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刑罚的历史》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刑罚的历史》读后感精选

2022-03-30 03:02: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刑罚的历史》读后感精选

  《刑罚的历史》是一本由罗翔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刑罚的历史》读后感(一):刑罚的变迁,折射出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嬗变

  

说起刑罚,中国人肯定会认为“凌迟”是最残忍的,在中国古代,人们称它为千刀万剐,被皇帝处以“凌迟”的一般要割3000多刀,每天割300多刀,让罪犯真切体会到什么叫生不如死。历史上有记载被“凌迟”处死的人,如明朝末年的大宦官刘瑾,知名将领袁崇焕,太平天国将领翼王石达开等都是被“凌迟”处死的。其实中国古代还有很多变态的刑罚,如商纣王用炮烙对待姬昌,李存孝被处以车裂之刑,据说所受刑罚最残忍的应该是岳飞,先是“披麻问”和“剥皮拷”,后又受拉肋之刑而死,现在想想真是残忍至极。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著的《刑罚的历史》。罗翔是湖南耒阳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刑法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学、刑法哲学、经济刑法、性犯罪,著有法律普及读物《刑法学讲义》,随笔集《圆圈正义》等。

罗翔说:酷刑把人当作纯粹的工具,是对人的物化。刑罚的目的当然是要惩罚犯罪人,但是必须把他当作人来惩罚,这种惩罚本身也是对犯罪人的尊重。他在这部书中以中国古代刑法为基础,阐述成文刑法自产生以来,一直试图约束刑罚权。但是皇权导致酷刑泛滥,法外之刑更是五花八门,也正是这些残忍的酷刑,让我们看清了封建王朝腐朽的一面。

这部作品中,罗翔从奴隶制五刑到封建制五刑,直至近现代五刑,通过详细分析和解读,让我们了解到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漫长而艰难,折射出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嬗变,也让法治背景下的自由价值显得尤为珍贵。

作者正是希望通过详细介绍墨刑、宫刑、流放、株连等一系列骇人听闻的刑罚制度,让现代人珍视来之不易的法治精神。我读了这部书后对古代的酷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当然,所谓酷刑并非中国独有,在其它国家的刑罚历史中,也很常见。

既然说到了国外历史上的酷刑,那我们这里也简单例举一些,如历史上记载的西班牙钩刑、南亚及东南亚的象刑、格鲁比亚领带刑、英国的分尸刑、古希腊的铜牛刑、罗马尼亚的刺刑等等,同样都是非常残忍的。所以,通过了解刑罚的历史,我们应该知道作为惩罚犯罪人的工具,应向更文明,更人道发展。目前有一些国家还保留着对不讲文明的人实施鞭刑,还有对不遵守该国法律的人实行杖刑,这种酷刑的震慑力是有的,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应该采用更人性化的刑罚对其惩戒,而不是血腥惩治。

这是一部关于讲述刑罚历史的专业书籍,罗翔在本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具备现代刑罚观念的学者清末修律大臣沈家本。沈家本认为“各法之中,尤以刑法为切要”。鉴于中外刑制“中重而西轻者为多”,建议刑法“当改重为轻”。为此,他奏请皇帝废除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刺字等酷刑。在封建的皇权时代,能够顶住重重压力修律,实属不易,虽然沈家本最终修律并没有成功,封建制度根本容不得其先进思想,但是他的观点深深地影响了后人。

记得小的时候看《永不消逝的电波》,敌人对李侠施展酷刑的时候,我就义愤填膺,也深为李侠的英勇气概所折服,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正是有了这么多舍生忘死的民族英雄才获得最终的胜利。滥用刑罚,一定是出于某种目的,敌人对革命人所施加酷刑是为了获得情报,所以他们尽显残忍。很可惜,我们的革命者是宁死不屈的。

回到本文中来,了解刑罚的历史,不是为了猎奇,而是回顾人类从野蛮时代一路走来的历程。刑罚的滥用,其实就是权力的不受控。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从刑罚的角度切入,都是血肉和人命堆出来的。读到明朝的各种极刑,真是毛骨悚然。从某种意义上讲,酷刑有时不是为了惩罚罪犯,而是制造冤假错案的罪魁祸首,屈打成招的案例比比皆是。在封建社会还有些官员借此权力滥用酷刑排除异己。

读这部书,我们在了解那些残酷刑罚的同时,也要深刻反思现在的刑罚还有哪些可以进一步改进,可以采用哪些更人性化、科学化的方式震慑犯罪分子,令其知错改错,痛改前非。

  《刑罚的历史》读后感(二):《刑罚的历史》后记:历史依然在向今天的人说话

  

※本文为罗翔老师为《刑罚的历史》撰写的后记,标题为编者所加。

刑罚的历史9.1罗翔 / 2020 / 云南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本十多年前编写的法律科普读物,为了向大家讲授刑罚的历史。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故事,但所有的故事依然在向今天的人们说话。

有人认为,历史没有规律,因为过去的事情不可能重演。在历史中,充满着偶然事件,复杂的人类行为既不能再现,也不能故意创造。因此,在历史中概括不出普遍命题,发现不了历史规律,从而也不能根据以往预测未来。

但是这种历史相对主义的断言在逻辑上并不能自洽。如果从历史中无法概括出规律,那么又如何概括出历史充满偶然没有规律的规律呢?

人类的经验当然存在局限,每天我们都会面对许多偶发事件,但是从每日不同的经验中,我们依然可以对未来进行一定的预测。

从这本介绍中国刑罚历史的小书,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刑罚从野蛮到人道的变迁,这种规律并非中国独有,在其他国家的刑罚历史中,这一规律也清晰可见。

当然,历史相对主义的警惕也并非毫无意义。历史上许多自诩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人总有通神之感,喜欢以自己发现的规律来强加于人,所有企图在尘世建立天堂的人都有这种通神的错觉。

因此,对历史规律的怀疑是必要的,但怀疑如果导向彻底的虚无主义,那就有可能适得其反,《一九八四》反而会成为可能。“谁控制了过去,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就控制了过去”,如果历史没有规律,那它就真的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因此,虽然在刑罚的历史中可以发现刑罚从野蛮向人道变迁的规律,但是我们依然要承认理性的局限,不要得出刑罚可以达致人道的极限。野蛮的刑罚并非毫无意义,它毕竟告诉我们刑罚是要给人带来痛苦,对犯罪人进行惩罚的。如果人道主义的刑罚让刑罚不再成为痛苦,那么人道主义也可能带来反人道的灾难。

酷刑把人当作纯粹的工具,是对人的物化,刑罚当然要惩罚犯罪人,但是必须把他当作人来惩罚,这种惩罚本身也是对犯罪人的尊重。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意识到这种观念的是清末修律大臣沈家本。沈家本认为“各法之中,尤以刑法为切要”。鉴于中外刑制“中重而西轻者为多”,遂以刑法“当改重为轻”为首要步骤。为此,他奏请废除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刺字等酷刑。在某种意义上,沈家本是历史上第一位真正具备现代刑罚观念的学者。本书的大量资料参考自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这本科普读物只是沈老先生著作的残羹冷炙。

以这本小书向沈家本先生致敬。

罗翔2020年11月

  《刑罚的历史》读后感(三):走进一本书,了解一段史,刑罚的前世,尽在《刑罚的历史》

  《刑罚的历史》读后感(四):猥琐儿童的那些罪犯们,应该判何刑罚?

  《刑罚的历史》读后感(五):猥琐儿童的那些罪犯们,应该判何刑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