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消逝的风景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消逝的风景读后感锦集

2020-12-27 02:39: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消逝的风景读后感锦集

  《消逝的风景》是一本由唐文一 等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逝的风景》精选点评:

  ●书影珍贵,配文稀松。

  ●这本书是上大学时在南大附近的旧书店买来的,毕业三年了,我开始看了。什么感觉呢,就是你提一本书,作者就随便讲讲跟这本书有关的一两件小事,像回忆录,又像朋友聊天

  ●最爱八卦

  ●其实也就是普及一下~但是内容很一般,作者写了好多无关紧要的无聊东西~不过对里面的书还是蛮感兴趣的

  ●中图特价

  《消逝的风景》读后感(一):推荐作枕边书

  此书购自无意。

  在碧云天乱翻,见此一厚册,感觉大概又是书影话旧的堆砌文字。没想到随便一翻就见了《王以仁的幻灭》,再一翻又看到蕗谷虹儿的版画,只好捧回了。

  路上开读,一发不可收。这百十篇配着书影的小文几乎就是一只新文学万花筒,随便一摇便有色彩斑斓的故事出来。虽然有些文章只是资料的重排,可竟丝毫不损失阅读的乐趣,可见那个时代的文人文事有多么精彩,当然也充分证明了著者也是聪明人。

  书中的重头戏书影大多印刷清楚,且从形制色彩上都保持原貌。又因为所收版本为中国文学馆所藏,品相也很不错。版权页和扉页大多也原样照出,版画册子甚至选印了一些图像印上。

  推荐作枕边书。

  《消逝的风景》读后感(二):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这本书和姜德明先生编订《书衣百影》一比,真是有云泥之别。

  首先,只有极少部分照片是彩照,大部分是黑白,如何让人读者了解到前人在装帧上的良苦用心。

  其次,关于编者的说明。啰嗦无比,以文害意。只要能够说明该书的版次、设计等相关内容即可,没必要拉扯无关内容。退一步讲,即使你要做文学史知识普及,同样不能说一些八卦瞎扯的内容,编者一边说一些八卦内容,一边还标榜自己貌似公允的态度,真是白脸黑脸都做齐了。另外,让人无法容忍的是,此书在涉及到一些文学史的人事关系时,道听途说的材料不胜枚举,对一些已成定论的事实仍旧照用过往判断。

  最后,编者的语言组织能力有点欠缺。

  结论,此书借来看看即可,还定这么高的价格。

  真是可惜了文学馆的藏书。

  《消逝的风景》读后感(三):新文学的倒影

  此书未购,借自图书馆,每夜读几篇,只觉春色映眼,转瞬又回到五四以来的风云时代。

  看到许多早逝的作家,如梁遇春、蒋光慈等皆因病早逝。此外如萧三的多情,更甚于郭沫若。闻一多早期的顽固反共,后期拍案而起,成为学人的榜样。可见一个人之思想,其发展之轨迹,亦有曲折也。

  那是一个书籍装帧发韧的时代,版画的引进发展,陶元庆等辈的开山之作,难怪鲁迅如此钟情。

  很喜欢那时代的书籍装帧,不仅是寻觅旧梦,主要还是欣赏美。力量之美、与民族大义结合之美。时光流逝,反使这种美愈加珍贵。

  那时的书籍出版十分随便,几个人在一起,凑点钱就可以办一个出版社。自费出书,自负赢亏,好像如今的中国台湾。这种方式为初学者出书提供了方便。也是一种历史现象。

  翻开历史的尘埃,掩不去的是闪光的金子。水流云在,怀念新文学的倒影。

  《消逝的风景》读后感(四):新文学的留影《消逝的风景》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新文学版本录”,好大的口气,翻一翻,果真都是精品,谁家竟然能够收集这么全的新文学书啊!几乎囊括了新文学的重要作家,不过作品并非都是重要作品,因为重要作品在很多场合都可以看到,这本书倒是比较关注这些重要作家的边缘作品,这些书可能更稀有,更难得一见。

  现在这些版本都可以上拍卖会了,这到底是谁的收藏啊?家里一些专门介绍书的书,比如姜德明的《书衣百影》,还有杨义的《新文学史图志》,里面书没少收但是品相有的不太好,相比之下这本书里面的书影都属于上品。差了差序言和后记,才知道原来这里面的书影都来自中国现代文学馆,怪不得这么全,这么漂亮呢。论新文学版本的收藏,那个个人也比不过现代文学馆的收藏了。

  除了图片作者的文字也不错,虽然文字不多,但是通过介绍也等于看了一部直观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从林纾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开始一百多篇文章,介绍了二百多本新文学图书,其中鲁迅就占了六、七篇有译著《月界旅行》《地底旅行》《毁灭》,有《域外小说集》,有《中国小说史略》,有《引玉集》等等。

  里面介绍的作品涉及到林语堂、艾青、夏衍、艾芜、俞平伯、徐志摩、柔石、丁玲、臧克家、王统照、靳以、章衣萍、废名、刘大白、闻一多、叶圣陶、丁西林、朱湘、老舍、苏雪林、陈衡哲、郑振铎、沈从文、王鲁彦、周作人、汪静之等等。里面很多大家,比如周作人、徐志摩都有好几本书出现。以前是只知书名,却不知道当年这些书的样子,这次算是见到真的了。感觉新文学图书虽然当年印刷简单,但是却别有一番风味,感觉很质朴,很漂亮,一看就知道是民国的风格,比如书的文字一般采用手书,或者是美术字,都很醒目,有的书封面只有一个书名,给人感觉很简洁,比如封面的插图一般都是采用单色,很少有套色的,即便有个别套色的,也就两三种颜色,因为印刷的制约,插图一般都采用木刻,或者剪纸的风格,反差很大,纸张也都不是那么白,所以本身就带有一种古风。带有浓厚的手工风格,很有味道,现在的电脑排版,反而很难保留这种风格特点了。

  可惜书里面这些新文学的版本,和我们的现代生活无缘了,说这里面的版本除了在博物馆里面,我们再也看不到了,即便是遇到了,也很难找到如此好的品相,即便遇见如此好的品相,我们也肯定买不起了。孔夫子里面的新文学书,几乎都在千元以上,书摊和旧书店里面的价格更高,不是专门收藏的,估计不会去买了。

  所以留下这么一本书,也就等于留下了这一道消逝了的风景,有时间随手翻翻,也是一种回味和享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