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读后感锦集
《结构主义》是一本由皮亚杰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页数:1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结构主义》精选点评:
●向皮亚杰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为这本书给我提供的创作灵感!
●当年水平太弱,读的浑身冷汗
●可以。
●内容很精要深刻,译者也很下功夫。但皮亚杰毕竟没有黑格尔有名。如果好读的话是不会这么低的分的。
●皮亚杰的叙述风格真受不了。
●不是我不明白,也不是皮亚杰变化快,是翻译是确实(///▽///)
●一门方法论,强调整体、可转换、自我满足
●有书评提到不少数学概念是错译的,难怪觉得数学部分晦涩难懂。除此之外也需要各学科的一些前置知识,所以着重看的是后半部分。 皮亚杰虽然对自己的理论讲的很少(是一大缺点),不过也有值得注意的点:他提醒了结构主义是一种方法;他所理解的结构以运算为第一性,当结构重新放进其来源时,才能重新建立起结构与历史构造论、结构与主体的活动之间的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算是一种改良的结构主义哲学倾向,对以运算作为第一性的结构的普适性甚至这种哲学倾向,除了承认作为方法的实用性之外我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 P.S. 这本书倒是让我找到了不少感兴趣的书。
●值得参考
●虽然囫囵吞枣读了一遍,然而读不懂...但也算打开了一扇门。等我回来!
《结构主义》读后感(一):从批判静态结构主义的角度来科普动态的结构发生学暨发生认识论
这本书与其说是哲学书,不如说是一本科普书,跟哲学史上讲的那几个法国结构主义者关系不大。主要内容是概述并批判了 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一直到哲学中各是各样的静态结构主义理论,在上面的每个学科中都极其简洁或者说简单粗暴的概述了各是各样的结构主义研究纲领,数学中是布尔巴基学派的结构主义数学理论,物理学和生物学中是群论的应用,心理学中是格式塔心理学,语言学是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人类学是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哲学则是福柯,因为这些理论都非常复杂,而原书非常简短,这些理论自然是讲不清的。作者认为,传统的结构主义者最大问题是不讲结构的生成问题,就是人类如何认识到这些结构,本书第四章心理学的结构第12节结构与智力的发生过程第13节结构与功能回答了这个问题,但总共也就7页纸,我认为不可能把这问题说清楚。总的来说,这其实是一本从皮亚杰自己的发生认识论心理学的科普书,只不过是从所谓对手的一面,即各个学科中的静态结构主义来立论的,对自己的结构生成学暨发生认识论讲的太少也太粗了,让人很难理解。
《结构主义》读后感(二):一本扩展思维疆界的书
皮亚杰说的好:结构主义 是一种方法论。作为一个自学者,我往往迷惘于自己立于何地;惊讶于竟然有如此多的学者,涉猎如此广泛的领域,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怎么做到的?
《结构主义》从数学到哲学,分析了多个学科的结构主义思潮,他用结构,这个名词背后是结构的思想方法,把这些学科都串起来了。
最初的震撼来自数学中的结构,此前,一直有个疑问,我知道数学是关于模式的学问。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有交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0的作用是什么?结构主义让我第一次读到了系统的关于这些约定“背后的含义”,这样的数学是接了“地气”的数学。
之后的几章我读的很辛苦,大部分时间味同嚼蜡,到了第五章《语言学的结构主义》,经由语言这个实体,阅读突然轻巧了。翻阅前面困惑的地方,也感到通透了很多。巴特,乔姆斯基这些人也突然变得触手可及了。
“这本小书的关键在于运算的第一性”,我的理解,运算就是转换和生成。这难道不就是数学里三天两头碰到的么?于是他又说:““当代科学的基本特点,乃是一个有许多相互作用组成的整体,这些相互作用趋向于赋予系统以一种具有多种交叉的环状形式”。这句话,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有了一张路线图,坚定了学习的方向。
或许皮老先生未曾想到,他的一本小书,竟被一个异国后生当成了求学的“心灵鸡汤”。
我觉得自己会时常拿起它,翻阅一下,看看曾经的妙语是否还是那么美妙,看看自己在什么位置。
《结构主义》读后感(三):翻译得最差劲的书,跟何兆武有一拼
好书像一杯甘醇的美酒,既香又甜还稀罕,坏书像一桶过期的老醋,又臭又酸还嫌多。这本书,就是三十年的裹脚布扔到醋桶里了。先不说皮亚杰这个老糊涂写书文笔到底是优是劣,就说两个译者,竟然这么渣,到底是靠什么进军翻译界的?
看正文第1页:“结构主义的形式繁多,没有一个公分母……”
泥煤!公分母是神马玩意?
第4页:“在思想史上,无论在心理学里知觉方面反对联想主义的先验假设……”
确定要这样翻译?有歧义的不知道?是反对联想主义,还是反对先验假设?
第6页:“一边是原子论式的联合所假定的、经验主义已经使我们习惯了的、没有结构的发生论……”
第9页:“以及结构主义与构造论之间分不开的关系的问题……”
什么是“构造论”,陌生词汇不先给个定义么?
再看 18页:“它的原型是网……适用于一个集合中的部分集合或单化复合体……”
lattice你翻译成网?也就忍了算了,“幂集”你特么翻译成部分集合?确定大学本科毕业了么?离散数学及格了么?
25页:“把这个命题改成逆命题(N)……得到它的互反性命题R……得到它的对射性命题……”
是不是没上过高中啊,本来翻译成“否命题”多好懂,却让你给译成“逆命题”,大写的拉丁字母“N”看不见么?看了三四遍,才知道你说的“互反”其实是“逆命题”,“对射”是“逆否命题”,不带这么虐的好么!
“联想主义”、“发生论”、“构造论”,这些关键词的外文用括号标出来会死的么?
《结构主义》读后感(四):皮亚杰《结构主义》,一种让我们掌握复杂问题的方法
都说滴水藏海,在一滴水中,就蕴含了大海的主要物质,而且相差无几。但这个说法用在人身上,就不太管用了,哪怕是人的一个脚趾,也不可能蕴含着整个人的一切(当然,如果到DNA层面来说,确实脚趾里的DNA跟任何一个位置的相同,但也仅是相同,不能代表所有)。
这个简单的比喻背后,藏着两种不同的人类思维,一种是原子式的,或者说简单思维,就是一些东西可以像我们归纳原子一般,不停的细分、分解,就像大海一样,考察细节就可以知道整体;还有一种就是结构式的,或者说复杂思维,就是虽然我们可以细分,但是还是可以看出整体和局部的绝对差异,作为整体的人具有作为局部的体细胞所没有的特性。
而这种试图去理解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在上个世纪,继存在主义之后,发展成为一种思想风潮,在欧洲有一大批杰出的结构主义大师,用他们的方法在语言学、人类学、文学、心理学等诸多社会科学领域创造出了惊人的成果。
今天的《瞎看一气》就来看一下当时的一位结构主义者皮亚杰的一本小册子,在这本《结构主义》中,皮亚杰总结了结构主义的主要特征,同时考察了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福柯等诸多结构主义大师的理论,以及最终给出自己关于结构主义的理解。
皮亚杰,本身是作为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广泛认知的,在心理学领域甚至是可以和弗洛伊德齐名。在哲学领域,皮亚杰并没有过多建树,在《结构主义》这本书里,皮亚杰也将结构主义理解为一种方法论,一种早就存在的,人类用来理解复杂世界解决复杂问题的,与其他方法论互不冲突的方法论。
结构的三大特性
说了这么多,什么是结构?皮亚杰的定义是“结构就是具有整体性的,若干规律组成的,一个具有自身调整性质的图式体系”。这是一个很结构主义化的定义,在定义里可以很明确的看出结构的三大特点——1、整体性;2、规律性(转换性);3、自身调整性。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关于整数的结构,首先所有整数是一个集合,是一个整体,其次它们之间有明显的转换规律,大概可以用三个规律可以定义整个整数群体,第一个是确定某个数本身就是什么,就是这个数跟零的和还是自身;第二个规律是关于正负的关系,就是一个数跟自己的复数的和是零;最后就是一个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数加上1等于另一个数意味着另一个数减去1也等于原来的数,任何数之间的关系都是以1为基础的。
如果不想看数学的东西可以掠过上一段,实际上人就是一个结构体的最好例证,是一个整体性的,一双手或一条腿不能被称为人,也不具备人的全部特性;人自身有新陈代谢有DNA等多种规律构成;在这些规律上,人内部不同的变化调整,维持着一个人的整体特征。
结构主义就是在这样的结构认知的基础上,去研究一个结构是什么样的,如何形成的,内部关系是如何,这个结构与其他结构的外部关系又如何。
共时性与历时性的视角
被公认为结构主义发端的索绪尔,在其研究语言学的时候,提出语言是共时性大于历时的。这是啥?
这个概念翻译过来就是,一个词汇他的定义更多的是与当时其他词汇的关系,而不是形成这个词汇的历史过程。共时的意思就是在这一刻,跟其他的关系;历时的意思就是纵观发展过程,跟自己的过去的关系。
所以很多时候结构主义更多的强调的是当下的一种关系结构,而不过多去考虑过去的那些形成的历史。比如狗这个词,考虑的是狗在当前的语言结构体系中的意义,而不是去看狗这个词是如何形成“狗”的。
结构主义跟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作为研究领域的方法论也好,作为一种哲学思维也好,结构主义似乎都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都很远,这么一个“高大上”的概念,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帮助?
这里要从另一个“高大上”的人说起,那就是数学天才——哥德尔,他用一种天才的方式证明了一个问题——一种理论是不能用他自身或更弱的手段来证明他是没有矛盾、完备的。通俗的说,在任何一个我们可以称之为结构的体系中,利用他当中的规律,是无法去除掉所有的矛盾,或证明所有的事情的。
这也就得出了我们需要的第一个结论——如果我们把这个世界的很多现象、问题、理论看作一个个结构的话,那么就会有个问题,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
就如前些日子跟一个朋友在聊天的时候谈到佛经,他在参悟的时候,会有那么一刻觉得什么都清楚明白了,但过一段时间又会陷入混沌。这跟问题就是无论佛教也好、弗洛伊德也好、马克思也好,甚至是牛顿也好、爱因斯坦也好,这些理论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但并不是所有问题。万物在生长演化,问题也更是层出不穷,很难一招鲜吃遍天。
在第一个结论之后,我们要推出第二个——世间的结构、理论、思维是有层次的,分得出高低或者说强弱或是简单复杂的。
如果我们把一个结构中的内涵进行二分,一种是形式、一种是内容的话,形式可能偏向于一般规律,而内容偏向于众多的现象的话。在结构主义的理解上,会认为“每一个成分对于比他高级的形式来说是内容,而对于比他低级的成分来说是形式”。
一直很火的《三体》中提到的降维打击,背后就是这么个道理。在我们无法确切的描述的时候,我们会统一认为有一种更高维度的存在。在我们这个维度里面,物理学、生物化学等这些规律就是形式,内容就是万事万物的存在。而在更高维度上,物理学、生物化学这些规律就是他们的内容,他们甚至可以编辑修改这些内容,因为他们有一个他们自身固定的形式。
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借用哥德尔的理论,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循环向上的过程,低层次的认知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高层次的认知,但高层次依然有其缺陷,这就似乎形成了一个不断向上的梯形结构,但并不会变成金字塔,因为不太有可能会到达一个定点,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也就是不存在一个关于所有“结构的结构”。
我们有了两个结论——没有一种完备的理论,且认知是有层次的。这个结论也就逼迫着我们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一时一刻的想法永远是在你这一个角度,这一个认知层次上的。就好像再渣的学生,到了高中看小学题很多时候都是一秒解决一样。
不断地构筑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寻找认知结构中的问题,并通过该问题向上去探寻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用一种否定的方法来实施,可以分三步,第一步就是建立一种思考方法和理论;第二部去寻找这个思维和理论的反面;第三部是试图构建一种新的结构来去包容这个正反两面的理论。
如果这么来看,这不就是由黑格尔发展,并传到马克思手中的辩证法的火炬么?
几个有趣的思考?
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能够认识到这个世界的规则?
就是我们大脑中的思维结构和思维方式,为什么能够跟物理学中的因果关系相匹配,让我们得以从纷繁复杂的现象当中,发现那个共同的结论?
再进一步来说,这个世界上为什么大多数的东西,都内含着一种可被认知的规律,也就是具有结构性?为什么物理学会有那些可以被我们观察到并计算出来的规律?
在这个问题上,大胆的用一种推测,借助达尔文的那种进化论的思维。
能够在这个宇宙中长期稳定存在的结构,必然要有一些稳定的规律和平衡系统,那些没有的都毁灭掉了。所以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系统都是结构化的,有规律的,平衡的。
而人的思维是如何能够认识这些规律的,或者说跟这些外部的现象有着相似的结构,可能也是因为人进化而来,因为我们具有这种同构,能够很好地理解世界改造世界,所以我们生存下来,而那些无法理解世界的“人”的亲戚们都灭亡了。
但很多事情就怕不停地追问,在这样的猜测下,又产生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就是,人能够认识到世界的限度到底在哪儿?
第二个就是,宇宙中结构化的东西比较容易存在下去这个规则又是谁来掌握的,上帝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