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日本史读后感锦集
《简明日本史》是一本由陈勤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简明日本史》读后感(一):史实错误
我只读到了第一章第二节,但已经错得不能看了。
试看这一段:“大和国的首领把其他邦国打服帖以后,建立了邦国联盟,成为邦国联盟的首领。他为了提升影响力,给自己起了一个封号叫“天皇”。”而实际上最早应该是叫“大王”一类的,而“天皇”一词最早是推古时期圣德太子提出使用,呵呵他又在下一节说:“推古天皇是日本天皇第一系的最后一任君主。中国史书《隋书》中存在相关记载,“天皇”这一称号首次出现。”
又来了:“藤原镰足(皇室贵族,曾名中臣镰足,614年—669年)”,中臣镰足可能不是皇室贵族吧?只是世袭祭官罢了。
陈先生,幽默之余,怕还是该严谨点吧。
再次证明果麦的书应该慎读。
《简明日本史》读后感(二):转:《简明日本史》后记
2020庚子新年伊始,一场疫情席卷中华大地。疫情当前,困难之中,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实施委员会向湖北高校捐赠了2万只口罩和部分红外体温枪。其包装箱外所附诗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时间风靡各大新闻媒体,迅速在中国走红。曾经感动过鉴真大师的八字偈语,现如今也感动着无数中国人。此番亮相,日本这个与中国有着种种密切关系的近邻,又一次让国人百感交集……
关乎日本的国内外新闻,往往会成为国人热议的话题。这是因为日本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个特别的国家,而无论是在虚拟互联网世界还是在当下现实,中国人对于日本的观点和态度总是复杂且敏感的。究其原因,既源于历史,又深受新闻媒体宣传的影响。
先说历史,大抵有两方面。一方面,日本是中国“最熟悉的陌生人”。中日两国,地理上一衣带水,心理上爱恨情仇差不多集齐了。漫长岁月里,日本曾是中国最得意的门生,直到工业革命,徒弟嫌弃师傅不思进取,选择了脱亚入欧,还迅速挤进了世界强国俱乐部,这对旧日师徒的关系来了个急转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日本成为容易挑起中国人“仇恨”情绪的国家。另一方面,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也在不断向日本学习,学习他们的现代化技术和成果。随着中国赴日游客的日益增多、对日本教育水准和国民素质的不断认可,中国人对日本某种程度的肯定也在加强。
再说媒体,我们总选择自己认可的方式了解日本,有人看中国电影,有人爱日本动漫,有人迷电子产品,有人读历史课本,还有人追“抗日神剧”……不同渠道下呈现的日本,有的让人爱得不分青红皂白,有的让人恨得牙根直痒,有的惹人羡慕,有的招人嫉妒。
日本成为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以及我们对它爱恨情仇的纠葛,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太多道听途说影响的因素。我们不应该单纯地去讨厌或者喜欢那些自己从来没有去过的国家,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人们……在恨或者爱日本之前,我们要先去了解一下,以平和正常的心态去看,认清这个与我们有特殊关系的邻国,从而让这种关系得以“脱敏”,变得正常。
有鉴于此,笔者凭借多年的历史学专业训练,结合传媒业的长期从业经历,以及数度日本深度旅行的亲身体验,从日本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入手,试图建构起一个叙述日本历史的新框架。书中对两个历史过程进行了深入浅出地梳理,其中一个过程是日本从蒙昧野蛮乃至残暴变态的国家演进成为文明开化的国家,这是后发展国家中模范生成长的历史过程;另一个则是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从师生到世仇再转变为友好邻邦的历史过程。
为了避免宏大叙事,在本书中我坚持平和、平实地说人话,讲一些能够引人深思、轻松有趣且好读的日本故事,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不扭曲的日本观,争取带给读者朋友们较为愉悦的阅读体验。
本书的写作,得到我的研究生何圆圆、黄雅丽、屠蔷、苗清源、魏雨童的有力协助,他们的努力为本书增色不少,对他们的辛劳表示感谢。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要特别感谢果麦文化三位优秀编辑于桐、黄圆苑、刘洪胜的得力工作,他们的出色工作为本书提供了品质保证。
此外,还要郑重感谢我的好友易中天先生、南京大学侯建新教授、中国社科院大学马勇教授、知名媒体人马国川先生、南开大学李冬君教授、浙江大学陈红民教授等人,感谢他们在百忙之中通读了我的初稿并撰写推荐语。
陈勤
2020年3月
《简明日本史》读后感(三):日本史的新写法——读陈勤《简明日本史》
自民国以来,“亲日”“仇日”“知日”即为国人对日本之三种态度,尽管前二者人多势众,各有其生存空间,然“知日”一派不绝如缕,一直未曾断绝。时至今日,作为现代国家公民,国人对这位邻居的认识更趋全面、理性,除了赴日旅游亲身体验的兴趣大增,对于日本史的阅读需求也日渐高涨。陈勤教授积数年之力写就的《简明日本史》,不论就史笔还是史观来说,都让人耳目一新,作为当下“知日”之入门读本,再适合不过。
首先,就完整性来说,在目前的同类日本通史类著作中,无出其右者。该书第一章《日本人,你从哪里来?》,从日本最早的“绳文时代”讲起,到最后一章《日本失落了吗?》以2019年日本进入“令和”时代为止,古今上下,豁然贯通。陈勤教授有意弥补包括陈恭禄先生《日本简史》、坂本太郎《日本史》等只写到一战或二战的遗憾,把战后日本创造经济奇迹,以及经济泡沫一朝梦碎,迎来“失落的20年”的日本当代史也一并讲述,更加清晰地展示日本的发展在偏离了正常的历史轨道后,如何被矫正过来,而在自我的重生中,这个民族的学霸特性,它的摆脱传统包袱的魄力,也再一次得到彰显。以往的历史叙述注重的是日本的过去,即从何处来,陈勤教授此书在此基础上,更兼顾现在,启示未来,即向何处去。
与完整性相得益彰的是该书的简明。陈勤教授很善于抓住重点和剪裁史料,他把日本历史划分为线索清晰的八个时期,而贯之以两个过程,其中一个过程是日本从蒙昧野蛮乃至残暴变态的国家演进成为文明开化的国家,另一个则是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从师生到世仇再转变为友好邻邦的历史过程。围绕这两个重心,复杂的历史被叙述得有条不紊,从和魂汉才到和魂洋才,从帝国长成到通往毁灭,从日本新生到日本“失落”,历史的发展一目了然,而人们关心的日本问题包括制度、文化以及民族性格等又都能囊括无遗,真正避免了为讲边角料的故事吸引眼球所造成的旁逸斜出,治丝益棼。南开大学李冬君教授评价此书“把复杂的历史简明化,将深刻的思想平易化,在平淡的表达中,把历史说成了贴心话,由此可见作者不一般的史笔了”,可谓的论。
由于中国和日本既是邻居又是师生,既是朋友又是仇敌的极为特殊的关系,中国人对待日本的观点和态度总是复杂且敏感的,因此,做到论述的客观公正是历史工作者的职责和本分,陈勤教授在这一点上的严谨考究与思考之深入让人称赞。对于日本民族的学习能力与开拓精神,书中不吝赞美,对于其教育制度、组织制度、社会管理制度之成功同样浓墨重彩。而对于世人常把平成时代定义为“失落的20年”,陈勤教授则通过研究经济数据尤其是日本海外投资回报状况,敏锐地发现,“日本”失落是一个真实的谎言,反映的只是其本土经济增长不大,并不包括它在海外的高速增长,从而认为,日本真正的衰落,不是GDP不增长或负增长,而是长期的人口负增长和严重老龄化。在《原子弹下有冤魂吗?》一节中,作者保持了他一贯的清醒,对于日本老百姓是无辜的,他们挨两颗原子弹炸是冤枉的这种论调提出了有力的质疑。因此,侯建新教授说此书“不隐恶,不虚美,亦恶不去善,直言不讳”,是当之无愧的。
总之,《简明日本史》对我们认识这个“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邻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全新的表达,呈现了一个与我们原心目中不一样的日本,同时它为日本史的写法探索了一种新的可能,尤其对于当下的读者而言,从史笔到史观各方面的启发都是不言而喻的。
《简明日本史》读后感(四):日本:熟悉的陌生人
对于日本的历史,我想大部分人比较了解的有两段,一段是隋唐时期日本向中国派出遣唐使,向中国学习先进文化技术;另一段则是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日本踏上军国主义道路,侵略中国。这两段历史都出现在我们中学或大学近纲教科书之中,因此并不陌生,然而对于教科书之外的日本历史(哪怕仅仅追溯到二十年前),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恐怕就知之甚少,甚至有诸多错误认知,而本书就在对日本历史进行全面的简单介绍的同时,帮我们重构了一个日本的较为真实完整的形象。
本书以“日本人,你从哪里来?”这一问题开篇,介绍人类学意义上日本的发生,以“日本失落了吗?”做结,回顾了日本的平成时代,并对于日本的国家现状进行了一些分析总结。首尾之间以时间顺序介绍了日本几个大的历史阶段,隋唐宋时期向中国学习,走向文明;幕府时期社会稳定,休养生息,教育普及,为工业化道路打下基础;明治维新以降日本开始工业化并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二战后几乎亡国,在美国的有力扶持下纵享天时地利人和,迅速发展,一夜暴富;再到平成时代经济泡沫破灭,迎来所谓“失落的二十年”,再到今天。
在我看来,本书有论文的条理和逻辑,有说明文般清晰易懂的文意,也有记叙文般的笔法与可读性。对于教科书中学过的历史无疑是一次很好的梳理与补充,教科书也许会提日本向中国派出遣唐使学习,但对于此事的背景却没多大介绍:日本早先与唐朝打了一仗“白江口之战”,被彻底打服,认识到了差距,由此而虚心求教;教科书也会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发生了“倒幕运动”,却没有为我们介绍幕府制度的由来;教科书也告诉我们日本从东北到华北逐步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但没有告诉我们日本是如何因为先前发的战争财以及国内的巨大压力而走向这条不归路的。总之,当一个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被全面地展示在面前,一个个事件间的逻辑链条被发现,比起只知道某年发生了某事,历史也变得有趣了很多。
同时在收获历史知识之外,本书也讨论了人们对于日本的一些误解,比如人们常说平成日本的“失落的二十年”,作者却理性地分析了这个命题,日本在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最显著的指标便是GDP的长年停滞不前,由此有些人得出了“失落”的结论,但这其实是不客观的,作者用数据向我们展示这二十年间日本的海外资本是如何冠绝全球,高速增长的;并介绍了日本这二十年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科技水平的进步以及环境治理的成效;还告诉我们日本的全民医保,人均寿命这样的民生指标的出色;与这些这些指标相比,GDP倒显得有些大而无当了。基于这些,日本“失落的二十年”基本可以看做是一个伪命题。
而这样的一个伪命题为什么却在中国成为了一个耳熟能详的似真命题呢?我个人认为是需要我们反思的,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个人认为互联网话语环境中始终有着的一种大国的自负,对于小国我们往往不屑一顾,用“失落的二十年”,“最危险职业——韩国总统”等评价等粗浅地概括一番;对于大国,无非是对毛子称兄道弟,吹吹牛皮,对于川普美国极尽嘲讽之能事。自信是好事,但有时这样的叙事过多,却往往偏离了客观的事实,失去的正确的认知,如果浸淫在其中,恐怕会失去真正的国际视野。
此时我才方感老话在理,读书人还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总比看纸媒收获大,看纸媒又比看网媒收获大。总之,此书着实让我觉得开卷有益。
《简明日本史》读后感(五):触摸·日本
最后的武士
西乡隆盛(1828年—1877年),和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
“维新三杰”中,西乡隆盛在日本是最得人心的那一个,粉丝无数,多数日本人都认为他是真正的武士,也是日本最后一个武士。 现在,中国有许多人对西乡隆盛十分崇拜,而在当时的年代更多,梁启超、谭嗣同都是西乡隆盛的粉丝。按中国人的话讲,西乡隆盛是一个“性情中人”。(其实现在中国人口中说的“性情中人”也就是难得的春秋精神和春秋人格:自尊、知耻、忘我、利他。以及伴随的尚武精神。只是大多数国人从小被洗脑洗成了推崇所谓的“君子之容”、“文明柔顺”、“羞于运动”这种假道学。所以面对东瀛的血性真男儿仿佛有点不适应?) 1877年,西乡隆盛率领武士叛乱,成为武士们在日本历史舞台上的最后表演。9月24日,西乡隆盛身负重伤后,让其部下介错砍下了头颅。他如此悲壮地死去,是一个时代终结的隐喻,日本武士以如此惨烈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西乡隆盛之所以会选择起兵造反,武装反抗自己浴血奋斗建立起的明治政府,是因为他发现当时的国家状态早已脱离了他心目中的那个日本,他曾经引领的武士道精神已不复存在,民众缺乏上进心,官员终日勾心斗角。正是因为他对于现状的这种不满,同时也想找寻曾经的武士道精神,希望人们抱有对荣誉和规则的追求,因此选择了带领中下级武士寻求正确的发展方向。 但他悲壮地失败了,武士群体势必退出日本的历史舞台,不然明治维新就无法顺利推进,日本也不可能迅速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西乡隆盛虽然在死去时被称为“叛徒”,但很快便被赦免。他是武士道精神的象征,在东京的上野公园中,他的铜像也是一座非常著名的地标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