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的读后感大全
《童年的消逝》是一本由[美]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一):童年的消逝(笔记)
卢梭告诉我们:“阅读是童年的祸害,因为书本教我们谈论那些我们一无所知的东西。”
电视是为12岁儿童的心智设计的,但忽略了电视极具讽刺意味的一面,那电视不可能设计出其他智力层次的节目。电视是一种除了“图画和故事”之外就没有什么内容的媒介。
2015.10.26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二):理论延伸
洛克 《对教育的一些想法》 白板论 儿童是潜在的公民或者商人 卢梭 《爱弥儿》儿童自身的重要性 童年是人类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阶段 弗洛伊德 杜威 贝特尔海姆《童话的用处》“童话的重要意义在于,童话故事能够以儿童容易接受的方式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邪恶,并且融会贯通,使儿童不受创伤” 伊万伊里奇《废除学校的社会》 反对义务教育 认为义务教育阻止了年轻人全面参与社团生活 成长为成人 约翰霍尔特《逃离童年》 理查德法森《与生俱来的权利》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三):童年 传媒
作者对于科技的进步导致的童年的消逝可谓痛心疾首,可是,科技的进步势必会导致童年的消逝吗?
科技的进步伴随着文明的进步,高度文明的国家对于儿童的政策保护极其严苛,如影视分级、广告商禁止使用过许年幼的儿童等
反观一些文明尚未发达的地区,儿童为了减轻生活压力,早早出来谋生,甚至很多地区存在雏妓现象
那么,一个出生于优渥地区早早"偷窥"了成人世界秘密的儿童和一个落后地区早早离开学校去工作养家的儿童,谁更像真正的儿童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四):童年正在消逝,或者说童年正在停滞
7分 相比于Postman的结论,他的论证角度和论证方式更有意思。
把他的逻辑套用在当下的中国,会出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局域”的范围内,一个普遍的“低智”趋势肉眼可见,“童年”和“成人”都在消逝;而在“互联”的范围内,我们获取“信息”、揭示“秘密”的途径被决然地与外界“分离”,我们都成了“儿童”,不断地寻求进入“成人世界”,但遗憾的是,不同于印刷时期通过识字学习来步入成人世界的儿童,我们无法冲破这个壁垒,始终在“童年”的世界中原地打转,自娱自乐。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五):感觉是《娱乐至死》套过来的
看了一半左右,感觉一般般,和《娱乐至死》类似,看了之后有种“这样也可以”的感觉。
不太认同作者的观点,传播媒介在社会文化变革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但个人认为儿童(未成年人,不知英文原文是什么,感觉像这个)与成年人的区分更多的来源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劳动分工。更精细的分工,更具变革意义的现代化产业形态,要求人们在独立生活之前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接受更多的社会文化熏陶,确保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
作者所提到的媒体传播是影响因素之一,但不应作为主要因素。或者说媒体传播只是助推了这一过程,而不是决定了这一过程。
成书较早,没有涉及互联网传播,有局限性。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六):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
在印刷时代还没到来的时候,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甚至儿童的语言衣着等等和成人无差。随着印刷术被发明出来,阅读成为一种社会行为,阅读成为一种反社会行为,必须是经过阅读学习之后才能成为成人,与之相对的也就成为了童年的概念,由于羞耻感的提高和前移,对于性欲和攻击欲的控制,两者概念和界限开始变得清晰。然后在电视媒体时代,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所观看的电视节目都是相同的,儿童的衣着语言变得成人化,一切信息都能被无论是成人或者儿童所接受,所以童年和成人之间界限开始又模糊化,最后导致童年的逐渐消逝 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两本书之间,娱乐至死是童年消逝所导致的原因,童年消逝是娱乐至死的结果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七):关于本书的认同问题
相对于波兹曼的童年社会文化产物论,更倾向于皮亚杰的生物产物论,儿童从一个智力层次进入到另一个智力层次,遵循的是一个遗传的原则。童年由于不具有社会行为能力本身就不应该被列入社会结构,然而处于社会中的"童年"这个形态最终会由于接受影响而成为社会的一部分,没有社会化的童年并不是被发现的,而是本身就存在,只不过随着社会化的发展,即印刷术的出现,未社会化的童年被注意到了而已,被注意到的童年也并不会真正意义上的消逝,虽然会因为电视时代的出现而被抑制,但是每个个体都一定会经历一个由非社会化转入到社会化的阶段,所以只会造成真正意义上的童年时间变短,而并不会灭亡,即作者口中"消逝"一词的最终表面结果。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八):从媒介发展看童年的前世今生
#2017年 第十二本书#《童年的消逝》 去年读了几页,今晚拿来重新阅读。非常有趣的一本书,从媒介的发展来看“童年”这个概念。 书中有这样一段归纳作者观点高度概括的话:“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会角色的形成是由特定的信息环境的条件所决定的。” 就像“童年的社会分类”,比如中世纪时没有童年,因为让成人单独知道信息的手段并不存在。古登堡活字印刷术的时代,这种手段被开发了出来,在电视时代,它又消失了。 如果文化的传播被一种媒介控制,且媒介要求年轻人分离,需要去学习,掌握专业的东西,童年的概念就会出现,如果文化传播的需求不要求年轻人长期隔离,那么童年将保持缄默无声。 顺便玩笑一下,弗洛伊德挺会整合折中的,我也喜欢这种中合洛克派和卢梭派的对儿童成长的态度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九):童年—形成与失落
对应了很多观察和推断,在当时提出具有一定的预见性,论证丰富但还不够严谨系统,尤其后半部分松散了许多,多是推论和信号,缺少硬性事实。 童年应该是在生物属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概念和文化符号,儿童和成人之间隔着的墙,写满了秘密,性、暴力、战争、社会生活的无能无奈……,没有特定的契机,不到特定的阶段,秘密不应该被展示。识字文化、教育、羞耻心铸成了秘密之墙,印刷术、电报、图像技术、电视、网络又逐渐打破。童年渐渐消失,成人又逐渐稚化。 书所关注的主题和问题依然有很大的讨论价值和空间。至于现在,信息几乎秒传秒达,覆盖每个人,不分年龄、性别、国籍、种族,语言不足以构成完全的障碍,21世纪几乎颠覆性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到底开拓了哪些空间,扭转了什么,限制了什么,人们该如何发展,又走向各处,着实很好奇。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十):成人与童年一同消逝
和《娱乐至死》一样,基本是同题。 简单粗暴的媒介环境,让儿童远离了本有的好奇与天真,遍地是孤独的成人化儿童,到处是孩子气不负责任的大人。 儿童还没学会思考,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时,就被一大片不知从哪来的信息淹没,被动的灌输多于主动的寻找发现,阻塞了他们亲自探寻与实验的好奇与思索。还未长大,就被成人世界的模式禁锢了头脑,去模仿成人的言语行为。而这种碎片化的信息,造就碎片的思维,造就不理性的幼儿成人。这样儿童被成人化,成人又沦为训练不足难以长大的儿童。 假如儿童与成人的概念是位于一条线的两个端点的话,那么儿童越来越像成人靠近,成人越来越像儿童靠近,然后渐渐差不多时间合并,最终,童年消逝,甚至成人这概念也就消逝了。唯有社会中少数的精英阶层,撑起一个政体。好了,反智文化胜利,愚民成功。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下,精英阶层以下全是齿轮下的煤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