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好莱坞启示录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发表文章就可以赚钱!

好莱坞启示录读后感锦集

2020-12-27 03:19: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488

好莱坞启示录读后感锦集

  《好莱坞启示录》是一本由周黎明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92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莱坞启示录》精选点评:

  ●相当好啊相当好

  ●好莱坞手册。

  ●算是一本了解好莱坞电影的入门书籍

  ●不错不错,相见恨晚。。

  ●读来还是有作用的,对好莱坞体系有了一层浅显的认识。

  ●我对于好莱坞电影产业整体又系统化认识的启蒙书,贵阳西南风书店。

  ●序中对本书的称赞大概属实,做得到这一点已经可以算一本好书了。

  ●简单轻松~也很有趣

  ●读起来很好玩

  ●相比《莎乐美的七层纱》太专业了。。。

  《好莱坞启示录》读后感(一):爱电影的朋友不妨一看

  周老大的书买了不少,这本是最喜欢的。

  书里讲的是好莱坞电影产业运作,但一点也不枯燥,深入浅出,语言亲切,不觉中学到了不少知识,还有很多内幕八卦,让我这样的业余影迷看得过瘾,而且受益匪浅。看过很久的书了,觉得有时间可以拿出来再看一遍。

  《好莱坞启示录》读后感(二):了解好莱坞电影产业的一扇窗户

  周黎明是一个不是很“常规”的影评人,从他在《看电影》上的专栏就可以看出来,此人往往不喜欢从正面直接阐述影片的艺术成就,而是经常联系其它方面的事物来解读影片,最新几期的《看电影》是他用日记的形式继续了他的邮轮之旅,船开到哪儿他就写到哪儿,最新一期写到了墨西哥,然后就写了关于墨西哥电影的一些内容,有种随心看电影的自由感。

  此书基本不谈电影艺术,多谈的电影产业,特别是有对电影八大制片公司的深刻研究,也有对好莱坞演员“出柜”的八卦。可以说此书是周黎明对电影“硬件”方面研究的结晶。

  《好莱坞启示录》读后感(三):电影是一笔生意

  看书很慢的我,花了一个星期就把这本书看完了。

  因为工作的关系,一直接触到Major Studio的人,一直困惑于各大Studio与conglomerate、network之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利益关系。

  看完这本书后,终于将这些ramification搞清楚了。

  今天在《外滩画报》上看到一篇对《Kungfu Panda》导演的采访(http://www.bundpic.com/link.php?linkid=8274)

  读完后,非常震撼。Hollywood的成功不仅仅是资本运作和金钱的堆积,而是背后一批优秀电影人才长期坚持、追求完美的产物。

  《好莱坞启示录》读后感(四):关于电影这门生意

  国内谈论电影“艺术”这一方面的新书层出不穷,但是几乎没有人从生意的角度系统写点什么与读者分享,这实在让喜欢寻根究底的人感到不满:一个只有创意没有钞票的无名小辈怎么才能筹集到资金拍片?一部前途未卜的电影所要担的风险怎么找冤大头来分担?除了哄人们买票进电影院之外还有什么方法从他们兜里掏钱?许多国家对电影剧组大开绿灯提供优惠政策能给本国带来多少工作机会并增加多少税收?

  把类似的“十万个为什么”集合起来,它们所指向的都是人们称之为“电影产业”的东西。对大多数人来说,电影也许只等于感人的剧情、炫目的视觉效果和令人迷恋的明星,但是在五光十色的锦袍下,电影更多的意味着风险投资、成本核算、利润分配……正是这些毫不诗情画意的锱铢必较,才能吸纳到足够的资本支撑起表面的浮华世界。

  周黎明引用权威咨询公司普华永道的报告数据指出,2003年全球电影业的产值是750亿美元,如此庞大的一门生意,显然得有自己的一本生意经。作为世界电影业龙头,好莱坞的产品倾销全球,好莱坞的生意经就更加值得好好研究研究。哪怕不学做生意,多知道点行业内幕也挺有趣———别怀疑,爱听八卦是人之本性,类似索尼收购哥伦比亚时如何被人家当傻大款宰,多交了30多亿美元“学费”这样的行业八卦,不关心明星绯闻的正经生意人一旦听到这种案例,也忍不住要多打听打听。

  虽然能找出非常唬人的理论背景,但这本书更像一本普及的入门手册。作者对电影产业的运作流程做出全景式扫描,选的案例都极具吸引力。书的后记里更是服务周到地附上了“好莱坞主要电影制作公司和发行公司”、“西方主要电影节和电影交易会”等名录,还有细看非常有趣好玩的“好莱坞行话黑话”,早年写影评笔调幽默的周黎明翻译起行话黑话来也往往在字里行间流露几分调侃,这一章八卦人士绝对不可错过。

  生意经以实用为第一要务,讲电影生意经的《好莱坞启示录》既在正文里讲解了“独立制片的资金来源”、“奥斯卡经济”,也不忘了送佛送到西,给行动派提供好莱坞生意场上至关重要的机构的联系方式甚至每年交易时间,在实用性的考虑上也算是用心良苦。

  《好莱坞启示录》读后感(五):好莱坞政治经济学入门(借用卫西谛文章名)(2005.07)

  本想好好评论一下该书的,但刚在卫西谛的Blog(影像,沉为文字)上看了他对该书的评论:《好莱坞政治经济学入门——读〈好莱坞启示录〉》,很多话刚好是我想说的,我在此无谓重复了。

  只说一点。

  周黎明在书中多次提及欧洲的电影保护政策,并认为该政策伤害了欧洲的电影工业和电影市场。战后一直到七十年代,欧洲的艺术电影曾经非常辉煌,先是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接着是法国的“新浪潮”,再接着是德国的“新电影”,可谓一浪接一浪,江山代有才人出。但七十年代后,欧洲的艺术电影虽然产量尚有保证,但其所取得的成就却似乎断层了。当然,七十年代以后的欧洲艺术电影并非没有佳作,但都是散兵游勇,不成气候。究其原因,可有三说。一者,欧洲的电影保护政策彼一时适用,此一时却不灵光了;二者,电影人、电影本身的素质不高,像扶不起的阿斗;三者,美国的“文化侵略”来势凶猛,即使实施电影保护政策,也无济于事。但无论是哪一种,欧洲的电影保护政策都不应该存在。对第一点,相信没有人有异议。对第二点,既是阿斗,就不必扶了,让其自生自灭吧。如果不是阿斗,即不必扶。这符合“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第三点,对付“侵略”最好的办法是向强者学习,而不是一味死守。好莱坞虽然是个名利场,但谁也无法否认,这个名利场有很大的包容性——正像大家看到的那样,好莱坞工业并没有毁掉美国的艺术电影,反而对其有所促进。创办圣丹斯电影节的罗伯特·雷德福被问及“圣丹斯被好莱坞蚕食”这一问题时,是如此回答的:“好莱坞和圣丹斯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意如此)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并非势不两立,老死不相往来的。纵观电影史,商业和艺术互抛媚眼,继而偷情,最后喜结连理的例子不胜枚举。喜结连理的结果往往就是产生杰作,米洛斯·福尔曼的《飞跃疯人院》、科波拉的《教父》、彼得·杰克逊的《魔戒》莫不如此。欧洲的电影保护政策可以称之为“棒打鸳鸯政策”,最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和艺术的“自由恋爱”或者“通婚”。这种政策使欧洲盛产嫁不出去的“闺中电影怨妇”。这些“闺中电影怨妇”就算再漂亮,再迷人,没有人看到,终究是暴殄天物!所以,电影应该回到“自由恋爱”时代了,让电影保护政策去死吧!

  艺术电影自有其生存的策略和环境,不需要电影保护政策作为它的保护伞!欧洲的电影保护政策继续实施下去,除早憋死或逼死那些“闺中电影怨妇”。这就不能不说到我们的宝岛台湾了。台湾著名商业片导演朱延平曾经“炮轰”台湾的艺术电影,认为它们把台湾电影带入了死胡同。不可否认,台湾的艺术电影为台湾电影赢得了国际声誉,但是,当年兴旺发达的台湾电影业却因此陷入了低谷,如今台湾电影的产量和在本地的卖座情况都是让人脸红的。电影辅导金政策拯救了一些电影人,却毁掉了台湾的电影业。掂量一下,孰轻孰重?朱延平或者我的说法可能都有点过火,但台湾电影业萎靡不振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电影辅导金政策为台湾电影建了一个温室,而温室中的电影业正在走向灭亡!我无意批评侯孝贤、杨德昌等人,事实上,我喜欢他们的许多电影。但是,我希望台湾的电影业能够再度繁荣,其电影市场更加多元,因此,我认为电影辅导金政策退出对台湾电影的粗暴干预的时刻已经来临。

  此外,就我所知,能够在电影史上留名的艺术电影,大多卖座不错,像戈达尔的《断了气》、特吕弗的《400击》等影片都赚了不少钱。特吕弗曾经投资戈达尔的电影,有人问及,他说戈达尔是一个有票房价值的导演,他的前几部电影都是赚钱的。

  忽然想起格雷戈尔的《世界电影史(1960年以后)》。我认为格雷戈尔的《世界电影史》是一本视野非常狭窄的电影史著作。该书基本上只说所谓的艺术电影,而这些电影有很多是我们一辈子都不可能看到的。书中提及梅尔维尔和莱昂纳,都几笔带过,篇幅只有半页左右。而对于米洛斯·福尔曼的《飞越疯人院》,他更是带着鄙视的眼光评论的。因此,我认为格雷戈尔的《世界电影史》不能称为“世界电影史”,如果一定要说是“世界电影史”,那也只是“个人视野”内的“世界电影史”而已。但格雷格尔似乎并不这样认为,他以为他就是“正统”的、“权威”的。不过,我不得不说,格雷戈尔的书的资料非常全面和准确,这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之所以说到格雷戈尔,是因为从他的书中可以看出很多电影学者对商业电影的忽略乃至不屑。这是一种可怕的倾向或现象。这是电影史上的“电影史保护政策”,和欧洲的电影保护政策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发文赚钱-发表文章就有现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已有0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查看好莱坞启示录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还没有用户发表评论,快来抢沙发吧!