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全球新闻传播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全球新闻传播史》读后感摘抄

2020-12-27 00:38: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全球新闻传播史》读后感摘抄

  《全球新闻传播史》是一本由李彬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5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球新闻传播史》精选点评:

  ●我的真心话是这书真的特好看有没有!!夹叙夹议,旁征博引,文采斐然!看过的最好看的教科书啊~读完了以后对于世界有了新看法新角度!赞!

  ●写新闻史的人很多,可是能把枯燥的历史写得这么有感染力,旁征博引,妙趣横生,恐怕也只有李彬老师了吧。学过外国新闻史,才感觉到国内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是何等扭曲。

  ●怎么说,这是我大学三年来读过的最精彩的新闻史了

  ●传播史

  ●当教材背真不好玩

  ●好看!

  ●给不到5分,非开山立派的经典文本,打分打这一类书籍里的最高分。

  ●我恨B+。。。T-T

  ●比中新史的可读性好太多。作者好多观点很犀利。喜感的是上一个看过的人是游〜 更喜感的是这本书每个字我都看过,整本书差不多都背下来了因为外星屎一共考了三次试!

  ●把历史都能写出文采来。

  《全球新闻传播史》读后感(一):全书结尾处。。。

  全书结尾处,

  尾随麦克卢汉、波兹曼、鲍德里亚三位,用了李老师一个学生的演讲(关于媒介的功用)做结。

  揣测着,足见对这位戴同学的垂青啊,

  不知详细就里如何。。。。。。。。。。。

  分享到微信

  微信扫码

  新浪微博

  QQ好友

  QQ空间

  《全球新闻传播史》读后感(二):消息分三种,一种用来斗争,一种用来卖钱,一种用来决策

  传播之争说到底是权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确实没有绝对的客观公正,不过是服务于谁。

  历史早期服务于党争,用来鼓舞己方士气,与敌方打口水仗,赢得中立方支持。这种信息只限于本派内部流动,因为人们喜欢阅读自己熟悉和同意的观点。

  商业崛起后服务于商业,生意人总需要各种各样的信息来做出商业决策。

  或者新闻本身就是一种商品,要么为自己挣钱,比如黄色新闻,充满刺激的故事,大家愿意买来阅读;或者为金主挣钱,借此分一杯羹,比如软文。

  民主运动崛起后,才流行起了所谓客观公正平衡之说。因为这种标准符合了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芝加哥工人运动中提倡的口号。

  说到底,口号服务于行为,一切归根到底是力量的博弈,数量占大多数的人们取得了胜利,服务于社会大多数人的理念,亦即所谓民主便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又或者,如果一定要说有一种绝对意义上的客观平衡可以谈,那就是出于人们决策的需要。当各种消息都带有立场偏见时,不带立场的信息反而成为稀缺的商品。

  虽然每个人有自己的立场,但每个人都不傻,在做决策的时候,他们需要收集各种不同的信息,平衡的信息,相对客观的信息。他们知道有些信息是带着明显的立场和目的的,用来帮助决策完全不可靠。

  《全球新闻传播史》读后感(三):谈谈如何读史——读《全球新闻传播史》

  看完此书,我发现其实我以前阅读历史的方法是错误的。我以前只关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哪些事情,对当时有什么影响。可是事实上,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当年所发生的事情对现今的影响。

  看历史,的确是看人类历史辉煌发展的过去,然后反思现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现今社会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看《新闻传播史》也是如此,看的是过去发生的技术革命、传播革命和当年的风云人物的故事,但是同时也是看到的当年的风云对当今传播和媒介走向何方的深思。

  李彬这本全球新闻传播史是我目前所读到相对而言更深刻更有意思的一本。因为李彬老师文笔优美,同时他坚持认为,纯粹的数字和事实的罗列不具有任何意义,他认为解读历史本身,尤其是历史对当代的意义,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本书的第一章导论写得非常精彩,因为这些文字可以说对很多人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我记得我以往中学所学的历史课本都是极其枯燥乏味的,大多数都死记硬背的死知识,以至于现在我差不多把历史丢到脑后去了。当然,这与老师的教书方法,我们的学习方法也有很大关系。不过,说真的,现在回想起那些中小学历史课本,我认为其中不乏后人解释的痕迹。其实,历史事实本身是客观的,但是讲述历史的口吻不可能客观。这也是正如李彬老师在导论所总结的三个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一切历史都是文学史”。只是可惜那阵子看的历史教材对我们的文学培养近乎是没有的。

  另外,不管是读史也罢,还是看哲学之类,我觉得重要的不是书中究竟讲述了什么,重要的是你从书中受到了多少启发,或者是你从书中得到了多少更值得你深究的问题。我想这点或许比纯粹的陈述书中的内容要强很多倍。——而这点往往是我以前看书时缺乏的。只弄懂书中讲了什么只是浅层的读书,深层的读书是有赖于你自己的解读,关于书中所论述的一些问题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解答。这才是真正读书的用处。

  接下来还是谈谈新闻传播史吧。不管是写什么,想什么,看什么,其实都有一种大致的框架和思路来思考所看,所想和所写的内容。那么,一种“挑战——应战”的观念就是斯塔夫理阿诺斯写《全球通史》的主要理念。这本新闻传播史的写法其实是把新闻传播放置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背景和科学背景下来讲述的。传播科技的发展的确是推动了传播的发展。不过,事实上是思想革命、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等都是揉合在一起的。而新闻传播的发展可以说是担任这三项革命的揉合剂。

  正是因为启蒙运动兴起,印刷术的发展,新闻业的发展,让更多人获得了思想的启迪,因而爆发了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当然,这也是与那个时代的科学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引起的社会阶级的变动相呼应的。而在这些革命和运动所产生的自由主义的思想,也推动了报业的发展,同时也确立了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正因为时代的巨变,从而产生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而这些思想家也对新闻传播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诸如约翰·密尔,弥尔顿、杰斐逊、洛克等人的思想,为西方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其实很多伟大的人物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或者说是正因为一些伟大人物的出现,铸造了那个时代的辉煌。譬如《泰晤士报》的“黄金时代”,正是因为大英帝国的“辉煌时期”让这份报纸威名远扬。

  其实从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至今影响现代新闻业的种种思想和印记。新闻自由是在17世纪就确立的准则,至今不容推翻。这也是为何西方新闻业的发展如此迅猛的原因,正因为束缚的解除,加上经济利润的刺激和传播科技的日新月异,让西方的新闻传播业遥遥领先。

  我在想19世纪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因为有了印刷术。当年的思想活跃,或许也是源自于阅读的逐渐兴盛。21世纪是一个另类辉煌的时代,有喧嚣的电视和海量的网络信息,但是就是缺乏阅读书籍的人群,人们更多的时间不是花在思考上,而是花在了娱乐上。——这或许就是大众文化的威力吧。

  大众传播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而壮大的。我在想资本主义终究有其灭亡的时刻。正如《增长的极限》所预示的那样终究会有崩溃的那一天。如今全球金融危机闹得人心惶惶,资本主义世界的与生俱来的缺陷和盲点一直存在,根本矛盾一日得不到解决,那么资本主义终究会毁在其上。那么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大众传播会不会消亡,目前看来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一点。

  大众传播只会走向更加发达,更加无孔不入。因为即便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它是建立在物质丰盛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也需要发达的传播技术。只不过,我想那时候的一切为了广告和经济利益的大众传媒机构大概会改头换面了吧。

  我比较相信马克思主义,坚信资本主义灭亡的到来。那时候的媒介就不再为资本主义帝国做渗透宣传了。

  当我看这本新闻史的时候,我喜欢那段普利策和赫斯特的黄色新闻大战,并非是喜欢看热闹,而是觉得当时的新闻自由真是令人感觉不可思议。历史也证明,真正声名流传给后世的是普利策,而非赫斯特。那是因为普利策终究还是严肃而理性一些,在价值判断上不能唯金钱至上。当全球的资本主义衰落的时候,社会主义开始占领全球的时候,我想传媒事业也应该从一些垄断资本家中的手中收回,或者类似BBC的公共服务为主的经营理念来经营,这样媒介就不再只是帝国主义的帮凶。或许那时的媒介也有不足,但是主要功能开始回归到联系、传承和教育功能上来了吧——这当然是我所期望的。

  其实我所理想中的新闻业的人员,他既不属于政府代言人,也不属于大公司、大老板的代言人,而是真正属于人民的代言人。不过现在的情形是,看新闻业掌握在谁的手中,它自然就替谁说话。我想这点估计在未来也不会变。

  《全球新闻传播史》读后感(四):很有思想的一本史书,低调奢华有内涵!!

  读完此书,感动由心生,仿佛看到了李彬老师青灯下焚膏继晷,孜孜不倦,埋头编书的场景,原以为史学类书籍都是干涩数字和历史事件的梳理和陈述,读起来没趣味,但这本书颠覆了我对此类书籍的看法,才猛然想起裴晓军老师第一堂课上给我们写的那句话:“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本书是作者20年来自己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形成的带有自己观点的历史,是结合当代价值观形成的有时代特色的历史。

  作者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对人类精神、生命和社会活动的感性体察和理性审视,是最宏伟、最深奥、最有趣的学科。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曾指出,历史与哲学乃是同一的,真正的史学家必须对所研究的事件进行理解和估价,而他这样做的时候就成为哲学家。如果新闻史不能透过自己那扇小小的天窗,展现更为广袤的历史空间,不能揭示人类新闻活动的深层底蕴,不能勾画传播行为与文明发展的深刻关系,特别是不能用哲学的眼力透过历史的进程,挖掘精神活动在信息交流中的意义,那么借用克罗齐的话说:这个被撵到末席的所谓的历史并不是真正的历史,而是以肤浅考虑着和本着风闻传播写成的编年记事和搜索记载。本书在阐述全球新闻传播史的读书笔记时,将遵循伏尔泰撰写的《路易十四时代》所奉行的宗旨,“撇开浩如烟海的细枝末叶,对这些剧烈变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让人只看到重大事件,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看到导致这些时间的精神”。对于那些有兴趣在历史背景下搞清楚新闻史发展的整体结构和脉络,但又不想淹没细枝末节的史料中的同学来说,这本书是你的不二选择。

  本书虽然广泛涉及全球新闻传播史的历史沿革,但核心还是新闻事业的发生与发展,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事业及其演化进程。书的结构很清晰,按时间顺序分为9章。

  第一章阐明历史和新闻史的关系后,就开始从口头和文字传播说开,我们的新闻事业无非是印刷媒介出现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人类传播现象,口头和文字传播都是传播内容的本体而不是传播的中介或媒介。传播不仅仅是一个孤零零的信息传导过程,就像一片落叶顺流而下似的,它是包含许多行为的行为。处在口语传播阶段的人,他们的传播机能更为健全,而处在其他传播阶段的人则由于有所凭借而使某种机能日趋退化,正如有空调暖气的人远不如自然环境中的人强壮一样。当今电视屏幕上连篇累牍、俗不可耐的肥皂剧,同口耳相传、含蕴深广的史诗相差霄壤,但从另一方面讲,口头传播和文字传播的功效对于像新闻媒体等行业的人员来说仍是最重要的,作为一名记者你需要具有超强的交际能力和文字表达力,主持人仍是借助技术口语传播,编辑仍是借助技术的文字表达,整个的运作机制最基本的仍需工作人员相互协调,这一切都充分说明文字和口语仍然非常重要,但也只是传播内容的主体,无论通过何种媒介的传递都离开文字或口语。

  当第二章讲到印刷术时,作者引导我们不要将其看做是偶然的技术发明,而是社会运动的结果与时代精神的结晶,是当时文艺复兴时期对书籍弥漫深广的浓厚兴趣和宗教改革推动的双重结果。在人类传播史上古登堡的发明是语言和文字之后的第三块里程碑,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世人的知识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和远为活泼有力的时期。它不再是从一个头脑到另一个头脑的涓涓细流,它变成了一股滔滔洪流,不久就有数以千万计的头脑加入了这一洪流。”另外许多学者也从更深的历史意味指出,印刷术的出现还导致一种新的文化传统,一种不同于口语或书写文化的传统。比如,加拿大学者哈罗德·英尼斯和马歇尔·麦克卢汉都认为,印刷书刊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即所谓的线性思维,就如同一行一行。一页一页地阅读印刷书刊一样。

  17世纪不仅是现代文明萌发的世纪,而且也是现代世界观成形的世纪。作者写道假如可以把古典文明粗略地视为“精神文明”,而把中古视为“道德文明”,那么现代文明则属于“机器文明”或“技术文明”。精密、准确、速度、效益标准等一系列准则便构成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在此背景下作为新文明之征候与构成的新闻事业也从此崭露头角,作为演绎现代文明的主角之一而登上历史舞台。早期的新闻策源地是荷、德、英、法。但之后标志着人类文明开始由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将英国新闻事业代入了“狂飙突进”的时代。

  从启蒙运动以来,世界历史的总趋势就源于一种人为的设计意识,即按照个人认为是“真、善、美”的计划或蓝图,对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规划和构想,然后付诸实践。于是我们也不难理解西方18世纪为什么有各种频繁的革命,18世纪报业的崛起可以说是启蒙的需要也可以说是启蒙的成果。作者总是将新闻事业放大在历史背景中很小的一点,每章都是从大背景开始,背景清楚后新闻事业无论有什么惊人的举动,看起来都是合情合理。作者主要从历史背景着手,挑出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人物进行梳理,以小窥大,让我们看到了该国家当时新闻事业的发展情况。

  新闻事业在19世纪有三次飞跃,第一是商业报刊的出现,第二次是通讯社的产生,第三次是大众报业的崛起。作者分别用四、五、六三章讲述这三次飞跃,七、八、九章则讲述20世纪的广播、电视、和网络。通读后就会对各段时期新闻事业的特点有清晰地逻辑认识。如正是由于商业报刊的发展才使报纸的重心由政论转向新闻,对新闻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各报又不可能也没必要各派人马奔赴世界各地采集新闻,于是就为通讯社的出现提供了生存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为报业提供了丰富的新闻,从而使以新闻为主的商业报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另,从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广播电视篇章中,对西方风靡一时的传媒界大家有详细的叙述,让人从这些人看到了一种精神和境界,获得了良久感动,重新燃烧了我的新闻理想,我将继续前行,不忘初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