第一个节点: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前。无论是文化和经济都是长期扮演了陪太子读书的尴尬境地。

第二个节点:明治维新之后直到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之前。日本长期雄踞世界前3。甚至一度时间有赶超美国之势。

第三个节点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经济开始衰退到如今。

本书的作者:橘川武郎 1951年生于和歌山县。经济学博士,东京理科大学研究生院经营学系教授。是一个长期研究日本经营史的知名学者。擅长以历史角度。去剖析日本经济过后企业的成败原因。而历史

角度和思路下。我们就可以分为天时.地利.人和 去给大家揭秘真正的原因。

明治维新之前: 1868年之前 陪太子读书的境地(以东方中国为首 并没有什么存在感)

天时:世界范围内西方世界已经完成了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的转化。东方还是以中国清政府才开始在内忧外患开始探索农业为主到工业为主的转换过程。日本也基本上同时起步,没有特别大的比较意义。

地利:日本作为岛国在农业为主自给自足的时代,会变成限制发展和经济的首要因素。

人和:任何时代的变革都会带来思想和人才出现。而思想和人才必然也是通过时代塑造的舞台才能展现出来。所以这个时期在明治维新(能否成功实施)前还没办法具体出现。

明治维新到美日广场协议签署(1868年-1985年)

天时:无论是世界范围内的第2次世界大战还是亚洲范围内的大战。日本前期取得优势后,后期被推翻了。但是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相对一些其他原因。对日本进行了全面扶持。

例如书中提到朝鲜战争之前,日本由战败国原因,经济千疮百孔。朝鲜战争之后。1953年日本借助物资中转站的历史便利,重新经济崛起。在1968年一度国民经济总产值(GDP)占到了世界第二的行业。后期就一直位列前3.

以上2点可以看出。天时的重要性在于。在时代的背景下,日本即使在战败的情况下,也能因世界因素搭上时代发展的顺风车。

地利:全世界进入工业时代后,身为岛国日本国土陆地面积虽然只有37万多平方公里。但海洋面积却有将近100万平方公里。对应的海洋经济区是447万平方公里。对应的中国吧海洋经济区加起来总面积刚到300万平方公里!

人和:在中国清政府和民国前因为半封建半殖民还没有转变到共产主义前这是制度的优势。在新中国成立后,受制于刚起步。在探索和西方相对封锁下。这是时间的优势。

日本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其中以岩崎弥太郎为首的三菱财阀集团和紧随其后的其它几大安田财阀。浅野财阀等。

这一时间段的日本。充分利用国际形势和采用国家控制下,集全日本之力打造的几个私营为主的公司,但也是政商结合下的产物。上段话中几个大的财阀也是自明治维新时期就是比较有名的企业。

相对宽松有利的国内外形势下。这一时日本的产业也多为钢铁 电器为主 军工为主。电水等民生产业也都较为集中在这些财阀中。广大的中小企业只是出现了苗头。但因为快速发展的趋势引起了美国的警觉。从而开始引发了第3次大的变革!

代表事件:终身雇佣制 日本大企业联盟(互相持股)

第三次节点:签署广场协议(1985年-2018年)

天时:国际环境突变。因为经济快速的发展,引起了美国的警觉 签署广场协议后。日本不到1年的时间内。国内外发展受到限制。产生了以下反应。

大量的经济泡沫(房地产虚高。一度时间东京的房地产总值可以买下所有美国的大公司!).

因为日元升值,造成以出口为主的日本产品成本增加。同时中国通过时间,改革开放。提高的科技和产品。开始进一步降低日本的性价比。这意味相对高利润时代开始慢慢走下坡路。

地利:日本虽然还有海洋和地缘政治的优势。但随着中国的重新崛起还是同经济一面在慢慢抵消这种优势,现在还有微弱的时间优势。

人和:这一时期的日本出现了以索尼 本田 松下等新兴的科技公司。同时因地制宜在丰田 三菱 东芝等老牌的财阀集团中。都出现了应对时代的变革。

其中关键点就是日本自明治维新时代就很好打下了全民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让人才的比例一直都能很好的完成储备。

日本经济虽然表明失落,但作者也在后记提出科学管理企业的方法和步骤。同时日本依然是科技和制造业上有自己的优势。

代表产业:半导体 军工 生物 民用技术 以及大量工业基础材料技术。

这一时间段日本虽然表然经济在下落。在作者观察到的企业都能快速改进和发展出相对应方法。也各自出现了稻盛和夫 等中国耳熟能详的大企业家。

2016年在西方由谷歌研发的阿尔法狗人工智能打败世界围棋冠军的同时。日本研究的东大机器人已经在全日本等级最高的模拟考试中。考取的模拟分数。进入1%,而当时的所有考试人生在10000人左右。这一详细情况收录在《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一书里。

经济受环境影响,并不能全部体现出日本的真实情况。更不能全盘认定日本已经进入了失落的时期。例如本索尼科技公司一度时间公司市值没有自身持有的物业高(办公大厦)。这难道说明索尼不值钱了吗?

以上的现在告诉我们日本失落还是有一定的时间。尤其是本书的后记,详细记录了对面的方法不仅科学还有大量现在科技排名。都在证明日本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外部因素也好,还是内部因素也好。都会保持局部的科技优势!不过我们也不要灰心,我国经历各种外部的较为艰苦的环境下,迎头赶上。已经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假日时日。科技等全面超越就是时间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